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道法學科第四課 建設法治中國思維導圖核心觀點1.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實行善治。(高頻考點)2.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易錯點)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4.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5.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易錯點)6.政府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7.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高頻考點)8.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考點梳理考點1夯實法治基礎1.法治的內涵: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P45)2.★法治的重要性。(為什么要走法治道路?)(P44—47)(1)對公民: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2)對國家和社會:①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3.法治的要求。(P45—46)(1)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良法的作用)(2)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P47)5.★全面依法治國。(P48—49)(1)總目標:(2)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3)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成就。(P48)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7.★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P49—50)(1)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科學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嚴格執法),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全民守法)。(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知識拓展建設法治中國,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1)培育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2)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契約精神、規則意識。 (3)依法行使權利,規范自身行為,積極履行義務,學會依法辦事。 (4)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5)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的訴求和愿望。 (6)自覺依法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考點2凝聚法治共識1.我國政府的作用、權力來源、宗旨和工作要求。(P51)(1)作用:管理社會生活,提供公共服務。(2)權力來源:人民。(3)宗旨:為人民服務。(4)工作要求: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則運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努力建設法治政府。2.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地位)、要求及核心。(P52)(1)重要性(地位):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3)核心:規范政府的行政權。3.★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如何建設法治政府?)(P52—53)(1)政府:①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2)公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4.為什么要堅持厲行法治?(厲行法治的原因)(P53)(1)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2)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3)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5.★怎樣做到厲行法治?(厲行法治的要求)(P53—55)(1)國家:①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2)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3)社會:加強法治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4)公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6.法治與德治的關系。(P55)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圖表識記名言警句1.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考點鏈接】強調法治對于國家的重要性。2.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考點鏈接】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考點鏈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依法行政。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考點鏈接】法律是民心所向,要為民所用。易錯辨析1.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2.建設法治國家只能靠政府部門。(×)3.政府堅持依法執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4.德治比法治更重要。(×)5.德治與法治可以相互替代。(×)中考真題體驗命題點1夯實法治基礎1.(2023·十堰)全面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D)A.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B.推進依法行政,建設現代法治政府C.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2023·恩施節選)閱讀材料,分析說明。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報告23次提到了“法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并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從國家的角度談談怎樣實現材料中的“目標”。①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命題點2凝聚法治共識3.(2023·宜昌)在山東淄博,政府部門發布“燒烤”地圖,推出21條“燒烤”公交專線,讓游客感到“吃的不是燒烤,而是管理和服務”。可見,淄博燒烤頻上熱搜的主要原因是(A)A.當地政府履職盡責B.人民群眾熱情好客C.商家自覺誠信經營D.交通便利出行自由4.(2023·荊州改編)2023年,AI(人工智能)翻唱在網絡上爆紅,但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AI是否侵權?AI的作品有著作權嗎?等等。隨著AI盛行,如何盡快在法律層面制定相應規則并不斷完善,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這要求在AI領域(B)A.強調嚴格執法,做到公正司法B.加快立法步伐,做到有法可依C.加強行業自律,做到全民守法D.踐行公序良俗,做到良法善治5.(2023·荊州)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配合保護法的實施,黃河沿線各地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某地啟動村級普法聯絡員制度,聘任“村級普法聯絡員”,打通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啟用村級普法聯絡員制度的價值在于(C)①推進政務公開,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②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高黃河沿線群眾法律意識 ③有利于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道法學科第四課 建設法治中國思維導圖核心觀點1.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實行善治。(高頻考點)2.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易錯點)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4.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5.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易錯點)6.政府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7.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高頻考點)8.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考點梳理考點1夯實法治基礎1.法治的內涵: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P45)2.★法治的重要性。(為什么要走法治道路?)(P44—47)(1)對公民: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2)對國家和社會:①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3.法治的要求。(P45—46)(1)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良法的作用)(2)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P47)5.★全面依法治國。(P48—49)(1)總目標:(2)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3)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成就。(P48)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7.★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P49—50)(1)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科學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嚴格執法),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全民守法)。(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知識拓展建設法治中國,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1)培育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2)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契約精神、規則意識。 (3)依法行使權利,規范自身行為,積極履行義務,學會依法辦事。 (4)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5)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的訴求和愿望。 (6)自覺依法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考點2凝聚法治共識1.我國政府的作用、權力來源、宗旨和工作要求。(P51)(1)作用:管理社會生活,提供公共服務。(2)權力來源:人民。(3)宗旨:為人民服務。(4)工作要求: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則運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努力建設法治政府。2.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地位)、要求及核心。(P52)(1)重要性(地位):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3)核心:規范政府的行政權。3.★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如何建設法治政府?)(P52—53)(1)政府:①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2)公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4.為什么要堅持厲行法治?(厲行法治的原因)(P53)(1)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2)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3)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5.