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達標訓練習題課件(共8份打包) 2024-2025學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達標訓練習題課件(共8份打包) 2024-2025學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共32張PPT)
第九章 壓強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0分,每題2分)
1. 下列動物身體部位的形態特點,有利于減小壓強的是( B )
A. 啄木鳥的喙尖尖的
B. 鴨子趾間有蹼
C. 狼的犬齒尖銳
D. 老鷹的爪非常鋒利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下列四幅圖中關于壓強的描述錯誤的是( C )
A. 圖甲:用吸管喝牛奶利用了大氣壓強
B. 圖乙:泰山山頂的大氣壓強比山腳下的小
C. 圖丙:潛水員在水中上升過程中受到的壓強越來越大
D. 圖丁:飛機機翼是利用氣體流速大、壓強小的原理設計的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 與大氣壓有關的生活現象,下列解釋符合物理規律的是( A )
A. 茶壺蓋上的小孔被堵住,壺里的水就很難倒出來
B. 用注射器將藥液注入肌肉里是利用大氣壓
C. 沒有大氣壓,水泵同樣可以把水抽到高處
D. 高原地區的大氣壓比沿海地區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一個質量分布均勻的正方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沿圖中虛線將其分割成體積相等的a、b兩部分,并取走a部分。剩下的b部分(未傾倒)對水平地面產生的壓強最大的是( D )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 物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 )
A. 拔火罐時在重力作用下玻璃罐“吸”在皮膚上
B. 水壺的壺嘴與壺身組成了連通器
C. 用高壓鍋煮食物時,鍋內液面上方氣壓低,液體沸點高
D. 風沿著窗外的墻面吹過時,窗口懸掛的窗簾會飄向窗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6. 如圖所示,A、B、C是三個圓柱形容器,分別裝有水或酒精(ρ水>ρ酒精)。B和C兩容器的底面積相同,且其中的液體深度也相同。三個容器中,底部所受液體壓強最大的是( B )
A. A容器 B. B容器 C. C容器 D. 無法比較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7. 如圖所示,將一瓶500mL的純凈水倒置在水平桌面上,它對桌面的壓強大小最接近( B )
A. 1×102Pa B. 1×104Pa
C. 1×106Pa D. 1×108P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8. 水平桌面上兩個靜止放置的玻璃杯甲和乙,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分別向兩個杯中注水使兩個杯中的水面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如圖所示。假定兩個玻璃杯的質量相等且玻璃的厚度可以忽略,甲中的水對杯底的壓強為p1,甲對桌面的壓力大小為F1,乙中的水對杯底的壓強為p2,乙對桌面的壓力大小為F2。以下關系中正確的是( C )
A. p1=p2,F1=F2 B. p1<p2,F1<F2
C. p1=p2,F1<F2 D. p1<p2,F1=F2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9. 如圖所示為托里拆利實驗的規范操作過程,關于托里拆利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
A. 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
B. 無論何時何地做實驗,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都是760mm
C. 若把玻璃管傾斜放置,則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不變
D. 換用更粗一些的等長玻璃管,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將不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正六邊形鋼質螺母的質量為7.9g,其空心圓的面積為正六邊形的面積的,當螺母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時(如圖甲),螺母對地面的壓強為p;當螺母立放在水平地面上時(如圖乙),螺母對地面的壓強為4p。已知鋼的密度為7.9×103kg/m3,則正六邊形的邊長為( B )
A. cm B. cm C. cm D. cm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3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1. 下列事例中,屬于利用大氣壓的是( ACD )
A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2.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個薄壁硬塑料瓶,瓶中裝有水和空氣,瓶口敞開,蓋上并擰緊瓶蓋后,在瓶壁開一個很小的孔,水從孔中流出,水面高度下降了h1時水停止流出,此時水面到出水孔的距離為h2,如圖,已知水的密度為ρ,與流水前比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CD )
A. 瓶底上表面受到的壓強不變
B. 瓶底上表面受到的壓強減小了ρg(h1+h2)
C. 瓶內氣壓減小了ρgh2
D. 瓶對桌面的壓強減小了ρgh1
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三、 實驗探究題(共30分,13題2分,14題4分,15題6分,16題10分,17題8分)
13. 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一端扎有橡皮膜,將其豎直壓入水中一定深度,橡皮膜向內凹陷,如圖所示。繼續向下按壓玻璃管,使其在水中的深度增加,發現橡皮膜向內凹陷的程度變大。請根據以上實驗現象,提出一個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  液體內部的壓強是否與液體的深度有關 ?
液體內部的壓強是否與液體的深度有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4. 如圖甲,向一個空礦泉水瓶中倒入溫水,晃動幾下后將水倒出,迅速擰緊瓶蓋,過一會兒發現水瓶扁了,這是由于  大氣壓 的作用;如圖乙,剪掉瓶底并擰去瓶蓋,打開吹風機,紙條“主動”鉆進瓶口,這是由于空氣中流速大的位置壓強  小 。
大氣壓 
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5. 小強同學利用小桌、砝碼、海綿及肥皂等探究“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探究過程如圖所示。
(1) 小強通過觀察海綿的  凹陷程度 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這里用的科學方法是  轉換法 。
凹陷程度 
轉換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比較  乙、丙 兩圖可知,  壓力 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 如圖丁,小強將肥皂沿豎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兩塊,發現無論是大塊還是小塊肥皂對海綿的作用效果與之前一樣,他經過分析、論證得到的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無關。你認為小強的方法是  錯誤 (填“正確”或“錯誤”)的,理由是  沒有控制壓力相同 。
乙、丙 
壓力 
錯誤 
沒有控制壓力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6. 在“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的因素”的活動中,興趣小組準備了壓強計、水和鹽水等實驗器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對于圖甲所示壓強計出現的問題,應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拿出液體,然后
 C 。
C 
A. 將U形管中液體倒出一部分
B. 更換U形管中液體
C. 檢查壓強計的氣密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正確處理存在的問題之后,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液體中,如圖乙、丙、丁所示,需要觀察和記錄U形管中  兩側液面的高度差 。
(3) 為了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應該比較  丙、丁 兩圖所示的實驗。
兩側液面的高度差 
丙、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小明利用礦泉水瓶裝滿水,繼續探究,如圖戊①所示,將瓶蓋擰緊,他只將N孔堵住,水從M孔也不能流出,因為水受到了  大氣壓 的作用。當他擰開瓶蓋,放開兩小孔,在瓶底部水平放置接水盤,發現水的落點為圖戊②所示的B、C,于是他將接水盤向下平移至D處,使MA=ND,水的落點為E、F。為了比較兩小孔處液體壓強大小,應比較AC與  DF 的距離。
大氣壓 
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7. 小明設計了用吸盤測量大氣壓值的實驗,可選用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彈簧測力計、秒表和天平。請回答:
第17題
(1) 實驗步驟:
① 如圖所示,將塑料吸盤壓在光滑的水平玻璃板上,擠出里面的空氣。
② 用小桶通過細繩與吸盤掛鉤相連接,向小桶中緩慢添加  細沙 (填“砝碼”或“細沙”),直到吸盤恰好脫離玻璃板。
細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⑤ 大氣壓強的表達式為p=   (用所測量的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③ 用天平測出小桶和里面物體的總質量m。
④ 用刻度尺測量  吸盤的直徑d (寫出相關物理量及其符號)。
吸盤的直徑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為了減小誤差,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C 。
A. 減小吸盤的直徑
B. 減小小桶的質量
C. 在吸盤上沾點水后再壓在玻璃板上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四、 科普閱讀題(6分)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負壓魚缸
傳統魚缸深度最大不超過60cm,以人的手掌摸到缸底為宜。成年人站立可以勉強操作魚缸,便決定了傳統魚缸與底座的總體高度為人的腋下高度,不超過1.2~1.3m。
如果說傳統魚缸是“臥式”魚缸,如圖甲所示的負壓魚缸則是“立式”魚缸。“負壓”是低于標準大氣壓的氣體壓強狀態。使用負壓魚缸可以增加高度,換水、喂魚也很方便,不受操作的限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如圖乙所示,如果將一個杯子先放水里,排空所有空氣,然后底下拿東西支撐著負壓的杯子,一個簡易的魚缸模型就制成了。然而真正的魚缸體積龐大,裝滿水后操作不便,因此負壓魚缸的結構采用獨特設計,該設計使負壓缸頂部保持低壓狀態,因此水就不會從底缸出口流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一般負壓魚缸配有電子控制系統以及一臺真空泵,如圖丙所示,可以通過抽吸形成一定負壓。負壓魚缸解決了傳統正壓魚缸無法超越的基礎性難題:即在操作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魚缸的高度,方便觀賞,解決了傳統家居魚缸(水族箱)能長不能高的難題。
(1) 如圖甲所示的新型魚缸  不屬于 (填“屬于”或“不屬于”)連通器。
不屬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負壓”原理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下列例子中利用了“負壓”原理的是  AC 。
A. 呼吸時,肺部擴張,新鮮的空氣被壓入肺內
B. 為了更快喝到美味的老火靚湯,人們用高壓鍋燉湯
C. 醫生抽血時,將導管一端的針頭插入靜脈,另一端插入真空采血管,血液自動流入采血管
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 愛開動腦筋的小明想起了托里拆利實驗,按照大氣壓強為1×105Pa計算,大氣壓強應該能支撐起約10m高的水柱。如圖乙所示,如果此時在A點開一個小洞,則負壓缸內的水  不會 (填“會”或“不會”)從A點向上噴出;如圖丙所示,根據圖中給出的條件,計算出負壓缸頂部液面上方的氣壓為  9×104 Pa。(g取10N/kg)
不會 
9×10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五、 計算題(8分)
19. 如圖所示,把一個盛有水的薄壁容器靜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重為0.7N,底面積為6×10-3m2,容器中水重為5.0N,水面距容器底的距離為0.09m。水的密度為1.0×103kg/m3,求:(g取10N/kg)
(1) 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解:(1) 水對容器底的壓強p=ρgh=1.0×103kg/m3×10N/kg×0.09m=900Pa
第1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水對容器底的壓力。
解:(2) 水對容器底的壓力F=pS=900Pa×6×
10-3m2=5.4N
第19題
(3) 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
解:(3) 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F'=G容+G水=0.7N+5.0N=5.7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解:(4) 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p'===950Pa
第1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共38張PPT)
階段素能測評(第七~九章)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4分,每題2分)
1. 成都大運會男子雙人3m跳板決賽中,我國選手獲得金牌。下列關于跳水比賽中的力學分析正確的是( D )
A. 站在跳板上時,運動員的重力改變了跳板的形狀
B. 跳板受到壓力的原因是跳板此時發生了彈性形變
C. 跳起后,跳板給人的彈力會改變運動員的運動狀態
D. 跳板發生的是彈性形變,人跳起后它會恢復原狀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所示,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一塊秒表的重力時,使測力計內彈簧伸長的力是( C )
A. 秒表的重力 B. 秒表和測力計的總重力
C. 掛鉤對彈簧的拉力 D. 彈簧對秒表的拉力
第2題
3. 下列實例中屬于減小摩擦的是( C )
A. 往冰雪路面上撒煤渣 B. 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
C. 在拉桿旅行箱底部裝輪子 D. 用力捏手剎,使自行車盡快停下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下列生產、生活實例中,屬于減小壓強的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下列數據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C )
A. 一名中學生的重力約為300N
B. 一本八年級物理課本的重力約為30N
C. 教室內的大氣壓約為1×105Pa
D. 中學生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為105P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下列與慣性有關的說法中,正確的一組是( B )
① 駕駛員和乘客都系安全帶是為了減小慣性。
② 跳遠運動員快速助跑提高成績,是利用自身的慣性。
③ 公交車突然剎車時,站立的乘客向前傾倒是由于人具有慣性。
④ 錘頭松了,撞擊錘柄下端,錘頭便套緊在錘柄上,是由于錘頭具有慣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如圖所示,磁性黑板刷吸在豎直懸掛的黑板上靜止不動,黑板由鐵質材料制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
