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九章 浮力 全章習題課件(共8份打包)2024-2025學年度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九章 浮力 全章習題課件(共8份打包)2024-2025學年度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

資源簡介

(共29張PPT)
第九章 浮力
專題八 浮力相關實驗
類型一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 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如圖甲所示的操作,探究影響浮力大小
的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猜想一: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猜想二: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猜想三: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猜想四: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與假設】
1
2
3
4
5
6
7
8
9
【分析與論證】
(1)圖甲實驗②中物體所受的浮力為  0.4 N。
(2)比較圖甲中①、④、⑤三次實驗,可得出結論:  當物體排開液體的
體積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
(3)分析圖甲中①、③、④三次實驗,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
液體中的深度  無關 。
0.4 
當物體排開液體的
體積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無關 
1
2
3
4
5
6
7
8
9
(4)要驗證猜想二,可選擇圖甲中  ①、②、③(或①、②、④) 三次實
驗進行比較,根據實驗現象可得出結論:當  液體的密度 相同
時,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 ,浮力就越大。通過實驗可知,物體
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與  液體的密度 和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而與浸沒在液體中的  深度 無關。
①、②、③(或①、②、④) 
液體的密度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 
液體的密度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深度 
1
2
3
4
5
6
7
8
9
【交流與評估】
(5)根據實驗數據可求出物體的體積為  1×10-4 m3,密度為  3.0×103 kg/m3,鹽水的密度為  1.2×103 kg/m3。(ρ水=1.0×103 kg/m3,g取
10 N/kg)
1×10-4 
3.0×103 
1.2×103 
(6)小明同學根據實驗數據繪制了彈簧測力計對物體的拉力和物體所受浮
力隨浸入液體深度變化的兩條圖線,如圖乙所示。
分析圖像可知:圖線  a (填“a”或“b”)描述的
是物體所受浮力的變化情況。
a 
1
2
3
4
5
6
7
8
9
【實驗拓展】
(7)小閩同學想驗證猜想四,他利用橡皮泥、燒杯和水進行實驗,實驗步
驟如下。
步驟一:將橡皮泥捏成實心小球并放入盛水的燒杯中,橡皮泥下沉至燒
杯底,如圖丙中A所示。
步驟二:將橡皮泥捏成“碗狀”再放入盛水的燒杯中,它漂浮在水面
上,如圖丙中B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①經過分析可知,第一次橡皮泥受到的浮力  小于 (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第二次橡皮泥受到的浮力。
②小閩得出: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其形狀有關。小閩得出錯誤結論的
原因:他只關注了橡皮泥形狀的改變,忽視了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對浮力大小的影響。
(8)小閩還想進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密度有關,可取   體(填“體積”或“質量”)相同的實心鐵塊和鋁塊,使其浸沒在同種液體中,比較浮力的大小。
小于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體積
1
2
3
4
5
6
7
8
9
類型二 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2. 小閩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
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設計與進行實驗】
(1)為了方便操作和減小測量誤差,圖1中最合理的操作步驟應該是  丁乙
甲丙 。
(2)由實驗過程可知,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  F2-F1 ,
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G排=  F3-F4 。
丁乙
甲丙 
F2-F1 
F3-F4 
1
2
3
4
5
6
7
8
9
【分析與論證】
(3)小閩利用三個不同物體a、b、c進行了實驗探究,實驗數據見下表。

體 物重 G物/N 物體浸沒時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N 浮力 F浮/N 空桶重 G桶/N 桶與排開水
的總重G總/N 排開水重G排
/N
a 1.2 0.7 0.5 0.6 1.1 0.5
b 2 1.4 0.6 0.6 1.2 0.6
c 2.4 1.7 0.7 0.6 1.2 0.6
1
2
3
4
5
6
7
8
9
(4)分析表中物體a、b的實驗數據可初步得出結論:浸入水中的物體所受
浮力的大小等于  物體排開的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
(5)為了得到更普遍的結論,可行的操作是  更換不同的液體(或更換體積
不同的物體,合理即可) 。
物體排開的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更換不同的液體(或更換體積
不同的物體,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交流與評估】
(6)同組的小明在步驟甲的操作中,只將物體的一部分浸在水中,其他步
驟操作正確,則  能 (填“能”或“不能”)得到與(4)相同的結論。
(7)第3次實驗中,小閩由實驗數據發現:物體c浸沒在水中時所受的浮力
F浮明顯大于其排開水所受的重力G排,而且超出了誤差允許的范圍,得
出此實驗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溢水杯內沒有裝滿水(或排開的水沒有全部
流入小桶,合理即可) 。
能 
溢水杯內沒有裝滿水(或排開的水沒有全部
流入小桶,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實驗拓展】
(8)如圖2所示,小閩將裝滿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臺C上,當小閩緩慢調高
升降臺,且溢水杯不與物體接觸時,發現隨著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來
越大,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逐漸  減小 ,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逐漸增
大。若觀察到  彈簧測力計A示數的變化量和彈簧測力計B示數的變化量
相等 ,則可以證明F浮=G排。
減小 
彈簧測力計A示數的變化量和彈簧測力計B示數的變化量
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類型三 利用浮力知識測密度
角度1 稱重法測密度
3. 創新小組自制了一個簡易“浸沒式液體密度計”,用它來測量未知液
體的密度,實驗過程如圖所示。(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
2
3
4
5
6
7
8
9
①將一實心小球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甲所
示。
②將小球浸沒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
③將小球浸沒在某未知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丙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該小球浸沒在水中時所受的浮力為  1 N。
(2)該小球的密度為  5.0×103 kg/m3,圖丙中未知液體的密度
為  2.0×103 kg/m3。
(3)該密度計的最大測量值為      kg/m3。
1 
5.0×103 
2.0×103 
5.0×103 
1
2
3
4
5
6
7
8
9
4. 小明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利用電子秤、細線、燒杯和水等器材測量
金屬塊的密度,如圖1所示。
(1)如圖1中甲所示,將燒杯放在電子秤上,向燒杯中倒入適量水,電子秤
的示數為m0。
(2)如圖1中乙所示,將金屬塊用細線系住,用手拉住細線,使金屬塊浸沒
于水中,電子秤的示數為m1。
1
2
3
4
5
6
7
8
9
(3)如圖1中丙所示,將金屬塊緩慢沉底后松開細線,電子秤的示數為
m2。
(4)測得金屬塊的密度ρ金=   水 。(用m0、m1、m2和ρ水表示)
(5)同組的小剛利用上述器材和一個實心鋁塊(ρ鋁=2.7 g/cm3),測量出了
鹽水的密度,實驗步驟如下:
ρ水 
1
2
3
4
5
6
7
8
9
①將燒杯放在電子秤上,向燒杯中倒入適量鹽水,電子秤的示數如圖2中
A所示。
②將系好細線的鋁塊緩緩浸沒在鹽水中保持靜止,鹽水未溢出,電子秤
的示數如圖2中B所示。
③將鋁塊緩慢沉底后松開細線,電子秤的示數如圖2中C所示。
④測得鹽水的密度ρ鹽水=  1.08 g/cm3。
1.08 
1
2
3
4
5
6
7
8
9
角度2 平衡法測密度
5. 小明想用一個密度為ρ塑料的正方體塑料塊和刻度尺測量洗衣液的密度
ρ液(ρ液>ρ塑料)。
(1)用刻度尺測出塑料塊的棱長為h。
(2)將塑料塊放入洗衣液中,塑料塊處于漂浮狀態,如圖所示,用刻度尺
測出塑料塊露出液面的高度為h1。
(3)洗衣液密度的表達式ρ液=   ρ塑料 。(用h、h1和ρ塑料表示)
ρ塑料 
1
2
3
4
5
6
7
8
9
6. 小寧利用圓筒自制了一個密度計來測量某種溶液的密度,如圖甲所
示,實驗步驟如下:
(1)讓密度計漂浮在水中,測得此時水面到密度計底部的距離h0=6.0
cm,如圖乙所示。
(2)如圖丙所示,讓密度計漂浮在該溶液中,測得此時液面到密度計底部
的距離h1=5.0 cm,則該溶液的密度ρ=  1.2 g/cm3。
(3)若適當增大圓筒中配重的質量,這支密度計所能測量液體密度的最大
值將  增大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1.2 
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7. 某同學利用“等效替代法”測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實驗過程如
圖所示。
(1)選擇一粒飽滿的花生米放入裝有適量水的燒杯中,發現花生米下沉至
杯底,如圖甲所示。
(2)往杯中逐漸加鹽并攪拌,直至觀察到花生米懸浮,隨即停止加鹽,如
圖乙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3)取出花生米,用調好的天平測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如圖丙所示,天
平的讀數為  121 g。
(4)將燒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圖丁所示,量筒的讀數為  55 mL。
(5)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燒杯的質量m=55 g。
(6)利用密度公式計算出鹽水的密度ρ鹽水=  1.2×103 kg/m3,花生米的
密度ρ花生米  = ρ鹽水(填“>”“=”或“<”)。
121 
55 
1.2×103 
= 
1
2
3
4
5
6
7
8
9
角度3 浮沉法測密度
8. 彈珠是小朋友喜愛的玩具。在古代彈珠由瑪瑙或石頭所造,現代則由
玻璃制成。喜歡科學探究的小李找來量筒、小玻璃杯和水測量彈珠的密
度,實驗步驟如圖所示。(g取10 N/kg)
1
2
3
4
5
6
7
8
9
(1)把小玻璃杯輕輕放入裝有20 mL水的量筒中使之  漂浮 在水面上,
待水面靜止后,水面對應的刻度值如圖甲所示,此時玻璃杯所受的浮力
為  0.1 N。
(2)把彈珠放入小玻璃杯中漂浮,待水面靜止后,水面對應的刻度值如圖
乙所示,則彈珠的質量為  30 g,水對量筒底的壓力增加了  0.3 N。
漂浮 
0.1 
30 
0.3 
1
2
3
4
5
6
7
8
9
(3)取出彈珠,小李用一根粗線(不吸水)將彈珠綁好慢慢放入量筒使其沉
底,待水面靜止后,水面對應的刻度值如圖丙所示。彈珠的體積
為  10 cm3,彈珠的密度為  3.0×103 kg/m3。實驗測得的密度和彈
珠的真實密度相比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
10 
3.0×103 
偏小 
1
2
3
4
5
6
7
8
9
9. 小明用圓柱形容器、刻度尺、水、細線和一個不吸水的小木塊,測量
一個石塊的密度,實驗步驟如下:
