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1 古詩二首 課時 2文本分析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景,再現(xiàn)了江南仲春二月明媚的“春景圖”;后兩句寫人,刻畫了兒童放學歸來放風箏的“樂春圖”,景人合一,相映成趣。輕快明麗的景,興致勃勃的人,饒有樂趣的事,繪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所寫的一首詠物詩。詠柳,即歌詠柳樹。詩的前兩句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使人感到柳樹內(nèi)在的生命力;詩的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春風比作剪刀,賦予巧妙的想象,生動地刻畫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古詩教學應該將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手段。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情感與意境。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對照插圖,聯(lián)系生活,理解古詩的大意,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學目標 1.認識“鶯、拂”等10個生字,會寫“詩、童”等8個字,積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詞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想象畫面,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教學重難點 朗讀并背誦古詩;想象畫面,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教學過程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鶯、拂、堤、醉”4個生字,會寫“詩、童、趁”3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古詩《村居》。3.想象畫面,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描述的春天美景?!窘虒W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課件出示春天美景的圖片)教師看圖引說。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季節(jié)?圖片上有哪些美麗的景色?用你喜歡的詞語來描述一下吧。在這個美好的季節(jié)里,你最想干什么呢?(學生自由交流)2.引出詩題。過渡:春天來了,我們脫掉厚厚的棉衣,迎著和暖的春風,和小伙伴們在原野上奔跑,在小河邊折下柳條編花環(huán)……。多么快樂呀!古時候,春天來時,小孩子又會干些什么呢?(1)(出示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景物、人物,并說說自己看圖后的感受。(2)教師引說:清朝詩人高鼎也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于是有感而發(fā)作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村居》(3)簡介詩人。高鼎 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后期詩人。他善于描寫自然景物,主要作品有《拙吾詩稿》。(4)教師板書詩題并引導學生思考:“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鄉(xiāng)村居住之意。)二、識記生字,把握節(jié)奏過渡:現(xiàn)在,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去欣賞草長鶯飛、楊柳拂堤的美景,乘著和煦的春風,去和鄉(xiāng)間的小伙伴一起放飛紙鳶吧。1.學生觀看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一邊看一邊聽。2.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帶拼音的生字,讀通詩句;然后同桌互讀,相互正音。3.指名讀,教師正音。“鶯”是后鼻音;“堤”的聲母是“d”,不要讀成“提”;“醉”是平舌音。“柳”的聲母是“l(fā)”不是“n”,注意“柳——?!钡淖x音區(qū)別。教師借助圖片解釋“紙鳶”就是風箏。4.教師指導識記字形。(1)分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識記字形的方法。①猜字謎識記:◇草下鳥戴帽——鶯。②加一加識記:◇扌+弗=拂 ◇土+是=堤◇酉+卒=醉(2)教師重點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的含義。 醉 “醉”是一個會意字,左邊“酉”表示酒,右邊“卒”表示極點、極端,指喝酒過度,失去正常神志。 拂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長長的柳條隨風擺動,它是怎樣“拂”著堤岸的?學生通過想象,再結合插圖中柳條與堤岸的狀態(tài),感知“拂”的意思,即輕輕擦過。5.指導朗讀。(1)(課件播放朗讀音頻)教師范讀,學生注意聽古詩的節(jié)奏。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注意:教師范讀時,發(fā)音飽滿,輕重分明,速度較慢,每句有較明顯的停頓,帶給學生美的享受,讓學生初步感受古詩的獨特韻味。(2)學生自由讀古詩,同時圈出句末韻母是“ɑn”的字,注意把這些字讀得響亮些,防止唱讀。(3)師生合作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注意教師朗讀的節(jié)奏。(4)男女生合作讀,同桌合作讀。三、明確要點,指導書寫1.出示“詩、童、趁”的生字卡,指名讀并用該生字口頭組詞。詩:古詩、詩歌、詩人、詩詞童:兒童、童話、童年、童心趁:趁早、趁機、趁虛而入2.指導書寫。(1)(課件出示生字的動漫筆順)學生整體觀察生字的結構、筆順及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桌相互說。(2)教師逐一示范,講解書寫要領,學生認真觀察并書空。詩 “讠”短提寫得小一些;“寺”第二橫最長,覆蓋“寸”字。童 上扁、寬,下長;第九筆為橫,第十筆為豎;“里”中間的豎在豎中線上。趁 “走”的第二橫稍長,末筆捺長伸,托住“”;“”的最后三撇大體平行,末撇最長。(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坐姿、握筆姿勢、書寫錯誤等。(4)反饋評價:使用投影儀展示優(yōu)秀作品,出示問題范例,予以糾正。(5)學生將自己寫得不規(guī)范的生字在田字格里重寫一遍。四、想象畫面,感悟美好過渡:同學們彼此合作,掃清了字詞障礙,讀出了古詩的節(jié)奏,接下來可以和詩人一起走進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啦!1.