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諫逐客書》課堂實錄師:同學們好!《諫逐客書》是一篇勸說類文章。這種文章寫起來容易,但要達到勸說目的卻很難。孟子寫了一輩子勸說類文章,據說沒有一次成功的,而李斯好像就寫了這一回,竟然成功了。同學們,我們讀一讀,想一想:李斯寫《諫逐客書》既為國家,也為自己,如果他不成功會是什么情形?秦始皇會提出哪些反對李斯的意見?會在文章哪個部分提出?是認識上的不同意還是態度上的不同意?生1:如果我是秦王的話,我會在第二段向李斯提出質疑。師:什么質疑?生1:第二段中李斯所舉大多是寶物、藝術、音樂之類的例子。這些事物的性質與客卿是不同的,因為寶物不管放在秦國抑或其它地方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價值是不變的,但是寶物和客卿的價值是不同的,客卿在秦國,你不能保證客卿對秦國是完全忠誠的,也不能保證所有的客卿都是對秦國有益的,他們可能是別國派來的間諜,而且大量客卿生活在秦國會消耗秦國的國力,秦國的負擔更重,這是秦王可以反駁李斯的觀點。生2:我也認同在第二段中可以提出反駁。因為李斯此段所舉的如金玉珠寶、良馬等皆是寶物中的上品。寶物有優劣之分,人也有優劣之分,況且寶物無定主,而人有定主,那么客卿之中也定然是有好有壞的,我們不能只取其優處而舍棄其劣處。可能有一大批才學并不上乘,而憑借著巧舌如簧、花言巧語來謀取上位者之心的客卿,如此這般,將會耗費秦國財力物力,以致秦國上層皆是無用之飯囊草包。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客卿畢竟有一個“客”字,他們并非秦人,也不生于秦國,他們受到的或是他國的文化教育,固守自己本國的情感。所以說寶物沒有定主,他們來到秦國為秦人所用,便是秦物。而人來到秦國,卻依然眷戀故鄉,身在曹營心在漢,對秦國并不完全忠誠,這一點定然是不能與秦人相比的。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客卿并非如寶物般來到秦國便都是好的,因為寶物可以人為挑選,而如何去評判一個人是否有才忠誠,卻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如果說讓無數心向外國的這樣所謂的文人學士居于秦國上位,可能會給秦國帶來危難。師:說得極好!臺下的老師們都鼓掌了。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說得怎么樣?生3:我先肯定夏同學的發言,她認為第二段是秦王可以反駁的。我認為第三段秦王也可以去反駁。因為第一段是自己的前輩,秦王定然不能反駁,第二段秦王礙于一個客觀事實,他也不能反對。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一點,秦王之所以要驅逐客卿,是因為一個名為鄭國的人來到秦國做間諜并被發現了,所以秦王驅逐客卿。而第三段正是講客卿們來到秦國,如果秦王拒絕了他們,他們就會掉頭去幫助其他國家。當然,如果這些客卿來秦國時本就不懷好意,那就會給秦國帶來危害。生4:我認為秦王會在第一段對李斯提出質疑。師:我們先總結剛才說第二段能找到反駁李斯理由的幾個同學的精彩發言,然后再說第一段。剛才他們都說清楚了兩件事兒。財物和人才在這兒沒有因果關聯和選擇關聯,是不是?不能因為他喜歡財寶就證明他一定不喜歡人才;喜歡人才,也未必不喜歡美女和財寶。秦始皇也是很聰明的,他可不會這么輕易被忽悠。師:剛才有位同學說第一段就能找到反駁的理由。有請!生4:我認為第一段的反駁理由和第二段有很多相似之處。以秦王的視角,當他拿到諫書之后,我覺得他可能第一下先看到“竊以為過矣”,他認為:你作為一個客卿,為什么還敢私下揣度我的想法?師:“竊以為過矣”什么意思?生4:就是私下認為。師:這件事錯大了,對不對?誰給誰說錯大了?生4:李斯對秦王。師:李斯作為子民向秦王勸諫。秦始皇脾氣不好,且敏感好猜忌,你稍有批評,他就下會狠手,所以李斯的膽有點肥,是不是?生4:我覺得他第一段以對秦國有功的一些客卿的視角來寫,這些客卿給秦國帶來一些好處,但是秦王也明白,與此同時也不乏有很多小人作為一個敵國間諜的身份來對自己進讒言,從而給秦國帶來災難,所以我覺得李斯第一段的視角是把自己類比成了一種對秦國有益的客卿。