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中冊6.1《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闡釋課文中難句的含義。2.了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3.學習愛國青年的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4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深入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難點: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過程:導入“死亡絕對不是人生的終點,忘卻才是。”從《記念劉和珍君》的題目看,這是一篇什么性質什么體裁的文章?這是一篇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于抒情性記敘文。今天,我們一起通過魯迅先生的回憶記敘,去銘記劉和珍這位愛國女青年。一、知人論世1.作者魯迅( 1881~ 1936) ,浙江紹興人, 原名周樹人。被毛澤東評價為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1918年開始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 》《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而已集》《二心集》《熱風》《墳》《且介亭雜文》等18部。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毛澤東曾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自題小像》)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 (《答客消》)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題三義塔》)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 (《無題》)2.社會背景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執政府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這一天歷史上稱之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人都是在當時遇害的。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插圖、視頻資料】二、梳理內容1.一般我們會稱男性為“君”,但是題目當中我們的迅哥兒就以此來稱呼我們的這位女性,這定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讓人敬重的人。劉和珍到底做了什么讓人敬重?下面請同學們概括文章每一部分的寫作內容,完成表格。明確:一 寫作緣由:祭奠烈士 交代寫作目的二 寫作目的:喚醒庸人三 劉和珍其人概況 追憶烈士事跡以及遇害經過(慘案真相)四 敘述遇害事實五 敘述遇害細節六 慘案的教訓:否定徒手請愿 總結教訓與意義七 慘案的意義:肯定死難價值表達技巧:將記敘、抒情、議論融為一體。 2.劉和珍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竟然會遭到反動政府這樣的黑手。請在原文中圈點勾畫關鍵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明確:①事件一:預定《莽原》。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什么是《莽原》:《莽原》周刊提倡“撕毀舊社會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辦刊宗旨“率性而言,憑心而論,忠于現世,望彼將來。”可以說是揭露社會黑暗,探索社會真理的新雜志。——追求真理、渴望進步魯迅的期刊為什么老是有始無終?是因為人氣不高嗎?“生活艱難”是指經濟困難嗎?經歷了五卅運動以后,段祺瑞政府和反動勢力對人的思想言行的禁錮更為嚴厲,以致達到殘暴的境界。在如此高壓的思想禁錮下,劉和珍毅然訂購了全年的《莽原》。“毅然”表明什么?——反動政府的“白色恐怖”、文化反圍剿。——堅決果斷、向往革命、不畏強權②事件二:參加師大學潮斗爭。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勇于反抗、斗爭,嫉惡如仇——離校之后,租房子繼續追求自己的信仰——和藹可親、善良——“黯然”是低落、擔憂、沮喪的意思。與那些以為自己責任已盡,打算隱退的教員相比,劉和珍表現出異常的擔憂以致“泣下”,表明她是一個有責任感、憂國憂民、目光長遠的愛國青年,但如此青年卻只能黯然淚下,也寫出了力不從心、手無寸鐵、無能為力的憂傷③事件三:徒手請愿犧牲: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勇于擔當、熱忱愛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大無畏的民族精神 ★劉和珍是一個溫和善良,渴求真理與進步,富于斗爭精神,有遠見卓識,有責任感,有愛國熱忱的愛國青年學生。三、探究寫作目的1.魯迅對這樣的愛國青年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她們是“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對她奉獻出了自己的“悲哀和尊敬”。但是,在文中交代寫作目的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迅哥兒有關于“說與不說”的矛盾表達呢?為什么會這樣呢?明確:“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我還有要說的話”→分析本部分慘相的細節“嗚呼,我說不出話”2.說:魯迅最終是要說的,不然就不會有我們這篇文章了。魯迅稱劉和珍是“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樣的青年竟然在執政府前慘遭殺害,作為她老師的魯迅先生對此是怎樣的心情?請劃出能體現魯迅先生對劉和珍其人其事情感態度的詞句,誦讀并領悟情感。明確: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小結:這些句子表達了先生的哀悼、贊揚謳歌、敬佩、悲痛、悲憤。這是一定要說的。3.