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學案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概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基礎學習一、碳循環討論: 1. 碳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體內分別以什么形式存在?碳在非生物環境中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少量以 的形式存在;碳在生物體內主要以含 的形式存在。討論: 2. 碳是如何分別進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各個環節(以什么形式、通過哪些生命活動、形成哪些產物等)?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光合作用(主要)和化能合成作用碳返回非生物環境的途徑:①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溫室效應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主要原因);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壞。危害:氣溫升高;極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構成威脅。緩解措施: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燃燒;②增加CO2的吸收和固定量:大力植樹種草,提高森林覆蓋率;③提高秸稈還田率,提高土壤儲碳量。1.碳的存在形式:非生物環境中: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還有 。在生物體內: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2.碳的循環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碳主要以 形式循環。②在生物群落內部:碳以 形式沿 、 傳遞。與自然界碳循環關系最為密切的兩種細胞器: 和 。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碳、氫、氧、氮、磷、硫等 ,都在不斷進行著從 到 ,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又叫 。(1)范圍:(2)特點:① : 物質循環的范圍為生物圈;② : 物質可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對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有多方面的啟示,例如可以采用種養結合的模式。碳在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傳遞并不都是雙向的,只有生產者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傳遞是 的,在生物群落內部,沿食物鏈傳遞時,只能由 營養級向 營養級 傳遞。(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生態系統指 ,物質指 ,循環發生在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生產者完成了物質和能量的 ;分解者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 ;消費者 了物質循環。二、生物富集1.概念: 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 或難以降解的 ,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2.物質:重金屬: 如鉛(Pb)、鎘(Cd)、汞(Hg)等。人工合成的有機物: 如DDT、六六六等。3.發生生物富集的物質的特點①在環境和生物體中存在形式是比較 ;②必須是生物體能夠吸收的且 ;③在生物代謝過程中是 。4.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徑—食物鏈、食物網。5.實例—鉛的富集:6.生物富集現象的特點:①具有 。 ②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會沿食物鏈不斷 。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范圍 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各營養級之間) 生物圈形式 主要以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的形式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間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特點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全球性、循環往復運動過程 沿食物鏈、食物網單向流動 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聯系 二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②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 ③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設計實驗方案:參考案例1提出問題 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實驗假設 落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腐爛實驗 設計 自變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實驗組 對土壤滅菌處理對照組 對土壤不做任何處理實驗現象 相同時間內對照組落葉腐爛,實驗組不腐爛結論分析 土壤微生物對落葉有分解作用注意: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例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溫箱中處理一小時。設計實驗方案:參考案例2提出問題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嗎?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實驗 設計 自變量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實驗組 A杯中加入適量淀粉糊+30mL土壤浸出液對照組 B杯中加入等量淀粉糊+30mL蒸餾水實驗 現象 加入 碘液 A1B1加入斐林試劑 A2B2結論分析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