學習第一、二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1)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想: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抓住了哪些景物來進行描寫?(2)同桌相互交流。(草、鶯、楊柳、春煙。)(3)指導觀察插圖,啟發(fā)想象:詩句中的小草長什么樣?黃鶯在干什么?楊柳長什么樣?楊柳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這樣的環(huán)境給你怎樣的感受?①學生自由發(fā)言。生1:小草都長出來了,綠綠的。黃鶯在空中自由地飛來飛去。生2:柳枝長長的、綠綠的,輕輕地撫摸著堤岸。②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教師相機指導理解下列詞語。【草長鶯飛】 指小草吐綠,鶯兒飛翔,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径绿臁? 指春天?!痉鳌? 撣去,輕輕擦過。【春煙】 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的霧氣?!咀怼? 沉迷,過分地愛好。(4)師生合作讀古詩,老師讀前4個字,學生讀后3個字,多讀幾遍。(5)教師朗讀詩句,學生閉上眼睛聽,邊聽邊想象: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6)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象的畫面,還可以加入更多的景物與細節(jié),如燕子、鮮花、天空等。(7)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仲春二月,小草的嫩芽從土里鉆出,自由地生長,黃鶯在天上縱情飛舞,歡快地鳴叫。楊柳長出了嫩葉,柔軟而細長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擺,輕輕地拂掃著堤岸,仿佛在春天的霧氣里醉得直搖晃。(8)重點探究。①“拂”“醉”二字有何表達效果?(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活了楊柳的嬌姿、柔態(tài)和神韻。)②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春天所見之景。)2.學習第三、四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過渡:在這樣醉人的春光里,小孩子們會做些什么呢?(1)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思考。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和同桌交流。②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③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描述的情景,四人一組相互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答學生交流中遇到的問題。(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指導。①字詞釋義?!旧W】 放學。 【東風】 春風。②提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和小伙伴一起放風箏的情景,或春天里喜歡參加的其他活動,想一想“忙趁東風放紙鳶”會是怎樣的情景,然后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想象畫面,如放風箏的場地,小孩子放風箏的動作、歡聲笑語及心情。③【詩意】 傍晚,鄉(xiāng)間的小孩子們放學后早早地回來了,他們正趁著這和煦的春風放風箏呢?。?)重點探究。①“忙”字表現(xiàn)了兒童怎樣的心情?(迫不及待放紙鳶的心情。)②這兩句詩寫的是什么?(春風所見之人。)③如何理解這兩句詩?(詩句由物及人,將明媚醉人的春景與生動活潑的孩童相互渲染,相互映襯,生機勃勃又充滿希望的春天盡現(xiàn)眼前。)五、朗讀成誦,鞏固練習1.朗讀展示,升華情感。學生完成對內(nèi)容的理解后,要讀出古詩的韻味,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如個別讀、小組比賽讀、男女生接讀、師生對讀?!懊Τ脰|風放紙鳶”要讀得歡快活潑,突出兒童的生活情趣。還可以提醒學生帶上一定的表情、動作,如“飛、拂、放紙鳶”;教師也可以用手勢引導詩句的起伏、節(jié)奏,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2.指導背誦。(1)師生互動:教師描述畫面,學生認真傾聽,說出對應詩句;讓學生來描述畫面,教師說出對應詩句。(2)以補白的形式幫助學生背誦古詩。(課件出示)①草長鶯飛__________,拂堤楊柳__________。兒童散學__________,忙趁東風__________。②草長__________,拂堤__________。兒童__________,忙趁__________。(3)去掉文字,邊看圖邊背古詩。(4)練習背誦:自由背誦、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抽查。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詠、妝、絲、絳、裁、剪”6個生字,會寫“碧、妝、綠、絲、剪”5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詠柳》,并能背誦積累。3.想象畫面,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描述的春天美景?!窘虒W過程】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詞語卡片,學生認讀。河堤 堤岸 楊柳 柳條 吹拂 醉春煙 春風拂面 草長鶯飛2.(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從以上詞語中選擇幾個來描述插圖呈現(xiàn)的景象。3.教師談話,引出課題,理解課題。導語:看到柳樹,你們就不由自主地贊美起來。“柳”是我國古典詩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因其吐青早而成為春天新生的象征。我們上節(jié)課學的古詩《村居》中就有描寫“柳”的詩句。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專門贊美“柳”的古詩——《詠柳》。(板書課題)(1)學習生字“詠”:“詠”是后鼻音;偏旁是口字旁,意為用口吟誦;引導學生聯(lián)系古詩《詠鵝》,明白“詠”是“贊美、歌頌”的意思。(2)交流:“詠柳”是什么意思?“詠梅”“詠蟬”“詠荷”又分別是什么意思?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過渡:真聰明,“詠柳”就是贊美柳樹的意思,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贊美柳樹的呢?1.