說:這樣一位優秀愛國青年竟然在執政府前中彈了,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對執政府表示憤慨,魯迅更是想都沒想到如此暴行。在文中敘述受害者被害時又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呢?明確:兩個“居然”:①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②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居然”是出乎意料、超出常人想象的意思。文中說到“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兩個“居然”寫出了段政府的兇殘、流言家的下劣,表現了魯迅對段政府和流言家的深惡痛絕。4.魯迅為什么這么的憤怒?明確:“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慘象是什么?流言又是什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手槍”說明是行兇的是軍官,這是有組織的屠殺!“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說明行兇者是居高臨下開槍的,要對示威游行的人趕盡殺絕!“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行兇者極度兇殘!極言死事之慘,揭露了殺人者之卑劣兇殘、人性泯滅,也寫出了死難者勇毅沉著和團結友愛的精神品質。李長之說:“那種冷冷的,漠不關心的,從容的筆,卻是傳達了他那最熱烈、最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極點的感情。” 這些文字只是冷靜地還原事實,沒加任何修飾性語言。 小結:流言家說他們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而事實是劉和珍(們)是“毅然”的、追求進步的,是“黯然”的、有責任感的,是“欣然”的、有愛國熱忱的,是“始終微笑態度很溫和”的溫和善良的學生。流言和事實兩相對比,執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流言的荒謬不攻自破。之所以制造流言,是為了掩蓋真相、推卸責任。可見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贊頌劉和珍,同時也有對中外反動勢力惡劣行徑的揭露,表達了先生對殺人者和流言家的痛斥。5.魯迅在文中沉痛哀悼、歌頌了劉和珍的英勇和偉大,揭露了反動派、流言家的可恥罪行,大家再想一想,文中除寫了這兩類人,還寫了其他人嗎?作者為什么寫這類人呢?明確:①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②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無惡意的閑人”,也就是“庸人”。這些人對劉和珍的死比較冷淡,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播放視屏、以及自序文段,聯系魯迅小說中的人物】6.如果讓你們用“( )然”來概括這類人,你會用什么?明確:“漠然”概括比較好,即漠不關心,這正好說明了這些庸人對劉和珍事件的態度。7.魯迅寫此文,除了奉獻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政府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和批評“閑人”的冷漠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意圖?文章是寫給生人看的,分析這篇文章時,還有一個帶“然”的關鍵詞沒有找出來。明確:即課文倒數第二段中的“奮然”:他情不自禁有感情地朗讀起來:“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朗讀】這句話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于將來的意義,讓茍活者得到希望,讓真的猛士更加勇猛堅定地去戰斗。 四、小結1.瞿秋白曾評價:“魯迅的語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數語中,體察到他的政治立場,他的深刻的對于社會的觀察,他的熱烈的對于民眾的同情。”許廣平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魯迅幾次三番話到嘴邊卻言語中斷,魯迅的悲憤心情可見一斑。不是沒有話說,而是這種悲憤的情感無法用文字完全表達,劉和珍等人的犧牲讓魯迅痛惜,執政府的兇殘讓魯迅震驚,反動文人的無恥讓魯迅憤怒,這種種思想情感糾結在一起,確實無法用語言輕易表達。具體來說就是:悲——愛國者因愛國而被屠殺;憐——有著大好前途的青年犧牲;愛國、追求進步、青春年華驚——反動政府殘暴;他們兇狠、專制,故意制造羅網去殘害無辜百姓,向出于愛國之心而為國請命的人開槍,對手無寸鐵的百姓進行追殺、虐殺,控制輿論掩蓋真相,誣蔑受害者是“暴徒”。憤——反動文人無恥;這些有惡意的閑人無恥、卑劣,泯滅知識分子良知,拋棄了知識分子的責任,做反動政府的喉舌和走狗,制造流言,誣蔑受害者“受人利用”,迷惑廣大民眾。哀——普通民眾很難理解這種犧牲;這些惡意的閑人,思想愚昧、靈魂麻木。不求劉和珍等人遇害的真相,反而將其作為津津樂道的談資,不能認識到烈士犧牲的價值和意義,很快就遺忘這件事;沒有意識到社會的黑暗,茍且偷生。嘆——革命艱難,犧牲難免。2.文中有一名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如何理解魯迅說這句話時的心情 明確:一個關心國家、追求進步的女青年,被這個國家的統治工具殺害;一個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年輕女性,被說成“暴徒”;一個手無寸鐵的百姓,被荷槍實彈的官兵追殺、虐殺。在慘象和流言面前,看到了一個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國家才會有的荒唐和悖論,魯迅認識到國民的斗爭是何等的艱難,卻又是何等的必要。這是魯迅悲憤到極點的一聲吶喊,這也是民族吶喊的最強音,看似選擇復句,其實別無選擇。魯迅先生恰恰是要用這樣的句式告訴人們,如果不愿意滅亡,那就要起來反抗,魯迅急切地盼望人們能相信中國的未來還有希望,盼望有更多人敢于站出來打破“鐵屋子”,盼望中國的革命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成功,而這一切,都需要發動人民大眾,只有人民斗爭的汪洋大海,才能將反動派們徹底吞沒。魯迅就這樣用筆做著一次又一次的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