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上冊5.3《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疏通課文,積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完成思維導圖,梳理孟子的說理框架,總結寫法;3.聯系現實生活,探究孟子論斷的合理性;4.理解“四端”說對構建理想人格的積極意義,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二、教學重難點梳理孟子的說理框架,總結寫法;理解“四端”說對構建理想人格的積極意義,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三、教學過程(一)人物回顧1.回憶《齊桓晉文之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各國互相攻伐,強者稱霸,割據混亂的書面已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尖銳激烈的社會變革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激起了新舊勢力和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劇烈斗爭,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孟子針對社會現狀闡述自己的觀點,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2.孟子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的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孔子曾經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意思是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但孔子既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展開論述。而且,從我們的理解來看,孔子還主要強調的是后天教養的 一方面。——荀子,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二)閱讀文本,疏通結構1.疏通課文,務實基礎。2.這篇文章論證清晰,結構也不難,我們一起來快速梳理,畫出思維導圖。孟子的觀點是什么 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國家和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舉例論證(君王和百姓)、比喻論證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應包括哪四個方面 這四方面分別是儒家什么思想的開端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禮、智之端,是仁義禮智的開端。“四端”的內涵是什么?列舉實例理解內涵。——惻隱: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張定宇)羞惡:就是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廉頗負荊請罪)辭讓:就是謙遜推讓。(孔融讓梨)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布魯諾堅持“日心說”而被燒死)孟子認為作為人,每個人都具備“仁義禮智”的四種發端,那這是否意味著人同時具備“仁認禮智”的四種美德?——不是。仁義禮智的四種發端并不等于仁義禮智四種美德,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擴而充之”。 孟子如何論證這四端的重要性的 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①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擴充發展的重要性。“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對比論證,通過有無“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③假設論證,通過假設,論證后天擴充發展的重要性。小結藝術特色:①論證語言:語言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鮮明地論說了人性與仁政之間的關系,語言簡練,節奏明快,既有鮮明的觀點,又進行了有力的論述,特別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更加使得語言氣勢磅礴,加大了說理的力度。②論證方法:綜合運用譬喻、排比、對比、假設等藝術手法。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得這篇論說文說理更加有力。③論證思路:本文開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論點,并以此為前提,繼而推導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接下來孟子以“孺子將人于井”舉例論證,展開進一步的論述,說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系。最后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了擴充“四端”的重要性。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語言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3.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呢 明確: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借助禮儀規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那你如何理解孟子“性善論”?人天生是善的,那為什么還有人做壞事?難道孟子那個時代每人做壞事?孟子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嗎?他那他為什么還要提出這個學說? 明確:從社會背景上看,聯系到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狀況來歷史地看問題,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孟子的推導仍然是為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孟子希望諸侯“發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愛孩子一樣愛百姓,使百姓免于戰亂之苦,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理論基礎來說,孟子的確是從天賦性善論(“四心”)推導出天賦道德論(“四端”),再推導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從實踐來說,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后天培養的作用。他還是重視后天努力(“擴而充之”)的作用的。(三)品味語言比較閱讀《<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并說說這些觀點有何共同之處。這三篇課文在論述道理時表現出那些相似的特點,又各有那些獨特的言說風格?文章 核心概念 主要觀點 (<論語>十二章》 仁、義、禮、君子 “君子”之德、修身養性、克己復禮《大學之道》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大人之學”的終極目標是“三綱”,途徑是"八目"e《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 人皆有不忍之心觀點相同點 都主張修身養性,提高個人道德修養 論述的異同 同:三篇文章的語言都簡練平實,內涵深刻。 異:《<論語>十二章》語錄體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語言接近口語,淺近易懂,《大學之道》專題性論述文,思路、結構、層次表達都力求嚴謹,所以行文呈現嚴謹、綿密的風格特點。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語言擲地有聲,論證縝密,長于修辭,則呈現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的風格特點,極富感染力。運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運用排比,精煉整齊。(四)結語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寫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出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教養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