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8講 選擇型實驗方案的評價1.掌握評價檢驗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的一般思路。2.掌握評價性質探究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的一般思路。類型一 檢驗型實驗方案的評價實驗方案評價的思考方向(1)反應原理是否科學,儀器使用細節是否正確。(2)若實驗方案中強調試劑過量、少量或給出了濃度、物質的量等相關信息,則要考慮試劑的量對實驗是否有影響。(3)若實驗方案中添加多種試劑,要注意試劑添加順序是否正確,添加的試劑是否對實驗有干擾。(4)物質檢驗實驗中,要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即題給環境下,出現該現象的是否只有目標物質。【易錯診斷】 判斷正誤,錯誤的說明理由。1.用鉑絲蘸取某溶液進行焰色試驗,火焰呈黃色,一定是鈉鹽,該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乙醇中加入濃硫酸,加熱,溶液變黑,將產生的氣體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該氣體是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Y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向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該有機物中含有碳碳雙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適量稀硫酸微熱,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熱,無磚紅色沉淀,說明淀粉未水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將Fe(NO3)2樣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紅,Fe(NO3)2晶體已氧化變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考銜接】典例[2023·新課標卷,11]根據實驗操作及現象,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操作及現象 結論A 常溫下將鐵片分別插入稀硝酸和濃硝酸中,前者產生無色氣體,后者無明顯現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B 取一定量Na2SO3樣品,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加入濃HNO3,仍有沉淀 此樣品中含有C 將銀和AgNO3溶液與銅和溶液組成原電池。連通后銀表面有銀白色金屬沉積,銅電極附近溶液逐漸變藍 Cu的金屬性比Ag強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蕩后靜置,水層顏色變淺 溴與苯發生了加成反應【對點演練】1.下列有關物質檢驗“操作、現象、結論”的邏輯關系都正確的是( )實驗操作及現象 結論A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試紙不變藍 溶液X中無B 用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檢驗氣體Y,試紙變藍 該氣體是Cl2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變色,滴加氯水后溶液顯紅色 該溶液中一定含Fe2+D 溴乙烷與NaOH溶液共熱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現淺黃色沉淀 溴乙烷未發生水解2.[2024·九省聯考河南卷,11]下列實驗能達到目的的是( )選項 目的 實驗A 鑒別某材料是絲綢還是化纖 取樣灼燒,聞灼燒時的氣味并觀察灼燒后灰燼的狀態B 探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一定溫度下,用相同質量的同種鋅粒分別與稀硫酸和濃硫酸反應,觀察氣體產生的快慢C 測定某稀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 移取10.00 mL稀鹽酸于錐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液,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紅色,依據消耗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計算D 證明非金屬性:Cl>S 向裝有FeS固體的裝置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產生類型二 探究型實驗方案的評價1.原理或性質探究類簡單實驗方案設計常考點總結(1)探究物質氧化性或還原性的強弱。(2)探究物質酸性的強弱。(3)探究物質的其他特殊性質,如漂白性、不穩定性。(4)探究物質溶解能力(溶解度)的大小。(5)探究化學反應是否為可逆反應。2.原理及性質探究類實驗方案評價的一般思路(1)理論依據是否正確(物質的性質、化學原理等)。(2)是否注意控制變量。(3)實驗操作是否規范。(4)實驗現象與結論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易錯診斷】 判斷正誤,錯誤的說明理由。1.先將硫代硫酸鈉與硫酸兩種溶液混合后再用水浴加熱,觀察出現渾濁所用的時間。目的是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兩份蛋白質溶液中分別滴加飽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體析出。說明蛋白質均發生了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將產生的氣體直接通入苯酚鈉溶液中,產生白色渾濁。說明酸性:醋酸>碳酸>苯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試管中加入0.1 mol·L-1 H2SO4,試管口出現紅棕色氣體。