A. 黑板刷受到的重力與黑板刷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B. 用垂直于黑板的力壓黑板刷時,黑板刷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 黑板刷對黑板的吸引力與黑板對黑板刷的吸引力是一對平衡力
D. 黑板刷受到的重力與黑板對黑板刷的吸引力是一對平衡力
第7題
8. 幾個同學用同一個彈簧拉力器比試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彈簧,結果每個人都能把手臂拉直,則( C )
A. 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B. 體重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C. 手臂長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D. 每個人所用的拉力一樣大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如圖所示,疊放在一起的物體A和B,在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B )
A. 甲、乙兩圖中物體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為F
B. 甲、乙兩圖中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均為F
C. 圖甲中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0,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
D. 圖乙中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F,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關于下列四幅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D )
A. 圖甲:A管中水面上升,是因為A管上方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小
B. 圖乙:把水氣壓計從山下移到山頂,管內的水柱上升
C. 圖丙:用吸盤吸起光滑的瓷磚,利用了大氣壓的作用
D. 圖丁:地漏利用存水杯里的水來進行防臭,是利用液體壓強的原理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小東將表面粗糙程度均勻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塊A放置在水平木板上,細線一端連接在豎直懸掛的彈簧測力計(已調零)上,保持細線豎直,另一端通過定滑輪連接木塊A,保持細線水平,如圖所示。實驗時用水平拉力F向右拉動木板,木塊A相對地面靜止,測力計的示數為2N。忽略輪與軸之間的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木塊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 若水平向右拉動木板,木板的速度越來越大,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于2N
C. 若水平向右拉動木板,木板的速度越來越小,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于2N
D. 若水平向右勻速拉動木板,則拉力F大于2N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 如圖(a)所示,圓柱體甲和裝有適量某液體的圓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積之比為3∶4,把它們平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在甲物體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高為x的物體A,并平穩放入容器乙中,用力使物體A剛好浸沒在液體中(A不與容器乙接觸,液體無溢出)。截取后,甲、乙對桌面的壓強隨截取高度x的變化關系如圖(b)所示。已知甲的密度為0.6×103kg/m3,容器乙的壁厚和質量均忽略不計,g取10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D
A. 圓柱體甲截取前和容器乙中的液體質量之比為3∶2
B. 圓柱體甲截取前對桌面的壓強為1000Pa
C. 容器乙中液體的密度為0.5×103kg/m3
D. 容器乙中未放入物體A時,液體的深度為7.5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2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2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3. 下表中是小明通過實驗得到的同一地點物體的重力G與其質量m的實驗數據:
m/kg 0.10 0.15 0.20 0.25 0.30 0.40
G/N 1.0 1.5 2.0 2.5 3.0 4.0
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小明得出“物體的重力G與質量m成正比”的依據的是( ACD )
ACD
A. 重力G與質量m之比為常量
B. 質量m增大時,重力G也隨之增大
C. 質量m變為原來的n倍,重力G也變為原來的n倍
D. 在坐標紙上繪制的G隨m變化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中展現了手工制瓷中的四道重要工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C )
A. 揉泥:泥團能被揉成一定的形狀,是因為泥具有彈性
B. 拉坯:捏、捧、拉等手法使坯成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 曬坯:坯體在曬架上晾曬,坯體變干的過程需要吸熱
D. 利坯:類似于用卷筆刀削鉛筆,刀片與坯體間的摩擦是滾動摩擦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在相同的柱形容器中,分別盛有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如果把兩個完全相同的金屬小球分別浸沒在兩容器中,液體均沒有溢出。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增加量Δp水和Δp煤油的大小關系不可能為(已知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AD )
A. Δp水<Δp煤油 B. Δp水>Δp煤油
C. Δp水≠Δp煤油 D. Δp水=Δp煤油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 實驗探究題(共27分,16題2分,17題2分,18題3分,19題2分,20題5分,21題6分,22題4分,23題3分)
16. 如圖,讓一輛小車以相同的初速度在水平毛巾表面、紙板表面和玻璃表面運動,發現小車運動距離越來越遠,說明  小車速度減小得越來越慢 。通過推理可以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阻力,那么它將一直做  勻速直線運動 。
小車速度減小得越來越慢 
勻速直線運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如圖所示為小李同學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的情景。小李在實驗中是通過比較海綿的  凹陷程度 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通過比較圖甲和圖乙兩次實驗,可以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  壓力大小 有關。
凹陷程度 
壓力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 如圖是托里拆利實驗,可知當地的大氣壓相當于  755 m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若豎直提升玻璃管,管口未離開水銀面,則水銀面上方的水銀柱高度  不變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標準大氣壓相當于760m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在如圖所示的大氣壓下,水的沸點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
755 
不變 
小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9. 小陽在“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實驗中所使用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止水閥關閉時,觀察到相連細玻璃管A和B中的液柱的高度相同。當打開止水閥,觀察發現所相連的A和B處細玻璃管中液柱高度不同,  B 管中液柱低。該探究實驗中所選擇的自變量應該是  流速 。
B 
流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 科學學習小組開展了“自制測力計”的項目化學習。項目任務是自制測力計并用于測量力的大小。提供材料如圖甲,彈簧和橡皮筋的伸長量與受到拉力的關系如圖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同學制定了評價量規,表中為部分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 評價等級 優 秀 良 好 待改進
調零方式 多種方式調零 只能移動指針調零 不能調零
精確度 達到0.1N 達到0.2N 大于0.2N
(1) 分析圖乙中彈簧和橡皮筋的伸長量與受到拉力的關系,請判斷選擇材料時,彈簧和橡皮筋哪種材料更合適并說明理由:  彈簧更合適,因為在一定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便于標注均勻刻度 。
彈簧更合適,因為在一定范
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便于標注均勻刻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選用圖乙中b彈簧制作測力計,確定“0”和“2N”刻度線后,兩者之間分為10等份,則該測力計的最小刻度為  0.2 N。
0.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自制測力計“調零方式”指標為良好。用該測力計測量豎直方向的拉力,應先將測力計豎直放置,彈簧處于自由狀態,調整指針到  0 刻度線位置,方可進行測量。
(4) 實測時,掛上0.1N的鉛粒,發現測力計示數幾乎沒有變化,為使“精確度”指標表現更優秀,小組同學選取圖乙中a彈簧取代b彈簧制作測力計。請說明他們選擇的理由:  由圖乙可知,在同為2N的拉力下,a彈簧的伸長量最大,變化最明顯,精確度最高 。重新制作的測力計確定“0”和“2N”刻度線后,兩者之間分為20等份,小組同學用制好的彈簧測力計測兩枚雞蛋的重力,指針在“0”開始的第11條刻度線,則兩枚雞蛋的重力為  1 N。
0 
由圖乙可知,在同為2N的拉力下,a彈簧的伸長量最大,
變化最明顯,精確度最高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 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同學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A為小車,B為木塊,C為小卡片。
(1) 同學們不斷改進并先后設計了圖甲、乙、丙所示三個方案,他們改進的先后順序為  乙、甲、丙 (用甲、乙、丙表示),這樣改進是為了減小  摩擦力 對實驗的影響。
乙、甲、丙 
摩擦
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丁所示,將圖丙裝置中的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不能 (填“能”或“不能”)平衡,這樣做是為了說明二力平衡時兩個力應作用在  同一直線 上。
(3) 某小組同學發現自己在利用圖戊裝置探究時,左右支架上的兩個滑輪沒有安裝在相同的高度,該裝置  能 (填“能”或“不能”)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4) 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丙所示情況下,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  用剪刀剪開小卡片,觀察兩卡片能否平衡 。

能 
同一直線 
能 
用剪刀剪開小卡片,觀察兩卡片能否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某實驗小組選擇如下器材:長木板、棉布、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等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比較圖中  甲、乙 兩次實驗可知,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2) 實驗中發現圖丙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圖甲中的大,由此得出結論:當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  粗糙 ,滑動摩擦力越大。
甲、乙 
粗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該小組將木塊沿豎直方向切掉一半后重新進行實驗,如圖丁所示,將測得的木塊所受摩擦力與圖甲中測得的摩擦力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有關。此結論是  錯誤 (填“正確”或“錯誤”)的。
(4) 該小組在實驗中發現較難保持木塊勻速運動,導致彈簧測力計示數不穩定。于是他們改進實驗,如圖戊所示,固定彈簧測力計,拉動長木板進行實驗。實驗過程  不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勻速拉動長木板,更易操作。
錯誤 
不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 為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小樂提出以下三個猜想:
猜想A: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
猜想B: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猜想C: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的質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小樂利用同一個微小壓強計、相同的燒杯等器材進行了如圖甲、乙、丙所示的實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實驗中通過微小壓強計  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反映液體內部的壓強。
(2) 通過比較  乙、丙 兩圖所示的實驗現象,可以驗證猜想B。
(3) 通過比較甲、乙兩圖所示的實驗現象,  不能 (填“能”或“不能”)驗證猜想C。
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乙、丙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科普閱讀題(4分)
24.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嫦娥四號的月背之旅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同一個物體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只有其在地球上的。由于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其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同,所以人們在地球上只能觀察到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探索“月球背面”的奧秘一直是人類的夢想。我國的嫦娥四號于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和落月過程,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預選區軟著陸,成為人類史上首個著陸于月球背面的無人探測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由于受到月球的遮擋,因此不能利用電磁波直接與地球進行通信,需要借助“鵲橋”中繼星進行中轉。“鵲橋”中繼星圍繞地月三體系統平衡點L2點做圓周運動,其與地球和月球之間位置關系及軌道的示意圖如圖甲所示。嫦娥四號的電磁波信號先傳送到“鵲橋”中繼星,再由中繼星傳送到地球。“鵲橋”中繼星實時地把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出的電磁信號傳回地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次新的成功嘗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為了實現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科技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計算了各種數據,設計了反推發動機向下噴出燃氣,使嫦娥四號可以減速并緩慢豎直下降,最終平穩地停在月球表面上,如圖乙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與巡視器(即月球車,又稱“玉兔二號”)組成,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平穩著陸后,巡視器與著陸器成功分離進入巡視狀態,如圖丙所示。“玉兔二號”總質量僅135kg,是世界上質量最小的月球車。在“玉兔二號”的腿部有六個較寬的、輪狀的移動裝置,其表面刻有凹凸的“花紋”。
