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瓦爾帕萊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該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戶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顏色,赤橙黃綠,異彩紛呈。這種五顏六色的建筑景觀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何關聯? 2.3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 目錄 01.地域文化 02.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 03.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 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 時間 文化如同空氣,我們置身其中,須臾不能脫離 文化源于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感悟與認知 一、地域文化 是指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百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風 感受地域文化 Regional culture 感受地域文化 物質方面的——如建筑、服飾、飲食等 非物質方面的——價值觀、制度、習俗、語言、藝術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北方 南方 耕地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農作物 小麥、玉米、棉花、甜菜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 傳統民居 以土坯為原料,注意防寒 以磚瓦為原料,注意通風散熱 主食 面食 大米 傳統運動 冬季溜冰 游泳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我國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異 差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地區 人口分布 生產活動 生活習慣 東部農耕區 人口較多、密度較大 多從事種植業,畜牧業以圈養為主,現在出現了大量企業化養殖 以糧食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現在樓房增多 西部牧區 人口分散,密度較小 以牧業為主,牲畜靠放牧,現在不少牧區在水源條件好的地方發展了人工草場,有些定居點新建了畜產品加工場 以奶制品、牛羊肉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現在定居點逐漸增多 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牧區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特點 ①地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及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等差異顯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②多樣性:可以分成物質方面(建筑、服飾、飲食等)和非物質方面(價值觀、制度、習俗、語言、藝術等)。 ③相對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是穩定的,長期可能會發展變化。 地理環境 人類活動 文 化 地域文化 不同地理環境 影響 產生 形成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感受地域文化 自然景觀 景觀 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較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未受到人類的影響。行云飛瀑、高山流水等 人文景觀:人類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的結果。農田、村落、礦山、道路、建筑、雕塑等, 深圳拓荒牛 江蘇周莊 上海外灘 結合教材P43頁文字資料,說一說它們代表的地域文化。 是人類歷史的記錄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地理環境 不同地理環境 人類活動 文 化 地域文化 影響 產生 形成 城鄉景觀 人文景觀 造就 集合體 傳承 承轉 影響 理解紅河哈尼梯田所蘊含的地域文化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地處橫斷山區(圖2.32)。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秋收以后到次年春播以前的休耕時節,是這里的旅游旺季。層層水田映照著藍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畫,吸引了無數游客。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開辟了梯田,種植水稻(圖2.33)。稻田的灌溉依賴山泉溪流。經長時間摸索,人們發現森林是涵養水源的寶庫,必須保證山上的森林面積足夠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間規定特定范圍的森林不得砍伐。 這里處于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不穩定,季節分配也不均勻。為了緩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溝渠,連接各家的稻田。每個村都選出一位正直公正、責任心強的人來擔任分水官,負責分配每一田塊的用水量。各村之間也有分水的約定。尤其在干旱的季節,分水制度更為重要。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活動 1.梯田景觀屬于什么類型的景觀? 2.哈尼梯田景觀的形成與當地自然地理特征的關系是什么? 