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前導入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過地心。但就當前實際的科技水平來說,人類還無法實現“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鉆井,深度為12千米,僅僅觸及地球的“表皮”。人類通過什么方式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呢?地球的內部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0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震源震中地震波地震波P波S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依據---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振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 感受縱波(P波)橫波(S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地震波的分類速度快速度慢固體、液體、氣體固體上下顛簸左右搖晃5.5~7km/s3.2~4km/s利用地震波的特征,我們可以預防地震,用來勘探油氣資源,還可以了解地球內部結構。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地震波與地球不連續面閱讀下面地圖,說一說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速度是怎么變化的?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33km2900km縱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橫波消失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在大陸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在這里,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約2900千米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兩個不連續面33km2900km以這兩個界面為界,地球內部被劃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內核地殼地殼是地球表面一層由固體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一般為5-10千米;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最厚達70千米。地幔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地球板塊的運動與之相關。從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總體積的80%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軟流層地幔厚度(平均) 范圍地殼巖石圈17千米約100千米地表至莫霍界面地表至軟流層頂部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地殼與巖石圈的差異與聯系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金屬物質,外核液態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超強的壓力將鐵原子和鎳原子緊緊擠壓在一起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厚度約3400多千米,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地核外核內核0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外部圈層構造地球的外部圈層構造大氣圈籠罩著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同時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大氣圈中的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與人類息息相關大氣圈水 汽干潔空氣固體雜質概念: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作用:大氣受熱過程大氣圈風云雪雨概念: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水圈水圈特點:連續但不規則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組成:水圈作用:水是最活躍的自然環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水圈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組成:地球生物的活動和影響范圍雖然涉及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但多數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氣圈、水圈與巖石圈很薄的接觸帶中 ①②③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最活躍的圈層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同時也在促進太陽能轉化、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改造地表形態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作用:生物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大氣圈范圍最廣巖石圈內外聯系的紐帶水圈連續但不規則生物圈最活躍的圈層各圈層的關系塵 埃降水、風能礦物質水降水、熱能水汽、熱能CO2等氣體、降水O2等氣體有機物無機物有機物水、無機鹽生物圈大氣圈水 圈巖石圈各圈層的關系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1年12月19日7時54分,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軟流層 B.巖石圈底部 C.地殼 D.上地幔2.圖中三地地震波橫波的傳播速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①<②C隨堂檢測A3.讀圖,位于a和b兩個界面之間的地球內部圈層是( )A.地殼 B.地幔 C.內核 D.外核B2017年2月11日,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的錫納朋火山又發生噴發,火山活躍程度不斷升高,噴出的炙熱火山灰成倍增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此火山口噴出的大量巖漿可能來源于( )A.巖石圈 B.地殼 C.地核 D.地幔5.巖漿物質沖破了巖石圈的束縛后噴發出來,下列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B.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D.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DD據英國《太陽報》12月7日報道,近日,非洲南部地區正遭受毀滅性的干旱,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維多利亞瀑布已經逐漸變成了一條令人悲傷的涓涓細流,下圖為12月4日拍攝的維多利亞瀑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6.在景觀圖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是( )A.水圈 B.巖石圈 C.生物圈 D.大氣圈7.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 )A.圖中各圈層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且都相互聯系B.圖中的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C.圖中的各圈層是獨立發展變化的D.圖中各圈層的內部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CB下圖是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表示橫波的是 (填字母),其判斷依據是 。(2)圖中C~H分別表示地球內部構造,D面以上C代表 。地球的巖石圈是指C和 。(3)圖中F處,地震波B速度 并繼續往深處傳播,推測該界面以下的G物質狀態為 態。答案:(1) A A波傳播速度慢,B波傳播速度快(2) 地殼 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3) 突然下降 液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