(1)如圖甲所示,在容器內裝入適量的水,將小木塊放入容器內靜止時,
測出容器內水的深度為h1。
(2)如圖乙所示,用細線把石塊與木塊系住并放入容器內靜止時,測出容
器內水的深度為h2。
1
2
3
4
5
6
7
8
9
(3)  將石塊和木塊之間的細線剪斷,并把它們都放入容器中,靜止時測
出容器內水的深度為h3 。
(4)石塊密度的表達式ρ石=   ρ水 。(用已知量和測量量的符號表
示,水的密度為ρ水)
將石塊和木塊之間的細線剪斷,并把它們都放入容器中,靜止時測
出容器內水的深度為h3 
ρ水 
1
2
3
4
5
6
7
8
9(共19張PPT)
第九章 浮力
章末復習
豎直向上
豎直向上
壓力差
密度
體積
深度
物體排開的液體
















不均勻
質量
自身重力
小于
考點一 浮力的大小
1. (2024·河南)宋朝的懷丙利用浮船打撈鐵牛,展現了我國古人的智慧。
右圖為打撈過程示意圖,先將陷在河底的鐵牛和裝滿泥沙的船用繩索系
在一起,再把船上的泥沙鏟走,鐵牛就被拉起,然后把船劃到岸邊,解
開繩索卸下鐵牛,就可以將鐵牛拖上岸。船在圖中甲、乙、丙三個位置
時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甲、F乙、F丙,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 )
A. F甲=F乙=F丙 B. F甲>F乙>F丙
C. F甲=F乙>F丙 D. F甲<F乙<F丙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2024·新疆)人體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質量為40 kg的小明套著游
泳圈(游泳圈重力不計)在游泳池中漂浮時,小明浸在水中的體積為他的體
積的,則游泳圈浸在水中的體積約為( A )
A. 10 dm3 B. 20 dm3
C. 30 dm3 D. 40 dm3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4·四川巴中)我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多
次成功坐底,標志著我國在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奮斗者
號在水下5 000 m時,潛水器上0.1 m2的表面上受到海水的壓力
為  5.5×106 N。如果繼續下潛,潛水器所受的浮力將  不變 (填
“增大”“不變”或“減小”)。(ρ海水=1.1×103 kg/m3,g取10 N/kg)
5.5×106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2024·海南)用彈簧測力計懸掛一個實心柱體,將它浸入水中靜止時,
其上表面恰好與水面相平,如圖所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 N,柱
體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2 N,則柱體受到的浮力為  2 N,其密度
為  2.5×103 kg/m3。(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2 
2.5×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2024·山西)小明發現木頭在水中是漂浮的,而鐵塊在水中會下沉,他
猜想浮力的大小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密度有關。為此他進行了如下探
究,請你幫助他完成實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實驗思路:選取體積相同、  密度(或質量) 不同的物體A和B分別浸
沒在水中,測出其所受的浮力并進行比較。
(2)實驗過程:按照實驗思路依次進行如圖所示的操作,從圖甲中可知物
體A所受的浮力為  1.2 N;觀察圖乙可知,物體B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為  2.8 N,并計算出物體B所受的浮力。
(3)實驗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浮力的大小與浸沒
在液體中的物體的密度無關 。
密度(或質量) 
1.2 
2.8 
浮力的大小與浸沒
在液體中的物體的密度無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考點二 物體的浮與沉
6. (2024·四川瀘州)中國長征18號核潛艇引領中國核潛艇新高度。在進行
戰備訓練時,下列對該潛艇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通過改變排開水的體積來實現上浮與下沉
B. 在水面下勻速下潛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增大
C. 從長江潛行進入東海時,需要往水倉內注水
D. 從長江潛行進入東海時,受到的浮力會變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2024·四川德陽)盛有適量水的柱形容器靜止于水平桌面上,先把質量
與碗相等的土豆放置于碗中,并將其放入柱形容器的水中處于漂浮狀
態,如圖甲所示;再把土豆從碗中取出輕放入水中,靜止時土豆沉底,
碗處于漂浮狀態,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C
A. 水對碗減少的浮力(甲、乙兩圖對比)等于圖乙中水對土豆的浮力
B. 圖乙中水對碗的浮力小于水對土豆的浮力
C. 圖甲容器中的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于圖乙容器中的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D. 圖甲中容器對地面的壓強大于圖乙中容器對地面的壓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4·福建)質量為m0的杯子,裝入適量的水后放在水平的電子秤上,
如圖甲所示;接著把草莓輕放入水中,草莓漂浮,如圖乙所示;然后用
細針將草莓輕壓入水中,如圖丙所示;水均未溢出,電子秤的示數依次
為m1、m2、m3,不計細針體積。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C )
A. 圖甲中,水對杯底的壓力為(m1-m0)g
B. 圖乙中,草莓的質量為m2-m1-m0
C. 圖丙中,草莓排開水的體積為
D. 圖丙中,細針對草莓的壓力為(m3-m2-m0)g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4·四川眉山)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制作了一個簡易密度計,分別放
入盛有不同液體的甲、乙兩個燒杯中,靜止時液面相平,如圖所示,密
度計在兩液體中受到的浮力F甲  = F乙,兩液體對杯底的壓強p甲  < 
p乙。(均填“<”“=”或“>”)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2024·黑龍江綏化)如圖所示,一長方體物塊漂浮在水面上時,物塊
露出水面的體積是總體積的;當它漂浮在另一液面上時,浸入液體的體
積是總體積的。水和液體對物塊下表面的壓強分別為p1和p2,則p1  = p2(填“>”“=”或“<”),容器中液體的密度為  1.2×103 kg/m3。
(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物塊質量分布均勻,且不吸水和另一種液體)
= 
1.2×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2024·四川涼山州)如圖甲所示,不吸水的石塊m疊放在浸在水中的木
塊M上保持靜止,石塊重為4 N、體積為200 cm3,木塊重為8 N、底面積
為200 cm2,此時木塊M排開液體的體積為  1 200 cm3。當按圖乙所示
的方式連接靜止時,木塊M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  500 Pa。(ρ水=
1.0×103 kg/m3,g取10 N/kg)
1 200 
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2024·江蘇常州)為實施流花11-1油田二次開發,中國工程師需
要將導管架從陸地工廠運至海洋指定位置。工程師將導管架裝載在駁
船上,靜止時駁船排開海水的體積為8×104 m3,如圖甲所示;駁船
將導管架運至海洋指定位置后,導管架被推入海中,如圖乙所示;駁
船和導管架完全分離后,靜止時空駁船排開海水的體積為5×104 m3,如圖丙所示。已知導管架的體積為3.3×104 m3,ρ海水=1.1×103 kg/m3,g取10 N/kg。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導管架受到的重力大小;
解:(1)導管架和駁船受到的總重力
G總=F浮甲=ρ海水gV排=1.1×103 kg/m3×10 N/kg×8×104 m3=
8.8×108 N,
空駁船受到的總重力G船=F浮丙=ρ海水gV排'=1.1×103 kg/m3×10
N/kg×5×104 m3=5.5×108 N,
導管架受到的重力大小G架=G總-G船=8.8×108 N-5.5×108 N=
3.3×108 N。
答:(1)3.3×108 N
解:(1)導管架和駁船受到的總重力
G總=F浮甲=ρ海水gV排=1.1×103 kg/m3×10 N/kg×8×104 m3=
8.8×108 N,
空駁船受到的總重力G船=F浮丙=ρ海水gV排'=1.1×103 kg/m3×10
N/kg×5×104 m3=5.5×108 N,
導管架受到的重力大小G架=G總-G船=8.8×108 N-5.5×108 N=
3.3×108 N。
答:(1)3.3×108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導管架和駁船完全分離后,導管架最終靜止時受到的浮力大小。
解:(2)導管架和駁船完全分離后,導管架浸沒時受到的浮力大小
F浮架=ρ海水gV排″=1.1×103 kg/m3×10 N/kg×3.3×104 m3=
3.63×108 N,
由計算可知,導管架浸沒時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因此導管架和駁船
完全分離后,導管架最終靜止時漂浮在海水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
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即3.3×108 N。
答:(2)3.3×108 N。
解:(2)導管架和駁船完全分離后,導管架浸沒時受到的浮力大小
F浮架=ρ海水gV排″=1.1×103 kg/m3×10 N/kg×3.3×104 m3=
3.63×108 N,
由計算可知,導管架浸沒時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因此導管架和駁船
完全分離后,導管架最終靜止時漂浮在海水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
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即3.3×108 N。
答:(2)3.3×108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16張PPT)
第九章 浮力
第一節 認識浮力
知識點一 浮力
1. 下列四個物體中,沒有受到浮力的是( A )
A. 太空中的空間站 B. 航行中的福建艦
C. 下潛中的蛟龍號 D. 升空的熱氣球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關于浮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浮力是由水產生的
B. 只有液體才能產生浮力
C. 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
D. 浮力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相反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二 浮力的方向
3. 如圖所示,小球在水中靜止,能正確表示小球所受浮力的方向的是
( A )
A. F1 B. F2 C. F3 D. F4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圖甲是國之重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它是中國完全自主
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請在圖乙簡圖中畫出福建艦受到重力
和浮力的示意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三 稱重法測浮力
5. 小明同學做“探究浮力”的實驗,實驗情景如圖所示。
(1)如圖甲所示,將物體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端,則物體所受的重力G
=  4 N。
4 
(2)如圖乙所示,當用手向上托物體時,手對物體向上的托力F=  3 N。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如圖丙所示,將物體浸沒在水中,然后與圖甲、乙實驗對照,說明水
對物體也有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水對物體的浮力F浮=  2 N。
(4)該實驗是通過  類比 的物理研究方法建立起浮力概念的。
2 
類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四 浮力產生的原因
6. 取一個塑料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個乒乓球放到塑料瓶瓶口處,然后
向塑料瓶內注水,會發現水從塑料瓶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如圖甲