(課件播放示范朗讀動畫)學生邊看邊聽,感受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聽時注意示范朗讀的停頓、重音,也可以閉上眼睛想象古詩呈現(xiàn)的畫面。2.教師提出自讀要求,學生自學課文。(1)借助拼音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2)圈出本課要學的生字,想辦法記準字形。(3)想一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懂的字詞。3.檢查自讀情況,教師重點指導。(1)指名讀,教師正音:“妝”既是后鼻音,也是翹舌音;“絲、裁”均為平舌音;“剪”為前鼻音。(2)交流識字方法?!舯纫槐龋涸仭? 妝—裝 裁—栽 剪—煎 絳—條◆聯(lián)系生活組詞:絲(絲線)(蠶絲)(絲帶)妝(化妝)(梳妝打扮)剪(剪刀)(裁剪)4.再讀古詩。(可參見《村居》的指導方法)三、明確要點,指導書寫1.出示“碧、妝、綠、絲、剪”五個生字的生字卡片,學生認讀并口頭組詞。2.(課件出示生字的動漫筆順)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的結構、筆順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由“王、白、石”三個字組合而成?!巴酢弊詈笠还P由橫變?yōu)樘幔路降摹笆弊忠獙懙帽馇覍挘c上方的“珀”字相平衡。左邊為點、提、豎,寫在豎中線左側,為右邊的“女”讓出空間;“女”寫在豎中線偏右處。左邊為絞絲旁,第二筆“”從第一筆的收筆處偏上方開始起筆;右邊為“錄”字。上長下寬。四個“”平衡地分布在橫中線和豎中線周圍;下方的“一”字從左下格中間起筆,寫至右下格中間。上寬、長,下扁、短。上部分“”“刂”均在橫中線下方收筆;下方“刀”的撇收筆與橫折鉤在同一水平線上。3.教師范寫,學生跟著進行書空練習;隨后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書寫中的問題。4.投影展示學生書寫作品,師生共同交流評議。四、想象畫面,感悟美好1.學習第一、二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1)指名讀,學生邊聽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2)通過看圖、聯(lián)想,理解詩意。①(課件出示碧玉圖片)學生觀察碧玉的外形特點,尤其是顏色和光澤。②(課件出示柳樹新葉圖片)學生觀察柳樹新葉,想一想:它和碧玉有哪些相似之處?③思考:詩中的碧玉指什么?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詩中用“碧玉”來形容柳樹鮮嫩發(fā)亮的新葉,寫出了柳葉顏色翠綠、光澤均勻的特點。④(課件播放嫩綠柳條隨風舞動的動畫)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柳條具有哪些特點?⑤(課件出示綠色的絲帶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告訴學生:“絲絳”就是衣裙上長長的絲帶。⑥思考:“絲絳”和柳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綠絲絳”指的是什么?這樣寫又有什么好處?“綠絲絳”指的就是垂下來的、長滿葉子的柳條。詩人覺得,那些低垂的柳條就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隨風舞動,十分漂亮。(3)理解詩意。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纖細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4)重點探究。①“一樹”是什么意思?(滿樹。)②這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用“碧玉”比喻柳樹鮮嫩發(fā)亮的新葉,用“綠絲絳”比喻垂下來、長滿葉子的柳條。)(5)指導朗讀。①眼睛看著柳樹的圖片,頭腦中想象著柳樹的樣子,美美地讀一讀前兩句詩。②配樂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齊讀。2.學習第三、四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過渡:這么美的柳條,這么漂亮的柳葉,你們知道是誰裁出來的嗎?(1)指名讀、同桌互讀,先想一想:這兩句詩寫得好不好?再同桌互說。(2)全班交流匯報。①詩意:這些裝扮了一樹的細細的葉子是誰的巧手裁出來的呢?是仲春二月的風,它猶如一把看不見的剪刀,將綠色絲帶隨風裁剪。②把春風比喻成剪刀,會裁剪柳葉,寫出了春天的動態(tài)美。③拓展交流:春風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裁剪出了細細的柳葉,它還能裁出什么呢?(3)指導朗讀。師:這兩句描繪柳葉,一問一答,既贊美了柳葉,又歌頌帶來綠色的春風,用語自然流暢,加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運用得十分貼切,使這兩句詩成為名句。大家試著有感情地讀一讀吧。①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②教師指幾名同學比賽讀,師生共同評議。3.整體感受:讀完古詩,你覺得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哪里?詩人連用三個比喻句,將新生的嫩葉比作碧玉,將無數(shù)垂下的柳枝比作柔軟輕盈的絲帶,將二月的春風比作裁剪柳葉的剪刀,生動地勾勒出一幅美麗而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詩中還巧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碧玉”來形容柳樹,一是與它們的顏色有關,二是古代“碧玉”還指少女,如成語“小家碧玉”?!氨逃駣y成一樹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樹與俏皮可愛的少女聯(lián)系起來了,故而第二句就此聯(lián)想到那垂擺的枝葉就是她身上綠色的絲帶。接下來由“綠絲絳”繼續(xù)聯(lián)想,這些裝扮了一樹的細細的葉子是誰的巧手裁出來的?原來是二月的春風??!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美景的喜愛之情。五、背誦古詩,作業(yè)設計1.教師配樂,學生有感情地熟讀古詩,多形式反復吟誦古詩,背誦古詩。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在這兩首古詩中都出現(xiàn)了“柳”,以柳來寫春景、春意,呈現(xiàn)出一派輕柔旖旎、生機盎然的動人景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感受韻味、想象畫面、感情朗讀幾個方面,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領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xiàn)“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春天的美景,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