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中冊1《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恩格斯寫作此文的社會背景,來認識其針對性,進而明確本文旨在回答該如何正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2.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觀點,理清論證思路。3.思考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習文章嚴密的邏輯性和思辨性。4.積極思考社會現象,培養辯證思維 ,踐行唯物史觀。二、教學重難點了解恩格斯寫作此文的社會背景,來認識其針對性,進而明確本文旨在回答該如何正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思考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習文章嚴密的邏輯性和思辨性,培養辯證思維 ,踐行唯物史觀。三、教學步驟(一)新課導入看到本文題目后,我們自然要問“社會歷史的法定性基礎”是什么呢?請看“必修下”一篇文章中的文段:“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1883年,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經濟發展。馬克思曾指出,經濟基礎是決定性因素。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二)歷史背景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繼續在歐洲廣泛傳播,而1890年德國廢除反社會主義的特別法,使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但是,一般民眾甚至有些社會民主黨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水平降低了。由于一些資產階級理論家的歪曲,工人運動中和思想界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受德國資產階級的影響,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在大學生中有所泛濫,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產生了誤解。主要表現為把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①把馬克思關于經濟因素決定性基礎作用的觀點歪曲為“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觀點;歪曲為“經濟是制約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②認為經濟因素中的技術依賴于科學(科學表現為知識、理論形態;技術表現為物質形態)。這造成當時德國青年極大的思想混亂。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寫信向恩格斯請教,大學 生瓦爾特·博爾吉烏斯就是其中一位。寫作目的:不是回答“什么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如何正確理解“經濟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三)分層梳理,文本探究帶著我們的核心問題“如何正確理解經濟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我們起來走進文本,分組分成的去探析經濟基礎、經濟關系這么重要嗎?這么必要嗎?【第一組】1.閱讀文本,完成填空,思考問題。 思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分配方式、階級劃分、國家政治、法律法規等的不同。2.來信者認為“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狀況”。經濟關系中的“技術”和“科學”理論兩者到底誰應該在占先導地位?恩格斯是怎樣理解“科學”和“技術”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則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社會歷史發展的歷程:社會生產技術需要(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生產力發展,青銅農具),現有的技術滿足不了生產了→理論知識去探究→耕犁工具出現(技術)→現有的技術滿足不了生產了,產生新的技術需要→力學理論/電器→工業機器生產(手工到機器)→社會發展,全球聯系加強,產生了各地溝通的需求技術→理論研究→手機通話技術……科學從何而來,天上來嗎?社會生產技術的需要。文中“力”“電”兩個例子說明“科學”不是憑空出現的,是生產生活中技術實際需要的推動而產生的。這就更好地說明了“科學”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 總結:“經濟關系”中的“技術”決定了“上層建筑”,尤其是對“科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組】1.(a)根據文段描述畫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圖填空。經濟基礎(決定性) 上層建筑2.“經濟的基礎性”等于“經濟決定一切嗎”,“經濟并不是導致社會現狀的唯一原因?如何準確地認識“經濟關系”對“上層建筑”的“決定性基礎”作用?能舉例子嗎?【王莽的事例】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從兩個角度作闡釋時所用到的一些關聯詞,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及邏輯的嚴謹性。①造成社會現狀的原因并不只有經濟,還有上層建筑各領域間的相互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各領域間的相互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歸根結底又是在經濟必然性基礎上的作用。②經濟關系對社會的決定性作用不會自動發生,而是人們主動創造的;人們的創造受特定環境制約,以現實關系為基礎,其中的經濟關系具有決定意義。【第三組】閱讀2(b)。1.類推思考,新民主主義時期(1919-1949)可以說是我國社會的轉型的時期,也是封建自然經濟的轉變期。這一段歷史是誰創造的?是誰創造了新中國?如果中國共產黨沒有出現,還會有“中國”嗎?如果沒有秦始皇,會有統一的大局出現嗎?2.在歷史發展中,什么是偶然性?什么是必然性 分別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如何理解“經濟關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性統治地位。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的闡釋理解解答:①不能認為“經濟是制約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②社會歷史是人們創造的,偉大人物的出現及上層建筑的各方面都會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認為“經濟是制約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③人們創造歷史時的意向是相互交錯的,偉人的出現及遠離經濟的意識形態在歷史發展中極具偶然性,是補充和表現形式,從根本上說明歷史發展中經濟的必然性。歷史人物的出現具有必然性,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矛盾決定的,“時勢造英雄”;歷史人物在何時何地出現,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認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對歷史人物的決定作用,看不到歷史人物產生的深刻社會根源,并夸大個人作用,就會陷入歷史唯心主義(個人崇拜);如果看不到歷史的偶然性因素,就會陷入宿命論。3.畫出意識形態曲線和經濟發展軸線圖。共用了8個“越”字,強調了兩層意思。①強調意識形態的變化曲線,隨距離經濟的遠近而曲折程度有別,突顯了意識形態是社會歷史中的偶然現象。②強調了意識形態變化曲線的中軸線,隨考察時間、范圍的擴大而接近經濟發展軸線,凸顯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經濟必然性。(四)思維導圖,總結全文【第四組】依據前面的學習,畫出本文的文章結構圖:思考本文三部分內容分別回答了什么問題?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作者實質上回答了幾個問題?本文圍繞“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這一話題,回答了三個問題:技術是否依賴于科學?經濟是否決定一切?經濟是否是制約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技術依賴于科學,科學更依賴于技術。技術作為經濟因素的重要部分,居于決定性基礎地位,但并未否定科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技術經濟在社會中處于必然性的基礎地位,但并未否定其他因素對社會的作用,上層建筑各要素之間,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在發生作用。經濟在歷史發展中占據必然性的統治地位,但并未否認歷史發展中人的創造,偉人的影響及意識形態的作用三個問題都是在談該如何認識經濟因素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問題,即如何認識經濟的決定性基礎地位,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五)寫作特點針對性強,要點突出(圍繞一個問題)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展開三個層次)思維辯證,邏輯嚴密(關聯詞)我們視之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是指……因此,這里面包括……。這種技術,照我們的觀點看來,也決定著……,決定著……,決定著……等等。此外,在經濟關系中還包括……,當然還包括……。圍繞“經濟的決定性基礎”地位,用“但是” “這并不是說” “而是說”三個關聯詞,說了三層理解。這段文字圍繞“經濟的決定性基礎”地位,用“并不像”“是”“但”“不管”四個關聯詞,談了四層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