人文景觀(鄉村景觀) ①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充沛; ②山地多,平地少 閱讀“紅河哈尼梯田”案例,思考: 3:山上超過一定海拔高度保留了一大片森林,有何作用?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作用,只有保證足夠面積的森林,梯田的水源才能常年不枯;體現了人地和諧的思想。 4:根據氣候特征,思考梯田農業面臨的困難?解決措施為何? 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旱澇災害頻發。修建溝渠連接梯田,分水官負責調配水量。 5.從上述材料中,找出體現紅河哈尼梯田以下幾個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A.生產活動 B.用水、 用地制度 C.價值觀、 審美情趣 生產活動:一千多年前,生活在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開辟了梯田,種植水稻。 用水、用地制度:①人們發現森林是涵養水源的寶庫,必須保證山上的森林面積足夠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間規定特定范圍的森林不得砍伐。 ②為了緩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溝渠,連接各家的稻田。每個村都選出一位正直公正、責任心強的人來擔任分水官,負責分配每一田塊的用水量。各村之間也有分水的約定。尤其在干旱的季節,分水制度更為重要。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價值觀、審美情趣:層層水田映照著藍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活動 6.討論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際之間傳承、不同地方傳播? 據材料中“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可知,地域文化可以在代際之間傳承。但伴隨經濟發展,原有生產方式可能需要調整。 由于各地自然和人文條件差異顯著,梯田文化很難傳播,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可以傳播。 7.該文化傳承和傳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因時因地制宜,不要生搬硬套。 探尋鄉村景觀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 1.圖中文化景觀反映了什么樣的農業文化?與哈尼梯田景觀相比,兩地氣候存在什么不同? 2.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說說蒙古包有什么特點?(材質、結構、圖案、顏色等) 活動 ACTIVITY 探尋鄉村景觀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 1.圖中文化景觀反映了什么樣的農業文化?與哈尼梯田景觀相比,兩地氣候存在什么不同? 游 牧 水、草 活動 ACTIVITY 探尋鄉村景觀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 2.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說說蒙古包有什么特點?(材質、結構、圖案、顏色等) 二、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 鄉村主要經濟活動與自然的關系更為直接。 1.鄉村景觀體現人地和諧理念:順應自然,趨利避害。 鄉村民居多分布于山麓的臺地或高地,高宅可避洪水 農田則分布在相對較低的平坦地區,低田便于灌溉 1.土樓景觀特點、原因: 圓形、方形的夯土群居建筑。高三、四層,一、二層無窗,僅有一個大門等。 防御盜匪、猛獸襲擊;防震、隔熱保暖。 2.土樓選址原因: 客家人為躲避戰亂,選擇在閩西山區定居,受地形和當地居民的影響,只能選擇在山區小平地建屋。 福建永定土樓——鄉村聚落景觀 2、鄉村景觀體現當地人們的社會組織形態、精神追求等 3.土樓選材原因: 山區取土、石,伐林、竹,就地取材,方便且造價低。 4.土樓反映的地域文化特點: 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風俗民情;追求居住安全、家族興旺團結,御外凝內的客家文化特色。 案例:宏村景觀與地域文化 1.宏村利用主干道水系統,將流水引到各家各戶,請分析宏村構造村落水系的價值。 能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和消防用水;調節氣候,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還能營造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的意境,體現了古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 保護古村落的建筑和古老的村落水系,注重保護村落賴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河流及其生態環境;保護祠堂、書院,保持村落文化的記憶; 重視村落發展訴求,維護村落文化景觀發展。 2.請以宏村為例說明,應如何保護古村落文化景觀。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大部分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三合院,是我國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村里建筑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后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呈扇面形展于兩側。 山地三合院 高于地面的房屋 讀圖思考: 1.山地三合院建筑中什么地方體現了地形、氣候的影響? 2.建筑房屋時抬高地面的目的是什么? 防洪 地形起伏較大,所以院落狹窄;為接受光照,房屋坐北朝南;冬季氣溫較低,院落較封閉 三、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 浙江烏鎮 1.相比很多現代城鎮都是鋼筋混凝土、玻璃之類的灰色調,有一些城鎮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會有自己的色調、色彩。 