(1) 如圖甲所示,“鵲橋”中繼星在軌道上運行時,受到的力  不是 (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2) 如圖乙所示,反推發動機向下噴出燃氣,使嫦娥四號減速并緩慢豎直下降,最終平穩地停在月球表面,是因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 。
(3) “玉兔二號”月球車的輪狀移動裝置表面刻有凹凸的“花紋”,其目的是  增大摩擦 。
(4) 物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與其質量的比值g約為10N/kg,則“玉兔二號”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約為  225 N。
不是 
運動狀態 
增大摩擦 
2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五、 計算題(共9分,25題4分,26題5分)
25. 如圖所示,質量為500g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底面積為200cm2,內裝2500mL的水。求:(g取10N/kg)
(1) 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和壓力。
解:(1) 由圖知,容器底部水的深度h=12cm=0.12m,則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p水=ρ水gh=1.0×103kg/m3×10N/kg×0.12m=1200Pa;由p=可得,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F=p水S=1200Pa×200×
10-4m2=24N
第25題
25
26
(2) 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解:(2) 容器內裝有2500mL的水,則水的重力G水=
ρ水V水g=1.0×103kg/m3×2500×10-6m3×10N/kg=25N,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等于水的重力和容器的重力之和,則F'=G容+G水=m容g+G水=500×10-3kg×
10N/kg+25N=30N,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p'===1500Pa 
第25題
25
26
26. 如圖(a)所示,將盛有液體的甲、乙兩容器豎直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中液體未知,乙中液體為水,容器的質量和厚度都忽略不計。(g取10N/kg)
25
26
(1) 若甲容器中液體質量為1.2kg,受力面積為1.2×10-3m2,求甲容器對地面的壓強p甲。
解:(1) 甲容器對地面的壓力F甲=G甲=m甲g=1.2kg×10N/kg=12N,甲容器對地面的壓強p甲===104Pa
(2) 若乙容器中水的質量為1.5kg,求乙中水的體積V水。
解:(2) 若乙容器中水的質量為1.5kg,則乙中水的體積V水===1.5×10-3m3
25
26
(3) 如圖(b)所示,若在乙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則此時水的深度為0.2m,將乙容器放進甲容器中,甲容器的液面比乙容器的水面高0.05m,這時水對乙容器底向下的壓力和未知液體對乙容器底向上的壓力相等。求此時甲容器中液體的密度。
解:(3) 乙容器在甲容器液體中浸入的深度h液=h水+Δh=0.2m+0.05m=0.25m,容器的質量(重力)不計,此時水對乙容器底向下的壓力和未知液體對乙容器底向上的壓力相等,即F水壓=F液壓,容器厚度不計,則乙容器內外的底面積相等,根據壓強定義式可知p水=p液,由液體壓強公式可得ρ水gh水=
ρ液gh液,所以甲容器中液體的密度ρ液===0.8×103kg/m3
25
26(共42張PPT)
綜合素能測評(第七~十二章)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4分,每題2分)
1. 在排球運動中,跳發球(如圖)是最具威力的發球方式,其動作要領可簡化為“拋球、騰空、擊球和落地”四個過程,其中運動員對排球做功的過程有( C )
A. 拋球、騰空 B. 騰空、擊球
C. 拋球、擊球 D. 擊球、落地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所示,小明腳踏滑板車在水平路面上運動,他用腳蹬地,滑板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若他不再蹬地,則滑板車最終會停下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 滑板車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B. 滑板車最終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
C. 小明蹬地時,他的腳受到地面向后的摩擦力
D. 滑板車速度減小的過程中,它的慣性越來越小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如圖所示的現象進行討論,其中正確的是( D )
A. 圖甲中,帕斯卡只用了幾杯水就讓裝滿水的木桶向四周裂開,該實驗說明液體的深度越深,液體的壓強越小
B. 圖乙中,對沸騰的水停止加熱,用氣筒向外抽氣,水再次沸騰,說明氣壓減小水的沸點升高
C. 圖丙中,用吸管喝飲料時,瓶里的飲料是被嘴“吸”上來的
D. 圖丁中,排水管的U形“反水彎”利用了連通器原理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如圖所示為生活中常用的簡單機械,其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B )
A. 圖甲:打開瓶蓋的起子 B. 圖乙:取盤子的夾子
C. 圖丙:修剪樹枝的剪刀 D. 圖丁:剪斷鋼絲的鉗子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如圖所示,小華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鉤住木塊A,木塊下面是一長木板,實驗時拉著長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運動,并保持A靜止,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可測得木塊A所受摩擦力大小,在長木板運動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木塊A所受摩擦力是靜摩擦力
B. 長木板所受的重力與地面對長木板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 木塊A對長木板的壓力與木塊A所受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D. 當長木板加速運動時,木塊A受到的摩擦力會發生改變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圓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別裝有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將體積相同、密度不同的實心球A、B分別放入容器中靜止時,A球懸浮,B球漂浮,h1<h2,且兩種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相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兩個小球受到的重力:GA<GB
B. 兩個小球受到的浮力:FA浮>FB浮
C. 兩種液體的密度:ρ甲<ρ乙
D. 兩個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甲>p乙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如圖所示為關于浮力知識的應用實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 圖甲: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在下潛過程中,所受浮力逐漸變大
B. 圖乙:巨輪之所以能夠浮在水面上是因為用空心的辦法增大了排開液體的體積
C. 圖丙:液體的密度越大,密度計漂浮時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D. 圖丁:氣球是利用填充氣體密度大于空氣密度的原理上浮的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 小濱在勞動課上學習了一些做飯的方法后,和家人共同做了豐盛的晚餐。以下是他觀察到的現象及給出的解釋,其中合理的是( D )
A. 在碗沿上磕破雞蛋,是因為雞蛋受到的力大于碗受到的力
B. 將柔軟的面團壓成薄餅,面團發生了彈性形變
C. 小濱給長輩們夾菜時,所使用的公筷是省力杠桿
D. 用力擦去灶臺上的污漬,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在體育課上,小明用頻閃照相機記錄了質量為450g的足球沿斜坡向下運動的過程。頻閃照相機每隔0.2s拍一張照片,照片記錄了足球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如圖所示。由圖可估算該足球從位置A到位置B的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做功的功率最接近( A )
A. 3W B. 6W C. 9W D. 12W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如圖情景節選自我國古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
A. 圖甲“杵臼舂米”中,古人所使用的“舂碓”屬于費力杠桿
B. 圖乙“沒水采珠”中,水面下的采珠人下潛得越深,受到水的壓力越小
C. 圖丙“鑿取礪房”中,古人使用的鑿子,是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的
D. 圖丁“泥造磚坯”中,磚坯靜止在地面,磚坯受的重力與磚坯對地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兩個小球A、B分別與輕質棉線和輕質彈簧連接,將兩球拉高使棉線與彈簧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此時彈簧處于原長狀態,且彈簧原長(O'B)小于棉線長度(OA),由靜止釋放后,兩球運動到最低點時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計空氣阻力),關于小球A、B在這一段運動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兩個小球A、B的機械能保持不變,最低點時兩球的動能相等
B. 兩個小球A、B的機械能保持不變,最低點時A球的動能大于B球的動能
C. 兩個小球A、B的機械能保持不變,最低點時A球的動能小于B球的動能
D. A球的機械能不變,B球的機械能減少,最低點時A球的動能大于B球的動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 甲、乙、丙三個小球的質量m和體積V如表所示。現將它們浸沒在水中后釋放,當三個小球均靜止在水中時(g取10N/kg)( B )
序 號 甲球 乙球 丙球
質量m/g 30 50 54
體積V/cm3 50 50 20
A. 甲球所受浮力最大 B. 乙球所受浮力最大
C. 丙球所受浮力最大 D. 甲、乙兩球所受浮力一樣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2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2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3. 載有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在某海域開展實戰化訓練時,艦載機經彈射器彈射獲得一定的初速度后,在發動機推力的作用下,繼續加速到甲板末段滑躍起飛,在空中進行實戰演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D )
A. 彈射后,發動機推力改變了艦載機的運動狀態
B. 艦載機被彈射前的慣性小于它被彈射后的慣性
C. 艦載機利用了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獲得升力
D. 以起飛后的艦載機為參照物,航空母艦是運動的
A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首《齊民要術》中記載“井淺用桔槔,井深用轆轤。”如圖甲所示,人們借助轆轤從井中汲水時,轉動搖把,使繩子在軸筒上不斷疊繞,從而將水桶從井中提出,其工作原理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D )
A. 轆轤的本質是一個省力杠桿
B. 若只增加小輪的半徑,可以更省力
C. 使用轆轤汲水時,可以省功
D. 轆轤的機械效率與所提升水的重力有關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柱狀容器內加入濃鹽水,把一枚土豆輕輕放入其中,靜止時土豆漂浮在水面上,如圖甲所示;向容器中緩慢注入清水,土豆逐漸下沉;注入適量清水時,土豆懸浮在鹽水中,如圖乙所示;繼續注入清水,土豆沉到容器底部,如圖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 )
A. 漂浮在水面上時,土豆受到的浮力與其重力大小相等
B. 懸浮在鹽水中時,土豆的密度與此時鹽水的密度相等
C. 沉到底部后,土豆受到的浮力可能大于漂浮時受到的浮力
D. 沉到底部后,繼續注入清水,土豆受到的浮力不再變化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 實驗探究題(共26分,16、17、19題各2分,18、21題各3分,20題4分,22、23題各5分)
16. (1) 如圖甲所示是小吳同學在“探究同一直線上同方向兩個力的合力”的實驗中出現的情景,實驗中通過  使橡皮筋伸長的長度相同 ,使F的作用效果與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使橡皮筋伸長的長度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乙所示,小昱和小瑤分別用等大的力拉、壓相同的彈簧,彈簧的形變程度相同,對彈簧而言手拉時的彈性勢能  等于 手壓時的彈性勢能。
等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某同學在水平桌面上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 該同學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應使木塊沿水平桌面做  勻速 直線運動,才能用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表示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 甲、乙所示的兩次實驗探究的問題是: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壓力大小 是否有關。
勻速 
壓力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 如圖甲所示為自制的氣壓計,圖乙是托里拆利實驗裝置,當把它們同時從山腳拿到山頂時,圖甲管內的水柱液面將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圖乙管內的水銀柱液面將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若圖乙裝置換用更粗的玻璃管,則  不會 (填“會”或“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升高 
降低 