★怎樣做到厲行法治?(厲行法治的要求)(P53—55)(1)國家:①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2)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3)社會:加強法治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4)公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6.法治與德治的關系。(P55)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圖表識記名言警句1.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考點鏈接】強調法治對于國家的重要性。2.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考點鏈接】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考點鏈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依法行政。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考點鏈接】法律是民心所向,要為民所用。易錯辨析1.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2.建設法治國家只能靠政府部門。(×)3.政府堅持依法執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4.德治比法治更重要。(×)5.德治與法治可以相互替代。(×)中考真題體驗命題點1夯實法治基礎1.(2023·十堰)全面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D)A.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B.推進依法行政,建設現代法治政府C.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2023·恩施節選)閱讀材料,分析說明。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報告23次提到了“法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并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從國家的角度談談怎樣實現材料中的“目標”。①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命題點2凝聚法治共識3.(2023·宜昌)在山東淄博,政府部門發布“燒烤”地圖,推出21條“燒烤”公交專線,讓游客感到“吃的不是燒烤,而是管理和服務”。可見,淄博燒烤頻上熱搜的主要原因是(A)A.當地政府履職盡責B.人民群眾熱情好客C.商家自覺誠信經營D.交通便利出行自由4.(2023·荊州改編)2023年,AI(人工智能)翻唱在網絡上爆紅,但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AI是否侵權?AI的作品有著作權嗎?等等。隨著AI盛行,如何盡快在法律層面制定相應規則并不斷完善,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這要求在AI領域(B)A.強調嚴格執法,做到公正司法B.加快立法步伐,做到有法可依C.加強行業自律,做到全民守法D.踐行公序良俗,做到良法善治5.(2023·荊州)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配合保護法的實施,黃河沿線各地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某地啟動村級普法聯絡員制度,聘任“村級普法聯絡員”,打通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啟用村級普法聯絡員制度的價值在于(C)①推進政務公開,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②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高黃河沿線群眾法律意識 ③有利于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2張PPT)中考道法復習精品課件統編版一輪復習回歸教材夯實基礎2025年中考道法 一輪復習(回歸教材夯實基礎)九上第二單元 民主與法治第四課 建設法治中國教材知識梳理整合 精講本目錄思維導圖核心觀點考點梳理中考真題體驗1.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實行善治。(高頻考點)2.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易錯點)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4.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5.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易錯點)6.政府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7.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高頻考點)8.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1.法治的內涵: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P45)2.★法治的重要性。(為什么要走法治道路?)(P44—47)(1)對公民: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夯實法治基礎(2)對國家和社會:①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3.法治的要求。(P45—46)(1)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良法的作用)(2)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P47)5.★全面依法治國。(P48—49)(1)總目標:(2)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3)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成就。(P48)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7.★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P49—50)(1)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科學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嚴格執法),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全民守法)。(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建設法治中國,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1)培育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2)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契約精神、規則意識。(3)依法行使權利,規范自身行為,積極履行義務,學會依法辦事。(4)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5)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的訴求和愿望。(6)自覺依法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1.我國政府的作用、權力來源、宗旨和工作要求。(P51)凝聚法治共識(1)作用:管理社會生活,提供公共服務。(2)權力來源:人民。(3)宗旨:為人民服務。(4)工作要求: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則運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努力建設法治政府。2.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地位)、要求及核心。(P52)(1)重要性(地位):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3)核心:規范政府的行政權。3.★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如何建設法治政府?)(P52—53)(1)政府:①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2)公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4.為什么要堅持厲行法治?(厲行法治的原因)(P53)(1)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2)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3)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5.★怎樣做到厲行法治?(厲行法治的要求)(P53—55)(1)國家:①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2)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3)社會:加強法治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4)公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6.法治與德治的關系。(P55)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1.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考點鏈接】強調法治對于國家的重要性。2.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考點鏈接】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考點鏈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依法行政。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考點鏈接】法律是民心所向,要為民所用。1.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 )2.建設法治國家只能靠政府部門。( )3.政府堅持依法執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5.德治與法治可以相互替代。( )√××××1.(2023·十堰)全面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 )A.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B.推進依法行政,建設現代法治政府C.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命題點1夯實法治基礎D2.(2023·恩施節選)閱讀材料,分析說明。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報告23次提到了“法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并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從國家的角度談談怎樣實現材料中的“目標”。①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3.(2023·宜昌)在山東淄博,政府部門發布“燒烤”地圖,推出21條“燒烤”公交專線,讓游客感到“吃的不是燒烤,而是管理和服務”。可見,淄博燒烤頻上熱搜的主要原因是( )A.當地政府履職盡責B.人民群眾熱情好客C.商家自覺誠信經營D.交通便利出行自由命題點2凝聚法治共識A4.(2023·荊州改編)2023年,AI(人工智能)翻唱在網絡上爆紅,但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AI是否侵權?AI的作品有著作權嗎?等等。隨著AI盛行,如何盡快在法律層面制定相應規則并不斷完善,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這要求在AI領域( )A.強調嚴格執法,做到公正司法B.加快立法步伐,做到有法可依C.加強行業自律,做到全民守法D.踐行公序良俗,做到良法善治B5.(2023·荊州)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配合保護法的實施,黃河沿線各地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某地啟動村級普法聯絡員制度,聘任“村級普法聯絡員”,打通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啟用村級普法聯絡員制度的價值在于( )①推進政務公開,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②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高黃河沿線群眾法律意識③有利于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溫馨提示:學完至此,請完成《精練本》對應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中考道法一輪復習教材梳理訓練 精講本】九上 第4課 建設法治中國(原卷版).docx 【2025中考道法一輪復習教材梳理訓練 精講本】九上 第4課 建設法治中國(解析版).docx 【2025中考道法一輪復習教材梳理訓練 精講本】九上 第4課 建設法治中國(講解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