所示;若用手指堵住塑料瓶瓶口,不久就會觀察到乒乓球上浮起來,如
圖乙、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
A
A. 此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B. 圖甲中,乒乓球不受浮力
C. 圖乙中,乒乓球在上浮時受到的浮力
等于水對乒乓球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D. 整個實驗驗證了浮力產生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2024·福州十九中期末)如圖所示,一個長方體浸沒在水中,其上表面
受到水的壓力為4 N,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7 N,則長方體受到水的浮
力為( A )
A. 3 N B. 4 N C. 7 N D. 11 N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如圖所示,將兩端蒙有繃緊程度相同的橡皮膜的玻璃圓筒浸沒在水
中,當玻璃圓筒沿水平方向放置時,觀察到兩端橡皮膜的凹進程度相
同,說明水對玻璃圓筒兩端橡皮膜的壓力大小關系是F向左  = F向右;
當玻璃圓筒沿豎直方向放置時,由兩端橡皮膜的凹進程度可知,水對玻
璃圓筒兩端橡皮膜的壓力大小關系是F向上  > F向下(前兩空均填
“>”“=”或“<”)。通過以上探究,你認為浮力產生的原因是  液
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壓力差 。
= 
> 

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壓力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如圖所示,a、b是可以自由移動的物體,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
分。現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一定不受浮力的是( C )
A. a B. b C. c D.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龍巖聯考期中)“天宮課堂”第一課上,王亞平做了一個有關
浮力的實驗。在太空中,乒乓球并沒有像在地面一樣浮在水面上,而是
停留在了水中,如圖所示。下列對該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C )
A. 乒乓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向下
B. 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C. 太空中重力消失時,浮力也就消失了
D. 浮力和重力沒有關系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如圖所示,重為5 N的木塊A在水中處于靜止狀態,此時繩子的拉力
為3 N。木塊A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D )
A. 2 N,豎直向上 B. 3 N,豎直向下
C. 5 N,豎直向上 D. 8 N,豎直向上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下吊著重為15 N的金屬塊,當它浸沒在水中
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了10 N,則金屬塊所受的浮力
為  10 N。若金屬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18 N,則金屬塊上表面受到
水的壓力為  8 N。
10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如圖所示,將一塊木塊放入水中后靜止,已知木塊下表面到水面的
距離為10 cm,木塊下表面的面積為0.04 m2,則木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
為  1 000 Pa,木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  40 N,木塊受到的浮力
為  40 N。(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 000 
40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壓力差。如圖所示,關
于浮力產生原因的推導,下列表達式不正確的是( C )
A. F浮=F向上-F向下 B. F浮=ρ液gS(h2-h1)
C. F浮=(p下-p上)S(h2-h1) D. F浮=(p下-p上)S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27張PPT)
第九章 浮力
第二節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知識點一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 游泳的人從湖邊的淺水區走向深水區但沒有沒過腰部的過程中,若水
底布滿小石頭,人會感覺腳底受到的壓迫感逐漸減弱。針對這一現象,
同學們經過討論后形成了以下四個問題,你認為最有探究價值且易于探
究的科學問題是( D )
A. 腳底受到的壓迫感為什么越來越弱?
B. 腳底受到的支持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C. 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深度有什么關系?
D. 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D
1
2
3
4
5
6
7
8
9
10
2. 某物理學習小組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如圖所示,相同
的容器中分別裝有水和鹽水,請你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進行探究時,實驗步驟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所示,圖乙中物體A
所受浮力的大小為  0.4 N。
(2)根據甲、乙、丙三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猜想:浮力的大小可
能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或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
0.4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1
2
3
4
5
6
7
8
9
10
(3)分析  甲、丙、丁 三次實驗,可得出結論: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
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4)分析甲、丁、戊三次實驗,可得出結論: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一定
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
甲、丙、丁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一定
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識點二 分析浮力的變化情況
3. 將空礦泉水瓶擰上瓶蓋慢慢壓入水中,直到浸沒。關于空礦泉水瓶受
到的浮力,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D )
A. 空礦泉水瓶受到水對它的浮力
B. 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C. 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 浸沒后,壓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小明做了鑒別水和鹽水的實驗(ρ水<ρ鹽水)。如圖所示,用同一彈簧測
力計掛著相同的鋁球分別浸沒在水和鹽水中,盛裝水的容器對應的彈簧
測力計示數較  大 (填“大”或“小”)。
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5. 我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多次成功坐底,
標志著我國在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奮斗者號在深水下潛
過程中所受水的壓強  逐漸變大 ,浮力  不變 。(均填“逐漸變
大”“不變”或“逐漸變小”,不考慮海水的密度變化)
逐漸變大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6. 如圖所示,小聰用一個長方體鋁塊探究影響
浮力大小的因素。他先后將該鋁塊平放、側放
和豎放,使其部分浸入同一杯水中,并保證每
次水面到達同一標記處,比較彈簧測力計示數
的大小。該實驗可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是( D )
A. 液體的密度 B. 物體的密度
C.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D. 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
D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4·廈門海滄區校級期中)質量相等的實心鋁球和銅球浸沒在水
(ρ鋁<ρ銅),它們所受浮力的大小關系為( B )
A. 銅球大 B. 鋁球大
C. 大小相等 D. 無法確定
B
8. 將兩個物體分別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端,當它們同時浸沒在水中時,
彈簧測力計示數的減小值相同,則這兩個物體必定有相同的( B )
A. 密度 B. 體積 C. 質量 D. 重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小巖用金屬塊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過程如圖
所示。
(1)比較圖乙、丙、丁、戊四種情況,圖  乙 中金屬塊受到的浮力
最小。
(2)分析圖丁與圖戊可知,浮力的大小與  液體的密度 有關。
乙 
液體的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3)分析圖丙與圖丁可知,物體浸沒時,浮力的大小與  浸沒在液體中的
深度 無關。
(4)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小巖用兩塊相同的橡皮
泥分別捏成圓錐體和圓柱體進行實驗,如圖己所示。由此小巖得出結
論: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小龍認為這個結論不可靠,原因
是  沒有控制圓錐體和圓柱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
浸沒在液體中的
深度 
沒有控制圓錐體和圓柱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5)當彈簧測力計吊著金屬塊,從金屬塊底部剛接觸水面開始到浸沒在水
中再到接觸到燒杯底部的過程中,下列圖像能表示金屬塊所受浮力F浮與
浸入水中深度h的關系的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2024·福州晉安區期中)如圖所示,一彈簧測力計下掛著一圓柱體,
將圓柱體從盛有水的燒杯上方離水面某一高度處緩慢下降,然后將其逐
漸浸入水中,圖乙中已給出整個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與圓柱體下降
高度h變化關系的圖像。不考慮液面變化(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D
A. 圓柱體所受的重力為5 N
B. 圓柱體所受的最大浮力為4 N
C. 在圓柱體下降6 cm時,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為600 Pa
D. 圓柱體在剛浸沒時,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為300 Pa
1
2
3
4
5
6
7
8
9
10
 壓強、浮力的相關分析
類型一 同物同液
1. 如圖所示,將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溢水杯盛滿水,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
個實心鐵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1;將鐵塊緩慢浸沒在水中(未接觸溢
水杯),溢出的水流入空小燒杯,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2。下列判斷正確
的是( D )
D
A. 水對溢水杯底部的壓強p甲<p乙
B. 水對溢水杯底部的壓力F甲>F乙
C. 鐵塊受到的浮力F浮=F2-F1
D. 小燒杯中的水受到的重力G=F1-F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福州福清期中)甲、乙兩個相同長方體物塊靜止于同一個盛水的
容器中,位置如圖所示。關于甲、乙兩物塊上、下兩表面受到的壓強差
和壓力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
