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0.阿長與《山海經》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理解詳略安排材料的妙處。2.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碧辟交錯轉換的特點。3.通過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運用詞語之妙。教學過程※活動一:導入新課,梳理字詞。1.出示《朝花夕拾》,引出人物(1) 阿長是什么人 明確:阿長(?——1899),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姓名不可考。長媽媽的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是做裁縫的,她有一個女兒,后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患有羊角風,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2)魯迅還在哪幾篇作品中提到“長媽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狗·貓·鼠》師引導:這位長媽媽雖然只是童年魯迅家的一個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卻對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產生過重要影響。魯迅先生在回憶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經用他少有的溫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魯迅先生終其一生沒有寫成一篇專門回憶自己母親的文章,卻在他46歲那年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懷念這個普通的保姆。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2.探究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者對阿長感情1926年秋,45歲的魯迅先生久病初愈,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非常孤獨和寂寞。“這時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里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懷舊散文,讓魯迅感受到了一種來自童年的、社會底層的力量和慰藉,也讓我們看到了底層人民的可貴精神和品格。3.檢查預習情況(1)認讀下列詞語。煩瑣 粗拙 疏懶 瘡疤 詰問 懼憚 霹靂 震悚 孤孀 惶急 絮說 渴慕 臍 駭 璣 擄 懿(2)劃出自己不懂的詞,查閱工具書理解意思。【詰問】追問;責問。【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懼憚】害怕,畏懼。【絮說】絮絮叨叨地說。【切切察察】細碎的說話聲。【面如土色】臉色像土那樣。形容因驚懼、病痛或氣急等而臉色灰暗。【深不可測】形容水、洞穴等很深。比喻道理深奧或人的心機等難以捉摸。※活動二:梳理事件,把握內容。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1)快速閱讀課文,并說說本文寫了關于阿長的哪些事。①介紹阿長的身份和稱呼。②阿長喜歡切切察察。③阿長對“我”過分看管。④阿長睡覺會擺成個“大”字。⑤阿長元旦讓“我”說吉利話,并給“我”吃福橘。⑥阿長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⑦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⑧阿長謀害“我”的隱鼠。⑨阿長給“我”買《山海經》。(2)瀏覽全文,勾畫出表達“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詞句。第1段:“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第13段:“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第17段:“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占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第18段:“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第26段:“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追問:由上面可見本文的敘事線索是什么 明確:是(對阿長的)感情變化(3)作者對阿長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情感變化: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先抑后揚)對她不好的習慣,“我”最先是“憎惡”“討厭”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話說就是“實在不大佩服”;對她一些令人厭煩的規矩(吃福橘等),“我”覺得是磨難,煩瑣之至,非常麻煩,即作者覺得“不耐煩”;當聽到“長毛”的故事后,“我”對阿長發生過空前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但當阿長謀死“我”的隱鼠后,“我”對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這些都是抑筆。當阿長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又發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一部分是揚。(4)依據中心事件以及“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變化,嘗試梳理全文結構。第一部分(1—2):介紹阿長的身份和稱呼。第二部分(3—18):敘寫阿長的日常事件。第三部分(19—31):寫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抒發“我”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之情。※活動三:分析事件,領會情感。1.文章雖然圍繞長媽媽寫了諸多瑣事,但并不是詳細記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詳有略,請同學們說說,課文略寫了哪些內容,詳寫了哪些內容,為什么這樣安排?明確:略寫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限制“我”的行動、“長毛”的往事、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謀殺”我的隱鼠等。詳寫了給“我”買心儀已久的《山海經》。點撥:敘事寫人散文,若敘多件事,要依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詳略之分,如果一概詳記,不僅可能啰唆,也可能導致邏輯上主次顛倒。本文略寫部分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且部分略寫內容,看似寫長媽媽的毛病,實際也有諸多趣味,如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等,讀來令人不禁莞爾一笑。這些略寫事件,它們起著反襯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對長媽媽的敬意。詳寫買《山海經》一事,立即將略寫的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詳略得當之中得以充分表現。另外詳寫阿長的名字來源,則另有講究,結合歷史背景,這是為了更加突出長媽媽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身份,有這一層介紹,略寫部分長媽媽的諸多毛病不僅情有可原,且更讓人對她表示同情。※課堂小結作者以兒時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起伏變化貫串全文,通過先抑后揚的手法,既刻畫了阿長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顯了阿長樸實善良、仁厚慈愛的天性,同時表達了成年后的作者對阿長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復雜情感。※作業設計1.完成分層作業。2.研讀課文中阿長買《山海經》的部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探究事件和細節,理解阿長的形象。