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第五章 化工生產中的重要非金屬元素1.通過對酸雨形成過程中含硫物質的存在及轉化分析,鞏固從化合價角度認識物質轉化的思路,初步形成轉化意識2.通過設計脫除SO2的反應路徑,將轉化思路分解、細化,明確轉化角度。通過對轉化思路的梳理,完善轉化思維模型。3.通過分析實際工業生產中SO2的去除路徑,提升基于思維模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火山噴口附近或地殼的巖層里化合態: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鹽的形式存在①硫化物形式 黃鐵礦:FeS2;黃銅礦:CuFeS2。②硫酸鹽形式 芒硝:Na2SO4·10H2O 石膏:CaSO4·2H2O。③存在于某些蛋白質中。一、自然界中硫的存在和轉化SO2SO3H2SO3H2SO4+O2+O2+H2O+H2OS酸雨形成過程中含硫物質的轉化示意圖單質或氧化物酸鹽+O2-20+4+6化合價物質類別酸雨形成過程——低價態的硫被氧化為高價態硫的過程二、防治酸雨,設計轉化路徑防治酸雨,就要將燃煤煙氣中的SO2氣體轉化為其他對環境無污染或污染較小的含硫物質。那么, 可將SO2轉化為哪些含硫物質?SO32-SO42-H2SS2-物質轉化思路:價態分析→轉化目標→試劑選擇+ 堿等+氧化劑+還原劑去除SO2的轉化路徑SO2SO3H2SO3H2SO4+O2+O2+H2O+H2OS單質或氧化物酸鹽+O2-20+4+6化合價物質類別不同價態硫元素間轉化的思維模型Na2S實驗序號 轉化目標 (價態變化) 轉化前的含硫物質 選擇試劑 轉化后的含硫物質 預期現象1 +4 → +6 SO22 +4 → +6 SO23 +4 → 0 SO24 +4 → +4 SO2H2O2生成淡黃色固體反應后滴入BaCl2,產生白色沉淀,加入鹽酸后沉淀溶解反應后滴入稀鹽酸,再滴入BaCl2,產生白色沉淀。酸性KMnO4SO42-高錳酸鉀溶液褪色NaOHSSO42-SO32-Na2S利用以下試劑,設計實驗方案,驗證SO2去除過程中發生了上述含硫物質的轉化,并填寫表格試劑:SO2、酸性KMnO4溶液、H2O2溶液、Na2S溶液、稀鹽酸、BaCl2溶液、NaOH溶液1、氧化劑能選擇濃硫酸嗎?學與問2、已知還原性的強弱順序為:S2->SO32-(SO2)>I->Fe2+,則可選用哪種還原劑?常見 氧化劑 O2 H2O2 KMnO4(H+)Cl2 NaClO FeCl3 濃硫酸常見 還原劑 金屬單質 H2 CONa2S KI FeCl2轉化關系 (價態變化) 轉化前的 含硫物質 選擇試劑 (氧化劑或還原劑) 轉化后的 含硫物質 預期現象0→-2 S Fe/Cu FeS/Cu2S0→+4 S O2 SO2+6→+4 濃H2SO4 Cu SO2預期轉化 選擇試劑 實驗操作和現象 實驗結論亞硫酸鈉 稀硫酸 硫化鈉 向亞硫酸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再加入硫化鈉溶液,生成 色沉淀 反應生成黃硫+4 0Na2SO3 S轉化關系 (價態變化) 轉化前的 含硫物質 選擇試劑 (氧化劑或還原劑) 轉化后的 含硫物質 預期現象+4→0 Na2SO3 SO2水溶液 還原劑 S 黃色沉淀+4→+6 氧化劑 H2SO4-2→0 Na2S 氧化劑 S 黃色沉淀預期轉化 選擇試劑 實驗操作和現象 實驗結論SO2水溶液 氯水 氯化鋇溶液 向SO2水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氯化鋇溶液,觀察到 生成 色沉淀 反應生成+4 +6白硫酸SO2 H2SO41.同價態硫(+4價)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如圖。寫出圖中序號所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 ;② ;③ 。Na2SO3+H2SO4(濃)===Na2SO4+SO2↑+H2OSO2+2NaOH===Na2SO3+H2O相同價態硫的轉化是通過酸、堿反應實現的寫出②、③、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SO3+2NaOH == Na2SO3+2H2ONa2SO3+H2SO4 ==Na2SO4+H2O+SO2↑SO2+Na2SO3+H2O ==2NaHSO32.當硫元素的化合價升高或降低時,一般升高或降低到其相鄰的價態,即臺階式升降,可用下圖表示寫出③④⑤的化學方程式(選考)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SO2+2H2S===3S+2H2O寫出①②⑤的化學方程式(選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2Na2S+O2+2H2O===4NaOH+2S↓2Na2SO3+O2===2Na2SO4不同價態硫的轉化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實現的當硫元素的化合價升高或降低時,一般升高或降低到其相鄰的價態,即臺階式升降2SO2+O2 2SO3小結規律:鄰位轉化規律2H2S + O2(少量) 2S+2H2O點燃2H2S + 3O2(過量) 2SO2+2H2O點燃小結規律:越位轉化規律H2S+ H2SO4 S↓ +SO2 ↑ +2H2OS + 2H2SO4 3SO2↑+ 2H2O小結規律:歸中轉化規律SO2物質類別化合價單質氧化物鹽含氧酸-2+4SO3氫化物硫元素的價類圖0H2SSH2SO3H2SO4SO32-SO42-FeSNaOHCl2、H2O2、O2Cu、C、HI、H2SCl2、H2O2、O2O2、濃硫酸H2SH2KMnO4、HNO3、Fe3+H2O△Cl2、O2、SO2、Fe3+、 HNO3 、 KMnO4O2NaOH稀硫酸+6Fe酸堿轉化氧化還原轉化H2O△1.