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 誰是最可愛的人◎文化自信: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感受志愿軍戰士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字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梳理文章的結構,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分析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效果。(重點、難點)◎審美創造:品味文中描寫細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2課時第1課時1.梳理文章的結構層次,理解各部分的主要內容。2.概括、分析文中的典型事例,感受志愿軍戰士崇高的精神品質。一、導入新課1.激趣導入。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邱少云、黃繼光)他們是在哪里英勇犧牲的?(抗美援朝戰場)是的,在這場正義之戰中,像他們這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人民志愿軍戰士不勝枚舉,他們被稱為“最可愛的人”。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認識這些“最可愛的人”吧!2.知識鏈接。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同年底,作者奔赴朝鮮前線,和志愿軍戰士一起生活、戰斗。回國后陸續發表了一批通訊,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誰是最可愛的人》。【設計意圖】以大家所熟知的邱少云、黃繼光這樣的志愿軍英雄引入,既能讓學生對“最可愛的人”的精神品質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同時也能引出本課的寫作背景。二、初讀課文,梳理結構1.速讀課文,感知結構特點。師:請同學們用10分鐘的時間瀏覽全文,說說作者是按照怎樣的結構組織全文的。預設 總—分—總。2.依據結構,劃分段落層次。師:依據本文的結構特點,請同學們說一說文章各部分都寫了什么內容。預設 第一部分(1—3):概括說明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第二部分(4—14):選用三個典型事例,從三個方面表現志愿軍戰士的偉大和可愛,具體說明他們是“最可愛的人”。第三部分(15):說明志愿軍戰士是祖國人民幸福生活的保衛者,從而進一步肯定他們是“最可愛的人”。3.再讀課文,體會嚴謹結構。師:本文的結構之所以嚴謹自然,是因為作者在文中多處使用了過渡性的句段。請同學們一一找出來,完成下面的表格。預設句段 作用讓我還是來說一段故事吧。(第4段) 啟下:從總敘戰士們的高貴品質(第一部分)過渡到具體敘述三件感人的典型事例(第二部分)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熱情。(第9段) 承上啟下:從第一個事例過渡到對第二個事例的敘述,點明第二個事例體現了志愿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誰都知道,朝鮮戰場是艱苦些。但戰士們是怎樣想的呢?(第13段) 承上啟下:承接前文有關兩個事例的敘述,引出第三個事例【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及各部分的內容大意,體會本文結構嚴謹、過渡自然的特點。三、細讀課文,分析事例1.概括事例。師:作者在談寫作本文的體會時說:“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幾個典型事例?請用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述。預設 松骨峰戰斗(書堂站戰斗)、馬玉祥火中救朝鮮小孩、防空洞中的談話。2.比較事例,體會典型性。師:作者在第二部分寫了三個事例,請從描寫對象,時間,地點,情節主體,志愿軍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等角度加以比較,體會選材的典型性,完成下表。預設事例 描寫對象 時間 地點 情節主體 思想感情 精神品質事例① 某部先頭連 打仗時 槍林彈雨的戰場 阻擊敵人 對敵人的恨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事例② 馬玉祥 打完仗下陣地 烈火炙人的民房 火中救人 對朝鮮人民的愛 國際主義精神事例③ 一個普通戰士 休息時 狹小潮濕的防空洞 談心明志 對祖國人民的愛 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小結:這三個事例發生在三個不同的時間、場所,包括了戰士們的主要活動及活動的主要場所。既寫了群體,也寫了個人;寫了打仗,也寫了打仗以外的事;寫了戰士的行動,也寫了戰士的思想;而且,這三個事例把志愿軍戰士對敵人、朋友、祖國的不同感情,以及他們身上不同的精神品質展現了出來。所以,這三個事例非常典型。3.分析事例,體會匠心布局。師:我們剛剛比較了三個事例的不同之處,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分析這三個事例,說說它們之間能否調換順序。預設 不能調換順序。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打擊侵略者是最重大的任務,而松骨峰戰斗正是這一神圣任務的具體表現,所以這個激烈的“抗美”戰斗的場面自然應當放在首位來寫;同時,這也是在給讀者一個英雄的群體形象。馬玉祥救朝鮮小孩這一事例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戰爭的另一側面——“援朝”,它更具體地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援助;同時,這也是給讀者一個英雄的個體形象。而“保家衛國”這一側面則靠“作者和戰士的談話”這一事例來展現,用以揭示志愿軍戰士廣闊的胸懷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這正是產生前兩個事例的思想基礎和根本原因。三個事例之間的內在聯系,決定了它們的順序不能調換。如果調換,就可能造成層次不清和事例之間內在聯系混亂,也就不能很好地表達中心思想。師:這三個事例,在人稱運用、描寫方式上有什么區別?預設 松骨峰戰斗:寫這個事例時,作者運用的是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正面描寫“戰斗”過程,又借營長的話側面描寫“戰后”場面,塑造了一個連隊的英雄群像。馬玉祥火中救朝鮮小孩:寫這個事例時,作者結合運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主要通過肖像、環境、心理、動作等描寫,塑造了志愿軍戰士馬玉祥這一個體形象。防空洞中的談話:寫這個事例時,作者運用第一人稱,主要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品質的純潔和高尚。