說明溶液中被Fe2+還原為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考銜接】典例[2023·浙江6月,16]探究鹵族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下列方案設計、現象和結論都正確的是( )實驗方案 現象 結論A 往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體積濃KI溶液,振蕩 分層,下層由紫紅色變為淺粉紅色,上層呈棕黃色 碘在濃KI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B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鈉溶液點在pH試紙上 試紙變白 次氯酸鈉溶液呈中性C 向2 mL 0.1 mol·L-1 AgNO3溶液中先滴加4滴0.1 mol·L-1 KCl溶液,再滴加4滴0.1 mol·L-1 KI溶液 先產生白色沉淀,再產生黃色沉淀 AgCl轉化為AgI,AgI溶解度小于AgCl溶解度D 取兩份新制氯水,分別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 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液變藍色 氯氣與水的反應存在限度【師說·延伸】 設計實驗方案時,借鑒“控制變量思想”,嚴控影響實驗結論的其他因素。【對點演練】1.下列有關原理或性質實驗中“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邏輯關系都正確的是( )實驗操作及現象 實驗結論A 向NaCl和NaI稀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先出現黃色沉淀 Ksp(AgCl)>Ksp(AgI)B 向盛有KI3溶液的兩試管中分別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變藍色,后者有黃色沉淀生成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2+I-C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變紅色 HS-電離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D 將SO2氣體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2.[2024·江蘇南通統考]室溫下,下列實驗探究方案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選項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A 向盛有少量酸性K2Cr2O7溶液的試管中滴加足量乙醇,充分振蕩,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乙醇具有還原性B 用鉑絲蘸取某溶液進行焰色試驗,觀察火焰顏色 溶液中存在 Na2CO3C 向盛有3 mL 0.1 mol·L-1 AgN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NaCl溶液,振蕩試管,再向試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KI溶液,觀察生成沉淀的顏色 Ksp(AgI)D 將中間裹有鋅皮的鐵釘放在滴有酚酞的飽和NaCl溶液中,一段時間后觀察鐵釘周圍溶液顏色變化 鐵釘能發生吸氧腐蝕第68講 選擇型實驗方案的評價類型一夯實·必備知識易錯診斷1.錯誤。NaOH焰色試驗火焰也是黃色,檢驗鉀元素要透過藍色鈷玻璃,透過藍色鈷玻璃火焰呈紫色說明含有鉀元素,否則不含有鉀元素。2.錯誤。未反應的乙醇、生成的乙烯、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3.錯誤。若溶液Y中含有,滴加硝酸時能被氧化成,加入BaCl2也會有白色沉淀產生。4.錯誤。碳碳雙鍵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用酸性KMnO4溶液無法證明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5.錯誤。稀硫酸在淀粉水解實驗中作催化劑,在未中和硫酸的情況下加入的新制的Cu(OH)2會與硫酸反應生成CuSO4,在加熱時得不到沉淀,應該先加氫氧化鈉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的Cu(OH)2。6.錯誤。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 (兩者同時存在相當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擾實驗。突破·關鍵能力教考銜接典例 解析:常溫下,鐵片與濃硝酸會發生鈍化,導致現象不明顯,但稀硝酸與鐵不發生鈍化,會產生氣泡,所以不能通過該實驗現象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強弱,A錯誤;濃硝酸會氧化亞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仍然產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過該實驗現象判斷樣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B錯誤;銅比銀活潑,在形成原電池過程中,做負極,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了銅離子,導致溶液變為藍色,所以該實驗可以比較銅和銀的金屬性強弱,C正確;向溴水中加入苯,苯可將溴萃取到上層,使下層水層顏色變淺,不是溴與苯發生了加成反應,D錯誤。答案:C對點演練1.解析:NH3極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NaOH稀溶液,生成的氨水濃度小,不加熱時NH3不會揮發出來,A錯誤;淀粉碘化鉀試紙檢驗的是具有強氧化性的氣體,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氣體,B錯誤;Fe2+的檢驗方法正確,C正確;NaOH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的AgOH極不穩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銀,干擾溴離子的檢驗,應該先加稀硝酸中和NaOH后再加AgNO3溶液,D錯誤。答案:C2.