硫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中含有硫元素B.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只來源于火山噴發C.地殼中的硫元素常以硫化物和硫酸鹽的形式存在D.動植物遺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可產生SO 和SO2B2.已知X為一種常見酸的濃溶液, 能使蔗糖粉末變黑。A與X反應轉化關系如右圖,其中反應條件及部分產物均已略去。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X使蔗糖變黑,主要體現X的強氧化性B.若A為鐵,足量A與X在室溫下可完全反應C.若A為碳單質,則將C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一定可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D.工業上,B轉化為D的反應條件為高溫、常壓、使用催化劑D3.關于硫及含硫化合物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硫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自然界中不能以游離態存在B.自然界中的硫酸鋇以重晶石的形式存在,硫酸鈣常以石膏(2CaSO4·H2O )的形式存在C.食品中添加適量 可以起到漂白、防腐等作用D.在加熱條件下,銅和濃硫酸反應生成了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和能使品紅褪色的SO2氣體D4.含硫煤燃燒會產生大氣污染物,為防治該污染,某工廠設計了新的治污方法,同時可得到化工產品,該工藝流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 該過程中可得到化工產品B. 該工藝流程是除去煤燃燒時產生的C. 該過程中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為和D. 圖中涉及的反應之一為C5.硫黃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氣體甲;將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溶液乙中滴加溴水時溴水褪色,乙變為丙;在丙中加入硫化鈉又生成氣體丁;把丁通入溶液乙中得沉淀戊。物質甲、乙、丙、丁、戊中均含有硫元素,它們依次是( )A.SO3 、H2SO4 、 H2SO3 、H2S 、SB. SO2 、 H2SO3 、 H2SO4 、 H2S 、SC. SO2 、 H2SO3 、 H2SO4 、 H2S 、 SO3D. SO2 、 H2SO3 、 H2S 、 H2SO4 、 Na2S2O3B6.下圖1為硫元素的價類二維圖:根據圖像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從硫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分析,圖1中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有4種B. 將X與Y混合,可生成淡黃色固體,該反應中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C. 上述八種物質中,符合如圖2示轉化關系(一定條件下),則A為X,B為S,C為YD. 有同學預測足量Z的濃溶液與Cu反應后得到藍色溶液,但是實驗結果得到白色固體,現欲得到藍色溶液,可向所得混合物中加蒸餾水并不斷攪拌C7.化學中常用類比的方法可預測許多物質的性質。如根據推測:但類比是相對的,如根據,推測是錯誤的,應該是。下列各組類比中正確的是( )A. 鈉與水反應生成和,推測:所有金屬與水反應都生成堿和B. 由,推測:C. 鋁和硫直接化合能得到,推測:鐵和硫直接化合也能得到 D. 由,推測:D8.亞硫酸鹽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用如下圖實驗可檢驗某食品中亞硫酸鹽含量(所加試劑均足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亞硫酸鹽作為食品添加劑,作用是防腐保鮮B.反應①過程中通入N2的作用是將裝置中空氣和生成的氣體全部趕出C.測定樣品質量及③中耗堿量,可測定樣品中亞硫酸鹽含量D.若僅將②中的氧化劑“H2O2溶液”替換為碘水,對測定結果無影響D9.下圖是一種綜合處理SO2廢氣的工藝流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操作Ⅱ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2++4H++O2=2Fe3++2H2OB.溶液b中陽離子只有Fe2+C.溶液a轉化為溶液b的反應中,SO2被氧化D.加入FeO可以使溶液c轉化為溶液aC10.硫元素的幾種化合物及其單質存在下列轉化關系(反應條件省略)。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反應①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物質的量之比為1∶1B.反應②表明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質C.反應③的原子利用率是100%D.反應④中稀H2SO4作氧化劑DNa2SO3+S=Na2S2O3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