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邊城》 課 型 新授課課 時 2課時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作者沈從文,了解寫作背景及創作動機。 思維發展與提升:賞析景物特點,了解風俗習慣,感知風景美、風俗美。 審美鑒賞與創造:賞析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總結翠翠、爺爺等人物的形象特點,感知人情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在了解古老的風俗習慣、分析質樸的人物性格基礎上,探究作品主題。教學重點 分析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感知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教學難點 深度解讀重要語句或段落,探究作品主題及作者的社會理想。教學過程【課堂導入】觀看視頻:一座繞不開沈從文與小說《邊城》的古鎮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寫的便是湘西邊地小城的故事。這節課讓我們走進邊城,一起感受湘西邊地那青山綠水的風景美,古樸和樂的風俗美與純樸真摯的人情美吧。任務一:了解相關知識1. 走近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發起人。作品著力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代表作: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中篇小說《邊城》;長篇小說《長河》。 沈從文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如《邊城》;二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如《紳士的太太》《都市一婦人》等。2. 寫作背景1934年,沈從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湘西故鄉,看慣了大都市爾虞我詐、世態炎涼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鄉人身上保留的那種質樸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現代文明的侵入,這種人性美行將消失的情景,于是創作了中篇小說《邊城》。3. 創作動機“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沈從文4. 訂正字音安輯(jí) 蘸(zhàn) 酒 泅 (qiú)水 儺(nuó)送 氽(tǔn)水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茶峒(dòng) 埋(mán)怨 闐 (tián) 鎮筸(gān) 歇憩 (qì) 睨 (nì) 糍粑(cí bā)任務二:梳理情節,初步感知1. 故事梗概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淳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全書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風情美。2. 梳理選文的情節內容叁:湘西過端午的風俗第三個端午節:邊城賽龍舟肆:翠翠與儺送的相遇第一個端午節:美麗的邂逅伍:翠翠與天保的見面第二個端午節:意外的相識陸:老船夫對翠翠的試探第三個端午節:甜美的心事3. 讀完《邊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風景美:欣賞青山綠水的風景美民俗美:品味古樸和樂的民俗美人情美:感受純樸真摯的人情美任務三:賞析三美,探究主題內涵風景美找出文中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想一想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什么特點?P31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云 白塔 人家①“豆綠色”——象征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②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③勾勒出邊城朦朧神秘自然恬靜,如田園牧歌式的桃源風景。欣賞選文之外描寫自然風光的句子。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作者為何要使用這么多筆墨描寫自然環境呢?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生活著的人們必然也是與環境相匹配的。②環境描寫為人物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翠翠、儺送、祖父、天保等形象非常的鮮明突出。邊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的身上有最原始的人情味,他們的行為中往往有最為質樸的人性光輝點及盲點。民俗美“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找出文中對這三個節日相關風俗活動的描繪,品味古樸和樂的風俗美。中秋、過年: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恰好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舉行,故兩個中秋留給翠翠的印象,極其平淡無奇。兩個新年卻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與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鑼鼓喧闐很熱鬧。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龍耍獅子的鎮筸兵士,還各自赤裸著肩膊,往各處去歡迎炮仗煙火。P35端午: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P29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把三十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膊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于泅水的軍民人等,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P30……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P36小說寫端午節熱鬧的龍舟比賽、捉鴨游戲和人們爭相觀看的場景有什么作用?①表現了這里的淳樸民風、鮮明的地域色彩及美不勝收的風土人情。②表現了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以及對生活的熱愛。③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順順等相繼出場并表現出各自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做了鋪墊。人情美瀏覽課文,總結小說講述了哪些人情美?純真的愛情 感人的親情 古樸的友情 真摯的手足情翠翠儺送 純真的愛情1.從P34兩人對話中可以看出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怎樣?印象不好,翠翠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2.儺送有沒有生氣?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儺送捉完鴨子后已經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動詢問。儺送并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里去(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可以看出儺送是個心地寬厚、熱心腸的人。3.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變化?選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P35①“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②“害羞”的是十三歲的翠翠被一個陌生男子照顧,心里面還是有幾分羞澀,幾分難為情的。③通過“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的心理描寫,將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進行了表達。翠翠爺爺 感人的親情1.爺爺與翠翠之間的感情怎么樣?①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②翠翠也十分關心爺爺。比如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發滿頭的祖父,不說什么話”, 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 P38—392.第五節 “祖父不說什么,還是唱著。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這句話如何理解?P37爺爺想讓天保娶翠翠翠翠在思戀二老從全文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雖然如此,但這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這份純真的祖孫情怎能不令人感動呢?順順爺爺 古樸的友情順順與爺爺之間古樸真摯的情誼是如何體現的?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P30 扶危濟困、樂于助人順順送鴨子、粽子給爺爺,爺爺也十分感激,發自內心地贊美順順是個好人。 P36 慷慨大方儺送天保 真摯的手足情兩兄弟都喜歡翠翠,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兩個人都深愛著翠翠,他們愛情“決斗”的方式卻是最淳樸的唱歌比賽,當天保知道翠翠喜歡的是儺送時,他選擇了孤獨的離開,成全有情人,但最后卻死于意外。儺送因為哥哥的死十分內疚,最后也選擇了離開,為親情放棄愛情。根據三個詞語概括小說《邊城》的主題贊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批判: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拜金主義的淺薄庸俗。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小組合作:深入探討《邊城》的文化內涵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任務四:深入理解邊城之痛到了冬天,這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么會以悲劇結束?悲劇的美更永恒、更深刻。寶黛愛情,梁祝化蝶,孔雀東南飛等。悲劇本身就源于他們的善良、純樸的天性。儺送的內疚,爺爺的自責悲痛……因“愛”而深情,因“愛”而絕望;因“愛”而矛盾,因“愛”而有所顧忌;符合“愛”的邏輯,是不悖乎人性的“愛的悲劇”。課堂結語《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生活是真實的,又是理想化的。故事雖結束了,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讓我們學會欣賞,學會愛,學會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