【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以列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個事例,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對三個事例進行比較分析,加深學生對作者選取材料的典型性的理解。第2課時1.品味文中描寫細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志愿軍戰士崇高的精神品質。2.分析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一、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讓我們再次走進那戰火紛飛的戰場,感受“最可愛的人”純潔、高尚的品質。1.溫習事例,整體感受。師:上節課,我們概括出了文中的三個典型事例,它們分別突出體現了志愿軍戰士怎樣的精神?預設 松骨峰戰斗(或書堂站戰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馬玉祥火中救朝鮮小孩:國際主義精神。防空洞中的談話:愛國主義精神。2.品詞析句,細細體會。師:閱讀這三個事例,從中找出描寫志愿軍戰士的語句,并做簡要分析。運用“我從第___段中_________(詞句),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質)”的句式,體會志愿軍戰士的精神品質。預設 ①我從第5段中“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斷了”,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英勇頑強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②我從第11段中“穿過濃煙”“踹開門”“撲了進去”“在地上亂摸”“一把抓著抱起來,跳出門去”“從那火門里鉆了進去”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英勇、奮不顧身的品質。③我從第13段中“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所以——”“我在這里流點兒血不算什么,吃這點兒苦又算什么哩”,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熱愛祖國、人民及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先從三個典型事例整體感受志愿軍戰士的崇高精神,再結合文中具體的詞語、句子,深入體會他們的精神品質。二、分析寫法,揣摩作用1.結合語句,辨析表達方式師: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請同學們說說下面各句分別運用的是哪一種表達方式。(1)還是在二次戰役的時候,有一支志愿軍的部隊向敵后猛插,去切斷軍隅里敵人的逃路。(2)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熱情。(3)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兒,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4)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預設 (1)記敘 (2)議論 (3)描寫 (4)抒情2.閱讀段落,分析表達作用。師:閱讀文章第一、三部分,說說這兩個部分所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及其作用。預設 第一、三部分所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抒情、議論。第一部分以抒發作者的切身感受為主,并通過設問式的議論提出全文的中心,概括地揭示了志愿軍戰士的精神面貌,對下文所講述的事例起提示作用;第三部分的抒情和議論,則把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同志愿軍戰士的英勇奮戰結合起來,能深深地感染并打動讀者,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師:文章第二部分側重記敘,兼用議論、抒情。哪些段落運用的是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作用是什么?預設 第二部分在敘述完每個事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議論(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分別是第8段、第12段、第14段。這些抒情和議論揭示了每個事例所蘊含的意義,激發了讀者熱愛志愿軍戰士的感情。教師小結: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沖入敵群,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敢于“空中拼刺刀”。他們發揚了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在如今這個和平幸福的時代,我們必須要銘記英勇戰斗的志愿軍戰士為換取今日和平幸福而付出的犧牲,銘記并傳承志愿軍戰士的偉大精神。【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從句子到段落,層層深入地分析文中運用的各種表達方式,并揣摩其表達作用。三、拓展延伸,鞏固提高1.新時代,我們身邊涌現了許許多多“可愛的人”,他們是殫精竭慮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是抗擊病魔的醫護人員,他們是真誠奉獻的志愿者,他們是堅守崗位的清潔工……如果讓你寫一個你心中的“最可愛的人”,你將選取哪些事例?試著列舉出兩到三件。2.課外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在風雪里》,嘗試從文章的內容、結構、情感表達等方面做一些批注。本課教學緊緊圍繞教學重點展開,按照“梳理文章結構—分析典型事例—品味精彩語言—品析表達方式”的順序進行設計,由結構到內容,由內容到語言,由語言到寫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在學習文本的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精神內涵,如在“細讀課文,分析事例”“品味語言,感受精神”兩個環節中,穿插引導學生感受志愿軍戰士的精神品質,使之得到感染和啟示,以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文學知識通 訊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及時迅速而又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體裁。