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8.短文兩篇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8.短文兩篇 教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7.短文兩篇
陋室銘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了解“銘”文的特點,體會其韻律美。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4.體會作者高潔傲岸、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重點
1.了解“銘”文的特點,體會其韻律美。
2.疏通文義,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作者高潔傲岸、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這是對那些身居陋室,胸懷天下者的歌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對那些不隨波逐流,潔身自好者的贊美。其實,這兩句流傳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來歷的,它歌頌的是唐朝著名文學家、詩人劉禹錫,贊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劉禹錫和周敦頤是怎樣的人?有怎樣杰出的文作?請隨我一同走進課文吧!
二、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了解“銘”文的特點,體會其韻律美。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4.體會作者高潔傲岸、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和柳宗元交誼甚厚,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白居易稱之為“詩豪”。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西塞山懷古》《秋詞》《江南春》《浪淘沙》等。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
惟吾德馨(xīn) 談笑有鴻儒(rú)
可以調(tiáo)素琴 無案牘(dú)之勞形
2.讀出節奏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rú),往來/無白丁。可以/調(tiáo)/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聽課文范讀。思考:《陋室銘》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
明確:對仗、押韻
這就是古代銘文的特點了。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的特點是對仗和押韻。
這篇文章的韻腳分別是什么?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míng)。水/不在深,有龍/則靈(líng)。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qīng)。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dīng)。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xíng)。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tíng)。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韻到底,讓文章回環往復,朗朗上口;韻腳詞均在偶數句,又讓句子兩兩呼應,形成對偶句(駢句),句式整齊,節奏明快,音韻和諧。這就是這篇銘文的語言風格特點。
五、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
【名】出名、有名。 【靈】神異。 【斯】這。 【惟】語氣詞。
【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
【鴻儒】大儒,指博學的人。鴻,大。 【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調素琴】彈琴。調,調弄、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佛金。
【無絲竹之亂耳】沒有世俗的音樂擾亂心境。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神傷身。案牘,指官府文書。形,形體,軀體。
【南陽諸葛廬】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
【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何,什么;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2)全文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顯得神異。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來這里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交往的人中沒有平民。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瀏覽佛經。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它好比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六、品讀“陋室”
1.釋“陋室”之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陋”的涵義:(1)不好看,丑;(2)(住的地方)狹小,不華美;(3)不文明,不合理。
《陋室銘》中的陋指的是(住的地方)狹小,不華美的意思。
2.尋“陋室”之陋
(1)找出文中直接描寫陋室的句子,并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陋室的?
文中“ ”(原句)是從 (角度)寫陋室。
明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人物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正面)——生活情趣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反面)——生活情趣
(2)從描寫陋室句子中,哪里看出陋室之陋?
明確:“苔痕”“草”“素琴”“無絲竹”“無案牘”,這些與王府比起來是簡陋的。
3.品“陋室”不陋
明確:
引出“惟吾德馨”后,作者從自然環境和生活情景著力,描繪出一個鮮明生動的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述了清幽寧靜的自然環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寫的是室內生活富有高雅的情趣——借客人的不俗襯托主人的不凡,以及主人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的是室主人超塵脫俗的胸襟。
作者從不同方面描繪了陋室中的情景,就寫出了陋室不陋。
七、探究“寫法”
1.文章以“陋”字為著眼點,卻以短短數十言,極力寫出了陋室的不陋,并道出了作者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和高潔傲岸的高尚節操。可見這是一篇自述心志、時時警戒自己的銘文。那么我們把這種將自己主觀之“志”寄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的寫法,稱之為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作者將自己主觀之“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寄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的寫法,稱之為 “托物言志”。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 樹、木,或其他具體的物,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作者的個人之 “志”,借這具體之“物”可更巧妙、更 完美地表達,而文章的感染力也會因此增強。
2.寫“陋室”,開篇為何寫“山”“水”?
