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鄧稼先》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 學生能夠正確讀寫并理解文中生字詞,如“元勛、奠基、選聘”等。2. 了解人物傳記的特點,把握文章結構和內容。3. 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襯托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1. 通過默讀、精讀等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2. 分析文中關鍵語句,品味語言的簡潔性與表現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鄧稼先的杰出貢獻和崇高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梳理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概括其精神品質。2. 體會作者對鄧稼先的深情,理解文章主題。教學難點1. 領會作者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的意圖。2. 感悟文中蘊含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三、教學方法1. 講授法:講解生字詞、人物傳記知識及文章背景,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基礎。2. 問題引導法:提出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培養思維能力。3.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促進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5分鐘)1. 播放一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視頻,蘑菇云騰空而起,伴隨著震撼的聲響。視頻結束后,教師充滿激情地說:“同學們,1964年10月16日,這是一個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日子。在我國西部荒漠,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這一聲巨響,震驚了世界,也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強的話語權。而這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獻的英雄,他就是鄧稼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楊振寧先生為他撰寫的傳記——《鄧稼先》。”2. 展示鄧稼先的照片,簡單介紹他是我國杰出的核物理學家,為我國核武器研制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被原子彈爆炸的壯觀場景所震撼,積極聆聽教師對鄧稼先的介紹,對學習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創設生動的情境,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為學習課文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二)知識講解(3分鐘)1. 介紹作者楊振寧:“同學們,本文作者楊振寧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與鄧稼先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曾一同在美國留學,之后雖身處不同國家,但友誼從未間斷。”2. 講解人物傳記的特點:“人物傳記主要是記載人物生平事跡。它可以全面系統地展示人物一生,也可以選取重要片段來突出人物某方面特點。我們今天學習的《鄧稼先》,就是楊振寧先生為展現鄧稼先的偉大一生而創作的。”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講解,了解作者與人物傳記的相關知識,為理解課文做好知識儲備。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作者與人物傳記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從更專業的角度去解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和結構。(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1. 教師提出默讀要求:“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圈畫出文中的生字詞,同時思考文章寫了鄧稼先哪些事跡,這些事跡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2.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適時給予指導。3. 默讀結束后,教師通過PPT展示生字詞,如“元勛(xūn)、奠基(diàn)、選聘(pìn)、謠言(yáo)、背誦(sòng)、晝夜(zhòu)、昆侖(lún)、摯友(zhì)、可歌可泣(qì)、鮮為人知(xiǎn)、至死不懈(xiè)、鞠躬盡瘁(cuì)、當之無愧(kuì)、家喻戶曉(yù)、鋒芒畢露(lù)、婦孺皆知(rú)”,進行詳細講解,包括字音、字形、字義,并舉例說明詞語的用法。講解結束后,讓學生進行詞語聽寫練習,鞏固所學。4.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圈畫出的鄧稼先的事跡,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同學們找得都很準確,文章寫了鄧稼先接受使命研制原子彈、隱姓埋名工作、在艱苦環境中工作、面對核輻射危險堅持工作、成功設計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等事跡。這些事跡分別表現了他的勇敢擔當、無私奉獻、吃苦耐勞、身先士卒、卓越的科學才能等品質。”學生活動:1. 按照教師要求認真默讀課文,圈畫生字詞,思考問題。2. 參與詞語聽寫練習,認真書寫,鞏固生字詞。3. 積極分享自己找到的鄧稼先的事跡,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完善自己的總結。設計意圖:通過默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生字詞的學習,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總結鄧稼先的事跡和品質,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做準備。(四)精讀課文,深入探究(15分鐘)1. 體會作者情感- 問題引導:教師提問:“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對鄧稼先飽含深情。請大家精讀課文,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并說說這些語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表現預期:學生認真精讀課文,積極尋找相關語句。有的學生可能會找到“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并分析出作者對鄧稼先默默奉獻的敬佩之情;有的學生可能會找到“稼先逝世以后,我寫了不少懷念他的文章。可是我知道, 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體會到作者對鄧稼先堅定選擇和高尚品質的贊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評價,肯定學生的思考成果,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對鄧稼先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各小組圍繞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適時給予指導。- 小組匯報:各小組選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有的小組可能會說因為鄧稼先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且具有高尚的品質,所以作者敬佩他;有的小組可能會提到作者與鄧稼先的深厚友誼,讓作者對他有著特殊的情感。教師對各小組的匯報進行總結,強調作者不僅是對鄧稼先個人成就和品質的贊美,更是對他所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敬意。2. 分析對比手法- 實例展示:教師指出:“文章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了對比,同學們請仔細閱讀相關段落,思考作者這樣對比的意圖是什么。”- 小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對比的內容和作用。教師引導學生從兩人的性格、為人處世等方面進行對比。- 小組匯報:各小組代表發言,有的小組可能會說通過對比,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的性格特點;有的小組可能會認為對比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更適合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體現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教師對各小組的觀點進行總結歸納,明確對比手法的作用是更鮮明地展現鄧稼先的形象,突出他的精神品質。學生活動:1. 精讀課文,認真尋找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深入分析并積極發言分享。2. 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傾聽他人觀點,完善自己的想法。3. 認真分析對比手法,在小組討論中充分交流,代表小組匯報討論成果。設計意圖:通過精讀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情感,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培養學生分析文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五)拓展延伸(5分鐘)1. 教師引導:“同學們,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奉獻了一生,他的精神激勵著無數中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像鄧稼先一樣默默奉獻的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請大家想一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們的故事。”2. 邀請幾位學生分享身邊默默奉獻者的故事,其他學生認真傾聽。3. 教師總結:“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他們和鄧稼先一樣,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生活動: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分享身邊默默奉獻者的故事,傾聽他人分享,從不同的故事中感受奉獻精神。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情感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發現身邊美好品質的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奉獻精神的理解。(六)課堂小結(5分鐘)1.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鄧稼先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從哪些方面了解了他呢?”引導學生從鄧稼先的生平事跡、精神品質、作者情感以及對比手法等方面進行回顧。2. 教師總結:“通過學習《鄧稼先》,我們了解了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感受到他無私奉獻、勇于擔當、忠誠愛國的崇高精神。希望同學們能以鄧稼先為榜樣,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3. 對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在閱讀、討論、發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如能夠深入思考問題、積極分享觀點等,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如部分學生在分析語句時還不夠細致,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學生活動:學生認真回顧本節課內容,傾聽教師總結,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思考如何改進提升。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對文章重點內容的記憶,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評價學生表現,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明確努力方向。(七)布置作業(2分鐘)1. 以“我心中的鄧稼先”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達你對鄧稼先的認識和感受。2. 搜集其他為國家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的資料,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設計意圖:寫作作業幫助學生加深對鄧稼先的認識,鍛煉書面表達能力。搜集資料的作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信息搜集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