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慈母情深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魄、抑”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龜”,會寫“辭、抑”等12個字,會寫“連續、廣播”等18個詞語。2.初步感知“反復”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能進行簡單應用。3.默讀課文,想象描寫的場景、細節,體會“慈母情深”。感受親情無價,感受母愛的平凡而偉大,懂得珍惜、回報母愛。【教學重點】體會“反復”修辭手法的作用。教學難點:體會深沉的母愛,喚起熱愛母親的情感。【教學過程】任務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自讀課文,掃除障礙請標上段落序號(長文短讀)朗讀課文,自我評價:要求 自我評價(5分) 家長評價(5分)不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卡殼、不回讀、不破句我覺得本課容易讀錯的兩個字是()、(),不容易理解的兩個詞是()、()注意“魂”和“魄”的區別,慫恿的聲調也容易讀錯;攥是平舌音;兜不要讀錯;機械不要讀成jie;口罩是翹舌音。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我”一直想有一本《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進工廠找母親),看到廠房環境(極其惡劣),發現母親工作(極其辛苦);當母親知道“我”的來意,就毫不猶豫地(給錢買書),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出去,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母親數落了我一頓后,又為我湊足了買書的錢。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任務二:整體感知,梳理場景一、思考交流,梳理場景1.引導學生思考并交流:課文段落多、內容長,如果要給課文劃分層次,你覺得可以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講了什么內容?預設:可以分成三部分。課文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發生的緣由。“我”想買一本一元多錢的書,但家境貧寒,愿望難以實現。可是對于書的強烈渴望還是讓“我”走進了母親工作的小廠。課文第二部分(第5-34自然段)寫出了向母親要錢的經過。在小工廠里,“我”看到了母親勞苦的工作狀態,但是當"我"提出要買一本書的時候,母親毫不猶豫地把錢給了我。課文第三部分(第35-38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結果。“我”拿到錢沒有買書,卻給母親買了水果罐頭。但母親又給我湊足錢買了書。此時作者買書,不再是簡單地出于對讀書的渴望,更是出于對為人子的責任和對母親的感恩。追問:為什么會這樣給課文劃分層次?你的根據是什么?預設:是根據起因、經過、結果來劃分的。再次引導學生概括文意:劃分層次之后,你現在會怎么概括課文的內容?能不能說得更充分?預設:家境貧寒的“我”非常想買一本《青年近衛軍》,就到母親工作的廠房向她要錢。辛苦忙碌的母親毫不猶豫地把錢給了“我”,“我”買到了書。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可以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給課文劃分層次,進而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任務三:聚焦場景,品悟感情一、聯系實際,體會感情1.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買書的經驗,說一說:為什么作者買一本一塊五的書,要錢時會那么猶豫、不忍心?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提示:如果學生無法完成查時代背景的任務,老師可以適當給出相關資料,讓學生閱讀后談體會。可出示梁曉聲作品《母親》片段。)《母親》片段: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數老百姓家境艱難。當年,父親遠在外地,三年才回來一次。母親是臨時工,在一個街道小廠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飯,帶上半飯盒生高粱米或大餅子,悄無聲息地離開家,回到家里的時間總在七點左右。母親加班,我們就一連幾天,甚至十天半月見不著母親的面孔,就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資。一元五毛錢,相當于有的家庭幾天的生活費。要買本一元五角錢的書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這樣,每次我要錢買書,母親都很大方,從不讓我難堪!至今我都珍藏著我的第一本課外書《青年近衛軍》預設:(1)從哪看出“我”家境貧寒?我從“從來沒有”“一次給過”“一次要過”這些地方看出,這一元多錢對“我”家來說是一筆“巨款”。通過預習,我了解到一元多錢在當時是一家人幾天的生活費。而“我”是個懂事的孩子,從沒有問母親一次要過這么多錢。我從“那時我家的破收音機已經賣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們吃進了肚子里”一句中發 現,“我”家竟然把收音機都賣了換食物,而且還是個“破”收音機,可見“我”家當時很窮,連吃飽飯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沒有買書的閑錢。(2)從哪看出母親掙錢不易?我從“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親為了支撐起這個家辛苦地工作著。還寫到母親從衣兜里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也可以看出母親掙錢、攢錢的不易。(3)如此貧窮的條件下,母親為什么還答應給我買書,大家覺得我是個怎樣的人?通過“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擁有一本《青年近衛軍》,所以“我”才鼓起勇氣向母親要錢買書。2.全班交流后,教師小結:結合生活經驗和時代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任務四:想象場景,體會細節一、重抓細節,體會感情大聲朗讀7-9自然段。(出示文本)邊讀邊思考:這是怎樣的工作環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師提問:這樣的環境,你愿意在那里工作嗎 讓你感到最難受的是什么 預設(1)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很吵。耳朵快要聾了。(2)那里非常的熱。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只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3)我不愿意,因為他那邊的空間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壓抑。而且那里光線陰暗。眼睛受不了,對吧 總結:那里的工作環境非常的一一惡劣。3.指名讀文本:讀出環境的惡劣,重點讀好紅色詞語。(出示重點詞語標紅的段落)。空間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壓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廠房,四壁潮濕頹敗。七八十臺破縫紉機一行行排列著,七八十個都不算年輕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縫紉機旁。因為光線陰暗,每個女人的頭上方都吊著一只燈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只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我呆呆地將那些女人掃視一遍,卻發現不了我的母親。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1)生讀。(2)師點評。(3)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想象作者此時此刻的想法,體會生活的艱難,體會母親的辛苦,體會慈母情深。(4)老師板書,寫生寫詞:母親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工作。讓作者感到一心疼。(板書:心疼)我還要去問母親要錢,讓我感到——愧疚。(板書:愧疚) (5)總結:這是作者對母親表達的——(板書:情感)同學們,讀課文,我們就要讀到作者的情感,作者對母親的心疼和愧疚就藏在這一個場景里面。二、再讀課文,提煉反復1.尋找“反復”的表達。(1)師提問:請你再看一看這個段落(課件出示7-9段),作者在表達形式上面有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語言的表達形式有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只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這樣寫表達作者的熱,生動形象寫出了作者感到很熱。(2)作者在這段文字的表達上面有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作者寫了五個“七八十個”。2.體會“反復”的表達。(1)比較文本:(出示)帶有一個“七八十”的文本。(2)思考:正常的寫法,作者要用一個七八十就可以了,那作者為什么反復的用了五個“七八十”呢 有什么不一樣 (3)學生自行品讀。(4)指名回答。(5)總結:“七八十”的重復使用,這是一種修辭的手法,我們稱之為“反復”。(板書:反復 強調 突出)它指的是,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6)師追問:那文本要強調的是什么意思 生1:母親生活堅辛,母親工作的環境很惡劣。生2:他看到這個場景生出了心疼,對母親的心疼和愧疚。(7)指導生再讀7-9自然段:讀的時候語速要放緩一點,聲音可以低沉一點,注意作者情感的表達方式。3.總結:反復手法的使用,使得作者的這種情感更加的強烈。我們要關注作者的情感,還要關注作者情感的——(板書:表達)任務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給別人聽。【板書】慈母情深心疼 反復愧疚 強調情感 突出表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