秦始皇或在想:你憑什么就能夠臆斷自己一定是一個對秦國有益的客卿呢?我覺得秦王不一定能在態度上完全相信李斯的話。師:李斯的話無法證明大伙都不是鄭國,只要有一個鄭國,秦始皇就會攻擊一群人,對不對?還有沒有同學補充第一段秦始皇要提出反駁的意見的?李斯是講秦始皇他們家史的。秦始皇心想:我們家的先王我不知道,還用你給我掰扯,你算老幾啊?在態度上可能會反感李斯。再者,先祖那會兒是為了站起來、富起來,我現在是要讓秦國強起來。他們壘得差不多了,我要讓干部隊伍純粹化,不能有雜音,不能有異己。我現在不是正在干這活嗎?這是不是個理由啊?你說秦始皇會不會這樣提反對意見?會的。再說,你們提的我們老祖先怎么對待客,假如老祖先遇到像鄭國這樣曠世大諜他會怎么辦啊?逐,甚至是誅。秦始皇會不會這樣反駁李斯?會。而且,就你們今天那仨瓜倆棗能和歷史中那些客相比嗎?最大就是鄭國而已,且李斯當時的位置不高,秦始皇還沒意識到李斯是個人才。師:在第一部分,秦始皇反駁得非常厲害。歷史中的先王一定會逐鄭國這種人。我是在先王基礎上要開辟一個新的局面?我主打改革,而你卻讓我守舊,這和秦始皇想法不一樣。其實秦始皇要想反駁李斯,態度上不同意就足夠了。師:第一部分中,李斯首先用“歷史上因客使秦強大”這個理由來勸秦始皇,秦始皇會做剛才那樣的反駁,所以《諫逐客書》可能秦始皇沒看完就失敗了。其次是“今天逐客對秦強大不利”。李斯的思維還比較嚴密,但是剛才我們兩條都給他否了。那么,第三點李斯會說什么?請各位同學根據段意的概括。生5:通過第一點和第二點對比,第三點應該是“任用客卿可以使秦國強大”。師:各位看,是不是這樣的說理邏輯啊?我們用了特別整齊的句式把李斯說的意思概括為三點,這樣文章的邏輯脈絡更加清晰了。第一點,“歷史上因客使秦強大”是歷史規律的,用規律把人給唬住,在規律面前人都是渺小的,我們就擔心這個李斯唬不住這秦始皇。第二點“今逐客不利于秦強大”,是當下的問題。大家讀后兩段或者其中的某一段,把第三句補出來。生6:我覺得第三、四段說的是逐客會給秦國帶來不利的影響。師:是過去的不利影響,還是現在的?生6 :是未來的。師:對,是“未來擔憂”。你們看,過去,現在、未來。李斯腦子很清楚,不知秦始皇腦子清楚不?其實這篇文章理直氣壯,有點像老師在訓斥學生一樣。本來勸說文章就特別難寫,他又用這種口氣來說給秦始皇,那秦始皇在態度層面就可能抗拒它,不接受這個說法。這樣,李斯的風險極大,一勸不成,二丟了小命,對吧?師:可最后竟然給成了。前面我們說了很多反對他的理由,第三點我們或許找不出秦始皇反對的理由來。也許正是第三部分秦始皇沒反對或找不到反對理由,因而這次勸說獲得了成功,李斯保住了小命,甚至得到了重用。這樣,我們由本話題的個別討論提升到普遍的規律。通過讀文章,我們會發現老祖先講話的藝術,把秦始皇都說動了,這腦子得有多聰明啊?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人的例子和國家的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但是我們發現孟子從人的角度證明觀點時候,只說了正面的人,沒說反面的人。國家層面只說了反面的例子,沒說正面的。于是我們發現這篇文章論據有點殘缺。但是原因我是知道的,在孟子眼中,國家沒有一個正面的,要么窮兵黷武,要么驕奢淫逸。國家只能舉反面的例子,那么人也只舉一面,就是正面的例子。師:這篇文章雖然推理殘缺,但我們發現:這篇文章是歷史現象,歷史規律和當下問題的思路。李斯或許學過這篇文章,他稍加改造一下,用到了歷史規律和當下問題,接著又延伸出未來擔憂,未來擔憂則是本文要說的。本文的勸說很有難度,第一,逐客書成命已出。請大家補充第二、第三個不利因素來。生7:我覺得第二個理由是秦始皇比較殘暴任性、難以說服。生8:理由是已經出現了鄭國這種對秦國不利的人。還有李斯和秦始皇之間的地位差距很大,他說話可能秦始皇不會聽。師:說得好。請你補充。生3:我從李斯的角度補充一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自己也是客卿,所以秦始皇就難免會想到他是在為自己謀利益。師:說得非常好。大家把剛才同學所說的記下來。接下來看老師怎么說。李斯地位低下還沒有得到秦王的信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秦王已經親政,他排除異己,逐客就是排除異己的舉措之一。