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8.4 幾種重要的鹽課時3 常見的化肥與使用1.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能夠辨別化肥種類。2.認識常見的化肥,了解其作用及施用時的注意事項。3.了解銨態氮肥的檢驗方法。植物的生長需要那些營養呢?陽光水分溫度養分這些植物怎么了?肥料的種類如人畜糞便、堆肥、綠肥、泥肥等。以化學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農作物生長所需營養元素的化學肥料(簡稱化肥)。農家肥料化學肥料肥料你知道農作物生長需要哪些營養元素嗎?農作物生長所需營養元素NPKCHOCaMgBCuMnMoZnFeCl需要量較大COBCuClCaZnMg土壤中提供的N、P、K元素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需要額外補充。補充氮元素——氮肥NH4NO3尿素CO(NH2)2NH4HCO3NH4Cl生物固氮雷雨肥田工業合成氨氮肥的來源氮肥的作用氮是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葉綠素的組成元素。具有促進植物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提高植物蛋白質含量的作用。缺氮的農作物葉片枯黃自然界中的氮循環補充磷元素——磷肥磷礦粉Ca3(PO4)2鈣和鎂的磷酸鹽鈣鎂磷肥Ca(H2PO4)2+CaSO4過磷酸鈣磷是植物體內核酸、蛋白質和酶等多種重要化合物的組成元素。磷可以促進作物生長,還可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缺磷的農作物生長遲緩,產量降低磷肥的作用補充鉀元素——鉀肥K2SO4KCl鉀在植物代謝活躍的器官和組織中的分布量較高,具有保證各種代謝過程的順利進行、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的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缺鉀作物葉片邊緣和尖端發黃,并逐漸焦枯;易倒伏。鉀肥的作用含N、P、K三種營養元素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肥,如硝酸鉀(KNO3),磷銨[NH4H2PO4(磷酸二氫銨)和(NH4)2HPO4(磷酸氫二銨)的混合物]等。具有氮肥、磷肥、鉀肥的多重功效,能同時均勻地供給作物幾種養分,充分發揮營養元素間的相互作用。優點:肥分豐富、成本低廉,能改良土壤結構。缺點:肥分含量低,見效慢。優點:肥分含量高,見效快。缺點:單一、成本較高,使用不合理會破壞土壤結構,施用不當會污染水體。如何鑒別銨態氮肥和其他化肥呢?化肥的簡易鑒別氮肥 鉀肥 磷肥NH4HCO3 NH4Cl K2SO4 KCl 磷礦粉等1.看顏色2.聞氣味3.溶于水 易溶 難溶4.加堿研磨白色固體灰白色固體無味刺激性氣味?通過銨鹽能與堿反應,你能推測出實驗室如何檢驗銨鹽或銨根離子嗎?操作方法 實驗現象將被檢驗的樣品裝入試 管,滴入氫氧化鈉溶液 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 蕊試紙接近試管口檢驗原理:(NH4)2SO4 + 2NaOH Na2SO4 + 2NH3↑ + 2H2O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為什么銨鹽(NH4HCO3、NH4Cl)加堿【熟石灰[含Ca(OH)2]】研磨會產生刺激性氣味氨氣(NH3) (NH4)2SO4 + Ca(OH)2 === CaSO4 + 2NH3↑+ 2H2O硫酸銨和氫氧化鈣的反應:氨水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氣和水: NH3·H2O === NH3↑+H2O(NH4)2SO4 +Ca(OH)2 === CaSO4 + 2NH3·H2O總的化學方程式:所以銨態氮肥不宜與堿性物質混合施用,以免產生氨氣,降低肥效。例如,硫酸銨不宜與草木灰(含 K2CO3,溶液呈堿性)一起施用。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反應:2NH4Cl + Ca(OH)2 === CaCl2 + 2NH3↑+2H2O請設計實驗鑒別尿素、硫酸銨、氯化銨、硝酸氨四種氮肥氮肥的簡易鑒別(NH4)2SO4 + Ba(NO3)2 = BaSO4↓ + 2NH4NO3氨水是液態,碳酸氫銨有強烈的氨味。NH4Cl+AgNO3=AgCl↓+NH4NO3有白色沉淀加硝酸鋇溶液氮肥加堿無氨味有氨味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尿素無沉淀有白色沉淀加硝酸銀溶液無沉淀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氯化銨硝酸銨2. 下列化肥分別與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聞到刺激性氣味的是( )A. NH4Cl B. KNO3C. NaNO3 D. Ca3(PO4)2A1. (2024·廣西玉林模擬)水稻不同生長期需要不同的肥料。如在水稻抽穗、開花時期,為促進穗數增多、籽粒飽滿,需要多施磷肥。下列屬于磷肥的是( A )A. Ca3(PO4)2 B. KNO3C. CO(NH2)2 D. K2CO3A3.化學肥料是農作物的“糧食”。下列關于化學肥料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尿素[CO(NH2)2]屬于復合肥料B.大量施用化肥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C.銨態氮肥與草木灰混用,會降低肥效D.棉花植株矮小、瘦弱,應施用硫酸鉀等鉀肥C4.下列氮肥中不屬于銨態氮肥的是( )A.COB.NHSC.NHCD.NNC常見的化肥與使用化肥的分類化肥的作用化肥的鑒別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氮肥:使枝葉茂盛濃密看外觀、加水、加熟石灰磷肥:增強抗旱、抗寒能力鉀肥:增強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