它主要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兩類。通訊有三個顯著特點:新聞性、文學性、評論性。資料鏈接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魏 巍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戰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跡,是這樣地偉大,這樣地感人;而這一切,把我完全感動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主題,是我很久以來就在腦子里翻騰著的一個主題。也就是說,是我內心情感的長期積累。我在部隊里時間比較長,對戰士有這樣一種感情,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怎樣來表現這一主題呢?我希圖追求最本質的東西。在朝鮮,我腦子里經常想著一個問題:我們的戰士,為什么那樣英勇呢?就硬是不怕死啊!那種高度的英雄氣概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為了找答案,我找人談了好多話,開了好多座談會。跟我談的,有指揮員、戰斗英雄、一般的戰士、干部、新參軍的學生和過去曾經是落后的人。我了解到,他們由于鍛煉與認識的不同,雖然有些差異,但是都有著共同的一點,即對于偉大祖國的愛,對朝鮮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這個思想基礎上產生的革命英雄主義。于是,我了解了在黨的教育下這種偉大深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思想感情,就是我們戰士英勇無畏的最基本的動力。我想,這就是最本質的東西。問題的本質找到了,那么,應該怎么樣反映這個最本質的東西呢?在朝鮮時,我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里邊寫了20多個我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志們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寫《誰是最可愛的人》,就只選擇了幾個例子,在寫完后又刪掉了兩個。事實告訴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寫戰士怎樣才寫得生動?我覺得不僅應寫戰士的英雄行為,還要寫出英雄的思想感情。譬如寫一個激烈的戰斗場面和戰士的英雄行為,如果僅僅寫敵人炮火多么厲害,敵人如何兇猛地往上沖,經過我們戰士的一陣手榴彈,把敵人打下去了,接著敵人又第二次沖鋒,第三次沖鋒,我們的戰士又是第二次、第三次地用手榴彈把他們打下去了等等,這就是只寫了戰士的一層皮,沒有寫出英雄的靈魂。可是,如果我們寫出了戰士的思想感情,那給人的感覺就會大大不同。他們會感到:原來做出這樣英勇行為的人,是跟自己一樣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會感人的。至于為什么以通訊的形式出現,這就牽連到過去自己的一個老毛病。我原是個喜愛寫詩的,雖然在抗戰期間寫過些通訊,但對通訊,總不是那么看重。這次回來,又想先寫別的,但又老想:這樣偉大的斗爭和偉大的戰士必須要很快寫出來啊,如果慢慢在那兒鉆長的、刻細的,最后又弄不成,怎么對得起戰士們呢?這樣,就著筆寫了這篇通訊。這篇東西的寫作經過及一點點淺薄的體會,就是這樣。1951年5月(有刪節)課外拓展志愿軍英雄故事1.楊根思1950年10月,楊根思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咸鏡南道美軍戰斗中,時任志愿軍某部連長的楊根思,奉命帶領1個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圍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楊根思帶領全排迅速搶修工事,做好戰斗準備,待美軍靠近到只有30米時,帶領全排突然射擊,迅猛打退了美軍的第一次進攻。接著,美軍組織2個連的兵力,在8輛坦克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他指揮戰士奮勇沖入敵群,用刺刀、槍托、鐵锨展開拼殺。激戰中,又一批美軍涌上山頂,他親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擊,指揮第8班從山腰插向敵后,再次將美軍擊退。美軍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濫炸,隨后發起集團沖鋒。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美軍的8次進攻。當投完手榴彈,射出最后一顆子彈,陣地上只剩他和兩名傷員時,又有40多名美軍爬近山頂。危急關頭,他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縱身沖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美軍同歸于盡。2.黃繼光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打響。黃繼光所在營于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占3個陣地后受阻,連續組織3次爆破均未奏效。時近拂曉,再不拿下陣地就將貽誤整個戰機。關鍵時刻,時任通信員的四川中江籍戰士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隨即率兩名戰士攻堅。黃繼光等人在距敵火力點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敵人發現了,照明彈、探照燈使整個山坡變成了白天,無數挺機槍噴射出來的火舌,掃向他們隱蔽的地方,三人相繼倒了下去。沒過幾秒鐘,黃繼光重又匍匐前進,但動作比原來慢得多。后來才知道,當時另外兩名戰士一死一重傷,黃繼光左臂也掛了彩。距敵火力點只有不到10米了!黃繼光用右臂撐住身體,扔出手雷,敵機槍略一停頓。黃繼光所部排長、負責掩護的鐘仁杰命令全力吸引敵人火力,黃繼光趁此頑強機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敵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頭朝鐘仁杰他們看了一眼,接著一揮手,大聲喊了一句話。話音全被槍聲淹沒了,沒有人聽清他喊了什么。這時,最為悲壯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黃繼光猛地站起來,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奮力地向碉堡撲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著火舌的槍口!敵人的機槍啞了。戰友們喊著“為黃繼光報仇”,沖了上去,一舉將高地奪了回來。戰斗結束后,只見黃繼光的胸膛已被火藥燒黑,布滿像蜂窩一樣的彈洞。回頭望去,在黃繼光爬向敵人碉堡的來路,拖著一條10多米長的血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