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6.老山界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學習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寫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品味文中精彩的語句,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重點:結合具體敘述和描寫,從細節入手,把握紅軍的崇高品質。難點:體會重要的語句、語段的含義,感悟紅軍長征的艱苦和樂觀精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二、檢查預習,掌握字詞1.讀讀寫寫。攀談 峭壁 骨碌 咀嚼 嗚咽 督促灌輸 苛捐雜稅 酣然入夢 不可捉摸2.易錯讀音。欺侮(wǔ) 嗚咽(yè) 驚惶(huáng)宿營(sù) 酣然(hān)咀嚼(jué) 矗立(chù) 蜷起來(quán) 苛捐雜稅(kē)3.多音字。落: 嚼:luò(落差) jiáo(咬文嚼字)là(丟三落四) jiào(倒嚼)luō(大大落落)lào(落枕)jué(咀嚼)4.重點詞語。【驚惶】驚慌。【攀談】閑談,交談。【矗立】高聳地立著。【嗚咽】(流水、絲竹等)發出凄切的聲音。【苛捐雜稅】指繁重的捐稅。捐,賦稅。【酣然入夢】暢快地入睡。【不可捉摸】不能夠預料或猜測。【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1.閱讀時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并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完成表格。時間 下午 天黑 半夜 黎明 上午 下午兩點多 下午兩點多后地點 山溝、山腳 山路上 山路上 雷公巖 山路上 山頂 山頂、下山事情 與瑤民攀談 點火把行軍 露天宿營 吃早飯 幫助傷病員、與敵人開火 休息 下山、宿營2.討論明確文章結構: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第二部分(2—32)敘述翻山的經過。第三部分(33-34)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明確:文章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層次,文章脈絡清晰,敘事和描寫合情合理。四、精讀課文 分析形象1.從路線圖中我們知道紅軍翻山十分艱辛。那么紅軍翻越老山界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呢?明確:①行路難。紅軍要翻越的老山界高且險。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別是雷公巖,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寬;②生活難:補給困難,戰士們吃不飽飯,休息條件也很惡劣;③行動難:紅軍部隊不是輕裝行軍,有傷員、病員以及馬匹等隨行;④處境難:后有追兵,紅軍需要一邊阻擊敵人,一邊急行軍。2.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鼓著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3.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五、品味語言 體會情感我們在閱讀文章時,不僅要從語言文字中理解具體的內容,還要從行文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1.從準確的用詞中體會情感(1)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師:從“照著習慣”和“躲”,你讀出了什么?明確:從“照著習慣”和“躲”,可以看出軍閥對老百姓的欺壓?,幟窦夷兄魅瞬恢澜涍^的是隊伍是紅軍,以為是以前那樣的部隊,所以躲起來。(2)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師:“生怕”“顯眼”,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達了紅軍深切愛護群眾利益的心情。“顯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說明紅軍考慮得周到,也體現了紅軍對群眾的關心。(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目的戰 線上去顯顯身手呢?師:這句話有什么含義?明確: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嘲諷國民黨反動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不去抗日,卻專門對付紅軍,這種反動行徑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意愿。(4)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師: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明確:“笨重"一詞,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紅軍部隊不是輕裝行軍,隊伍里有傷員、病員以及馬匹、裝備等,由此更突出了紅軍的堅強意志和英勇精神。2.從生動的描寫中體會情感(1)場面描寫①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②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兩次寫火把;觀察點開始在山腳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觀察點在山腰時先仰視、后俯視;作者是通過寫火把表現山路陡峭險峻的?;鸢选耙恢边B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③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2)景物描寫①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②“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③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莊嚴、奇偉。 寂靜④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⑤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遠、近、大、細; 比喻、擬人(山泉嗚咽)⑥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3)行動描寫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4)語言描寫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五、小結全文及寫作特點:中心:本文通過對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老山界的敘述,反映了紅軍長征經歷的艱難險阻,歌頌了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樂觀精神。寫作特點:①按照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記敘一件完整的事情,交待清楚明白。前后呼應,結構嚴謹。②景物描寫為表達文章中心服務,通過景物描寫,表現了山勢險峻和山路崎嶇、曲折,也表現了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六、拓展延伸作者說:“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的很?!闭n后閱讀反映紅軍長征的文章,如楊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楊成武《越過夾金山,意外會親人》等,進一步加深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認識。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