瓦爾帕萊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該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戶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顏色,赤橙黃綠,異彩紛呈。這種五顏六色的建筑景觀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何關聯? 該成為港口城市,與歐洲有眾多貿易往來。港口貿易的主要工具是船,修船工將修船剩下的油漆調為各種顏料涂在自家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風對木質房屋的侵蝕。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城市的風貌上。 特點:四周墻體厚重,正房坐北朝南,大門設在東南 有利于采光、保溫、防風、排水 尊敬長輩、長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思考】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結構有何特點?這種構造有何好處?體現了何種文化? 2.城鎮中的各種建筑,不單純是為某種用途而建造的,它還反映了某種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 我國古代都城建設突出君主為中心的思想,強調城廓方正、對稱,包含了古人的美好祈愿。 西方崇尚自由,并宗教占有重要地位,教堂較多。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蘊,而一座城鎮的空間格局,或整體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種價值追求。 Q:比較城市布局有何不同? 明清北京城以皇城居中,城市的東部和西部居住著王公貴族,城市的南部和外圍為平民居住區,東西兩市為商業區。 空間格局 這種空間布局體現了皇權至上、中軸線對稱的封建社會城市的建設思路。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位于四周,代表“天南地北,日東月西”。都城建設挖池筑丘,營造了廣闊的水面和生動的天際輪廓線,體現依山傍水、天人合一的思想。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城市建筑 表現 原因 建筑格局 美國 城市 市中心摩天大樓高聳入云,四周建筑物錯落其間 城市發展歷史短,移民影響大,經濟發達 歐洲 城市 市中心一般很少建現代化高樓大廈,高大樓群聚集的情況更為少見 城市發展歷史悠久,城市格局與主體建筑風格已經形成 建筑風格 杭州 將城市有組織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 北京 皇城建筑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則沿城市中軸線排列 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 華盛頓 國會大廈居于高處 體現了資產階級所標榜的民主與法制精神 建筑結構 中國 圍墻是中國建筑的主要景觀,中國園林講究含蓄,含而不露,引而不發,忌直求曲,忌寬求窄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內向性和封閉性 西方 美國建筑少有圍墻,西方園林強調整齊劃一,直率敞朗,和盤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開放著稱 案例 人家盡枕河 蘇州位于太湖之濱,是大運河沿岸的商貿重鎮,素有“水城在”的雙棋盤格“東方威尼斯”。兩千余年來,蘇州基本保持著“河街相鄰、水陸并行”雙棋格局。城內有“三橫四直”的骨干水系通向千家萬戶。傳統民居臨水而建,多為二三層的磚木結構樓房,有些會修建閣樓。沿河房屋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外墻多為白色,屋頂用青灰小瓦,木質柱廊漆以黑、褐色,淡雅樸素。縱橫交錯的水道既是交 通通道,也是商貿通道。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 水港小福,這是唐朝詩人杜荀鶴對蘇州水鄉景觀的生動描述。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工業化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展,城市面貌發生明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蘇州的歷史街區見不到高樓大廈和現代風格的建筑,仍然維 持著水、陸雙棋盤格局,臨河建筑仍保持粉墻黛瓦的傳統風格。 閱讀教材P48 “人家盡枕河”案例,思考: 1.“人家盡枕河”的意思是什么? 2.蘇州的自然特征與當地“人家盡枕河”景觀之間的關系? 3.建筑的粉墻黛瓦體現的文化含義是什么? 4. “人家盡枕河”景觀在當下的意義是什么? 5.蘇州改造、整治、修復山塘歷史街區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廣? 蘇州歷史街區鳥瞰圖 蘇州山塘街景觀圖 臨河設鎮,方便取水和航運,建筑材料也多用磚石和木材,建筑顏色多白色和青色,整體色彩基調與周圍自然山水和諧相生,融為一體。 居民房屋都臨河建造。 建筑本身用白灰抹墻,用黑瓦遮蓋住房頂,這種黑白的建筑風采,與中國水墨畫相似,更適合江南水鄉的氣質和神韻。 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對它的研究能夠提高人們對城鎮景觀價值的認識、保護和利用。 地域文化 城鄉景觀 鄉村景觀 地理環境 空間格局 影響 體現 人類活動 城鎮景觀 特色民居 建筑色調 建筑結構 空間格局 知識框架 探究問題:北京古城墻拆還是不拆? 彰義門 顥華門 麗澤門 端禮門 豐宜門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墻是保留還是毀滅引發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城墻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現今已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礙和限制著城市的發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新城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舊城則當成古代中國的城市博物館。