不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9. 小華探究氣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其中兩端開口的U形管中有適量的水,U形管的左端通過橡皮管與玻璃管側壁管口相連通。小華用電吹風機向玻璃管中吹風,空氣流速為v1,玻璃管內C點的氣體壓強為p1,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如圖乙所示;改變風速為v2后,玻璃管內C點的氣體壓強為p2,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如圖丙所示。由圖可知:p1  < p2,v1  > v2。(填“>”“<”或“=”)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 在探究“浸在水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跟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是否有關”時,小明選用如圖所示的實心圓柱體A(圓柱體體積已知,且每一格體積相等,ρA>ρ水)、彈簧測力計和裝有適量水的燒杯等器材進行實驗。
(1) 以下是他的部分實驗步驟,請你幫他補充完整:
① 用調好的彈簧測力計測出圓柱體A所受重力G,并記錄數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② 將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圓柱體A的一格浸在水中,圓柱體不接觸容器,靜止時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圓柱體排開水的體積V排1。
③  將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圓柱體A浸沒在水中,且不接觸容器 ,靜止時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圓柱體排開水的體積V排。
④ 根據公式  F浮=G-F (請用本題中已測量的物理量符號表示),計算該圓柱體受到的浮力大小F浮,并記錄數據。
將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圓柱體A浸沒在水中,且不接觸容器 
F浮=G-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若圓柱體兩次所受的浮力大小不相等,可得出結論:浸在水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跟物體排開水的體積  有關 。
(3) 請畫出實驗數據記錄的表格。
解:如表所示(合理即可)
實驗序號 ① ②
圓柱體排開水的體積V排/cm3
圓柱體A的重力G/N
測力計示數F/N
F浮/N
有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 在掛鉤碼前,杠杠如圖甲所示,為了完成實驗,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端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接著在杠桿的兩側掛上不同數量的相同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乙所示。若在A、B下方再各加掛一個相同的鉤碼,則杠桿  右 (填“左”或“右”)端將下沉。
(3) 圖丙為自制輕質杠桿AOB可繞O點(螺母)轉動,不計摩擦,當杠桿處于圖丙所示水平位置平衡時,保持OA水平不動,松開螺母,使OB向下折至圖丁所示位置,再擰緊螺母,形成一根可繞O點轉動的杠桿AOB'(B'對應B點)。保持物塊M的位置不變,要使杠桿在該位置保持平衡,則應將物塊N移動到  C 。
A. O點處 B. ①處 C. ②處 D. ③處
右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汽車的超載、超速行駛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小東由此想要探究動能大小與質量、速度的關系。實驗過程如圖所示,其中h1<h2。
(1) 甲、乙兩次實驗探究的是動能與  速度 的關系。
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進行圖丙實驗時,木塊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由此可推斷A、B兩球的質量關系是mA  < mB。為了實驗安全,需改進圖丙實驗,再與圖乙實驗對比,在不改變木板長度的情況下,以下可行的方法是  A 。
A. 換用質量更小的鋼球 B. 給丙中水平木板鋪上毛巾
C. 適當降低鋼球B的高度 D. 給丙中換用一個較重的木塊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善于動腦的小東又設計了如圖丁所示的方案:用同一個鋼球兩次將同一彈簧壓縮到不同程度,兩次實驗彈簧具有的彈性勢能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放手后將鋼球彈出去撞擊放在同一位置的木塊時的速度也不同,從而驗證了動能與速度的關系。接著讓質量不同的兩個鋼球兩次將同一彈簧壓縮到相同程度,放手后將鋼球彈出去撞擊放在同一位置的木塊,這樣做  不能 (填“能”或“不能”)驗證動能與質量的關系。
不同 

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 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中,某實驗小組用如圖甲所示的同一滑輪組提升鉤碼,分別做了多次實驗,實驗數據記錄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實驗 序號 鉤碼重力 G/N 鉤碼上升 距離h/cm 彈簧測力計 示數F/N 彈簧測力計 上升距離s/cm 機械
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62.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30 66.7%
(1) 實驗過程中,應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豎直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第1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甲所示,為  0.6 N。
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分析第  1、2、3 次實驗的數據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分析第3、4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  無關 (填“有關”或“無關”)。
(3) 請在圖乙中畫出此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的繞線方法。若不計摩擦及繩重,則這種繞線方法與實驗時用的繞線方法相比,提升相同的物體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不變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1、2、3 
無關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科普閱讀題(4分)
24.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第24題
ZTD-05型水陸兩棲突擊車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兩棲突擊車(如圖所示),車上現配有多種類型的火炮,火炮威力居世界領先地位,炮管中部的抽煙裝置,由儲氣筒、噴嘴等組成,炮塔內炮手發射炮彈,彈丸經過噴嘴時儲氣筒會充入高壓氣體,彈丸飛離炮口后,儲氣筒內的高壓氣體便由噴嘴向外沖出,迫使炮塔中的有害氣體沿炮口流出,凈化了車內空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ZTD-05型水陸兩棲突擊車陸地行駛采用寬履帶牽引,寬大的履帶上有許多點狀或條狀的突起,并且兩側履帶速度可獨立控制。水上牽引采用兩個涵洞式水泵噴水推進器,從車體后下部左右對稱的兩個噴口,向后噴出強勁的水流,配合履帶劃水推動車輛在水中高速航行。水陸兩棲突擊車在水中航行時受到的阻力與航速的平方成正比,即F阻=kv2,當水陸兩棲突擊車以30km/h在水中勻速航行時,它受到的阻力是4.5×104N,該車的一側噴水推進器還可以單向加減速,從而機動控制突擊車在水中的行駛方向或者射擊角度。該兩棲突擊車的主要性能參數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全車總質量 29t 懸掛系統 扭力桿
主要武器 105mm大炮 履帶抓地面積 每條7.25m2
最大速度 陸地:90km/h 牽引系統 陸地:履帶式
水上:40km/h 水上:涵洞式
(1) 該兩棲突擊車兩條寬大的履帶上有許多點狀或條狀的突起,是通過  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 的方式來增大摩擦力。
(2) 突擊車在水中向前行駛時,若要向左轉彎,則應將右側噴水推進器  加速 (填“加速”或“減速”)。
增大
接觸面粗糙程度 

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當兩棲突擊車在水中以最大航速勻速航行10km時,發動機提供的牽引力是  8×104 N,牽引力做的功是  8×108 J。
(4) 突擊車在陸地向前行駛時,對地面的壓強是  20000 Pa。(g取10N/kg)
8×104 
8×108 
20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五、 計算題(共10分,25題4分,26題6分)
25. 小強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將貨物運送到樓上,圖中每個滑輪重為100N,不計繩重和摩擦。已知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300N,每次均豎直向上勻速拉動繩子,人的重力為600N,雙腳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時,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為600cm2,則:
(1) 滑輪組的最大機械效率是多少?(結果精確至0.1%)
解:(1) 由題意可知,動滑輪的總重力G動=2×100N=200N,由圖可知n=4,因為不計繩重和摩擦時F=(G+G動),所以能提升貨物的最大重力G最大=nF最大-G動=4×300N-200N=1000N,則滑輪組的最大機械效率η最大=×100%=×100%=×
100%=×100%=×100%≈83.3%
第25題
25
26
(2)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最大時,人腳對地面的壓強為多少?
解:(2) 人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由力的平衡條件可知,F壓=G人+F最大=600N+300N=900N,則人腳對地面的壓強p===1.5×104Pa
第25題
25
26
26. 某打撈船利用“潛水鐘”模擬打撈作業。潛水鐘內部配備自動充氣裝置,使其始終充滿空氣,水無法進入,以此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潛水鐘上方放置兩個配重和兩個氣囊,將人員送入水下,如圖甲所示:工作人員到達水底后清理被打撈物體周圍的泥沙,并將物體用鋼絲繩掛在潛水鐘內部;然后扔掉全部配重,并將氣囊均充滿空氣,潛水鐘、工作人員及物體一起被打撈船豎直向上勻速提升,如圖乙所示。
25
26
已知:工作人員質量為60kg,潛水鐘質量為140kg、體積為2m3,每個氣囊充滿空氣后體積均變為1m3,每個配重質量為1000kg,被打撈物體質量為5000kg、體積為1m3,當潛水鐘下表面觸碰到水底時(未與水底緊密接觸),潛水鐘內氣壓計示數為2.0×105Pa,外界大氣壓強為1.0×105Pa。(ρ水=1.0×103kg/m3,g取10N/kg,不計氣囊質量及潛水鐘內空氣的質量,不計水的阻力)請解答下列問題:
(1) 潛水鐘在水底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
解:(1) 潛水鐘的體積為2m3,此時全部沉入水底,排開水的體積V排=2m3,由阿基米德原理得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2m3=2×104N
25
26
(2) 當潛水鐘下表面觸碰到水底時,下表面所處水的深度為多少?
解:(2) 此時潛水鐘內壓強p內=2.0×105Pa,等于外界大氣壓和水內部壓強之和。此時外界大氣壓p0=1.0×105Pa,故此處水深提供的壓強p=p內-p0=2.0×105Pa-1.0×105Pa=1.0×105Pa,由p=ρgh可得,下表面所處水的深度h===10m
25
26
(3) 水下勻速提升潛水鐘時,打撈船需要施加多大的拉力?
解:(3) 將人、氣囊、潛水鐘、打撈物看成一個整體,整體重力為G總=(m人+m鐘+m物)g=(60kg+140kg+5000kg)×10N/kg=5.2×104N;整體排開水的體積V排'=V鐘+V氣囊=2m3+2×1m3=4m3;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得總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4m3=4×104N;整體勻速直線上升,所需拉力F拉=G總-F浮'=5.2×104N-4×104N=1.2×104N
25
26(共26張PPT)
第十一章 功和機械能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0分,每題2分)
1. 下列過程中,關于力對物體做功的敘述正確的是( B )
A. 熱氣球懸停在空中,熱氣球所受重力對熱氣球做了功
B. 馬拉車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馬的拉力對車做了功
C. 足球在空中飛行過程中,腳對足球的踢力對足球做了功
D. 起重機吊著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動,豎直向上的拉力對重物做了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現有甲、乙、丙三個質量不同的物體(m甲>m乙>m丙),在相等的恒力F作用下,分別在水平方向、沿斜面向上、豎直方向通過了相等的距離s,如圖所示。F在三種情況下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W丙。下列關于三者大小的判斷正確的是( C )
A. W甲>W乙>W丙 B. W甲<W乙<W丙
C. W甲=W乙=W丙 D. W甲=W乙<W丙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艙在減速下降的過程中( D )
A. 動能增大 B. 重力勢能增大
C. 機械能增大 D. 機械能減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下列現象中,物體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如圖所示為某人推著購物車在水平地面上勻速運動的情境。下列關于做功的判斷中正確的是( C )
A. 地面的支持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B. 重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C. 人的推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D. 購物車對地面的壓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第5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如圖甲所示,在粗糙程度均勻的水平地面上運動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圖像分別如圖乙和圖丙所示。下列有關拉力做功及其功率的分析正確的是( D )
A. 0~3s內拉力做功9J B. 3~6s內拉力的功率逐漸變小
C. 第6s拉力的功率為54W D. 9~12s內拉力做功18J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將皮球從離地某一高度的O點處水平拋出,球落地后又彈起,它的部分運動軌跡如圖所示。皮球依次經過A、B、C、D四個位置,A、B兩處高度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A、B兩處機械能相等
B. A、B兩處動能相等
C. C處機械能大于D處機械能
D. C處機械能小于D處機械能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如圖所示為引體向上的示意圖。某同學在1min內做了8個規范的引體向上,則他在整個做引體向上過程中的功率最接近( B )
A. 3W B. 30W
C. 300W D. 3000W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圖甲中過山車從A點出發,先后經過B、C、D、E點。圖乙是過山車在B、C、D、E點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大小的示意圖,則下列對于過山車的能量描述中,正確的是( B )
A. 當過山車運動到E點時,它的動能最大
B. 在B點時的重力勢能與E點的動能相等
C. 在BC之間,重力勢能完全轉化為動能
D. 在整個過程中,過山車的機械能都守恒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彈簧,彈簧處于原長時其上端位于B點。現使一小球從彈簧正上方的A點由靜止下落,在它下落到最低點C的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從A到B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變大
B. 到達B點時,小球的動能達到最大
C. 到達C點時,小球的動能與重力勢能總量最小