在這三個前提下,要想把這個勸說成功,是不是比登天還難?李斯的膽色值得佩服。我們看到雙方在勸和被勸之間幾乎找不到共同點。從勸說前提看幾乎找不到共同點,最起碼是異大于同,在我們看來是很難的。但最終勸說成功了,秦始皇采納了一個幾乎都是在罵自己的一個諫言,那么成功的原因在哪呢?剛才我們說過第一部分不容易成功,第二部分也不容易成功,那就全看第三部分了。老師先說第一個——有才且表達了衷心。師:有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曾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把武則天罵了個狗血噴頭,結果武則天不僅沒有龍顏大怒,反而喜歡上駱賓王的才華橫溢。各位同學,你們來補充下面的理由。生2:李斯是站在秦國的角度來寫這篇文章,全文從頭到尾都是替秦國考慮的。師:對,你是把衷心具體化了。生3:李斯在倒數第二段寫到,如果把這些人放回去,就可能會對自己國家造成不利的影響。然后就引起了秦王的反思和警惕。師:警惕過去,警惕現在,還是警惕未來?生3:警惕未來,擔憂自己國家政權會動搖。師:說得好!這段話揭示了秦王對未來擔憂,也叫戰略擔憂。如果把客攆走的話,就會導致別國強你弱了,就會陷入危險之中。戰略擔憂往往和國家安全相關,比如說我們今天某一因素對國家安全不利,我們每個老百姓都可能變成抓間諜的人員,所以國家安全可以是壓倒一切的理由。當李斯這么一說,是不是讓秦王擔憂啊?這么一擔憂,前面秦王反駁李斯的話都可以不反駁了。說回前面,秦始皇對李斯不滿意,認為李斯是來教訓他的,到后來慢慢認可李斯的諫言。我們這個單元還有一篇文章叫《燭之武退秦師》,里邊也有類似此情況的“戰略擔憂”,看來李斯也讀過《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揭示對方戰略擔憂的句子是哪些?“朝濟而夕設版焉”算不算?“夫晉何厭之有”是不是指向了未來擔憂?看來《燭之武退秦師》就是用未來擔憂勸說成功的案例。如果不勸的話,他們就完了,燭之武貢獻之大就在于揭示了對方的戰略擔憂,同樣,李斯也揭示了秦王的戰略擔憂。師:李斯僅僅揭示了秦王的戰略擔憂嗎?一個保守的國家,一個保守的君主也會有戰略擔憂的。秦始皇好像不太保守,但是戰略擔憂是他的敏感點。秦王從而從心底認同李斯的諫言,也就基本認可了《諫逐客書》。作為一個不保守的開疆拓土的秦王,李斯給了什么建議?各位找出來大聲念出來。師:我們再來看《史記 商君書》這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商鞅自薦三見,前兩見都失敗了,第三見成功了。原因是揭示了秦王的戰略野心。道家和儒家皆不取,最后歸于法家。一開始秦王討厭商鞅,后來不討厭甚至喜歡上商鞅了,就因為其揭示了秦王的戰略野心。師:從《諫逐客書》中學到了一個揭示戰略擔憂的成功案例,從《史記 商君書》中學到了一個揭示戰略野心的成功案例。于是我們發現成功有三個原因,皆指向于揭示雙方的共同的追求。我們把全文勾勒一下,由前提到最后的成功可歸納為這樣的圖解:先是直面差異,然后揭示同,最后放大同。于是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特別刺耳的,觸動他龍顏的諫書。謝天謝地,我們長出一口氣,李斯終于成功了,不僅保了自己的命,而且得到了秦王的信任,最終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因此,《諫逐客書》具有改變中國歷史的作用。如果我們再稍作總結,李斯的意圖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可以把勸說的策略簡化為三次定位:第一,人物定位。秦始皇如先王般優秀,我李斯也像知識分子的祖先一樣優秀。第二,給做法定性。不能喜歡寶物和美女,就把人才給舍棄了,二者本不相沖突。第三,給愿景定大略。這個大略就是擴張,走向真正的強國。師:我們在勾勒思維結構的時候,可以縱式地描述,也可以橫式地描述。大家要學會從問題中進行分類比較,通過比較,把我們學過的文章都融會貫通,從而發現知識的關聯性,領悟課文之間的相通性。這樣,我們就把知識學活了。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