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1 我們的好朋友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我們的好朋友》是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開篇課,本單元聚焦“同伴交往”這一主題,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與朋友相處,珍惜友誼,理解友誼的真諦。本課作為單元起始,為后續深入探討友誼中的問題、學會處理矛盾等內容奠定基礎。教材通過豐富多樣的圖片、案例、活動園等板塊,從不同角度引發學生對友誼的思考。既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日常場景,展現朋友間一起玩耍、互相幫助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的美好;又有引發深度思考的問題設置,如探討友誼是否一成不變,促使學生辯證看待友誼發展,幫助學生構建全面、正確的交友觀,為其社會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引導學生認同真誠、友善等交友品質是社會倡導的價值觀念,明白良好友誼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的積極意義,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內涵的理解。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尊重朋友、理解朋友、關愛朋友的道德品質,在與朋友交往中能做到誠實守信、包容大度,提升個人品德修養。法治觀念:讓學生初步了解在友誼中涉及的一些法律邊界,如尊重他人隱私、不侵犯他人權利等,樹立法治意識,明白法律是維護友誼健康發展的保障。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交友心態,面對友誼中的挫折(如朋友間的爭吵、疏遠)能正確應對,塑造堅韌、自信的人格品質,促進心理健康發展。責任意識: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友誼中有付出、維護的責任,明白朋友間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重要性,培養對朋友、對友誼的責任感。三、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友誼的美好,體會朋友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自己帶來的幫助與快樂,激發學生珍惜友誼的情感。引導學生認識友誼的特質,明白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是平等的、雙向的,且友誼并非一成不變,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友誼的思維。四、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深入理解友誼的平等、雙向性,在實際交友中能真正踐行,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做到尊重朋友意愿、相互付出。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友誼的變化,當朋友關系疏遠或出現矛盾時,能夠理性分析原因,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而非陷入消極情緒無法自拔。五、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包含學生日常生活中與朋友相處的照片、動畫視頻(如講述小動物間友誼的故事)、相關案例資料等;準備友誼樹道具,用于課堂活動;收集一些關于友誼的名人名言、詩句,制作成卡片。學生準備:提前回顧自己與朋友相處的難忘經歷,可攜帶能代表友誼的小物件(如朋友送的書簽、一起制作的手工藝品等)到課堂。六、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創設多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朋友間的對話、模擬友誼中的矛盾場景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情感體驗,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案例分析法:選取學生身邊常見的友誼案例,包括正面事例(如朋友互助共同進步)和反面事例(如因嫉妒破壞友誼),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例中總結交友經驗,提升思維能力。小組合作法:安排小組活動,如小組討論友誼的特點、合作制作友誼手抄報等,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協作,培養團隊精神,同時在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式教學法:設計互動游戲,像“蒙眼貼五官”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朋友信任與協作的重要性,通過親身體驗強化記憶,將抽象知識具象化。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在課件上展示多幅學生課間、體育課、社團活動等場景下與朋友一起玩耍、學習的照片,照片中的學生笑容燦爛。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場景照片,瞬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他們與朋友相處的美好回憶,快速拉近與教學內容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教學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提問引導:教師微笑著提問:“同學們,看到這些照片,是不是感覺特別親切?照片里有沒有你和你的好朋友呀?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當時在做什么,心情怎樣。”邀請幾位同學發言。設計意圖: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讓他們親口講述與朋友的故事,不僅能進一步調動課堂氣氛,還能讓教師初步了解學生的交友現狀,為后續精準教學提供依據,同時強化學生對友誼美好感受的表達。(二)感受友誼的美好故事分享: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一段自己小時候與好朋友的難忘經歷,如一起爬山,途中互相鼓勵、分享食物,最終登頂看到美麗風景,那份喜悅至今難忘。講完后,教師引導:“老師的故事講完了,相信同學們也有好多好多這樣有趣、暖心的故事,現在就請大家在小組內分享,每個小組推選一位代表,一會兒上臺給全班分享。”設計意圖:教師的親身經歷分享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降低學生分享的心理門檻,小組分享則提供更充分的交流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傾訴,推選代表上臺分享既能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又能讓美好友誼故事在全班傳播,加深學生對友誼美好情感的共鳴。交流討論:各小組代表上臺分享后,教師組織全班討論:“從這些故事里,我們能發現朋友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想想,朋友都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幫助和快樂呢?”引導學生從學習上的互相督促、困難時的幫助、情緒低落時的陪伴等多方面思考回答。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具體故事中提煉朋友的作用,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思考,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到友誼對成長的重要意義,深化珍惜友誼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三)認識友誼的特質親密的關系(1)呈現案例:教師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如兩個好朋友無話不談,知道彼此的喜好、秘密,甚至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想法。