D. 從A到C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守恒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3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1. 如圖所示為運動員墊排球時的情境,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D )
A. 墊球時排球對手臂的作用力和手臂對排球的作用力是一對平衡力
B. 排球脫離手臂后能繼續上升,是由于排球受到向上的力
C. 排球脫離手臂后繼續上升的過程中,排球的動能減小
D. 排球在下落過程中,重力對排球做了功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一個小球從A點由靜止開始下落,速度越來越大,相繼經過B、C兩點,如圖所示。若A、B兩點間的距離等于B、C兩點間的距離,不計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D )
A. 小球在下落過程中機械能不變
B. 小球在C點的重力勢能等于在B點的重力勢能
C. 小球所受的重力在AB段做的功大于在BC段做的功
D. 小球所受的重力在AB段做功的功率小于在BC段做功的功率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 實驗探究題(共30分,13題4分,14題8分,15題10分,16題8分)
13. 如圖所示,將直尺固定在桌面邊緣,將橡皮放在直尺的端部。然后用手將直尺的端部壓下一段距離,松手后,橡皮會被彈起到一定的高度。此過程中,直尺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橡皮的  重力勢 能。增加直尺下壓的距離,發現橡皮被彈起的高度越大,實驗表明,物體的  彈性形變程度 越大,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第13題
重力勢 
彈性形變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小明想測出自己從一樓跑到三樓做功的功率,如圖所示。
(1) 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臺秤(或磅秤) 、  秒表 、米尺。
(2) 小明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其中多余的是  B 。
A. 測自身的質量m B. 測樓梯的總長度L
C. 測一樓到三樓的豎直高度h D. 測上樓所用的時間t
E. 算出上樓功率P
(3) 小明爬樓功率的表達式為P=   (用所給物理量表示)。
臺秤(或磅秤) 
秒表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學到“動能”知識時,小明回想起曾在高速公路上看過如圖甲所示的標志,產生了一系列相關問題,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
(1) 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猜想一:物體的動能可能跟  速度 有關。
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速度?猜想二:物體的動能還可能跟  質量 有關。
他利用如圖乙所示的器材進行實驗:用金屬球模擬汽車,讓金屬球從斜槽的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碰到水平面上的木塊,將木塊撞出一段距離。得到如表所示的實驗數據:
質量 
實驗 序號 金屬球的 質量m/g 金屬球自由 滾下的高度h/cm 木塊被撞后
運動的距離s/cm
① 30 10 4
② 30 20 16
③ 60 10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實驗中金屬球的動能大小是通過  距離s (填“高度h”或“距離s”)的大小來反映的。
(4) 分析①③實驗現象,可以初步得到的結論是  物體的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
(5) 交通規則要求汽車不能超速行駛,是因為汽車質量一定時,其行駛速度越大,  動能  (填“動能”或“勢能”)越大,發生交通事故時,造成的傷害越嚴重。
距離s 
物體的速度一定時,質量越
大,動能越大 
動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探究影響物體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選擇彈簧進行研究。將光滑水平面與光滑斜面連接,如圖所示。
① 將甲彈簧放置在水平面上,用小球壓縮彈簧2cm,釋放后,小球滾上斜面,記錄小球在斜面最高點時的高度,記錄在表中。
② 壓縮甲彈簧3cm,重復實驗①步驟。
③ 換用不同彈簧,重復實驗①步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實驗 序號 彈 簧 彈簧長度/cm 彈簧材料 壓縮量/cm 小球在斜面上
高度/m
1 甲 20 合金1 2 0.18
2 甲 20 合金1 3 0.40
3 乙 20 合金2 2 0.22
4 丙 30 合金1 2 0.12
5 丁 30 合金2 2 0.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實驗中,釋放彈簧后,彈簧的  彈性勢 能最終轉化為小球的  重力勢 能。
(2) 比較  1、2 (填實驗序號),說明彈簧的彈性勢能大小與彈簧的形變大小有關。
(3) 由實驗結果可知,彈簧的彈性勢能大小還與彈簧的  材料(或長度) 有關。
彈性勢 

力勢 
1、2 
材料(或長
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 科普閱讀題(8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水 磨
《秦邊紀略》中記載:清朝初年時西寧及周邊地區只要有小河處,便可以見到“水磨”的身影。為了控制水的流量和流速,人們首先在要建“水磨”的河道上游“筑壩”,提高水位,形成落差,然后開渠引水,在河道下游跨渠建成磨坊。“水磨”以渠水為動力帶動木輪引擎運轉,木輪引擎再帶動石磨轉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17題
如圖所示的一種“水磨”,它主要由上、下磨盤和木質轉軸、水輪盤、支架構成。磨盤用堅硬的石塊制作,上、下磨盤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紋,上磨盤用結實的繩子懸吊于支架上,下磨盤和水輪盤固定在同一個轉軸的兩端。流水作用在水輪盤上,使水輪盤轉動,水輪盤通過轉軸帶動下磨盤轉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調整懸掛上磨盤繩子的松緊,使上、下磨盤間留有適當的空隙。在上磨盤的上方懸有存放原糧的吊斗,當原糧隨著上磨盤的進口進入兩磨盤間的空隙時,由于下磨盤的轉動,原糧就被粉碎成較細的顆粒。如果兩磨盤之間的原糧過多,粉碎后的糧食顆粒就較大;如果兩磨盤之間的原糧過少,就可能損壞磨盤。所以控制好兩磨盤間的空隙大小和原糧進入空隙的流量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
(1) “水磨”以  水能 為動力帶動木輪引擎運轉,木輪引擎再帶動石磨轉動。
水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在河道上游筑壩,提高水位”,這樣做可以增加水的  重力勢能 ,使水流向下游時動能增大。
(3) 假設你是一名工程師,發揮你的想象力設計一個方案,使水流沖擊水輪盤時,能夠帶動質量更大的下磨盤轉動。
解:提高上游水位,增加水流速度可以帶動質量更大的下磨盤轉動(合理即可)
重力勢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 計算題(6分)
18. AI機器人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國自主研發的某款人形機器人身高為1.65m,質量為55kg。某次測試中該機器人用100N豎直向上的力將箱子在2s內勻速抬高1m。求:(g取10N/kg)
(1) 機器人所受的重力。
解:(1) 機器人所受的重力G=mg=55kg×10N/kg=550N
(2) 2s內機器人對箱子所做的功。
解:(2) 2s內機器人對箱子所做的功W=Fs=100N×1m=100J
(3) 2s內機器人對箱子做功的功率。
解:(3) 2s內機器人對箱子做功的功率P===50W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共27張PPT)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0分,每題2分)
1. 家居用品中有很多被稱為“神器”的小工具,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下列“神器”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如圖所示,人對繩的拉力都是F,將各重物勻速提起。不計動滑輪重,物重最大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如圖是某興趣小組用輕質桿制成的桿秤,經測試發現量程偏小。下列操作能使桿秤量程變大的是( D )
A. 將a點向左移 B. 將b點向右移
C. 換一個質量較小的秤砣 D. 將a、b點都向左移等長距離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下列關于功、功率和機械效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做功越慢的機械,功率一定越小
B. 越省力的機械,其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C. 做有用功越多的機械,其機械效率越高
D. 功率不同的機械,做的功一定不相等
5. 施工工地上,一個滑輪組經改進后機械效率提高了,用它把同一物體勻速提高相同的高度,改進后和改進前相比較( C )
A. 總功不變,有用功增加 B. 總功不變,額外功減少
C. 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少 D. 做的有用功減少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如圖所示是我國古人運送巨木的勞動情境示意圖。結合示意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在抬巨木時眾人越靠近支架越省力
B. 把懸繩向左移動更利于抬起巨木
C. 在抬起巨木時橫桿是省力杠桿
D. 支架下端墊有底面積較大的石塊是為了減小壓力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如圖所示,用完全相同的兩個滑輪繞成了甲、乙兩個滑輪組(不計繩重和摩擦),在F1、F2的拉力作用下分別將重為G1、G2的兩個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G1>G2,提升重物的過程中拉力F1、F2所做的功分別為W1、W2,機械效率分別為η1、η2,則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 A )
A. W1>W2,η1>η2 B. W1<W2,η1=η2
C. W1>W2,η1<η2 D. W1=W2,η1=η2
第7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如圖所示,重為G的物體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從斜面的底部移到頂部,設斜面長為s,高為h,拉力為F,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f,所需時間為t。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
B. 斜面是一種費力機械
C. 斜面的機械效率是×100%
D. 拉力做的功為Gh+Fs
第8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如圖所示的小型起重機,某次吊起重為6×103N的物體,電動機的拉力為4×103N,用時20s,使物體上升了5m。則通過動滑輪( B )
A. 做的有用功為6×104J B. 拉力的功率為2×103W
C. 做的總功為2×104J D. 機械效率為66.7%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如圖所示,小王站在水平地面上,將長為0.6m、質量可忽略不計的木棒擱在肩上,支點O距離后端A處為0.2m,A處掛一個重40N的物體,他用手豎直壓住前端B處使木棒保持水平平衡。若小王的質量為50kg,雙腳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約為400cm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g取10N/kg)( D )
A. 手對木棒的壓力大小為40N
B. 肩對木棒的支持力大小為80N
C. 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小為560N
D. 人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為1.35×104P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3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1. 獨輪車是施工時常見的工具,如圖甲所示。抬起時可抽象成如圖乙所示的水平杠桿模型,支點在O點,車身和磚頭的重心在A點,手對車豎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B點,OA長為0.4m,AB長為0.8m。已知車身和磚頭的總重為1200N,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 )
A. 抬起時,豎直向上的力F=400N
B. 抬起時,豎直向上的力F=600N
C. 為了抬起車更省力一些,手抓握的位置可以離支點遠一些
D. 車上裝入不同數量的磚頭,抬起時豎直向上的力總是車身和磚頭總重力的一半
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用如圖所示的電動起重機提升質量為120kg的物體,其中繩子左端固定在裝置外殼上,繩子自由端連接在電動機轉軸上。繩子自由端在拉力F的作用下,使物體以0.1m/s的速度勻速上升10s。在此過程中,拉力F為750N,g取10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C )
A. 動滑輪所受的重力為300N
B. 拉力F做的功為1500J
C. 該裝置的機械效率為80%
D. 拉力F的功率為75W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 實驗探究題(共28分,13題2分,14題8分,15題8分,16題10分)
13. 小華探究杠桿平衡時動力與動力臂的關系。實驗過程中,應保持  阻力、阻力臂 不變,在杠桿水平平衡時,測出每一組動力臂l和動力F的數據,并利用實驗數據繪制出F隨l變化的關系圖線,如圖所示。由圖像可得出實驗結論:  阻力、阻力臂一定時,動力與動力臂成反比 。
阻力、阻
力臂 
阻力、阻力臂一定時,動力與動力臂成反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小永猜想:“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如果提升的物體重力比動滑輪的重力小,這時動滑輪就是費力的”。現有下列物品及器材,重物M的重力5N<G<9N,動滑輪共有3個,如圖所示。請你設計實驗,檢驗小永的猜想是否正確。
(1) 為了完成該實驗,還需要補充的實驗器材有  彈簧測力計 。
彈簧測力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① 根據實驗的需要,完成實驗裝置的組裝。
② 將重物M掛在B動滑輪下,  用測力計勻速豎直向上拉,記下測力計的示數F1 。
③  將重物M掛在C動滑輪下 ,重復步驟②記下示數F2。
用測力計勻速豎直向上拉,記下測力計的示數
F1 
將重物M掛在C動滑輪下 
(2) 實驗步驟:
(3) 若  G<F1,G<F2 ,則小永的猜想正確。
G<F1,G<F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小明和小潔一起做“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實驗室提供了如圖所示杠桿(支點為O)、支架、10個鉤碼(每個重0.5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如圖甲所示,實驗開始前,應向  右 端調節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掛上鉤碼后,每次都要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于直接讀取  力臂 。
(2) 小明取2個鉤碼,掛在支點左側某處,再取4個鉤碼掛在支點的  右 側進行實驗,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記錄下數據。
右 
力臂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完成三次實驗后分析數據,他們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如表主要呈現了第3次實驗數據。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 … … …
2 … … … …