A. 甲、乙的壓力差相等 B. 甲的壓力差較大
C. 甲、乙的壓強差相等 D. 甲的壓強差較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如圖所示,氣球下面用細線懸掛一石塊,它們恰好懸浮在水中。已知
石塊與氣球的總重為G總,則氣球受到的浮力F浮  < G總(填“>”
“=”或“<”)。若水溫升高,石塊將  上浮 (填“上浮”“保持懸浮”或“下沉”)。
< 
上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小紅幫媽媽洗碗時發現,疊在一起的碗a和碗b漂浮在水面上,隨后小
紅輕輕將碗a拿起并沉入水底,如圖所示,則此時碗a受到的浮力將  變
小 ,水對容器底的壓強將  變小 。(均填“變大”“不變”或“變
小”)

小 
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類型二 異物同液
5. 如圖所示,將A、B、C三個小球放入水中,A球漂浮在水面上,B球懸
浮在水中,C球沉至容器底。已知A、B兩球的質量相等,B、C兩球的體
積相等,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C球的體積大于A球的體積
B. A球所受的浮力大于C球所受的浮力
C. B球所受的浮力大于C球所受的浮力
D. A球所受的浮力等于C球所受的浮力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在水平桌面上有甲、乙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柱形容器,分別盛有質量相
等的同種液體。將體積相同、材料不同的A、B兩球分別放入兩容器中,
結果A球漂浮,B球懸浮,如圖所示。A、B兩球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
FB,甲、乙兩容器底部對桌面的壓強分別為p甲、p乙,則下列結論正確的
是( D )
A. FA>FB,p甲<p乙 B. FA<FB,p甲>p乙
C. FA>FB,p甲>p乙 D. FA<FB,p甲<p乙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如圖所示,甲、乙兩個相同的容器中裝有同種液體,將兩個體積相
同、材料不同的物體A、B分別放入甲、乙兩容器中。靜止時,物體A懸
浮,物體B漂浮,兩容器中液面高度均為h。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
A. 甲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等于乙容器對桌面的壓力
B. 甲容器中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大于乙容器中液體
對容器底的壓強
C. 物體A的密度小于物體B的密度
D. 物體A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B所受的浮力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福州鼓樓區校級期末)如圖所示,甲、乙、丙三個完全相同的容
器內裝有適量的水,在乙容器內放入木塊后木塊漂浮在水面上,在丙容
器內放入一個小球后小球懸浮在水中,此時三個容器內水面高度相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D
A. 三個容器中,水對容器底的壓力不相等
B. 若向乙容器中加入鹽水,木塊受到的浮力將變大
C. 若向丙容器中加入酒精,小球將上浮
D. 若木塊和小球的質量相等,則木塊排開水的體積V1等于小球排開水的體積V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類型三 同物異液
9. 甲、乙兩個完全相同的柱形容器靜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分別盛
有體積相同的A、B兩種液體,將一個小球先后放入兩個容器中,靜止時
的情形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D )
A. A、B兩種液體的密度ρA<ρB
B. 小球在A、B兩種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A<FB
C. 甲、乙兩個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甲<p乙
D. 甲、乙兩個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甲>F乙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兩個相同容器,分別裝有密度為ρ1、
ρ2的兩種不同液體,將兩個相同的小球分別放入兩容器中,小球靜止
時,兩容器液面相平,兩個小球受到的浮力分別為F1、F2,甲、乙兩容
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強分別為p1、p2,則F1  = F2,p1  > p2。(均填
“>”“=”或“<”)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類型四 異物異液
11. 兩個容器中分別盛有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把體積相同的A、B兩
個實心小球放入甲液體中,兩小球靜止時的情形如圖1所示;將A、B兩
個小球放入乙液體中,兩小球靜止時的情形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B )
A. 在甲液體中,A小球所受的浮力大于B小球所受的浮力
B. 在乙液體中,A小球所受的浮力等于其所受的重力
C. A小球的密度大于B小球的密度
D. 甲液體的密度大于乙液體的密度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圓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別裝有甲、
乙兩種不同的液體。將體積相同、密度不同的A、B兩個實心小球分別放
入兩容器中靜止時,A小球懸浮,B小球漂浮,h1<h2,且兩種液體對容
器底的壓強相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兩個小球受到的重力GA<GB
B. 兩個小球受到的浮力FA浮>FB浮
C. 兩種液體的密度ρ甲<ρ乙
D. 兩個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甲>p乙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甲、乙兩個相同的容器中裝有體積相等的兩種液體,放置在水平桌
面上,將同種材料制成的實心物體A、B分別放入兩容器中,靜止時兩液
面等高,如圖所示。甲容器中液體的密度  大于 乙容器中液體的密
度,物體A所受的重力  大于 物體B所受的重力。(均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大于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39張PPT)
第九章 浮力
第四節 物體的浮與沉
第1課時 物體的浮沉條件
知識點一 浮沉條件1:G物與F浮的關系
1. 小明在“探究怎樣使物體上浮或下沉”的活動中,將乒乓球和橡皮浸
沒在水中,松手后,乒乓球上浮,橡皮下沉。關于乒乓球上浮的原因,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它的質量比橡皮的小
B. 它的體積比橡皮的大
C. 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橡皮的大
D. 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它受到的重力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小靜煮餃子時發現,當餃子剛剛下鍋時會沉在水底,此時餃子所受的
浮力  小于 重力;在水中煮一會兒,餃子就會浮在水面上,此時餃子
所受的浮力  等于 重力。(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小于 
等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小明同學把一個體積為64 cm3的蘋果放入水中,蘋果在水中處于懸浮
狀態,則蘋果所受的浮力為  0.64 N。小明從水中取出蘋果,分成一
個大塊和一個小塊,如圖所示,再將小塊放入水中,發現小塊沉入水底,據此現象可以推斷:若將大塊浸沒在水中,松手后大塊將會   上(填“上浮”“懸浮”或“下沉”)。(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0.64 
上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二 浮沉條件2:ρ物與ρ液的關系
4. 如圖所示,將同一個小球分別放入甲、乙、丙三種不同的液體中,靜
止時小球在甲液體中漂浮、在乙液體中懸浮、在丙液體中下沉到底部。
如果用ρ甲、ρ乙、ρ丙分別表示三種液體的密度,則下列關于三種液體密度
大小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ρ甲>ρ乙=ρ丙 B. ρ甲=ρ乙>ρ丙
C. ρ甲>ρ乙>ρ丙 D. ρ甲<ρ乙<ρ丙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如圖所示,把一個馬鈴薯放入濃鹽水中,馬鈴薯處于漂浮狀態。若將
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則剩下部分的馬鈴薯將會( A )
A. 漂浮 B. 懸浮
C. 下沉 D. 不能判斷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俗話說“瓜浮李沉”,意思是西瓜投入水中可以漂浮,李子投入水中
會下沉,如圖所示。漂浮的西瓜受到的浮力  等于 西瓜受到的重力,
西瓜的密度  小于 李子的密度。(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等于 
小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將重為18 N、體積為2×10-3 m3的實心物體投入裝有適量水的燒杯
中,當物體靜止時,物體處于  漂浮 (填“漂浮”“懸浮”或“沉底”)
狀態,此時物體所受的浮力為  18 N;若將該物體投入酒精中,該物
體將  下沉 (填“上浮”“懸浮”或“下沉”)。(ρ水=1.0×103 kg/m3,
ρ酒精=0.8×103 kg/m3,g取10 N/kg)
漂浮 
18 
下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將體積相同的甲、乙兩實心球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甲、乙兩球所受
的重力和排開的水所受的重力見表格,則兩球靜止在水中的情形可能是
圖中的( C )
實心球 實心球所受 的重力/N 排開的水所
受的重力/N
甲 2 2
乙 3 2
C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如圖所示,已知雞蛋的質量為55 g、體積為50 cm3。將雞蛋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里,雞蛋沉入杯底,如圖甲所示;逐漸將食鹽溶解在水中,雞蛋恰好懸浮,如圖乙所示;繼續溶解食鹽,最終雞蛋漂浮,如圖丙所示。已知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B
A. 圖甲中雞蛋所受的浮力為0.55 N
B. 圖乙中鹽水的密度為1.1×103 kg/m3
C. 圖丙中雞蛋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D. 三種狀態下浮力的大小關系為F甲<F乙<F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如圖所示,把質量為120 g的小球放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溢出90 g
的水,小球受到的浮力為  0.9 N,小球靜止時將  沉底 (填“漂
浮”“懸浮”或“沉底”)。(g取10 N/kg)
0.9 
沉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盛有體積相同的甲、乙
兩種液體。將兩塊相同的橡皮泥捏成小船和小球分別輕輕放入甲液體和
乙液體中,靜止時兩液面等高。此時小船受到的浮力  > 小球受到的
浮力,甲、乙兩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是ρ甲  > ρ乙。(均填“>”“=”
或“<”)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如圖甲所示,將一正方體木塊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待其靜止漂浮在
水面后,木塊體積的浸入水中,此時木塊排開的水重為6 N。(ρ水=
1.0×103 kg/m3,g取10 N/kg)
(1)木塊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答:(1)6 N;
答:(1)6 N;
解:(1)木塊處于漂浮狀態,則木塊所受的浮力F浮=G排=6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木塊的密度是多少?
答:(2)0.75×103 kg/m3
解:(2)木塊處于漂浮狀態,則有F浮=G,即ρ水gV=ρ木gV,
ρ木=×1.0×103 kg/m3=0.75×103 kg/m3。
答:(2)0.75×103 kg/m3
解:(2)木塊處于漂浮狀態,則有F浮=G,即ρ水gV=ρ木gV,
ρ木=×1.0×103 kg/m3=0.75×103 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如圖乙所示,為使木塊剛好全部浸入水中,需在木塊上豎直向下施加
的壓力F是多少?
