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下2《梅嶺三章》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通過多種朗讀,了解文章內容,初步體會作者情感。思維能力:通過意象分析,深入了解文章內涵與作者感情。文化傳承:通過文本比對,體悟革命者群像的精神內核。教學重點通過意象分析,深入了解文章內涵與作者感情。教學難點通過文本比對,體悟革命者群像的精神內核。教學過程導入教師描繪情景:1936年的冬天異常寒冷。你是一名革命軍人,此時正蜷縮在山洞中,穿著單薄的棉衣,牙齒止不住地打顫。窮兇極惡的敵人把你圍困在山頭中無法逃離,敵人不斷派出分隊要捉拿你,一次又一次的搜捕,讓你疲憊不堪,你感到死亡真在慢慢向你靠近。面對這樣的情景,你會想些什么呢?【目的】學生通過教師情景描繪,迅速進入教學狀態,并通過代入,增加體驗感。活動一:讀詩入“情”1.全班齊讀小序和三首詩歌,說說這組詩歌在朗讀的時候的基調是怎樣的,你的理由是什么?【預設】是高亢的,因為全詩給人一種積極奮進的感覺。是悲涼的,因為詩人總是提到死亡,詩人的處境非常艱難。2.從序言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預設】寫作的背景,作者此時正面臨敵人圍剿,生命危在旦夕。詩人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教師展示寫作背景并總結,詩人是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寫成的,詩人是抱著必死的心態留下了這樣一組詩歌: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后來中央蘇區失陷,便在贛粵邊區開展游擊戰。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賣,陳毅同志在大庚遇險,馬上轉回梅山,正遇上敵人搜山,就隱蔽在山里。敵人放火燒山,適逢大雨,山火被雨淋滅。他們天黑時羊裝撤走,半夜時又如狼似虎地撲了回來,但還是一無所獲。當夜陳毅同志帶著傷病,就埋伏在陡坡上叢莽間一塊一尺寬、五尺長的地方。后來敵人從叛徒提供的情報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興師動眾,日夜搜查,持續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變”發生,敵人內部慌亂,才怯怯離去,于是“圍解”?!睹穾X三章》就是陳毅同志在這種萬分危險的情況下寫成的。3.由“死”看生。圍繞著“死”字,歸納文章每一章都可以以哪個帶“死”的詞語來概括,理由是什么?作者對于死亡的態度又是怎樣的?【預設】第一首:至死不渝;第二首:死而無怨;第三首:向死而生或是死中求生對于死亡是無畏的。4.請同學男女分工朗讀,男生讀前兩首,女生讀后一首,讀出這三種感覺。5.在面對死亡時候,詩人內心會有怎樣的內心獨白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分成三大組,每一組分別對一首詩歌進行獨白補充。要求是每一句的后面加上一句內心獨白。時間4分鐘。接著進行學生展示,小組男生朗讀一句,女生讀一句內心獨白。活動二:品詩入“理”1.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課。作者在面對死亡時寫下的詩篇到底在向我們傳達什么信息呢?請同學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應當在前面已經學過了意向這一概念的使用】如果學生不會,老師進行圈畫意象提問。如果會,老師則進行意象的部分講解和補充。如陸游的《示兒》、伍子胥的故事等。【預設】告訴我們革命的艱苦;傳遞給我們革命必勝的信念;傳遞出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等。教師在此處進行文章主旨的歸納。要生存,為了美好的明天奮斗。2.所以,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陳毅?【預設】堅強、為人民、勇敢、憂國憂民等。活動三:比詩入“化”1.我們還學過哪些與革命人物有關的詩篇或課文?【預設】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葉挺的《囚歌》、陸定一的《老山界》2.教師展示相關的詩歌,并要求學生填詞回答:“中國革命者是一群( )的人,因為( )”【預設】:舍生忘死、意志堅定、堅強樂觀等等。課堂總結:2021年,有一部歷史正劇《覺醒年代》火遍全網,在劇中,導演向我們展示了革命年代里,前輩們的偉大事跡。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至今深深打動著我:我們現在史書上的寥寥數言,卻是先輩們的一生啊。有人說,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在當年那個絕望遮天蔽日,希望暗如燭火的年代,先輩們憑借對于革命的信念、憑借著對于革命的一腔熱血,對于革命的樂觀精神,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他們是毛澤東、是陳毅、是方志敏、是葉挺、是千千萬萬個心懷革命的共產黨人,匯成了中國生命的動脈。五、作業設計基礎性作業:課下再找類似的革命詩歌,試著分析他們的意向。提高性作業:思考革命黨人的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