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作文模擬寫作: “八減一大于八”導寫及范文【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40分)40年前,《北京日報》曾講述過一個“八減一大于八”的故事,清華大學某階梯教室里傳出一陣悠揚的樂聲,這是學生們在欣賞奧地利作曲家施特勞斯的名曲《藍色的多瑙河》,除了這種文藝欣賞活動外,清華大學還組織了許多課余文藝社團、參加樂隊和合唱隊的就有二百多人,并且絕大多數人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優(yōu)異,許多不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都很奇怪:“我們成天看書,怎么成績還不如你們?”合唱隊隊長回答說:“八減一大于八,這是我的切身體會,八個小時中學習七個小時,參加一個小時的文藝活動、學習效率會大大超過八個小時的。”上面的這一則舊聞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受與思考?請聯(lián)系現實,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要求立意自定,題目自擬,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600字。【材料解讀】本題是材料作文。第一,審題。仔細閱讀材料,材料落腳點是:八減一大于八,這是“我”的切身體會,八個小時中學習七個小時,參加一個小時的文藝活動、學習效率會大大超過八個小時。“學習七個小時”是“勞”,“參加一個小時的文藝活動”是“逸”。可以理解為:勞逸結合有助于減輕壓力,及時消除疲勞。張弛有度可讓人調整心態(tài),松緊自如。一張一弛才能發(fā)揮最佳水平,實現理想目標!據此可以圍繞“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學會平衡”等立意行文。第二,文體選擇和選材。可以寫記敘文,記錄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有關“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故事,注意詳略得當。如:期末考試前,我廢寢忘食的復習,結果搞的在考場上頭昏腦漲,成績很不理想。然后與老師一起分析原因,老師指出要學會休息,學會勞逸結合。結果在隨后的考試中成績有了很大的氣色。最后寫出感悟。可以寫議論文,表達對“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看法。如:學習到精疲力竭并不是好的方法,要懂得勞逸結合才會更有效率;燃燒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強壯的身體也有疲勞的時候,勞逸結合是一種生存的策略。身體是生存的本錢,休息是狂奔的前奏;平衡,是一種美好的境界。生態(tài)平衡了,就會風調雨順;營養(yǎng)平衡了,身體健康就能得到保障;而勞逸的平衡,使人精力充沛;心理的平衡,讓人舒坦愉快平衡需要一種胸懷,學會平衡,就能站立起來。寫議論文,注意恰當處理論點、論據,論證三者之間的關系。采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考生范例】勞逸結合,提高效率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成年人工作負擔比山重,學生學習任務比海大,致使我們晝夜顛倒,夜夜不得息。但我認為,這種做法并不恰當,我們應當勞逸結合,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效的事情。古時人們崇尚“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奮好學,卻不深思這其中的問題:在極度缺乏睡眠的情況下學習與工作是否會起作用?現如今,我們學生中模仿古人“晝夜苦讀”的仍不乏其人,在晚上,他們是勤奮好學、認真工作的“模范青年”,可第二天便哈欠連天,使得早上的“黃金時段”也被錯過,最終卻得到相反的結果。步入新時代的我們,應當用最短時間做最有效的事情,提高生活效率,使工作、學習、生活合理化,高效化,這樣才可與時代共同進步。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要求我們緊跟時代步伐,要求我們充實自己,魯迅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因為我們不滿足現狀,不滿足于自己的知識儲備、精神高度……心里總是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理想的高度,便可“一勞永逸”,但我們卻忘記了過度勤勉帶來的負面影響,忘記了“積勞成疾”的隱患。每年總是有很多人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工作崗位,暫停了自己生命的綻放,這類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不能過度的勤勉,我們應當注重勞逸結合,給自己適當的休息,該勤勉時就勤勉,該休息的時候休息,給大腦一個緩沖的時間,將時間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這樣才可高效的生活!注重勞逸結合,方可一日千里。正在“苦讀萬卷書”的我們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能在白天高強度學習后夜晚再“挑燈苦讀”,我們更不能在一晚上“挑燈苦讀”后第二天“哈欠連天”,這種惡性循環(huán)只會使我們越學越累,越學越退步,與自己剛開始的目的背道而馳。成年人更應該注重“勞逸結合”,這樣才可以提高效率,走得更遠!我們正當青春年少,正值大好年華,我們應當勞逸結合,在恰當的時間做有效之事,這樣才可高效學習高效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