設計意圖:以教材典型案例為切入點,直觀呈現朋友間親密無間的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友誼親密性的外在表現,為后續深入探討做鋪墊。(2)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同學們,看看這個案例,想想自己和好朋友是不是也這樣親密?在小組里說一說你們之間那些只有彼此才懂的小默契、小秘密,感受下這種親密感。”設計意圖:聯系學生自身經歷,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從自身切實感受友誼的親密,加深對這一特質的理解,同時增強小組凝聚力,促進生生互動。(3)總結歸納:各小組分享結束后,教師總結:“大家說得都很棒,朋友就是這樣,彼此熟悉、相互信任,有一種特別親密的感覺,這是友誼很重要的特質哦。”設計意圖:教師適時總結,強化學生認知,明確友誼親密性這一關鍵特質,讓學生知識體系更清晰。平等的、雙向的(1)角色扮演:教師創設情境,安排兩位同學上臺扮演朋友,一位總是單方面決定兩人玩什么、做什么,另一位則有些無奈。表演結束,教師提問:“同學們,看了這個表演,你們覺得這樣的友誼能長久嗎?為什么?”設計意圖:通過生動的角色扮演,將抽象的友誼平等、雙向性問題具象化,讓學生直觀看到不平等友誼的弊端,引發思考,激發探究欲望。(2)案例分析:教師展示一些因一方只索取不付出導致友誼破裂的反面案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從這些案例中,我們明白了友誼需要雙方怎樣做才能長久呢?”引導學生總結出要相互尊重、彼此付出、關心對方需求等要點。設計意圖:正反案例對比,強化學生對友誼平等、雙向性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從案例中汲取經驗教訓的能力,樹立正確交友觀念。(3)聯系實際:教師引導:“現在大家想一想自己和朋友平時相處,有沒有做到平等、雙向呢?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打算怎么改進?”讓學生反思自身交友行為。設計意圖:將知識學習與學生實際行動掛鉤,促使學生知行合一,引導學生在日常交友中踐行平等、雙向原則,提升交友能力。友誼并非一成不變(1)問題探討:教師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曾經很要好的朋友,后來慢慢疏遠了的情況?當時心里什么感受?大家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設計意圖:從學生親身經歷的友誼變化入手,引發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探究友誼變化原因的積極性,讓學生意識到友誼并非一成不變是生活常態。(2)成長變化分析: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進一步引導:“其實隨著我們長大,興趣愛好、生活環境等都會改變,就像有的同學轉學了,聯系少了,友誼可能就淡了。這很正常,大家不要太傷心。”同時展示一些因成長變化導致友誼變化的圖片資料輔助講解。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性分析友誼變化的客觀原因,理解成長帶來的必然影響,緩解學生因友誼變化產生的負面情緒,培養學生樂觀面對變化的心態。(3)應對策略討論:教師提問:“那當我們發現友誼在變,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是努力挽回,還是坦然接受,開啟新友誼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應對策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應對友誼變化的積極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白無論如何選擇,都應以健康心態面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四)友誼中的原則與邊界尊重隱私(1)案例呈現:教師講述案例,如一位同學未經朋友同意,翻看朋友日記,結果朋友很生氣,兩人鬧矛盾。設計意圖: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引出隱私話題,引發學生對朋友間隱私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探究如何維護友誼中隱私邊界的興趣。(2)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同學們,大家說說看,在和朋友相處中,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對方隱私呢?”組織小組討論,從言語、行為等多方面探討。設計意圖:集思廣益,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尊重隱私的具體做法,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提升人際交往素養。(3)總結強調:教師總結學生發言,強調:“朋友間要坦誠,但更要尊重隱私,不隨意窺探、泄露朋友秘密,這是友誼長存的重要保障。”設計意圖:教師強化重點,讓學生深刻記住尊重隱私原則,為健康交友保駕護航。不傷害朋友(1)情境模擬:教師設計幾個可能傷害朋友的場景,如在眾人面前嘲笑朋友缺點、搶朋友功勞等,讓學生模擬應對,表演出正確做法。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模擬,讓學生親身體驗錯誤行為的不妥,在實踐中掌握正確處理方式,增強同理心,避免在實際交友中傷害朋友。(2)反思交流:模擬結束后,教師引導:“大家想想自己有沒有不小心做過類似傷害朋友的事,當時朋友什么反應,現在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嗎?”組織學生反思交流。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將所學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及時糾正過往錯誤,修復可能受損的友誼,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五)課堂小結知識回顧: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友誼的美好、特質、原則等要點,如:“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探尋了友誼的好多奧秘,我們知道了朋友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友誼是親密、平等、雙向的,還明白了和朋友相處要尊重隱私、不傷害對方,大家都記住了嗎?”設計意圖:系統梳理知識,強化學生記憶,讓學生對整節課內容形成完整知識框架,鞏固學習成果。情感升華:教師展示一些關于友誼的名人名言、詩句,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并深情講述:“希望同學們都能珍惜身邊的朋友,用真心去呵護友誼,讓友誼之花永遠綻放,伴隨大家快樂成長。”設計意圖:借助經典文化語句,升華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珍惜友誼、踐行交友美德的內在動力,實現知識與情感的融合。(六)課后拓展制作友誼手冊: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制作一本友誼手冊,里面可以貼上與朋友的照片、寫下一起經歷的故事、記錄朋友的喜好等,下節課帶來分享。設計意圖:通過課后實踐作業,延續學生課堂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動手制作中進一步回味友誼美好,加深對朋友的了解,同時為下節課交流提供豐富素材,拓展課堂深度廣度。踐行交友原則:要求學生在本周內,至少做一件維護友誼、踐行交友原則的事,如真誠向朋友道歉修復關系、尊重朋友新愛好等,并記錄下來。設計意圖:促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生活中養成良好交友習慣,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社會性成長。八、板書設計我們的好朋友(一)友誼的美好陪伴成長帶來快樂(二)友誼的特質親密關系平等、雙向并非一成不變(三)友誼的原則尊重隱私不傷害朋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