3 2.5 20.0 2.0 2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小明在第3次實驗的基礎上,在支點左側20.0cm處繼續加鉤碼直到F1為3.5N,如圖乙所示,但發現此時用剩下的3個鉤碼無法讓杠桿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潔想利用現有器材幫助小明完成F1為3.5N的第4次實驗,她應該通過  將左側鉤碼向右移動至杠桿左側的10.7cm處 ,使杠桿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給出具體數據,保留一位小數)
將左側鉤
碼向右移動至杠桿左側的10.7cm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小明發現公共場所為殘障人士設計的無障礙通道是斜面,且不同的斜面通道的傾斜程度有所不同,這引發了小明對斜面的興趣。他想了解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否與傾斜程度有關,便與實驗小組的小伙伴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探究。
(1) 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彈簧測力計 、  刻度尺 。
彈簧測力計 
刻度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請設計出實驗數據記錄表。
解:如表所示(合理即可)
實驗 序號 斜面的傾斜 程度 小車重 力G/N 拉力 F/N 斜面高 度h/m 斜面長 度s/m W有用/J W總/J 機械效
率η
1
2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準備動手實驗時,有小伙伴提出,斜面的機械效率還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則他們要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否與傾斜程度有關時,應當保持  斜面的粗糙程度 不變,這里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控制變量法 。

面的粗糙程度 
控制變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 科普閱讀題(8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桔槔和轆轤
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首《齊民要求》中記載:“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桔槔。”桔槔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簡單汲水工具,如圖甲所示,在其橫長桿的中間由豎木支撐或懸吊起來,橫桿的一端用一根繩與汲器相連,另一端綁上或懸上一塊重石頭。這個石頭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太重落桶時費力,太輕提水時費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桔槔只能在淺水中汲水,無法滿足深井汲水的需求,極大限制了農業發展。轆轤的出現,彌補了桔槔功能的缺陷,它既省力,又便于深井汲水,滿足了人們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方面對水資源的進一步需求。如圖乙所示,轆轤是典型的輪軸,其結構如圖丙所示,半徑較大的是輪,半徑較小的是軸,輪軸是能夠連續轉動的杠桿,支點就在轉軸線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轆轤是一個  省力 (填“省力”“費力”或“等臂”)杠桿。
(2) 使用桔槔汲水,人提著水桶勻速上升的過程中,石頭的機械能  減小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 使用桔槔汲水或轆轤汲水,水桶離開水面時人所需用的力比水桶浸沒在水中時  大 (填“大”或“小”)。
(4) 請你再列舉出一個生活中輪軸的實例:  汽車方向盤(合理即可) 。
省力 
減小 
大 
汽車方向盤(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 計算題(8分)
18. 杠桿是一種讓人類突破自身力量極限的簡單機械。如圖所示,OA長20cm,OB長120cm,小宇同學豎直下壓B端,重物被豎直勻速頂起10cm,已知重物質量為270kg。(提示:lBO∶lOA=OB∶OA,g取10N/kg)
(1) 若不計桿重和摩擦,求上述過程在B端施加的力的大小。
解:(1) 圖中的動力與阻力都在豎直方向,力臂都是水平方向,由題可知lBO∶lOA=OB∶OA;若不計杠桿自重和摩擦,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lOA=F·lBO,即270kg×10N/kg×lOA=F×lOB;解得F=450N
第1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若實際使用600N的力,求這個過程的機械效率。
解:(2) 由(1)得,F=450N做的功都是有用功,η=×100%=×100%=×100%=75%
第1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共25張PPT)
第十章 浮力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0分,每題2分)
1. 下列物體沒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D )
A. 漂在水中的樹葉 B. 在藍天飛翔的老鷹
C. 深海潛游的鯨 D. 遨游太空的“天宮二號”
2. 某同學將一質量為600g的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鹽水的容器中,溢出了100mL的鹽水,則金屬塊受到的鹽水的浮力可能是(g取10N/kg)( D )
A. 0.8N B. 0.9N C. 1.0N D. 1.1N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如圖所示,物體懸浮在水中,水對物體向上、向下的壓力分別為F2和F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F1與F2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B. F2與F1的差等于物體的重力
C. 由于物體靜止不動,因此F1與F2是一對平衡力
D. 因為物體上表面距液面的距離大于物體下表面距容器底的距離,所以F1>F2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如圖所示,新鮮雞蛋沉在盛有純水的容器底部,若要其上浮,則可加(已知
ρ酒精<ρ植物油<ρ純水<ρ濃鹽水)( D )
A. 酒精 B. 植物油
C. 純水 D. 濃鹽水
5. 如圖所示,三個材料不同的小球A、B、C中,A與B的質量相等,B與C的體積相等,分別靜止在不同深度的水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A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B. B球排開水的體積最大
C. C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D. 三個球所受的浮力一樣大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關于壓強與浮力的相關知識,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飛機機翼的向上升力,來源于空氣對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B. 在水中上浮的物體所受浮力大,下沉的物體所受浮力小
C. 質量不變的輪船由長江駛入東海時,所受到的浮力變大
D. 石塊浸沒在水中下沉時,所在的位置越深,浮力越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模擬“潛水艇”的下潛過程。“潛水艇”在水中A位置時漂浮;當水艙中再充入一部分水時,“潛水艇”逐漸下沉,穩定后停留在水中B位置。關于此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潛水艇”下潛過程中浮力變小
B. “潛水艇”下潛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
C. “潛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浮力小于在B位置受到的浮力
D. “潛水艇”在A位置受到的重力等于在B位置受到的重力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在甲、乙、丙三支相同試管中,檢驗人員分別盛放密度為ρ甲=1.055g/cm3、
ρ乙=1.052g/cm3和ρ丙=1.046g/cm3的硫酸銅溶液。在每支試管內滴入一滴體積相同的同一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一段時間后出現了如圖所示的情形,各試管中液面相平。感染者血液的密度和試管底部受到溶液的壓強情況分別是( B )
A. 1.055g/cm3,甲試管最大 B. 1.052g/cm3,甲試管最大
C. 1.055g/cm3,丙試管最大 D. 1.052g/cm3,丙試管最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水平桌面上的玻璃容器內裝有足量的水,小明將一個完整的橘子放入容器內的水中,發現橘子漂浮在水面上,如圖甲所示;把該橘子撈出擦干后,剝下橘皮,再將橘皮和橘肉放回水中,發現橘皮仍漂浮,橘肉則沉在水底,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圖甲中橘子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B. 圖甲中橘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其受到的重力
C. 圖乙中橘肉沉入水底的過程中所受的浮力一直變大
D. 圖甲中橘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圖乙中橘皮和橘肉受到的浮力之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把一個體積為10cm3的實心小球輕輕放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小球靜止時從溢水杯中溢出8.5g的水;把小球取出擦干,輕輕放入盛滿酒精的溢水杯中,待小球靜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kg/m3,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g取10N/kg)( D )
A. 小球靜止時漂浮在酒精中
B. 小球的密度為8g/cm3
C. 小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D. 小球從溢水杯中溢出8g酒精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3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1. 圖甲為一彩球“溫度計”,其密閉玻璃容器內裝有一種特殊液體,隨著溫度升高,這種液體的密度會減小。液體中有5個掛有溫度標牌的彩球,彩球體積(包括標牌)相等,其熱脹冷縮可以忽略。當有彩球懸浮時,懸浮的彩球標牌上的溫度值就是所測得的當前環境溫度。圖乙為這個溫度計的示意圖,編號為4的彩球標牌所標溫度值為22℃,相鄰編號的彩球標牌上的溫度值間隔為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D )
CD
A. 彩球4在22℃時所受浮力大于18℃時所受浮力
B. 環境溫度處于溫度計可測得的最低溫度時,5個彩球均漂浮
C. 2個彩球漂浮,3個彩球沉底時,環境的溫度范圍是24~26℃
D. 增大該溫度計能測得的最高溫度,可增加一個與彩球1體積相等、質量更小的彩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有一種防溺水救生手環,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護作用。緊急情況下,只要啟動手環上的開關,手環內的氣囊就會立刻充滿氣體,使人體頭部露出水面。某同學的質量為52.5kg,其密度為1.05×103kg/m3,打開氣囊,約占人體總體積的頭部露出水面靜止。不計手環的重力,g取10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C )
A. 當手環開關未打開時,該同學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B. 該同學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為500N
C. 充氣后氣囊的體積至少應為7.5×10-3m3
D. 當氣囊充滿氣體,該同學靜止時,人與氣囊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 實驗探究題(共32分,13題6分,14題4分,15題12分,16題10分)
13. 小明用飲料吸管制作了一支簡易密度計,如圖所示,將其放入水中時,密度計不能直立,應  增加 (填“增加”或“減少”)吸管下端鐵絲的質量。改進后,分別用它測量水和鹽水的密度時,吸管浸入液體的深度分別為h1和h2,則h1  > h2;用它測量可樂的密度時,吸管上“沾”有許多小氣泡,則測得的密度偏  大 。
第13題
增加 
> 
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小悅用塑料瓶等材料,制作了一個潛水艇模型。他把潛水艇模型放入裝有水的盆中,模型在水中漂浮,如圖所示。小悅必須從進氣(排氣)管口處  吸 (填“吹”或“吸”)氣,改變潛水艇模型自身的  重 力,實現在水盆中下沉。
吸 
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小興在實驗室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已知水的密度為1.0×103kg/m3,g取10N/kg。
(1) 他先把物塊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端,物塊在空氣中靜止時測力計的示數為3.9N,如圖甲,由此可知物塊的重力G=  3.9 N;他再把這個物塊浸沒在水中(不接觸杯壁和杯底),物塊靜止時測力計的示數為3.4N,如圖乙所示,則物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  0.5 N;他把物塊從水中取出后擦干水,然后把它浸沒在鹽水中(不接觸杯壁和杯底),此時測力計的示數為3.3N,如圖丙所示,則物塊浸沒在鹽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  0.6 N。分析上述實驗過程,可知小興所探究的問題的自變量是  液體的密度 。
3.9 
0.5 
0.6 
液體的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小興繼續用圖乙中的裝置探究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是否有關,接下來的操作是  將物塊浸沒在水中(不接觸杯壁和杯底),改變物塊在水中的深度,待物塊靜止時分別讀出測力計的示數(合理即可) 。
(3) 小興發現利用圖中的數據還可以計算出物塊的密度,則ρ物=  7.8×103 kg/m3。
將物塊浸沒在水中(不接觸杯壁和杯底),改變
物塊在水中的深度,待物塊靜止時分別讀出測力計的示數(合理即可) 
7.8×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某同學做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如圖所示,完成下列各題。
(1) 該實驗的目的是用實驗定量研究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  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之間的關系。
(2) 實驗的合理步驟是  DABC (填字母)。
排開
的液體的重力 
D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若圖中四個測量值F1、F2、F3、F4滿足關系式  F1-F2=F3-F4 ,則該原理將得到驗證。
(4) 若石塊浸入溢水杯前,溢水杯內未盛滿水,則  會 (填“會”或“不會”)影響驗證結果;若石塊沒有浸沒在水中,則  能 (填“能”或“不能”)用實驗驗證阿基米德原理。
F1-F2=F3-F4 
會 
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 科普閱讀題(6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漏 刻