解析:絲綢屬于蛋白質,灼燒時有燒焦羽毛氣味且燃燒結束形成黑色灰燼,A符合題意;由于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所以鋅粒濃硫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硫氣體;應用不同濃度的稀硫酸探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滴定終點錯誤,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淺紅色,且半分鐘不恢復原色,即達到滴定終點,C不符合題意;向裝有FeS固體的裝置中滴加稀鹽酸,有硫化氫氣體產生,可證明酸性HCl>H2S,不能得到非金屬性Cl>S,D不符合題意。答案:A類型二夯實·必備知識易錯診斷1.錯誤。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要先將混合液加熱到所需要的溫度后再混合,若先混合則會發生反應,影響實驗的判斷,且需設置對照實驗。2.錯誤。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發生鹽析。3.錯誤。醋酸具有揮發性,生成的CO2氣體中混有揮發出的醋酸,苯酚鈉變渾濁可能是因為CO2,也可能是因為醋酸,無法比較碳酸與苯酚的酸性強弱。4.錯誤。還原產物是NO,在試管口被氧化為NO2。突破·關鍵能力教考銜接典例 解析: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等體積濃碘化鉀溶液,振蕩,靜置,溶液分層,下層由紫紅色變為淺粉紅色,上層呈棕黃色說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與碘化鉀溶液中碘離子反應生成碘三離子使上層溶液呈棕黃色,證明碘在濃碘化鉀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能力,故A正確;次氯酸鈉溶液具有強氧化性,能使有機色質漂白褪色,無法用pH試紙測定次氯酸鈉溶液的pH,故B錯誤;由題意可知,向硝酸銀溶液中加入氯化鉀溶液時,硝酸銀溶液過量,再加入碘化鉀溶液時,只存在沉淀的生成,不存在沉淀的轉化,無法比較氯化銀和碘化銀的溶度積大小,故C錯誤;新制氯水中的氯氣和次氯酸都能與碘化鉀溶液反應生成使淀粉變藍色的碘,則溶液變藍色不能說明溶液中存在氯氣分子,無法證明氯氣與水的反應存在限度,故D錯誤。答案:A對點演練1.解析:NaCl和NaI溶液的濃度未知,無法比較Ksp大小,A錯誤;使淀粉溶液顯藍色的一定是I2,與AgNO3反應生成黃色沉淀的是I-,所以KI3溶液中存在I2和I-,故可推知存在平衡,B正確;HS-水解生成OH-:HS-+H2O H2S+OH-,HS-電離生成H+:HS- S2-+H+,溶液呈堿性,說明HS-的水解程度大于其電離程度,C錯誤;H2SO3是中強酸,電離出的H+與溶液中的能將氧化成,故該白色沉淀是BaSO4,D錯誤。答案:B2.解析:酸性K2Cr2O7溶液的試管中滴加足量乙醇,若溶液褪色說明K2Cr2O7被還原為無色離子,則乙醇表現還原性,否則無還原性,故A正確;焰色試驗只能確定金屬元素是否存在,不能確定具體物質,故B錯誤;所用硝酸銀溶液過量,滴入的碘化鉀直接與硝酸銀反應生成AgI沉淀,不能說明是AgCl轉化為AgI,因此不能驗證Ksp大小,故C錯誤;鋅比鐵活潑,形成原電池時Zn作負極,Fe作正極,鐵釘不被腐蝕,故D錯誤。答案:A(共26張PPT)第68講 選擇型實驗方案的評價1.掌握評價檢驗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的一般思路。2.掌握評價性質探究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的一般思路。類型一類型二類型一實驗方案評價的思考方向(1)反應原理是否科學,儀器使用細節是否正確。(2)若實驗方案中強調試劑過量、少量或給出了濃度、物質的量等相關信息,則要考慮試劑的量對實驗是否有影響。(3)若實驗方案中添加多種試劑,要注意試劑添加順序是否正確,添加的試劑是否對實驗有干擾。(4)物質檢驗實驗中,要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即題給環境下,出現該現象的是否只有目標物質。【易錯診斷】 判斷正誤,錯誤的說明理由。1.用鉑絲蘸取某溶液進行焰色試驗,火焰呈黃色,一定是鈉鹽,該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乙醇中加入濃硫酸,加熱,溶液變黑,將產生的氣體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該氣體是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Y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錯誤。NaOH焰色試驗火焰也是黃色,檢驗鉀元素要透過藍色鈷玻璃,透過藍色鈷玻璃火焰呈紫色說明含有鉀元素,否則不含有鉀元素。錯誤。未反應的乙醇、生成的乙烯、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錯誤。若溶液Y中含有,滴加硝酸時能被氧化成,加入BaCl2也會有白色沉淀產生。4.向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該有機物中含有碳碳雙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適量稀硫酸微熱,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熱,無磚紅色沉淀,說明淀粉未水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將Fe(NO3)2樣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紅,Fe(NO3)2晶體已氧化變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錯誤。碳碳雙鍵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用酸性KMnO4溶液無法證明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錯誤。稀硫酸在淀粉水解實驗中作催化劑,在未中和硫酸的情況下加入的新制的Cu(OH)2會與硫酸反應生成CuSO4,在加熱時得不到沉淀,應該先加氫氧化鈉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的Cu(OH)2。錯誤。