你持什么樣的觀點呢? 梁思成認為古城墻是民族的財富祖宗的產業,文化的瑰寶。梁陳方案中寫道:北京為故都及歷史名城,許多舊日的建筑以為今日有紀念性的文物,不但他們形體美麗,不允許損毀,他們的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個文物環境,正是這座名城壯美的特點之一,也必須在保護之列。 郭沫若極力主張拆掉古城墻,因為古城墻嚴重地影響了北京的重建工作。北京的面積很小,拆了古城墻之后,會多出來很多面積可以供北京建設。中國迫切地需要工業用地,郭沫若建議使用古城墻拆除之后空出來的土地。 其次,古城墻已經十分破舊,如果不拆城墻,就勢必要修繕城墻。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百廢待興,實在沒有閑錢可以用于修繕古城墻。 最后政府采納了郭沫若先生的意見,決定拆掉北京老城墻。就這樣,屹立了幾百年的古城墻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從1952年到1969年,北京的古城墻逐漸被拆除,到如今,古城墻只剩兩處遺址,斷壁殘垣提醒著后人,這里曾經矗立著多么宏偉的城墻。 西直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1969年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拆除。西直門城樓拆除后,建設了北京地鐵二號線西直門站。1980年建成通車的西直門立交橋,是連接西直門內、外大街,西直門南北大街的跨路立交橋,為上環形3層全互通式,地下有雙層地鐵交叉,大大以緩解了附近的交通擁堵狀況。 拆除的西直門 繁忙的西直門立交橋 明城墻遺址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域,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北京城的標志,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充分展現古都明城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 明城墻遺址 現代社會大拆大建,使城市建筑的地區差異逐漸縮小,幾乎千城一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現代化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城鄉改建——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謀求共存 注重地域文化的保護、繼承和創新,突出城市的特色,將傳統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現代建筑之中。 城市景觀風貌的營造,要與地理背景和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展現風土人情,力求體現尊重自然、社會公平、生態文明等理念。 協調好老城區與新城區的發展關系 上海石庫門:保留原有建筑,合理改造舊城;打造文化品牌,實現商文聯動。 【結束語】 北京四合院:建立有效的多渠道籌資機制。 我們保護的不僅僅是一座房子,而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 1.荷蘭因為地勢低洼,留傳下了一種獨特的習俗:穿“木鞋”。荷蘭人穿“木鞋”是為適應冬天寒冷潮濕、地上結冰的地理環境。這說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 B.地域文化的形成與人類活動無關 C.地域文化是一成不變的 D.此種地域文化的范疇不是單一要素 解析:地域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是人類活動的產物。 答案:A 課堂檢測 下面四幅圖片所示景觀反映了天津的地域文化。據此完成2~3題。 2.據圖概括天津地域文化的特點是( ) ①類型多樣 ②變化頻繁 ③開放包容 ④整體相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條件是( ) A.河海交匯 B.氣候適宜 C.地形平坦 D.水源豐富 課堂檢測 解析:第2題,圖片顯示天津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既有傳統的、現代的,也有東方的、西方的,其特點是多元性,即類型多樣,具有開放包容性;圖片不能顯示其變化頻繁,更沒有整體相似性。選C項。第3題,天津地處海河的入海口處,是河海交匯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津港景觀。港口文化又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展。選A項。 答案:2.C 3.A 新清真大寺位于寧夏同心縣西北角,是寧夏現在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伊斯蘭教建筑,相傳建于萬歷年間,是一座把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和伊斯蘭木刻磚雕裝修藝術融為一體的建筑。寺門朝北,有一磚砌照壁,照壁中心有大幅雕“月桂松柏”圖。完成4-5題。 4.城市中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市民的服飾 B.當地的飲食 C.城市的建筑 D.當地的習俗 C 5.中國傳統民居中“四合院”“照壁”“屏風”體現了中國地域文化中的( ) A.內向性和封閉性 B.外向性和開放性 C.嚴謹性和邏輯性 D.含蓄性和沖動性 A 騎樓是在樓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懸空而建的,二樓向街心延伸,并使馬路邊房屋相互連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這是嶺南民居的一個特色(如圖所示)。據此完成6~7題。 6.建設騎樓的目的是( ) A.體現當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層次感,體現建筑美 C.節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陽 D 7.騎樓建筑反映了嶺南地區( ) A.地形多樣,地表起伏不平 B.高溫多雨的氣候 C.降雨強度大 D.洪澇、臺風等災害頻繁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