泄水型的沉箭漏如圖甲所示,它只有一個漏水壺,在靠近漏水壺底部的一側有一個出水孔,壺中有一只插有自立漏箭的浮舟,浮舟漂浮在水面上。使用時,壺中的水由小孔流至壺外,漏箭隨之逐漸下降,由漏箭上位于壺蓋處的刻度可知當時的時間。這種漏刻使用過程中,隨著漏水壺中液面的下降,滴水速度也會下降,導致計時存在較大誤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受水型的浮箭漏的發明晚于泄水型的沉箭漏。早期的受水型的浮箭漏如圖乙所示,它主要包括一只供水的播水壺和一只受水壺,受水壺上固定一把銅尺,銅尺上刻有十二時辰,受水壺里有一只插有直立浮箭的浮舟,浮舟漂浮在水面上。當水從播水壺滴入受水壺后,受水壺中的水位升高,浮箭被慢慢托起,根據浮箭上端在銅尺上對應的刻度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同樣由于播水壺中液面的下降,滴水速度也會下降,計時準確度并未得到大幅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實踐發現可以通過增加播水壺的個數來提高計時準確度。圖丙所示是國家博物館展示的漏刻展品,有三只播水壺,分別稱為日壺、月壺和星壺。使用時,定時給日壺補水,確保星壺始終處于滿水狀態,保證星壺流入受水壺的滴水速度穩定,從而大大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1) 文中提出,泄水型的沉箭漏在使用過程中,“隨著漏水壺中液面的下降,滴水速度也會下降,導致計時存在較大誤差”,這是因為隨著漏水壺中液面的下降,液體在容器底部出水孔處的  壓強 減小,所以滴水速度會下降。
(2) 受水型的浮箭漏工作時,浮舟隨著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  不變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壓強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科技小組的小東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制了一個簡易沉箭漏,如圖丁所示是沉箭漏的“漏箭”示意圖,圖中已標出上午“8:00”所在的位置,則應將上午“9:00”標在“漏箭”的  A (填“A”或“B”)處。
第17題丁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同組的小海同學自制了一個簡易浮箭漏,小海在調試過程中發現表示1h時間的刻度間隔較大,致使時間測量范圍受限,為了增大時間測量范圍,請你幫小海同學提出改進方法:  播水壺中的水位控制低些且盡可能不變,減小播水壺滴入受水壺的水滴速度,使受水壺液面上升變緩 (寫出一種方法即可)。
播水壺中的水位控制低些且盡可能不變,減小播水
壺滴入受水壺的水滴速度,使受水壺液面上升變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 計算題(6分)
18. 棱長為0.1m的正方體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時,有的體積露出水面,如圖甲所示。若在正方體木塊下系一鐵球,木塊與鐵球剛好懸浮于水中,如圖乙所示。求:(g取10N/kg)
(1) 圖甲中木塊所受的浮力。
解:(1) 正方體木塊的體積V木=L3=(0.1m)3=1×10-3m3,圖甲中正方體木塊所排開水的體積V排=V木=×1×10-3m3=6×10-4m3,則正方體木塊受到的浮力F浮=ρ水V排g=1.0×103kg/m3×6×10-4m3×10N/kg=6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圖乙中鐵球對木塊的拉力。
解:(2) 圖甲中,由漂浮條件可知木塊的重力G木=
F浮=6N;圖乙中,木塊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
ρ水V排'g=ρ水V木g=1.0×103kg/m3×1×10-3m3×10N/kg=10N;由于木塊處于受力平衡狀態,則鐵球對木塊的拉力F=F浮'-G木=10N-6N=4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剪斷木塊與鐵球的連線,當木塊靜止時,木塊與鐵球受到的總浮力變化量。
解:(3) 剪斷連線前木塊受到的浮力=F浮'=10N,剪斷連線后木塊最終漂浮,此時木塊受到的浮力=G木=6N,而連線剪斷前后鐵球受到的浮力不變,則木塊與鐵球受到的總浮力變化量ΔF浮=F浮1-F浮2=10N-6N=4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共28張PPT)
第七章 力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0分,每題2分)
1. 當乒乓球運動員用相同的力擊打球的不同部位時,球的旋轉方向會不同,說明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是( C )
A. 力的大小 B. 力的方向
C. 力的作用點 D. 受力面積
2. 農村有句俗語:“迎客餃子送客面。”在包餃子的過程中,力的作用效果與其他幾個不同的是( D )
A. 把菜切碎 B. 把面團搟成面皮
C. 把面皮捏成餃子 D. 把餃子倒入沸水中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如圖所示,下列四個力中,不屬于彈力的是( D )
A. 圖甲:媽媽對嬰兒車的推力 B. 圖乙:花瓶對桌面的壓力
C. 圖丙:馬對車的拉力 D. 圖丁:蘋果下落時受到的力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拉面是一種美味的傳統飲食,制作的關鍵是做出有筋道的面。用上等面粉加鹽和水,揉勻后靜置半小時,再揉搓并切成適當長度的“面條”,然后兩手抓住面條用力拉長,如圖所示。關于上述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揉捏面團時,面團是施力物體,不是受力物體
B. 揉捏面團時,用力主要是為了改變面團的運動狀態
C. 用手拉長面條,用力主要是為了改變面條的形狀
D. 用手拉長面條,面條只受到手施加的作用力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成語“踔厲奮發”中的“踔”有“跳躍、超越”的意思。向上跳躍時,需要用力向下蹬地,利用的物理知識是( B )
A. 物體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
B.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D. 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生活處處皆物理”。下列關于重力的估測符合實際的是( B )
A. 一本物理書重為0.1N
B. 一枚雞蛋重為0.5N
C. 一個蘋果重為50N
D. 一名中學生重為100N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如圖所示,在高空跳水運動中,以下關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描述,其中一個與另外三個不同的是( A )
A. 起跳前,跳水運動員站在跳板上,跳板被壓彎
B. 起跳剎那,跳板的彈力把運動員彈出
C. 在空中飛行時,運動員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D. 入水時,水的阻力使運動員速度變小
第7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不倒翁”被扳倒后會自動立起來,其原理是( C )
A. 重力小,可以忽略
B. 重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C. 重心低,更穩定
D. 里面有自動升降的裝置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唐代詩人駱賓王在《詠鵝》中寫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如圖所示,白鵝的紅掌向后撥水,白鵝受力向前運動,該力的施力物體是( D )
A. 空氣 B. 紅掌
C. 白毛 D. 綠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甲、乙兩個測力計的規格相同。如圖(a)所示,小明用手倒提著甲測力計的掛鉤,靜止時指針指示著刻度板上的示數。接下來如圖(b)所示,他把乙測力計掛在鐵架臺上,并掛上鉤碼A;再把甲測力計倒掛在鉤碼A的下方,并在甲測力計的提環上掛上鉤碼B。已知鉤碼A和B各重0.5N,則圖(b)中甲、乙兩測力計的示數分別是( A )
A. 1.5N 和2.0N B. 1.5N和1.0N
C. 1.0N和2.0N D. 0.5N和1.0N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3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1. 下列關于彈力的說法正確是( ABD )
A. 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彈力
B. 兩個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一定產生彈力
C. 只要兩個物體接觸就一定能產生彈力
D. 壓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
A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小明測量了不同鉤碼所受重力,并根據測量數據畫出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 )
A. 質量為100g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1.0N
B. 所受重力為2.0N的物體,其質量為2kg
C. 實驗所在處物體所受重力與其質量成正比
D. 只能用同種材料制成的物體進行該實驗
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 實驗探究題(共28分,13題4分,14題8分,15題8分,16題8分)
13. 如圖甲、乙所示,小明同學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同一彈簧上,可知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  方向 有關;如圖丙所示的現象說明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與力的  作用點 有關。
方向 
作用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如圖所示,小明同學利用身邊的器材做了一些小實驗來驗證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
(1) 如圖甲所示,氣球一面用手掌托住,另一面用手指按壓,由觀察到的現象說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如圖乙所示,氣球因向后噴氣而前行,說明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3) 小明在臺燈的頂端用細線掛一小球模擬圖丙裝置,當逐漸改變臺燈底座M與桌面的夾角α,會觀察到懸線OA的方向  不變 (填“變化”或“不變”)。剪斷懸線OA,觀察小球下落的方向為  豎直向下 。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不變 
豎直向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實驗小組在探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記錄的數據如表所示:
實驗序號 物體質量/kg 物體重力/N 重力與質量的比值/(N·kg-1)
1 0.1 1 10
2 0.2 2 10
3 0.3 3 10
(1) 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彈簧測力計 和  天平 。
(2) 分析表中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物體所受重力和質量成正比 。
彈簧測力計 
天平 
物體所受重力和質量成正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某同學根據自己測量的數據,繪制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你認為該同學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答:  彈簧測力計沒有校零 。
第15題
彈簧測力計沒有校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實驗小組在探究彈簧伸長量x與彈簧受到拉力F關系的實驗中,得到如圖甲所示的F-x關系圖像(圖線記為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分析圖甲的數據,得到實驗結論:=常量(設為k),則比值k的單位是  N/cm ,這根彈簧k的大小為  0.5N/cm 。
(2) 把這根彈簧截去一部分,剩余部分彈簧的k是否會發生變化?實驗小組的同學對此產生了興趣并提出了各自的猜想:
A同學:因為是同一根彈簧,所以k不變。
B同學:因為彈簧變短了,所以k變小。
C同學:因為彈簧變短了,所以k變大。
為驗證猜想,他們對剩余部分彈簧進行如下探究:
N/cm 
0.5N/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① 把彈簧懸掛在豎直的刻度尺旁,靜止時如圖乙,則此時彈簧的長度為  3.50 cm。
② 在彈簧下端掛上鉤碼,某次彈簧靜止時如圖丙所示,每個鉤碼的重力為0.5N,則彈簧下端受到鉤碼的拉力F=  2.5 N,此時彈簧的伸長量x=  2.50 cm。
③ 多次改變懸掛鉤碼的數量,實驗數據記錄如表。
彈簧受到的拉力F/N 0 1.0 2.0 3.0 4.0 5.0
彈簧的伸長量x/cm 0 1.00 2.00 3.00 4.00 5.00
④ 根據表中的數據,請在圖甲中描點,并畫出F-x圖像(對應圖線記為b)。
⑤ 比較圖線a、b,可以判斷  C (填“A”“B”或“C”)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
3.50 
2.5 
2.50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 科普閱讀題(8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火箭“加油”的那些事兒
自古以來,用兵有個老規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現代探索太空的長征系列家族來說,火箭的“糧草”又是什么呢?火箭是如何“加油”的?
火箭發動機點火以后,推進劑(液體的或固體的燃料和氧化劑)在發動機燃燒室里燃燒,產生大量高壓氣體,高壓氣體從發動機噴管高速噴出,對火箭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火箭沿氣體噴射的反方向前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廣泛采用液氫、液氧低溫推進劑,推進劑加注是液體運載火箭發射組織過程的重要操作,其目的是將地面貯存的推進劑按需求輸送至運載火箭貯箱中。目前國內外運載火箭在低溫推進劑的加注過程上普遍按照典型的4個階段實施:(1) 小流量加注階段。該階段實現對箭上貯箱系統的預冷,避免貯箱處于熱狀態下的急冷,同時防止貯箱超壓。(2) 大流量加注階段。貯箱預冷至一定程度后,為減少加注時間而提高加注流量。(3) 減速加注階段。加注至一定液位后為了確保推進劑的加注精度,降低加注速度。(4) 停放補加階段。為適應箭上飛行需要,補充停放期間蒸發消耗的推進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很多人都注意到,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CZ-5、CZ-7)發射時,會冒出大量的“白煙”,如圖所示。這個“白煙”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大部分是水蒸氣,還有一小部分是燃料燃燒后產生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氫、液氧以及煤油作為燃料,燃料的不充分燃燒會帶來少量“白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新一代火箭點火發射時,箭體尾部噴出的火焰“直擊”發射平臺,使發射平臺表面溫度瞬間接近3000℃,即使火箭發射平臺由特殊材料制成,表面有隔熱涂層,也很難承受如此高的溫度。因此,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射塔上,設有一個能容納600t水的水箱,在火箭發射時,水箱中的水通過“大流量噴水降溫降噪系統”技術,在火箭飛到5m高以后向箭體尾部火焰中心噴水,噴水量達400t,這些水會在瞬間被汽化。
(1)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廣泛采用的推進劑是  液氫 和液氧。
(2) 文中“這個‘白煙’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大部分是水蒸氣”的說法并不準確,請你對這個句子做出正確的修改。
液氫 
解:(2) 大部分是水蒸氣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火箭發動機點火后產生的大量高壓氣體從發動機噴管向后高速噴出,對火箭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前進。請你列舉一個生活中應用反作用力的實例。
解:(3) 游泳(或劃船,合理即可)
解:(4) 水汽化時需要吸收熱量,可降低火箭發射平臺的溫度
(4) 火箭發射時,需要在火箭飛到5m高以后向箭體尾部火焰中心噴射大量的水,請你說明進行這個操作的依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 計算題(8分)
18. 小陳是一名卡車司機,他駕駛的卡車重為8.5×104N,車上載有40袋水泥,每袋水泥質量為50kg,他自身質量為60kg,當他駕駛卡車經過一座橋,剛要上橋,他看到立在橋頭的限重標志牌(如圖所示),便立即停車進行計算,則:(g取10N/kg)
(1) 小陳駕駛的卡車的質量是多少?