答:(3)2 N。
答:(3)2 N。
解: (3)由F浮=ρ液gV排可得,題圖甲中木塊排開水的體積
V排===6×10-4 m3,
木塊的體積V=V排=×6×10-4 m3=8×10-4 m3,
木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ρ水gV=1.0×103
kg/m3×10 N/kg×8×10-4 m3=8 N,
需要對木塊施加的豎直向下的壓力F=F浮'-G=8 N-6 N=2 N。
解: (3)由F浮=ρ液gV排可得,題圖甲中木塊排開水的體積
V排===6×10-4 m3,
木塊的體積V=V排=×6×10-4 m3=8×10-4 m3,
木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ρ水gV=1.0×103
kg/m3×10 N/kg×8×10-4 m3=8 N,
需要對木塊施加的豎直向下的壓力F=F浮'-G=8 N-6 N=2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下圖是南極海洋中冰山的美麗景象。冰山實質就是海中漂浮的大塊
淡水冰。據科學分析,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下
列判斷正確的是( C )
A. 冰山所受的浮力一定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B. 冰山所受的重力小于它排開水所受的重力
C. 冰山熔化一部分后仍會漂浮在水面上
D. 冰山熔化一部分后排開水的體積不變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九章 浮力
第四節 物體的浮與沉
第2課時 浮沉條件的應用
知識點一 密度計
1. (2024·福州倉山區期末)取一根木棒,在它的一端纏繞一些銅絲就做成
了一個簡易密度計,將其分別放入甲、乙兩個盛有不同液體的燒杯中,
它豎直立在液體中的情形如圖所示。密度計在甲、乙兩個燒杯中所受的
浮力分別為F甲和F乙,兩個燒杯中液體的密度分別為ρ甲和ρ乙,則( C )
A. F甲>F乙 B. F甲<F乙
C. ρ甲>ρ乙 D. ρ甲<ρ乙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有兩根完全相同且粗細均勻的木棒,兩名同學分別在木棒一端纏繞質
量不同的細銅絲制成A、B兩支簡易密度計,把它們放入同一個盛有水的
容器中,靜止后的情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密度計A所受的浮力比重力小
B. 密度計A所受的重力比密度計B所受的重力大
C. 兩密度計所受的浮力相等
D. 兩密度計在水面處的刻度值不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二 鹽水選種
3. (2024·四川自貢)在傳統農耕文化中,勞動人民一般采用“鹽水選種”
的方法挑選種子,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種子上浮過程中鹽水對種子的壓強變大
B. 漂浮的種子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
C. 下沉的種子的密度比鹽水的密度大
D. 沉底的種子只受重力和支持力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三 潛水艇
4. 懸浮在水中的潛水艇上浮至漂浮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潛水艇懸浮時,若要上浮需向水艙內充水
B. 潛水艇漂浮時,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 潛水艇上浮過程中,所受的浮力逐漸變大
D. 潛水艇上浮過程中,水對潛水艇外底部的壓力不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潛水艇是靠改變自身所受的  重力 來實現上浮和下潛的。如圖所
示,用塑料瓶制成的潛水艇模型懸浮于水中,此時該模型受到的浮
力  等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當通過進(排)氣管向
塑料瓶中打氣時,塑料瓶內氣體的壓強將  變大 (填“變大”“不變”
或“變小”),潛水艇模型將上浮。
重力 
等于 
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四 熱氣球
6. 元宵佳節,許多人燃放孔明燈祈福。如圖所示,孔明燈加熱上升時,
燈罩內氣體的密度  小于 燈罩外氣體的密度,它受到的浮力  大  (前兩空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孔明燈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的發明,體現出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現在有些地方已禁止燃放孔明燈,請你說出禁放的原因:  易引起火災(合  。
小于 
大于
易引起火災(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五 輪船
7. (2024·四川內江)青島號導彈驅逐艦從海洋駛入長江時,受到的浮力和
吃水深度的變化是(ρ海水>ρ水,忽略驅逐艦自重的變化)( B )
A. 浮力變大 B. 浮力不變
C. 吃水深度變小 D. 吃水深度不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如圖所示,珠海云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
船,設計排水量約2 000 t,可搭載數十臺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當
母船滿載并靜止在海面上時,受到的浮力為  2×107 N。當滑翔翼無人
機飛離母船甲板時,母船底部受到海水的壓強將  減小 (填“增大”
“不變”或“減小”)。(g取10 N/kg)
2×107 
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如圖所示,一艘輪船在甲海洋中航行,水面與輪船上的A位置齊平。
當該輪船駛入乙海洋中時,水面與輪船上的B位置齊平。設輪船的總質量
不變,輪船在甲、乙兩海洋中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1和F2,甲、乙兩海洋
的海水密度分別為ρ1和ρ2,則F1  = F2,ρ1  > ρ2。(均填“>”“=”或“<”)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如圖所示,某種魚通過魚鰾膨縮(改變魚鰾內的空氣量)來改變自身的
體積,從而實現浮沉。關于原來靜止在水中的這種魚,下列判斷正確的
是( B )
A. 魚鰾膨脹時,魚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會下沉
B. 魚鰾膨脹時,魚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會上浮
C. 魚鰾收縮時,魚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會上浮
D. 魚鰾收縮時,魚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會懸浮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如圖所示,蛟龍號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的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
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體積約為30 m3,空載時的質量約為22 t,最大
荷載為240 kg。蛟龍號空載漂浮在水面時受到的浮力為  2.2×105 N;
若蛟龍號某次滿載時下沉是采用注水方式實現的,則至少注
入  7.76×103 kg的水。(g取10 N/kg)
2.2×105 
7.76×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福州鼓樓區校級期中)某科技小組的同學想制作一個簡易浮力
秤來測質量。他們剪掉空塑料瓶的瓶底,旋緊瓶蓋,在瓶蓋上系一塊質
量適當的石塊,然后將其倒置在水桶里,當瓶中不放被測物體靜止時,
在瓶上與水面相平的位置標記為零刻度線,再在瓶身上均勻標記其他刻
度線,左側標記的是長度值,若在刻度線右側標上相應的質量值,即可
做成一個簡易浮力秤,如圖所示。已知零刻度線以上瓶身粗細均勻,其
橫截面積為50 cm2,不放被測物體時浮力秤的總質量為170 g,水的密度
為1.0 g/cm3,g取10 N/kg。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簡易浮力秤所受的重力;
解:(1)簡易浮力秤所受的重力
G秤=m秤g=0.17 kg×10 N/kg=1.7 N。
解:(1)簡易浮力秤所受的重力
G秤=m秤g=0.17 kg×10 N/kg=1.7 N。
答:(1)1.7 N
(2)圖中所示狀態浮力秤所受的浮力;
解:(2)此時浮力秤漂浮,浮力秤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秤=
1.7 N。
解:(2)此時浮力秤漂浮,浮力秤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秤=
1.7 N。
答:(2)1.7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浮力秤上2 cm刻度線對應的質量值。
解:(3)浮力秤浸到2 cm刻度線時,處于漂浮狀態,設秤內被測物體的質
量為m測,根據漂浮條件可得F浮'=G秤+m測g,
則m測g=F浮'-F浮,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F浮=ρ水gV0,F浮'=ρ水gV0+ρ水gΔV排,
則浮力秤上2 cm刻度線對應的質量
m測=ρ水ΔV排=ρ水SΔh=1.0 g/cm3×50 cm2×2 cm=100 g。
答:(1)1.7 N;(2)1.7 N;(3)100 g。
解:(3)浮力秤浸到2 cm刻度線時,處于漂浮狀態,設秤內被測物體的質
量為m測,根據漂浮條件可得F浮'=G秤+m測g,
則m測g=F浮'-F浮,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F浮=ρ水gV0,F浮'=ρ水gV0+ρ水gΔV排,
則浮力秤上2 cm刻度線對應的質量
m測=ρ水ΔV排=ρ水SΔh=1.0 g/cm3×50 cm2×2 cm=100 g。
答: (3)100 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小明用大塑料瓶和小玻璃瓶制作了一個浮沉子,如圖甲所示。
(1)將裝有適量水的小玻璃瓶瓶口向  下 (填“上”或“下”)放入大塑
料瓶中,使其漂浮在大塑料瓶的水面上。
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擠壓大塑料瓶,水在  瓶內氣壓 (填“大氣壓”或“瓶內氣壓”)的
作用下被壓入小玻璃瓶內,此時整個小玻璃瓶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小
玻璃瓶開始下沉。
(3)小華將大塑料瓶內的小玻璃瓶換成一顆封口的袋裝糖果,也制成了一
個浮沉子,如圖乙所示。擠壓大塑料瓶時,袋裝糖果可以實現下沉。小
華的浮沉子是通過改變袋裝糖果受到的  浮力 (填“重力”或“浮力”)
來改變浮沉的。
瓶內氣壓 
浮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九章 浮力
實 踐 調研我國造船與航海方面的成就
請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從福船到奮斗者號
福船,福建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上闊下窄,首尖尾寬兩頭
翹,復原模型圖如圖甲所示。其甲板平坦,龍骨厚實,結構堅固;吃水
深,容量多,善于裝載,穩定性好,抗風能力強,適于遠洋。2010年11
月15日,《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
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厚實的隔
艙板把船艙層層隔斷,分隔成互不透水的一個一個艙區。在航行過程中,如果有一個或兩個艙外破損,海水進不到其他艙中,從船整體看,仍然保持有足夠的實力,不至沉沒。“水密隔艙”技術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體抗沉性,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術,對于遠洋航海史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學術價值。
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記載:“永樂三年(1405年),將領官軍乘駕
二千料海船并八櫓船……”經學術界考證,與北京天壇齊名的二千料海
船就是福船。“料”是當時流行的用來表示舟船大小的一種計量單位。
二千料海船總長61.2 m,最大寬13.8 m,型深4.89 m;滿載時,水線長
53 m,水線寬13 m,吃水3.9 m。帆裝、給養、武器、人員、貨物等及
船自身質量總共可達1 170 t。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在努力尋求著變革水上交通工具的
辦法,我國奮斗者號(如圖乙所示)載人深潛器于2020年11月28日,在馬里
亞納海溝深度10 909 m處成功坐底,再次成為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奮
斗者號兩側配有壓載鐵,通過改變其數量來控制奮斗者號的下沉、上浮
或懸停,所謂壓載鐵,就是給奮斗者號增加總重的鐵塊。奮斗者號的外
殼堅固,其在下潛過程中體積保持不變,根據在不同海域測得的海水溫
度、鹽度和深度等參數精確地計算下潛時所需要的壓載鐵質量。奮斗者
號裝配所需的壓載鐵下潛,當下潛至預定深度時,通過適時拋掉一定數
量的壓載鐵,并利用相關技術實現懸停。完成潛水工作后,還需要根據實時水文數據拋卸壓載鐵,以減小奮斗者號的總重從而開始上浮。奮斗者號的成功反映了我國當代科技工作者持續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每一位為中國探索星辰大海、保衛國泰民安、創造繁榮富強的工作者,都是這個時代最美的“奮斗者”!