山、水,比作陋室,仙、龍,比作“吾”。用了類比,比喻的方法,突出作者“陋室不陋”的原因,不是因為外物的特點,而是身處其中的人物,品德高尚,超凡脫俗,與世俗不同的人格特點。“仙、龍”自喻,更突出作者自命不凡的自信和豁達。
3.寫“陋室”為什么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結合以下材料說一說你的理解。
材料一: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住著茅廬,一邊耕地,一邊讀書。11年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
材料二:揚雄,字子云,漢朝時期辭賦家、哲學家。子云亭,是揚雄年少在西蜀讀書的屋舍。揚雄是漢代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來的學者譽為“漢代的孔子”。后來,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召揚雄為門下史。后經蜀人楊莊推薦,漢成帝命他隨侍左右。
“南陽諸葛樓,西蜀子云亭”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即將“陋室”與“諸葛廬”和“子云亭”類比,引前賢陋室自比。孔明和揚雄才德過人,陋室因此不陋,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詞句暗示了自己見賢思齊的遠大志向,含蓄表達了自己也是像孔子、揚雄一類的人。
八、課堂總結
人世蒼桑,歲月如流,像策文通那樣的勢利小人早已化作黃土一堆,而劉禹錫以及和他的《陋室銘》卻光照歷史,流傳千古。寫下“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劉禹錫怎么可能讓一間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潔的心?“晴空……到碧霄”的他又怎么會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他所到之處,老百姓都“因禍得福”, 這樣樂觀豁達,富有生命活力的一個劉禹錫,怎么可能“清高自許”“獨善其身”“隱居避世”呢?他沒有像陶淵明那樣,選擇世外桃源,完全拋卻官場,醉心于自然風物,而是和周敦頤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之中頑強樂觀地生長,跟蘇東坡相仿,流露出對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的譴責和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他不論是在朝廷做官,還是被貶到偏遠的地方,都堅定執著地把兼濟天下作為生命永遠的崇高追求。
九、文言知識
1.一詞多義
無案牘之勞形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何陋之有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2.古今異義
惟吾德馨 馨(古義:德行美好;今義:芳香)
無案牘之勞形 形(古義:形體、軀體;今義:樣子、形狀)
3.詞類活用
有仙則名 名:名詞用作動詞,出名,有名
有龍則靈 靈:形容詞,神異
苔痕上階綠 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
無絲竹之亂耳 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
無案牘之勞形 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十、課后作業
1.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字詞。
2.從《陋室銘》中任選一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說說理由。
愛蓮說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課文,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積累重點實詞和虛詞。
3.理解襯托、托物言志的手法,領悟君子的高潔品格。
4.體會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1.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2.疏通文義,積累重點實詞和虛詞。
3.體會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教學難點
1.理解襯托、托物言志的手法。
2.領悟君子的高潔品格,體會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閱讀了《陋室銘》,感受到唐代詩人劉禹錫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志趣,今天我們再來閱讀宋代周敦頤的名作《愛蓮說》。
二、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課文,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積累重點實詞和虛詞。
3.理解襯托、托物言志的手法,領悟君子的高潔品格。
4.體會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三、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他用故鄉營道濂溪給自己的書堂命名為“濂溪書堂”,世稱“濂溪先生”。與李寬、韓愈、張栻、黃干、朱熹、李士真,并稱為“石鼓七賢”。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
2.寫作背景
《愛蓮說》選自《周敦頤集》卷三(中華書局2009年版),是周敦頤于熙寧元年(1068)擢為南康(現在江西星子縣)郡守時寫的。他曾于府治東側開辟一塊40余丈寬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鼻。作者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污濁,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
可愛者甚蕃[fán] 予獨愛蓮之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漣而不妖 不蔓[màn]不枝
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陶后鮮[xiǎn]有聞
宜[yí]乎眾矣
2.讀出節奏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后/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yí]乎眾矣!
五、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
【之】結構助詞,的。 【甚蕃】很多。
【獨】只。 【自】自從。 【予】人稱代詞,我。
【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連詞,表轉折。
【染】沾染(污穢)。
【濯清漣而不妖】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濯,洗;漣,水波;妖,過分艷麗。
【中通外直】(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挺直。通,貫通。直,挺立。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莖。
【益】更加。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
【褻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謂】認為。
【隱逸】隱居避世。
【噫】嘆詞,表示感慨。
【鮮】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人應當很多了。宜,應當。
(2)全文翻譯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非常喜愛牡丹。我只喜愛蓮花,因為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潔凈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從遠處觀賞但不能靠近賞玩。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應當人很多了。
六、賞“花”
(一)走進“蓮花”的世界
1.讀“蓮花”之句
(1)周敦頤為何如此喜愛蓮花呢?請從文中找出描寫蓮花的句子。
明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蓮花?請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蓮的顏色 不蔓不枝
蓮的姿態 出淤泥而不染
蓮的花莖 濯清漣而不妖
蓮的葉柄 中通外直
蓮的香氣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蓮的外形 香遠益清
蓮的位置 亭亭凈植
明確:
蓮的顏色——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本來潔白的蓮花依然還是——潔白,本來碧綠的荷葉依然還是——碧綠,這就叫——出淤泥而不染。
蓮的姿態——濯清漣而不妖。“濯清漣而不妖”那就是開得端莊大方。
蓮的花莖——中通外直。里面是空的,外面卻是直的,這就叫——中通外直。
蓮的葉柄——不蔓不枝。荷花上面除了蓮葉之外,還有別的枝杈嗎?這就叫——不蔓不枝。
蓮的香氣——香遠益清。
蓮的外形——亭亭凈植。你會想到另外一個成語——亭亭玉立。
蓮的位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小結:作者從蓮的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三個方面描寫了蓮花。
2.品“君子”之德
過渡:周敦頤對蓮的觀察如此仔細、如此認真、如此清楚,他應該知道:蓮葉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暑的功效;蓮蓬可以入藥,有化瘀止血的功效;蓮藕可以食用,有健脾開胃的功效;蓮子可以食用,有養心安神的功效。他為什么不寫呢?其實周敦頤不是不寫,而是那樣太膚淺。他真正要寫的其實不是蓮,而是蓮花的氣質和氣節,而是君子的氣質和氣節。
(1)明確蓮與君子的聯系
蓮花跟君子之間有什么關系?