解:(1) m車===8.5×103kg
第1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卡車上裝的水泥總重力是多少?
解:(2) 水泥的總質量m水泥=50kg×40=2000kg,由G=mg可得,水泥的總重力G水泥=m水泥g=2000kg×10N/kg=2×104N
第1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小陳的卡車能否安全通過這座橋?如果不能,那么至少需要卸掉多少袋水泥才能安全通過?
解:(3) 司機、卡車和水泥的總質量m總=m人+m車+m水泥=60kg+8.5×103kg+2000kg=10560kg;橋上“10t”表示允許通過車輛的最大質量為10t,即10000kg,因為10560kg>10000kg,所以卡車不能安全通過這座橋;超過的質量Δm=m總-m最大=10560kg-10000kg=560kg,則n===11.2,至少需要卸掉的水泥袋數為12
第1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共27張PPT)
第八章 運動和力
一、 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20分,每題2分)
1. 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物體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運動
B. 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C.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D.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如圖所示,虛線是小華拋出的皮球落地后又彈起的運動軌跡,當皮球運動到最高點A時,若它所受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則皮球將( B )
A. 保持靜止
B. 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C. 豎直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D. 豎直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第2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小強和爺爺周末乘車到榮縣雙溪水庫風景區去游玩,下列有關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小強和爺爺都系上安全帶,是為了減小汽車行駛過程中人的慣性
B. 汽車緊急剎車時,小強向前傾,是由于受到慣性力的作用
C. 駕駛員踩剎車后,汽車仍向前滑行了一段距離,是由于汽車具有慣性
D. 高速公路嚴禁超速,是因為汽車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周末,小明帶著弟弟去海洋館看到海獅將球頂在頭上靜止不動,如圖所示。海獅受到的重力為G1,對地面的壓力為F1,受到的支持力為F2;球受到的重力為G2,受到的支持力為F3,則( B )
A. F1與F2是一對平衡力
B. G2與F3是一對平衡力
C. G1與F1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D. G1與F2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第4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生活中有的摩擦是有益的,有的摩擦是有害的。下列情況屬于減小摩擦的是( C )
A. 自行車剎車時用力捏車閘
B. 體操運動員上器械前,手上要涂防滑粉
C. 在冰壺運動中,運動員不斷擦拭冰面
D. 礦泉水瓶瓶蓋上刻有豎條紋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如圖所示,A是用繩拴在車廂底部上的氫氣球(ρ氫氣<ρ空氣),B是用繩掛在車廂頂的金屬球,開始時它們和車廂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若汽車突然做減速運動,則下列能夠表示汽車做減速運動的情況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小剛在玩滑板車,開始時,他通過不斷用力蹬地使滑板車持續運動起來,如圖甲所示;停止蹬地后滑板車繼續前行,如圖乙所示;一段時間后滑板車停止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圖甲中用力蹬地使滑板車運動,說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 圖乙中停止蹬地后滑板車繼續前行是因滑板車具有慣性
C. 圖乙中停止蹬地后滑板車逐漸變慢是因為它不再受到力的作用
D. 滑板車停止運動后其慣性消失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如圖所示,兩塊完全相同的木塊A和B疊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大小為12N的水平拉力F拉著木塊B,使A、B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木塊A對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 木塊B對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 木塊A、B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12N
D. 地面對木塊B的摩擦力大小為12N
第8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校運動會爬桿比賽,小明第一個爬到桿頂。如圖所示,小明緊緊握住桿子保持靜止,此時他受到的摩擦力為f1;片刻后,小明適度減小握桿子的力量使自己勻速滑下,此時他受到的摩擦力為f2,則( B )
A. f1、f2均豎直向上,且f1>f2
B. f1、f2均豎直向上,且f1=f2
C. f1豎直向上,f2豎直向下,且f1>f2
D. f1豎直向上,f2豎直向下,且f1=f2
第9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籃球運動員站在水平地面上,把一個重為5N的籃球豎直向上拋出,假定運動過程中空氣對籃球的阻力與籃球的運動速度成正比,籃球剛被拋出時空氣阻力為0.5N,則關于籃球從拋出到落地前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籃球在最高點處于靜止狀態
B. 籃球所受合力的最小值為4.5N
C. 籃球剛被拋出時所受的合力最大,為5.5N
D. 籃球從豎直上升到豎直下落過程中合力先減小后增大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 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符合題意的選項均多于一個。共6分,每題3分。每題選項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錯選的不得分)
11. 如圖所示,運動員用冰球桿擊打冰球,冰球離開冰球桿后在水平冰面上繼續運動一段距離,最終停下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C )
A. 冰球在冰面上運動越來越慢時,其慣性越來越小
B. 冰球會停下來,是因為力改變了冰球的運動狀態
C. 冰球在冰面上繼續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與其運動方向相反
D. 若冰球在冰面上運動時所受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將立即停下來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如圖所示是中國科技館展品“慣性車”,小火車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當它將要從“∩”形框架的下方通過時,突然從火車頂部的小孔中向上彈出一小球,該小球越過框架后,又與通過框架的火車相遇,并恰好落回原來的孔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BD )
A. 小球在下落過程速度越來越快,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
B. 相對于小火車,小球運動的軌跡是一條直線
C. 小球能落回小孔是因為小球在空中運動的過程中受水平向前的力
D. 小球能落回小孔是因為小球具有慣性,在水平方向保持與火車相同的速度
A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 實驗探究題(共32分,13題6分,14題4分,15題10分,16題12分)
13. 如圖所示,在魔術表演中,魔術師用一根筷子的一端穿過一個橙子,用左手提著筷子,讓橙子處于筷子的下端,此時橙子因受到  摩擦力 而不會掉下來;緊接著魔術師右手持錘子多次猛烈敲擊筷子上方,在敲擊的過程中,觀眾將會看到橙子因具有  慣性 相對于筷子向  上 運動。
摩擦力 
慣性 
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創新小組的同學們在課外探究活動中,分別將兩個體積相同但質量不同的金屬小球,同時從裝有等量同種液體的兩量筒口由靜止釋放,發現質量大的小球先到達量筒底部。量筒中逐漸換用密度更小的液體,發現兩球到達底部的時間差逐漸縮短,如果量筒中液體密度減小到零,兩球將  同時到達量筒底部 。根據這一實驗過程,地球上同一高度同時由靜止釋放的錘頭和羽毛不同時落地的原因是  受空氣阻力的影響 。
同時到達量筒底部 
受空氣阻力的影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如圖所示為“探究二力平衡條件實驗”的情景。
(1) 實驗前同學們討論圖甲和圖乙兩種實驗方案,認為更科學的是方案  乙 (填“甲”或“乙”)。為了方便操作和判斷,應當使小車處于  靜止 狀態作為平衡狀態。
乙 
靜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兩邊所掛重物的質量不相等時小車不能保持平衡狀態,質量相等時小車保持平衡狀態,這說明二力平衡的兩個力大小  相等 。保持兩邊所掛重物的質量相等,把兩個重物掛在小車的同一側,放手后小車運動,說明:二力平衡時,兩個力的方向必須  相反 (填“相同”或“相反”)。
(3) 保持兩邊所掛重物的質量相等,然后將小車扭轉一個角度,如圖丙所示,松手后觀察到小車  不能 (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狀態。
相等 
相反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如圖所示為“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必須沿  水平 方向拉著木塊A做勻速直線運動。
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某次實驗中,木塊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的指針位置如圖丁所示,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1.6 N;若突然將拉力增大到3N,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1.6 N。
(3) 分析圖甲、乙可知,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  壓力 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4) 小麗同學對實驗裝置進行改動,如圖戊所示,重復實驗,發現效果更好,實驗中,小麗同學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勻速拉動長木板。若實驗時木板沒及時停下來,物塊有滑出木板表面,則摩擦力大小將  不變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1.6 
1.6 
壓力 
不一定 

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 科普閱讀題(6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理想實驗
理想實驗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影響,對實際過程作出更深入一層的抽象分析。在自然科學的理論研究中,“理想實驗”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抽象思維的方法,“理想實驗”可以使人們對實際的科學實驗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進一步揭示出客觀現象和過程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結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作為經典力學基礎的慣性定律,就是“理想實驗”的一個重要結論。這個結論是不能直接從實驗中得出的。伽利略曾注意到,如圖所示,當一個球從一個斜面上滾下而又滾上第二個斜面時,球在第二個斜面上所達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個斜面上開始滾下時的高度幾乎相等。伽利略斷定高度上的這一微小差別是由于摩擦而產生的,如能將摩擦完全消除的話,高度將恰好相等。然后,他推想說,在完全沒有摩擦的情況下,不管第二個斜面的傾斜度多么小,球在第二個斜面上總要達到相同的高度。最后,如果第二個斜面的傾斜度完全消除了,那么球從第一個斜面上滾下來之后,將以恒定的速度在無限長的平面上永遠不停地運動下去。這個實驗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永遠無法將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這只是一個“理想實驗”。
但是,伽利略由此而得到的結論,卻打破了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多年間關于受力運動的物體,當外力停止作用時便歸于靜止的陳舊觀念,為近代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后來,這個結論被牛頓總結為運動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理想實驗”在自然科學的理論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實驗”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理想實驗”只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它的作用只限于邏輯上的證明與反駁,而不能用來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須由觀察或實驗的結果來檢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在我們學過的實驗中采用“理想實驗”這種研究方法的還有  C 。
A.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B. 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C. 探究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
(2) 下面是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打亂后的步驟:
① 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 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 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時的高度。
④ 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直線運動。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在上述的實驗步驟中,有一個是實驗事實,其余是推論,屬于可靠實驗事實的是  ② (填序號)。把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正確的順序排列是  ②③①④ (填序號)。
(3) 牛頓第一定律表明,力是  改變 (填“維持”或“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② 
②③
①④ 
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 計算題(6分)
18. 如圖所示為一輛鮮奶運輸車,空車質量為2t,運輸車裝滿牛奶后,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時,受到的阻力為總重的,求:(g取10N/kg)
(1) 運輸車裝滿牛奶后,牛奶受到的重力。
解:(1) 牛奶的質量m牛奶=ρ牛奶V牛奶=1.04×103kg/m3
×5m3=5.2×103kg,牛奶的重力G牛奶=m牛奶g=
5.2×103kg×10N/kg=5.2×104N
第1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運輸車裝滿牛奶后,水平地面對運輸車的支持力。
解:(2) 裝滿牛奶后,運輸車的總質量m=m車+m牛奶=2×103kg+5.2×103kg=7.2×103kg,運輸車的總重力G=mg=7.2×103kg×10N/kg=7.2×104N,運輸車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支持力F支持=G=7.2×104N
第18題
(3) 運輸車的牽引力的大小。
解:(3) 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時,運輸車受到的牽引力和阻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牽引力F牽引=f=G=×7.2×104N=1.44×104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独山县| 平乐县| 剑川县| 新泰市| 西城区| 西乌| 石泉县| 洪雅县| 都匀市| 正安县| 青州市| 香河县| 牟定县| 怀宁县| 卓尼县| 宁蒗| 潮州市| 深泽县| 南召县| 达尔| 灌南县| 北流市| 柞水县| 伊金霍洛旗| 凌云县| 文山县| 遵义市| 嵩明县| 阳谷县| 乐清市| 沈阳市| 大同县| 突泉县| 孟村| 麻城市| 精河县| 景德镇市| 峨山| 阿城市|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