(1)福船采用的  水密隔艙 技術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體抗沉性。
(2)排水量是衡量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標,請你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計算出
二千料海船滿載時受到的浮力為  1.17×107 N,船底受到海水的壓強
為  3.9×104 Pa。(ρ海水=1.0×103 kg/m3,g取10 N/kg)
水密隔艙 
1.17×107 
3.9×104 
(3)某次執行任務時,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從水面上方到潛入水下10 000
m的過程中,受到浮力的變化情況是  先變大后不變 。(不考慮海水密
度變化)
(4)壓載鐵的簡化圖如圖丙所示,2 t的壓載鐵的體積約為0.25 m3,壓載鐵
浸沒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為  2.5×103 N,拋掉壓載鐵后,潛水器向下
的力減小  1.75×104 N。
先變大后不變 
2.5×103 
1.75×104 (共23張PPT)
第九章 浮力
專題十 壓強、浮力的綜合計算
1. 如圖甲所示,某科技小組的同學用彈簧測力計懸掛一實心圓柱形金屬
塊,使其緩慢勻速下降,逐漸浸入平靜的水池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與
金屬塊下表面下降高度h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忽略金屬塊浸入水中時
液面高度的變化,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
2
3
4
5
6
(1)金屬塊所受的重力;
解:(1)由題圖乙可知,當h在0~10 cm之間時,金屬塊處于空氣中,此
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40 N,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金屬塊所受的
重力G=F拉=40 N。
解:(1)由題圖乙可知,當h在0~10 cm之間時,金屬塊處于空氣中,此
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40 N,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金屬塊所受的
重力G=F拉=40 N。
答:(1)40 N
1
2
3
4
5
6
(2)h為50 cm時水對金屬塊下表面的壓強;
解:(2)由題圖乙可知,h為50 cm時金屬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h'=50 cm-
10 cm=40 cm=0.4 m,
此時金屬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
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4 m=4 000 Pa。
解:(2)由題圖乙可知,h為50 cm時金屬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h'=50 cm-
10 cm=40 cm=0.4 m,
此時金屬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
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4 m=4 000 Pa。
答: (2)4 000 Pa
1
2
3
4
5
6
(3)金屬塊的密度。(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解:(3)由題圖乙可知,當h在30~50 cm之間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5
N不變,此時金屬塊浸沒在水中,金屬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F浮=G-F拉'
=40 N-25 N=15 N,
金屬塊的體積V=V排==
=1.5×10-3 m3,
金屬塊的質量m===4 kg,
金屬塊的密度ρ==≈2.67×103 kg/m3。
答:(1)40 N;(2)4 000 Pa;(3)2.67×103 kg/m3。
解:(3)由題圖乙可知,當h在30~50 cm之間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5
N不變,此時金屬塊浸沒在水中,金屬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F浮=G-F拉'
=40 N-25 N=15 N,
金屬塊的體積V=V排==
=1.5×10-3 m3,
金屬塊的質量m===4 kg,
金屬塊的密度ρ==≈2.67×103 kg/m3。
答: (3)2.67×103 kg/m3。
1
2
3
4
5
6
2. (2024·福州連江期末)小明同學受“懷丙打撈鐵牛”故事的啟發,設計
的“打撈”過程如下:金屬塊A部分陷入淤泥內,小船裝有10 N的沙石,
小船的上沿與水面相平;用細繩將金屬塊A和小船連接,細繩松弛沒有拉
力,如圖甲所示;將小船內所有沙石清除后,金屬塊A被拉出淤泥,如圖
乙所示。已知金屬塊A的體積為2×10-4 m3,小船與細繩的質量、細繩的
體積均忽略不計,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
2
3
4
5
6
(1)圖甲中,金屬塊A上表面距離水面50 cm,金屬塊A上表面受到水的壓
強是多少?
解:(1)金屬塊A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
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5 m=5×103 Pa。
答:(1)5×103 Pa
解:(1)金屬塊A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
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5 m=5×103 Pa。
答:(1)5×103 Pa
1
2
3
4
5
6
(2)圖甲中小船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解:(2)題圖甲中小船漂浮,則小船受到的浮力F浮船=G沙石=10 N。
答:(2)10 N
解:(2)題圖甲中小船漂浮,則小船受到的浮力F浮船=G沙石=10 N。
答:(2)10 N
1
2
3
4
5
6
(3)圖乙中小船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求金屬塊A所受的重力。
解:(3)題圖乙中小船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此時小船受到的浮力F浮船'=
F浮船=×10 N=6 N,
因為小船受力平衡,所以小船受到的拉力
F拉=F浮船'=6 N,
此時金屬塊A受到的浮力
F浮A=ρ水gVA=1.0×103 kg/m3×10 N/kg×2×10-4 m3=2 N,
因為金屬塊A受力平衡,所以金屬塊A所受的重力
GA=F浮A+F拉=2 N+6 N=8 N。
答:(3)8 N。
解:(3)題圖乙中小船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此時小船受到的浮力F浮船'=
F浮船=×10 N=6 N,
因為小船受力平衡,所以小船受到的拉力
F拉=F浮船'=6 N,
此時金屬塊A受到的浮力
F浮A=ρ水gVA=1.0×103 kg/m3×10 N/kg×2×10-4 m3=2 N,
因為金屬塊A受力平衡,所以金屬塊A所受的重力
GA=F浮A+F拉=2 N+6 N=8 N。
答:(3)8 N。
1
2
3
4
5
6
3. (2024·福州鼓樓校級期中)水平桌面上有一裝有40 g水的圓柱形容器,
容器的底面積為5.0×10-3 m2。現將一個體積為5.0×10-5 m3的物塊
A(不吸水)放入容器中,物塊A漂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的體積為1.0×
10-5 m3,如圖甲所示。已知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
2
3
4
5
6
(1)物塊A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解:(1)物塊A排開水的體積V排=V-V露=5.0×10-5 m3-1.0×10-5 m3
=4.0×10-5 m3,
物塊A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4.0×10-5
m3=0.4 N。
答:(1)0.4 N
解:(1)物塊A排開水的體積V排=V-V露=5.0×10-5 m3-1.0×10-5 m3
=4.0×10-5 m3,
物塊A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4.0×10-5
m3=0.4 N。
答:(1)0.4 N
1
2
3
4
5
6
(2)物塊A的密度是多少?
解:(2)物塊A所受的重力G=F浮=0.4 N,
物塊A的質量m===0.04 kg,
物塊A的密度ρ===0.8×103 kg/m3。
答:(2)0.8×103 kg/m3
解:(2)物塊A所受的重力G=F浮=0.4 N,
物塊A的質量m===0.04 kg,
物塊A的密度ρ===0.8×103 kg/m3。
答:(2)0.8×103 kg/m3
1
2
3
4
5
6
(3)如圖乙所示,在物塊A上輕放一個物塊B,物塊A恰好浸沒在水中(水未
溢出),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比物塊A被下壓前增加了多少?
解:(3)題圖乙中,物塊A所受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5.0×10-5 m3=0.5 N,
增加的壓力ΔF=F浮'-G=0.5 N-0.4 N=0.1 N,
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比物塊A被下壓前增加
Δp===20 Pa。
答:(3)20 Pa。
解:(3)題圖乙中,物塊A所受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5.0×10-5 m3=0.5 N,
增加的壓力ΔF=F浮'-G=0.5 N-0.4 N=0.1 N,
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比物塊A被下壓前增加
Δp===20 Pa。
答:(3)20 Pa。
1
2
3
4
5
6
4. 將一底面積為0.01 m2的長方體木塊用細線拴在空容器的底部,然后向
容器中緩慢加水直到木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如圖甲所示。在整個過程
中,木塊底部受到水的壓強p隨容器中水的深度h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
示。已知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
2
3
4
5
6
(1)木塊受到的最大浮力;
解:(1)由題圖乙可知,木塊剛剛漂浮時浸入水中的深度h1=9 cm;
從9 cm到16 cm,木塊一直處于漂浮狀態,浸入水中的深度不變;當
水的深度為16 cm時,細線剛好張緊,細線的拉力為0;木塊上表面
與水面相平時水的深度為22 cm。可得木塊的高度
h木=9 cm+(22 cm-16 cm)=15 cm=0.15 m,
木塊的體積V木=S木h木=0.01 m2×0.15 m=1.5×10-3 m3,
木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最大,即
F浮=ρ水gV排=ρ水gV木=1.0×103 kg/m3×10 N/kg
×1.5×10-3 m3=15 N。
答:(1)15 N
1
2
3
4
5
6
(2)細線對木塊的最大拉力。
解:(2)由題圖乙可知,木塊剛剛漂浮時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900 Pa,此
時木塊所受的重力與水向上的壓力(浮力)平衡,所以木塊所受的重力
G=F向上=p向上S=900 Pa×0.01 m2=9 N,
木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最大,細線對木塊的拉力最大,則細線對木塊的
最大拉力F拉=F浮-G=15 N-9 N=6 N。
答(2)6 N。
解:(2)由題圖乙可知,木塊剛剛漂浮時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900 Pa,此
時木塊所受的重力與水向上的壓力(浮力)平衡,所以木塊所受的重力
G=F向上=p向上S=900 Pa×0.01 m2=9 N,
木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最大,細線對木塊的拉力最大,則細線對木塊的
最大拉力F拉=F浮-G=15 N-9 N=6 N。
答:(2)6 N。
1
2
3
4
5
6
5. 如圖所示,棱長為10 cm、重為4 N的正方體物塊A通過一根細線與重
為8 N的小球B相連,懸浮在裝有適量水的底面積為200 cm2的柱狀容器
內。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物塊A的密度;
解:(1)物塊A的質量mA===0.4 kg,
物塊A的密度ρA===0.4×103 kg/m3。