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 (兩者同時存在相當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擾實驗。【教考銜接】典例[2023·新課標卷,11]根據實驗操作及現象,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操作及現象 結論A 常溫下將鐵片分別插入稀硝酸和濃硝酸中,前者產生無色氣體,后者無明顯現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B 取一定量Na2SO3樣品,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加入濃HNO3,仍有沉淀 此樣品中含有C 將銀和AgNO3溶液與銅和溶液組成原電池。連通后銀表面有銀白色金屬沉積,銅電極附近溶液逐漸變藍 Cu的金屬性比Ag強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蕩后靜置,水層顏色變淺 溴與苯發生了加成反應答案:C解析:常溫下,鐵片與濃硝酸會發生鈍化,導致現象不明顯,但稀硝酸與鐵不發生鈍化,會產生氣泡,所以不能通過該實驗現象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強弱,A錯誤;濃硝酸會氧化亞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仍然產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過該實驗現象判斷樣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B錯誤;銅比銀活潑,在形成原電池過程中,做負極,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了銅離子,導致溶液變為藍色,所以該實驗可以比較銅和銀的金屬性強弱,C正確;向溴水中加入苯,苯可將溴萃取到上層,使下層水層顏色變淺,不是溴與苯發生了加成反應,D錯誤。【對點演練】1.下列有關物質檢驗“操作、現象、結論”的邏輯關系都正確的是( ) 實驗操作及現象 結論A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試紙不變藍 溶液X中無B 用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檢驗氣體Y,試紙變藍 該氣體是Cl2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變色,滴加氯水后溶液顯紅色 該溶液中一定含Fe2+D 溴乙烷與NaOH溶液共熱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現淺黃色沉淀 溴乙烷未發生水解答案:C解析:NH3極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NaOH稀溶液,生成的氨水濃度小,不加熱時NH3不會揮發出來,A錯誤;淀粉碘化鉀試紙檢驗的是具有強氧化性的氣體,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氣體,B錯誤;Fe2+的檢驗方法正確,C正確;NaOH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的AgOH極不穩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銀,干擾溴離子的檢驗,應該先加稀硝酸中和NaOH后再加AgNO3溶液,D錯誤。2.[2024·九省聯考河南卷,11]下列實驗能達到目的的是( )選項 目的 實驗A 鑒別某材料是絲綢還是化纖 取樣灼燒,聞灼燒時的氣味并觀察灼燒后灰燼的狀態B 探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一定溫度下,用相同質量的同種鋅粒分別與稀硫酸和濃硫酸反應,觀察氣體產生的快慢C 測定某稀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 移取10.00 mL稀鹽酸于錐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液,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紅色,依據消耗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計算D 證明非金屬性:Cl>S 向裝有FeS固體的裝置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產生答案:A解析:絲綢屬于蛋白質,灼燒時有燒焦羽毛氣味且燃燒結束形成黑色灰燼,A符合題意;由于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所以鋅粒濃硫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硫氣體;應用不同濃度的稀硫酸探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滴定終點錯誤,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淺紅色,且半分鐘不恢復原色,即達到滴定終點,C不符合題意;向裝有FeS固體的裝置中滴加稀鹽酸,有硫化氫氣體產生,可證明酸性HCl>H2S,不能得到非金屬性Cl>S,D不符合題意。類型二1.原理或性質探究類簡單實驗方案設計常考點總結(1)探究物質氧化性或還原性的強弱。(2)探究物質酸性的強弱。(3)探究物質的其他特殊性質,如漂白性、不穩定性。(4)探究物質溶解能力(溶解度)的大小。(5)探究化學反應是否為可逆反應。2.原理及性質探究類實驗方案評價的一般思路(1)理論依據是否正確(物質的性質、化學原理等)。(2)是否注意控制變量。(3)實驗操作是否規范。(4)實驗現象與結論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易錯診斷】 判斷正誤,錯誤的說明理由。1.先將硫代硫酸鈉與硫酸兩種溶液混合后再用水浴加熱,觀察出現渾濁所用的時間。目的是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兩份蛋白質溶液中分別滴加飽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體析出。說明蛋白質均發生了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錯誤。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要先將混合液加熱到所需要的溫度后再混合,若先混合則會發生反應,影響實驗的判斷,且需設置對照實驗。