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蘭亭集序》 課 型 新授課課 時 2課時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分析作者樂、痛、悲的原因。 審美鑒賞與創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探究王羲之積極的人生觀,體會其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教學重點 分析作者樂、痛、悲的原因,感受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特點,探究王羲之積極的人生觀。教學過程【課堂導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并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而此文為什么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任務一:了解相關文學常識1. 紹興蘭亭位于浙江省紹興縣的西南部,春秋時越王勾踐植蘭于此,漢代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這個古樸典雅的園子雖然不大,卻為中外游人所矚目。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疤m亭”景區門口的古典標志,是一顆大型印章。2. 文體常識《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靶蜓浴焙喎Q“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目的、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序言,有自己寫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3. 走近作者(觀看視頻:書法天花板,天才的背后藏著入木三分的努力)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東晉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世居會稽山陰。官至右軍將軍,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青年時期就有美譽,朝廷召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從小跟隨當時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后來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書法藝術影響之大,在書家之中,罕有能與之相比者,有“書圣”之稱。他寫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被稱為“書之圣”,他寫的《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4. 《蘭亭集序》的由來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消災除兇,到水邊嬉游,稱為修禊。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和謝安、孫綽、許詢及王羲之子侄獻之、凝之、渙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會名士在蘭亭修禊雅集。他們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順水任游,停于誰前則賦四、五言詩各一首,否則罰酒。據載,王、謝、孫等11人各成詩兩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詩不成,罰酒三巨觥,共成詩37首,合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記之。5. 創作背景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復雜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成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任務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1. 訂正字音癸丑( ɡuǐ ) 會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激湍( tuān ) 流觴( shānɡ ) 騁懷( chěnɡ )一契( qì ) 嗟悼( jiē dào ) 彭殤( shānɡ )2. 朗讀課文觀看楊東旭朗誦視頻,全體齊讀。任務三:分析內容,體悟情感翻譯文本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之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行修楔之事。眾多賢士全來參加,少者老者都聚于處。(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襯縈繞在亭子左右,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邊。即使沒有音樂伴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深遠高雅的情思。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陣陣,溫暖舒暢。抬頭觀覽宇宙之廣大,低首細察萬物之眾多,借以縱目觀察,開暢胸懷,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令人愉快的啊。人們互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談,互相傾吐心里話;(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縱。雖然人(對生活的)取舍千差萬別,(性情也有)沉靜和躁動的不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感到歡喜,心里一時感到自得,(就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沒想到老年將要到來;等到他們對所得的事物已經厭倦,心情也隨情況的變化而起變化,感慨就隨之有所不同了。從前感到歡欣的,很快就成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這些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 最終歸于消滅! 古人說:“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边@怎能不讓人痛心??!(我)每當看到古人(文中)(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著這些文章嘆息哀傷,(卻)不能明了于心。(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之談。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當時與會者(的姓名),抄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即使時代不同、世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讀者,也將由這些詩文產生(一樣的)感慨吧。分析內容1.這部分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時間: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活動:流觴曲水,一觴一詠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感慨: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時節難得、聚地清雅、歡欣之事、名士相聚、環境優美、活動有趣、氣候宜人、悅目賞心2.歸納作者認為“信可樂也”的原因?景——“美”:環境優美,天氣融合;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流水急湍,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反復吟詠,讀者的心胸也會變得靈秀爽快。事——“雅”:此時此地,風景秀麗,山輝川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大家流觴曲水,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歡愉之情,溢于言表。情——“樂”:擺脫了各種俗務的糾纏,邀集自己的新朋舊友,來到山水勝地,游賞吟詠和暢飲,真是一種難得的快樂。暮春時節,草長鶯飛的江南美景本來就足以誘人,更何況是會稽山陰,這里山靈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這天,天氣格外晴朗,天高地遠,清風習習,朋友們一觴一詠,快然自足。作者以簡潔的筆觸,開闊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幅宴樂圖。讀文至此,我們的心也隨之快樂地跳蕩。3.第一、二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毕旅婢o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4.第三自然段所議論的問題是什么?死生亦大矣。5. 怎樣理解“豈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生死”之痛①人生短暫之痛 ②世事無常(歡樂有盡)之痛 ③生死難測之痛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叔本華在長長的一生里 為什么 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席慕蓉《為什么》補充問題:生與死每個人都將面對,那么當時動蕩時期的魏晉士人們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魏晉士人生死觀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漢魏)徐干《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魏)阮籍《詠懷》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云:‘死便據地以埋’”?!稌x書 劉伶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晉書 阮籍傳》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br/>——《與山巨源絕交書》總結:“一死生”“齊彭殤”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許多人及時行樂、縱情聲色。覺得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道家的影響莊子妻子去世,他向惠子解釋不悲泣是因為他認為一個人沒有來到人世時,是無生命的,不僅無形體,連構成生命的氣也不存在。既然本來是“無生”,當然最終要歸于“無生”,如此生死不過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如果生就快樂,死就悲哀,這是“不通乎命”的。 莊子認為“死”是回歸到自然界中或宇宙時空中或回歸到“道”中再化為“無”。因為萬物生于“道”又復歸于“道”,氣聚而生,氣散而滅。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達的對待生死是莊子生死哲學的真諦。他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因此有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但時光飄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也無法擺脫“死”給內心帶來的煎熬。此處之“痛”,痛在人生無常,歡樂短暫。6. 怎樣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郭沫若說文章前面寫極樂,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沒有道理”,是“無病呻吟的絕頂”。你認為王羲之悲得有沒有道理?為何而悲?這種悲痛背后蘊含了怎樣的人生態度?作者悲古人,悲時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王羲之對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態度)表面:美景盛事(寄情山水)內心:執著追求(反思生命)王羲之將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類:昔人興感,已契我心,“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對生命的思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話題,也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學家的所謂“一死生”、“齊彭殤”,不過是些虛妄無稽之談。但王羲之畢竟生活在國勢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對他而言也有影響,因此文中出現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以“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這是難以苛求的。7.王羲之的生死觀是怎樣的?作者對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既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就應該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人生之樂。那么,人生的真正之樂在哪里呢?文章開頭所寫的會稽雅集,實際上就回答了這一問題。正因為如此,作者才對這次集會的“成果”倍加珍惜,“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表明寫作的目的: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間留下會稽山的一葉蒼翠,在混濁的人事長河中濺進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總結全文《蘭亭集序》是一篇詩集序言,作者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記敘了蘭亭的山水佳勝和宴會盛況,進而抒發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但他沒有徹底走向消極無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時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虛無哲學觀,于悲慨中透露出對現實生活的流連與珍惜。這在崇尚老莊、沉迷玄學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情景互見,淋漓滿紙,也啟人思考。任務四:賞析藝術特色1、立意高遠,蘊藉深長(議論)作者善于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2、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本文僅324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后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描寫景色方面: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敘事方面: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方面: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課后作業請結合歷史人物的言論,談談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朝聞道,夕死可矣?!薄墩撜Z·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墩撜Z·衛靈公》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br/>藏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br/>毛澤東:“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