答:(1)0.4×103 kg/m3 (2)小球B受到的浮力;
解:(1)物塊A的質量mA===0.4 kg,
物塊A的密度ρA===0.4×103 kg/m3。
答:(1)0.4×103 kg/m3 ;
1
2
3
4
5
6
解:(2)把A、B看作一個整體,因為它們懸浮在水中,則有
F浮=GA+GB=4 N+8 N=12 N,
物塊A受到的浮力F浮A=ρ水gV排A=ρ水gVA=1.0×103 kg/m3×10
N/kg×(0.1 m)3=10 N,
小球B受到的浮力F浮B=F浮-F浮A=12 N-10 N=2 N。
答:(2)2 N
解:(2)把A、B看作一個整體,因為它們懸浮在水中,則有
F浮=GA+GB=4 N+8 N=12 N,
物塊A受到的浮力F浮A=ρ水gV排A=ρ水gVA=1.0×103 kg/m3×10
N/kg×(0.1 m)3=10 N,
小球B受到的浮力F浮B=F浮-F浮A=12 N-10 N=2 N。
答:(2)2 N
(2)小球B受到的浮力;
1
2
3
4
5
6
(3)將物塊A和小球B拿出后,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減小量。(不考慮拿出時
帶出水的質量)
解: (3)物塊A和小球B排開水的總體積
V排===1.2×10-3 m3,
將物塊A和小球B拿出后,水面下降的高度
Δh===0.06 m,
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減小量Δp=ρ水gΔh=1.0×103 kg/m3×10 N/kg×0.06 m=600 Pa。
答:(3)600 Pa。
1
2
3
4
5
6
6. (2024·福州十九中期末)在科技節,小明用傳感器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
力學裝置,豎直細桿B的下端通過力傳感器固定在容器底部,它的上端與
不吸水的實心正方體A固定,不計細桿B及連接處的質量和體積。力傳感
器可以顯示出細桿B的下端受到作用力的大小,現緩慢向容器中加水,當
水深為13 cm時正方體A剛好浸沒,力傳感器的示數大小F隨水深h變化的
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
2
3
4
5
6
(1)正方體A受到的重力;
解:(1)由題圖乙可知,當h=0時,力傳感器的示數F0=6 N,因不計細桿
B及連接處的質量,正方體A對力傳感器的壓力等于自身受到的重力,即
正方體A受到的重力G=F0=6 N。
答:(1)6 N
解:(1)由題圖乙可知,當h=0時,力傳感器的示數F0=6 N,因不計細桿
B及連接處的質量,正方體A對力傳感器的壓力等于自身受到的重力,即
正方體A受到的重力G=F0=6 N。
答:(1)6 N
1
2
3
4
5
6
(2)正方體A的密度;
解:(2)由題圖乙可知,當h1=3 cm時,力傳感器的示數F開始減小,則
正方體A的下表面恰好與水面接觸,當h2=13 cm時,正方體A剛好浸
沒,則正方體A的棱長
l=h2-h1=13 cm-3 cm=10 cm=0.1 m,
正方體A的體積V=l3=(0.1 m)3=0.001 m3,
正方體A的密度ρ=====0.6×103 kg/m3。
答:(2)0.6×103 kg/m3
解:(2)由題圖乙可知,當h1=3 cm時,力傳感器的示數F開始減小,則
正方體A的下表面恰好與水面接觸,當h2=13 cm時,正方體A剛好浸
沒,則正方體A的棱長
l=h2-h1=13 cm-3 cm=10 cm=0.1 m,
正方體A的體積V=l3=(0.1 m)3=0.001 m3,
正方體A的密度ρ=====0.6×103 kg/m3。
答:(2)0.6×103 kg/m3
1
2
3
4
5
6
(3)當容器內水的深度為4 cm時,力傳感器的示數。
解:(3)當容器內水的深度為4 cm時,正方體A浸入水中的體積V排=0.1
m×0.1 m×(0.04 m-0.03 m)=1×10-4 m3,
此時正方體A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1×10-4 m3=1 N,
力傳感器的示數F=G-F浮=6 N-1 N=5 N。
答:(3)5 N。
解:(3)當容器內水的深度為4 cm時,正方體A浸入水中的體積V排=0.1
m×0.1 m×(0.04 m-0.03 m)=1×10-4 m3,
此時正方體A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1×10-4 m3=1 N,
力傳感器的示數F=G-F浮=6 N-1 N=5 N。
答:(3)5 N。
1
2
3
4
5
6(共17張PPT)
第九章 浮力
第三節 阿基米德原理
知識點一 探究浮力的大小
1. 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利用彈簧測力計、水、鋁塊、小桶和溢水杯等實驗
器材驗證阿基米德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如圖所示,為減小測量誤差并使操作最簡單,最合理的操作步驟
是  C 。(填序號)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實驗中,若關系式  F1-F3=F4-F2 (用彈簧測力計示數對應的字母
表示)成立,則阿基米德原理成立。
(3)在采用如圖所示的方式進行實驗時,若空小桶內有水,則  能 (填
“能”或“不能”)得出F浮=G排的結論。若溢水杯中的水沒有裝滿,則
會導致實驗中測量的F浮  > (填“>”“=”或“<”)G排。
F1-F3=F4-F2 
能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為了得出普遍結論,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  A 。(填序號)
A. 用原來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B. 用原來的方案將水換成酒精進行實驗
C. 用原來的方案將鋁塊換成體積不同的鐵塊進行實驗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二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比較浮力的大小
2. 如圖所示,氦氣球和空氣球的體積相同,氦氣球上浮,受到的浮力為
F1,空氣球下沉,受到的浮力為F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F1>F2 B. F1=F2
C. F1<F2 D. 無法判斷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如圖所示,體積相同的A、B、C三個小球處于靜止狀態,A、B兩小球
所受浮力的大小關系為FA  < FB,三個小球中所受浮力最大的
是  C 球。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洗水果時,發現芒果比油桃大,放入水中后芒果沉底、油桃漂浮,如
圖所示,則它們受到浮力的大小關系為F芒果  > F油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三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計算
5. (2024·廈門期末)將重為5 N的小球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3 N
的水,則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B )
A. 5 N B. 3 N C. 2 N D. 0
6. 1783年物理學家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載人的氫氣球,體積為620
m3,這個氫氣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為  8 060 N;若氫氣球的體積
不變,則它在上升過程中受到的浮力  逐漸變小 (填“逐漸變大”“不
變”或“逐漸變小”)。(地面附近空氣的密度為1.30 kg/m3,g取10 N/kg)
B
8 060 
逐漸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如圖所示,重為600 N的人躺在死海的水面上悠閑地閱讀,她受到海
水的浮力為  600 N,浸入海水中的體積為  0.05 m3。(ρ海水=
1.2×103 kg/m3,g取10 N/kg)
600 
0.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將體積為50 cm3的鐵塊浸沒在水中,鐵塊所受的浮力為  0.5 N,排
開的水所受的重力為  0.5 N;若將鐵塊的一半體積浸在煤油中,則鐵
塊所受的浮力為  0.2 N。(ρ水=1.0×103 kg/m3,ρ煤油=0.8×103
kg/m3,g取10 N/kg)
0.5 
0.5 
0.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泉州校級期中)同一艘船從河里駛向海里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ρ水<ρ海水)( B )
A. 船受到的浮力變小,船身下沉一些
B. 船受到的浮力不變,船身上浮一些
C. 船受到的浮力不變,船身下沉一些
D. 船受到的浮力變大,船身上浮一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福州華倫中學期中)將重為5 N的物體輕輕放入盛有水的容器
中,溢出300 g的水,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g取10 N/kg)( B )
A. 一定等于3 N B. 可能大于3 N
C. 可能小于3 N D. 一定大于3 N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將密度為0.9×103 kg/m3、體積為V的冰塊輕輕放入盛有適量水的圓
柱形容器中(無水溢出),冰塊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體積V露=  0.1 V;當
冰塊完全熔化后(總質量不變)容器中的水面將  不變 (填“升高”“不
變”或“降低”)。(ρ水=1.0×103 kg/m3)
0.1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我國從遠古時代就開始利用浮力了,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在距今7
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制造出了獨木舟,如圖所
示。該獨木舟外形可看成一長方體,它長2 m、寬50 cm、高15 cm,質量
為50 kg。已知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獨木舟空載時受到的浮力;
答:(1)500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1)獨木舟空載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
F浮=G舟=m舟g=50 kg×10 N/kg=500 N。
答:(1)500 N;
解:(2)獨木舟的體積V=abc=2 m×50×10-2 m×15×10-2 m=0.15m3,
當獨木舟剛好浸沒時,受到的浮力最大,此時獨木舟排開水的體積等于
獨木舟的體積,則獨木舟受到的最大浮力F浮大=ρ液gV排=ρ水gV=
1.0×103 kg/m3×10 N/kg×0.15 m3=1 500 N,
獨木舟的最大總重力等于最大浮力,即G總=F浮大=1 500 N,
獨木舟能承載的最大貨物所受的重力G貨=G總-G舟=1 500 N-500 N=1 000 N,
獨木舟能承載貨物的最大質量m===100 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2)100 kg。
(2)獨木舟能承載貨物的最大質量。
13. 小明將電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調零,將溢水杯放到電子秤上,按
實驗操作規范將溢水杯裝滿水,讀出此時電子秤的示數。然后再用細線
系住鋁塊并將其緩慢浸入溢水杯的水中,鋁塊始終不與溢水杯接觸,如
圖所示。當鋁塊浸沒在水中靜止時,關于電子秤示數的變化情況,下列
判斷正確的是( B )
A. 變小 B. 不變
C. 變大 D. 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21張PPT)
第九章 浮力
專題九 計算浮力的四種方法
1. (稱重法)將一個重10 N的金屬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端并浸入水中,當
金屬塊的體積浸入水中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8 N,此時金屬
塊所受的浮力為  1.2 N。當把金屬塊浸沒在水中時(未碰到容器底),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6.4 N。
1.2 
6.4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壓力差法)(2024·福州一中期中)如圖所示,將一長方體物體浸沒在裝
有足夠深的水的容器中恰好處于靜止狀態,它的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
1.8 N,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3 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為  1.2 N;若將該物體再下沉 5 cm,其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變為3
