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象的耳朵》教學設計教材解析: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一群小動物都說大象的耳朵耷拉著有問題,于是大象也對自己的耳朵產生了懷疑,想辦法讓自己的耳朵豎起來,結果反而遇到了麻煩的故事,告訴學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全文語言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變的呢 是大象在實踐中感悟到的,一味聽從別人的看法,不僅會給自己造成苦惱,還會帶來很多麻煩。由此及彼,啟發學生思考:不能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學情分析:本篇課文故事情節簡單明了,語言淺白易懂,生動活潑的對話與妙趣橫生的敘述交錯推動情節發展,充滿童趣,容易讓學生走人文本,理解文本。教學目標:1.認識“似、耷、咦、豎”4個字,認識“似、扇”兩個多音字,會寫“扇、遇、慢”4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文中的問句,體會小動物們奇怪的心情。3.初步了解大象想法發生的變化。教學重難點:1.認識“似、耷、咦、豎”4個字,認識“似、扇”兩個多音字,會寫“扇、遇、慢”4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文中的問句,體會小動物們奇怪的心情。教學過程:謎語導入1.出示謎語: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猜不著,你再聽我說一遍。2.出示動物的耳朵。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二、學習課文1.初讀課文(1)出示自讀提示:①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會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②標出文中的自然段2.學習第一自然段(1)讀第一自然段,說一說大象有什么特點。(2)隨文識記“耷拉”,理解“耷拉”:下垂。拓展生活中還有什么是耷拉著。(3)把“耳朵”比作“扇子”,突出“大”的特點。(4)學習多音字“扇”“似”。并學習“扇”(5)觀察其他小動物的耳朵,識記“豎”(6)順口溜鞏固識字3.再讀課文(1) 思考:大象都遇到了哪些動物?請同學們快速的默讀課文,并在課文中圈出來。(2)學習和小兔子的對話①指名讀,齊讀②學寫“慢、遇”③識記“咦”,感受驚奇、驚異的語氣。并“咦”練習說話④感受大象的第一次態度:不以為然⑤分角色讀讀對話⑥演一演學習和小羊的對話①指導朗讀②讀一讀大象還受到了哪些小動物的質疑①交流匯報②展開想象:小鹿、小馬、小老鼠見到了大象,分別會說些什么?感受大象的態度的變化①閱讀第八自然段②思考:聽了大家的話,大象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嗎?大象為什么覺得自己的耳朵有毛病?③引導感受大象的態度:信以為真課后留疑大象為了把自己的耳朵豎起來,做了哪些嘗試?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三、布置作業1.講故事,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2.演故事:找幾個同學演一演小故事。四、板書設計課后反思:亮點:本篇童話故事,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將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在故事中進行了滲透,深入淺出,易于接受。在本課教學時,我在“扎實”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1.詞句訓練扎實有效。在詞句教學時,我先通過解讀文本,再結合生活實際對詞句進行理解,如,“你還見過什么事物是‘耷 拉’著的嗎?”,等等。既進行詞、句訓練,又為后文大象想法的改變做好鋪墊。再如,學習比喻句時,進行鞏固練習,學練結合,效果顯著。2.朗讀訓練,讀內心情感。在本文中,有幾句人物的對話,并且有問句的句子。在教學時,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讀好人物對話,如分角色讀、表演讀、自讀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讀,讀人物內心的情感,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豐富自身的情感,同時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具有主動性。3.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會表達。在教學 中,讓學生講述對關鍵句子的理解,讓學生會表達,能表達,敢表達,愛表達。將課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真正滲透語文學科素養。不足:時間把握不夠到位,導致后邊的流程過于緊湊,游于形式。在引導學生朗讀方式不夠多樣,部分學生未讀句子的語氣。評價語較為單一。在教學中在感受大象對自己耳朵的態度時,應引導學生自主體會而非直接出示。改進措施:多種方法識字。利用多種形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大象的想法的變化,為感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加強對文本的解讀,以及新課標的學習。讓教學體現語文要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