錯誤。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發生鹽析。3.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將產生的氣體直接通入苯酚鈉溶液中,產生白色渾濁。說明酸性:醋酸>碳酸>苯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試管中加入0.1 mol·L-1 H2SO4,試管口出現紅棕色氣體。說明溶液中被Fe2+還原為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錯誤。醋酸具有揮發性,生成的CO2氣體中混有揮發出的醋酸,苯酚鈉變渾濁可能是因為CO2,也可能是因為醋酸,無法比較碳酸與苯酚的酸性強弱。錯誤。還原產物是NO,在試管口被氧化為NO2。【教考銜接】典例[2023·浙江6月,16]探究鹵族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下列方案設計、現象和結論都正確的是( ) 實驗方案 現象 結論A 往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體積濃KI溶液,振蕩 分層,下層由紫紅色變為淺粉紅色,上層呈棕黃色 碘在濃KI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B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鈉溶液點在pH試紙上 試紙變白 次氯酸鈉溶液呈中性C 向2 mL 0.1 mol·L-1 AgNO3溶液中先滴加4滴0.1 mol·L-1 KCl溶液,再滴加4滴0.1 mol·L-1 KI溶液 先產生白色沉淀,再產生黃色沉淀 AgCl轉化為AgI,AgI溶解度小于AgCl溶解度D 取兩份新制氯水,分別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 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液變藍色 氯氣與水的反應存在限度答案:A解析: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等體積濃碘化鉀溶液,振蕩,靜置,溶液分層,下層由紫紅色變為淺粉紅色,上層呈棕黃色說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與碘化鉀溶液中碘離子反應生成碘三離子使上層溶液呈棕黃色,證明碘在濃碘化鉀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能力,故A正確;次氯酸鈉溶液具有強氧化性,能使有機色質漂白褪色,無法用pH試紙測定次氯酸鈉溶液的pH,故B錯誤;由題意可知,向硝酸銀溶液中加入氯化鉀溶液時,硝酸銀溶液過量,再加入碘化鉀溶液時,只存在沉淀的生成,不存在沉淀的轉化,無法比較氯化銀和碘化銀的溶度積大小,故C錯誤;新制氯水中的氯氣和次氯酸都能與碘化鉀溶液反應生成使淀粉變藍色的碘,則溶液變藍色不能說明溶液中存在氯氣分子,無法證明氯氣與水的反應存在限度,故D錯誤。【師說·延伸】 設計實驗方案時,借鑒“控制變量思想”,嚴控影響實驗結論的其他因素。【對點演練】1.下列有關原理或性質實驗中“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邏輯關系都正確的是( ) 實驗操作及現象 實驗結論A 向NaCl和NaI稀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先出現黃色沉淀 Ksp(AgCl)>Ksp(AgI)B 向盛有KI3溶液的兩試管中分別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變藍色,后者有黃色沉淀生成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2+I-C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變紅色 HS-電離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D 將SO2氣體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答案:B解析:NaCl和NaI溶液的濃度未知,無法比較Ksp大小,A錯誤;使淀粉溶液顯藍色的一定是I2,與AgNO3反應生成黃色沉淀的是I-,所以KI3溶液中存在I2和I-,故可推知存在平衡,B正確;HS-水解生成OH-:HS-+H2O H2S+OH-,HS-電離生成H+:HS- S2-+H+,溶液呈堿性,說明HS-的水解程度大于其電離程度,C錯誤;H2SO3是中強酸,電離出的H+與溶液中的能將氧化成,故該白色沉淀是BaSO4,D錯誤。2.[2024·江蘇南通統考]室溫下,下列實驗探究方案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選項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A 向盛有少量酸性K2Cr2O7溶液的試管中滴加足量乙醇,充分振蕩,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乙醇具有還原性B 用鉑絲蘸取某溶液進行焰色試驗,觀察火焰顏色 溶液中存在Na2CO3C 向盛有3 mL 0.1 mol·L-1 AgN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NaCl溶液,振蕩試管,再向試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KI溶液,觀察生成沉淀的顏色 Ksp(AgI)D 將中間裹有鋅皮的鐵釘放在滴有酚酞的飽和NaCl溶液中,一段時間后觀察鐵釘周圍溶液顏色變化 鐵釘能發生吸氧腐蝕答案:A解析:酸性K2Cr2O7溶液的試管中滴加足量乙醇,若溶液褪色說明K2Cr2O7被還原為無色離子,則乙醇表現還原性,否則無還原性,故A正確;焰色試驗只能確定金屬元素是否存在,不能確定具體物質,故B錯誤;所用硝酸銀溶液過量,滴入的碘化鉀直接與硝酸銀反應生成AgI沉淀,不能說明是AgCl轉化為AgI,因此不能驗證Ksp大小,故C錯誤;鋅比鐵活潑,形成原電池時Zn作負極,Fe作正極,鐵釘不被腐蝕,故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8講 選擇型實驗方案的評價.docx 第68講 選擇型實驗方案的評價.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