N,則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  4.2 N。
1.2 
4.2 
1
2
3
4
5
6
7
8
9
10
3. (阿基米德原理法)(2024·莆田涵江區期末)2024年5月1日,我國第三艘
航空母艦福建艦開展首次航行試驗,如圖所示,福建艦艦長為317 m,艦
寬為78 m,吃水深度為13 m,滿載時排水量約為8萬噸,可搭載各類戰
機,福建艦滿載時受到海水的浮力約為  8×108 N。當質量為30.9 t的
戰機飛離甲板后,福建艦排開海水體積的減少量為  30 m3。(ρ海水=
1.03×103 kg/m3,g取10 N/kg)
8×108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平衡法)將一盛滿水的燒杯置于水平桌面上,緩慢放入一質量為200 g
的木塊,木塊最終在燒杯中處于漂浮狀態,此時木塊所受的浮力
為  2 N,從燒杯中排出水的體積為  200 cm3。(g取10 N/kg)
2 
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5. 小明用細線系住重為5 N的物體,使其一半體積浸入盛滿水的溢水杯
中,物體排開的水重為3 N,此時物體所受的浮力為  3 N。將物體浸沒
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為  6×10-4 m3,松手后,物體靜止時受到的浮
力為  5 N。(g取10 N/kg)
3 
6×10-4 
5 
6. 如圖所示,將棱長為20 cm的正方體放入水中,正方體浸入水中的深
度為10 cm。正方體受到的浮力為  40 N,正方體的密度
為  0.5×103 kg/m3。(g取10 N/kg)
40 
0.5×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7. 如圖所示,體積V=200 cm3的木塊在繩子拉力F=0.8 N的作用下浸沒
在水中,繩子所受的重力不計。(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木塊此時受到的浮力;
答:(1)2 N
解:(1)木塊的體積V=200 cm3=2×10-4 m3,木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
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2×10-4 m3=2 N。
答:(1)2 N
解:(1)木塊的體積V=200 cm3=2×10-4 m3,
木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2×10-4 m3=2 N。
1
2
3
4
5
6
7
8
9
10
(2)木塊所受的重力;
答:(2)1.2 N
解:(2)木塊在繩子拉力的作用下靜止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拉
力、豎直向上的浮力,則有G木+F=F浮,木塊所受的重力G木=F浮-F
=2 N-0.8 N=1.2 N。
答:(2)1.2 N
解:(2)木塊在繩子拉力的作用下靜止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拉
力、豎直向上的浮力,則有G木+F=F浮,木塊所受的重力G木=F浮-F
=2 N-0.8 N=1.2 N。
1
2
3
4
5
6
7
8
9
10
(3)剪斷繩子,木塊靜止時排開水的體積。
答:(3)1.2×10-4 m3。
答:(3)1.2×10-4 m3。
解:(3)剪斷繩子,因為F浮>G木,所以木塊上浮,靜止時會漂浮在水面
上,所以F浮'=G木,即ρ水gV排'=G木,
木塊靜止時排開水的體積V排'===1.2×10-4 m3。
1
2
3
4
5
6
7
8
9
10
8. 如圖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圓筒,筒內裝有適量的水。在彈簧測
力計下懸掛一圓柱體,從水面開始緩慢浸入水中,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F與圓柱體下表面浸入水中深度h的關系如圖乙所示。(ρ水=
1.0×103 kg/m3,g取10 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1)由題圖乙可知,當圓柱體浸入深度h=0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10 N,則圓柱體所受的重力G=10 N;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F拉=2 N,則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10 N-2 N=8 N。
解:(1)由題圖乙可知,當圓柱體浸入深度h=0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10 N,則圓柱體所受的重力G=10 N;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F拉=2 N,則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10 N-2 N=8 N。
答:(1)8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答:(1)8 N
(2)圓柱體的密度是多少?
答:(2)1.25×103 kg/m3
答:(2)1.25×103 kg/m3
解:(2)由F浮=ρ水gV排可知,圓柱體的體積
V=V排===8×10-4 m3,
由G=mg可知,圓柱體的質量
m===1 kg,
圓柱體的密度
ρ===1.25×103 kg/m3。
解:(2)由F浮=ρ水gV排可知,圓柱體的體積
V=V排===8×10-4 m3,
由G=mg可知,圓柱體的質量
m===1 kg,
圓柱體的密度ρ===1.25×103 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3)圓柱體剛好浸沒時,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是多少?
答:(3)8 N。
解: (3)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可得,F浮=F下表面-F上表面,當圓柱體剛好浸
沒時,F上表面=0,此時圓柱體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F下表面=F浮=8 N。
答:(3)8 N。
解: (3)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可得,F浮=F下表面-F上表面,當圓柱體剛好浸
沒時,F上表面=0,此時圓柱體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F下表面=F浮=8 N。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如圖甲所示,彈簧測力計下掛著棱長為10 cm、質量為2 kg的正方體鐵
塊,處于靜止狀態。圖乙容器中盛有水,圖丙容器中盛有酒精,酒精的
液面高度為水面高度的1.5倍。現將鐵塊先后緩慢浸入水和酒精中,當鐵
塊浸沒時(水和酒精均沒有溢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分別為F1和F2,且
F1∶F2=5∶6。已知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解:(1)正方體鐵塊的質量為2 kg,則其所受的重力
G=mg=2 kg×10 N/kg=20 N,
題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G=20 N。
答:(1)20 N
解:(1)正方體鐵塊的質量為2 kg,則其所受的重力
G=mg=2 kg×10 N/kg=20 N,
題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G=20 N。
答:(1)20 N
1
2
3
4
5
6
7
8
9
10
(2)鐵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解:(2)鐵塊的棱長l=10 cm=0.1 m,則鐵塊的體積
V=l3=(0.1 m)3=0.001 m3,
鐵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浮水=ρ水gV排=ρ水gV=1.0×103 kg/m3×10 N/kg×0.001 m3=10 N。
答:(2)10 N
解:(2)鐵塊的棱長l=10 cm=0.1 m,則鐵塊的體積
V=l3=(0.1 m)3=0.001 m3,
鐵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浮水=ρ水gV排=ρ水gV=1.0×103 kg/m3×10 N/kg×0.001 m3=10 N。
答:(2)10 N
1
2
3
4
5
6
7
8
9
10
(3)酒精的密度。
解:(3)鐵塊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G-F浮水=20 N-10 N=10 N,
鐵塊浸沒在酒精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G-F浮酒=20 N-F浮酒,
因為F1∶F2=5∶6,
所以=,
則鐵塊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F浮酒=8 N,
酒精的密度ρ酒====0.8×103 kg/m3。
答:(3)0.8×103 kg/m3。
解:(3)鐵塊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G-F浮水=20 N-10 N=10 N,
鐵塊浸沒在酒精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G-F浮酒=20 N-F浮酒,
因為F1∶F2=5∶6,
所以=,
則鐵塊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F浮酒=8 N,
酒精的密度ρ酒====0.8×103 kg/m3。
答:(3)0.8×103 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為防止溺水事故的發生,研究員研發出了如圖所示的救生手環,并
在游泳池進行了性能測試。他戴上該手環下潛到水面下5 m處(未接觸池
底),打開手環開關,手環瞬間彈出一個體積為33 dm3的氣囊,隨后氣囊
將他帶出水面。已知研究員的質量為63 kg,密度為1.05×103 kg/m3,不
計手環的質量和體積,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研究員的體積是多少?
解:(1)研究員的體積V研===0.06 m3。
答:(1)0.06 m3
解:(1)研究員的體積V研===0.06 m3。
答:(1)0.06 m3
1
2
3
4
5
6
7
8
9
10
(2)氣囊完全打開的瞬間,研究員與氣囊受到的總浮力是多少?
解:(2)氣囊完全打開的瞬間,研究員和氣囊浸沒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
等于研究員和氣囊的總體積
V排=V研+V氣=0.06 m3+0.033 m3=0.093 m3,
研究員與氣囊受到的總浮力
答:(2)930 N
解:(2)氣囊完全打開的瞬間,研究員和氣囊浸沒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
等于研究員和氣囊的總體積
V排=V研+V氣=0.06 m3+0.033 m3=0.093 m3,
研究員與氣囊受到的總浮力
答:(2)930 N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0.093 m3=930 N。
1
2
3
4
5
6
7
8
9
10
(3)為確保安全,人浸入水中的體積不能超過總體積的,人漂浮時,氣囊
體積至少多大,才能確保研究人員的安全?
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0.093 m3=930 N。
解:(3)人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此時研究員和氣囊排開水的總
體積
V排'======0.063 m3,
氣囊的最小體積
V氣'=V排'-V研=0.063 m3-×0.06 m3=0.015 m3。
解:(3)人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此時研究員和氣囊排開水的總
體積V排'======0.063 m3,
氣囊的最小體積
V氣'=V排'-V研=0.063 m3-×0.06 m3=0.015 m3。
答:(3)0.015 m3。
1
2
3
4
5
6
7
8
9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学| 衡山县| 华阴市| 怀化市| 泌阳县| 玉山县| 潍坊市| 广安市| 荣成市| 周宁县| 黎城县| 台湾省| 焦作市| 栾川县| 嘉定区| 栖霞市| 枞阳县| 家居| 平邑县| 北碚区| 辽中县| 凤凰县| 巨鹿县| 土默特右旗| 永康市| 武宣县| 澄江县| 濮阳县| 孝感市| 辰溪县| 石狮市| 绵阳市| 滕州市| 神池县| 治县。| 宣化县| 吉水县| 彝良县| 高阳县| 开原市|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