2.品析語言,探究作者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教學過程※活動一:探究細節,分析形象。導入: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態度經歷了一個由抑到揚的過程。這種情感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與阿長有關的幾件事上,其中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使“我”對阿長的情感達到最高點。那么,為什么阿長給“我”買《山海經》,會讓“我”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尋找細節,探討究竟。1.再讀課文,思考“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具體語句,分析阿長的性格特點。(1)寫阿長喜歡 “切切察察”的毛病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這是動作描寫,“豎”“點”展現出阿長動作的粗俗,生動傳神地勾勒出阿長喜歡切切察察說人長短的特點。(2)寫阿長的睡相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這是比喻,把阿長睡覺時的樣子比成大字,形象生動。也說明阿長睡相不好,暗含我對長媽媽無可奈何的厭煩之情。(3)寫元旦的古怪儀式“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 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 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了阿長樸素而又善良真誠的愿望,以及對幸福的渴望,符合底層勞動婦女的身份。語言:“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連用四個感嘆號,五個“恭喜”,表現了阿長心滿意足的歡喜之態。(4)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她常常對我講“長毛”。她之所謂“長毛”者,不但洪秀全軍,似乎連后來一切土匪強盜都在內,但除卻革命黨,因為那時還沒有。……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后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阿長講故事繪聲繪色,語言生動傳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反映出她對“長毛”并不理解,體現出她的愚昧無知。“那里的話 !”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 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講“長毛”故事時語言的荒誕,體現了長媽媽的無知可笑。2.精讀阿長為“我”買《山海經 》部分,體味深情。思考以下問題:(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什么心理?明確:“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說明對從她那里得到《山海經》沒抱什么希望,只是說說而已。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明確:“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我又驚又喜、感激不盡,進而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3)為什么說“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明確: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卻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由一個誰也想不到 的人給“我”買來的,凝聚了長媽媽對“我”的愛,也包含了“我”對長媽媽的感激之情。3.由這些事情中看出長媽媽是怎樣的一個人?明確:饒舌多事、粗俗、不拘小節、愚昧無知,而又善良、真誠、淳樸熱愛、關心孩子的人。4.課文結尾一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明確:抒情。抒發了作者對阿長真摯的感激和深深的懷念之情。它凝聚著“我”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著作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題。5.梳理總結,完成表格。事情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變化 寫作手法切切察察的毛病 饒舌多事 不大佩服 先抑后揚擺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節令人厭煩的規矩 善良真誠 不耐煩講“長毛”的故事 無知、淳樸 特別的敬意為“我”買《山海經》 熱愛關心孩子 新的敬意※活動二:品析語言,探究寫法。1.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還有不少詞語以“大詞小用”的形式出現,細細品味,妙趣無窮。請找出相關語句,仔細品味,然后說出你的理解。(1)含義深刻:這實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這是寫“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后,這段文字中“發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的歌頌。(2)詼諧幽默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驚之后,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的福橘。這里的幽默來自對照強烈的心理描寫。但到夜里,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這里的幽默來自對人物缺點的夸張表現。除此以外,作者童言無忌的表述,長媽媽一本正經的荒誕,對常識的荒誕表述,都產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3)感情濃烈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寫作時的追憶與感慨,這其中是作者不盡的深情與懷念,還含有一份愧疚與歉意。時過境遷,當作者提筆寫下“阿長”這一人物時,那個給作者說各種故事的人,那個讓作者又“討厭”又崇敬的人,那個給作者買“三哼經”的人卻再也不在了。作者自始至終對其真實名字不能著一字,只能用“阿長”這個帶著小人物標簽的名字進行回憶和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一句,是作者對長媽媽最深情的祝禱。(4)大詞小用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夸張手法,句中用到了“憎惡”“謀死”二詞,并非真有這二詞所表現的程度,只是為了夸張地體現兒童的心理,表達“我”對阿長的憤怒與不滿。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句中“空前”與“敬意”二詞,所包含的是兩種視角的含義,從兒童視角來看,是“我”那時信以為真的天真;從寫作時的成人視角來看,也流露著對阿長迷信的調侃。夸張性詞語往往不僅有它表面的含義,更有其符合語境的深刻意義。2.“成年的我”與“童年的我”兩種敘述角度師引導:在談及“大詞小用”時,我們說“空前的敬意”一語中包含著兩種視角的意義,一種為兒童視角,一種為寫作時的成人視角。兩種視角同時在文中出現是否合理呢?這恰恰是本文的特點之一,本文中不僅有“寫作時的回憶”,也有“童年的感受”,請找出相關語句,談談這一特點。明確:關于“寫作時的回憶”,如“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這里“已經說過”很明顯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又如“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敘述角度。※課堂小結作者在本文中常常“大詞小用”,既展現了童年的“我”的真實感覺,有包含著成年魯迅對兒時的自己、對阿長的調侃。兩種敘述視角的交錯使用,形成一種對比,產生一種幽默的效果。※作業設計1.完成分層作業。2.小練筆:寫一寫身邊的“阿長”?你怎樣看待他們的優缺點?談一談你的想法和感受。(200字左右)※板書設計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