試用“我從描寫蓮花的 (原句)中看出蓮花具有 美德。”回答
明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潔身自好。蓮花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泰而不驕。蓮花中通外直,象征君子通達正直。蓮花不蔓不枝,象征君子剛正不阿。蓮花香遠益清,象征君子德布四方。蓮花亭亭凈植,象征君子高潔獨立。
(2)明確文章主旨
我們再來回看課文,課文還有哪些句子寫到蓮花。
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蓮,花之君子者也。”寫蓮花就是贊美像蓮花一樣的君子,揭示主旨。周敦頤表面寫蓮花,其實真正寫的是——君子美德。他表面說“予愛蓮”,其實真正愛的是——君子美德。
因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可以換成“君子之愛,同予者何人?”言外之意是:像我一樣喜愛君子的人,還有什么人呢?
(二)走進“菊花”的世界
過渡:課文除了寫蓮花,還寫到了哪兩種花?(明確:菊花、牡丹)為什么要寫其他的兩種花呢?
1.摘句:把所有寫到菊花的句子用橫線劃出來,讀一讀。
明確:晉陶淵明獨愛菊。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2.品句:說說你對寫到菊花的句子的理解。
(1)“陶淵明獨愛菊”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食菊,能延緩生命衰老;菊花不畏風霜嚴寒的骨氣;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 ——[晉]陶淵明《九日閑居其二》
飲酒,能驅除各種煩惱;食菊,能延緩生命衰老。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詩其二》
凜冽的秋霜,令百花凋零,但是——山林中,盛開的菊花傲然奪目。
肅殺的秋風,使萬木搖落,但是——山巖上,蒼翠的青松巍然屹立。
過渡:陶淵明愛菊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2)為什么說“菊,花之隱逸者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明確:陶淵明之前是做官的,只是他厭惡官場腐敗。許許多多的人為功名利祿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陶淵明卻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一份逍遙自在!許許多多的人為了榮華富貴爭得你死我活,陶淵明卻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一份田園自在的詩意人生!從陶淵明之后,菊花不再只是菊花,它成了一種象征。象征著對隱居避世生活的喜愛。
(3)從“菊之愛,陶后鮮有聞”中你讀到了什么言外之意?
陶淵明之后,喜愛菊花的人就很少了,幾乎就沒怎么聽說了。是不是?像陶淵明一樣真正喜歡菊花氣質的人很少,菊花象征隱逸,所以最后一句,“菊之愛”可以換成——“隱逸之愛”。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世俗名利,自由自在地過著田園生活,這就真隱士。像陶淵明那樣真的隱士真的很少了。
(三)走進“牡丹”的世界
1.摘句:把所有寫到牡丹的句子用曲線畫出來,讀一讀。
明確: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品句:說說你對寫到牡丹的句子的理解。
(1)感受“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中的“甚愛”。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劉禹錫《賞牡丹》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唐]徐凝《牡丹》
(2)為什么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 ——[唐]李肇《唐國史林》
(3)從“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你感受到了什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熙熙攘攘,只為了兩個字——富貴。當然,愛富貴也沒錯,但要愛之有道。因此“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以換成“富貴之愛,宜乎眾矣!”
七、析“法”
1.課文寫得最多的是蓮花,為什么還要寫菊花和牡丹呢?
明確:襯托蓮花(也可以說是烘托、對比、比較)也就是說作者是用陶淵明追求隱逸和世人追求富貴的生活態度來襯托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
同樣是襯托,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確:陶淵明是對作者的正襯,世人是對 作者的反襯。
2.其實作者寫三種花的目的是要寫三種人,是要再現他們的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最終表明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志向,這種寫作手法是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明確:所托之物是蓮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
八、悟“情”
面對這樣的蓮花,面對這樣的君子,你會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情?(敬佩、喜愛、贊嘆)難怪周敦頤說——予獨愛蓮。他愛蓮就是愛君子,愛有蓮的氣質的君子,因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對菊花一樣的隱逸者和牡丹一樣的富貴者是怎么樣的感情?思考:
1.“噫”中包含了作者哪幾種不同的情感?
明確:“噫”包含了作者對于陶淵明的惋惜、對世人的厭惡,更流露出作者對于社會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會現實的無奈和悲哀。(如此復雜的情感在文章的第二段得到了充分的流露,特別是一個“噫”字。下面讓我們來深情地朗讀,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多種復雜的思想感情。)
2.第二段前半部分順序是菊花——牡丹——蓮花;“噫”之后順序變為菊花——蓮花——牡丹。
作者為什么要在結尾時將蓮花和牡丹對調?
明確:強調當時社會上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了。作者對調順序就是要突出表達作者對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批判和鄙棄。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九、讀“人”
過渡:真正的君子,不光要說到,還要做到。我們一起來看看,周敦頤做到了沒有。
故事一:
頤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宋史·周敦頤傳》
譯文:周敦頤調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有一個囚犯罪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想加重懲罰。王逵用刑嚴酷,為人兇悍,眾人都不敢勸諫,周敦頤與之辯論再三,不聽,于是扔掉拜謁上司用的手版,準備棄官而去,說:“這樣的官還能做嗎 為了討好上司去殺人,我決不能做這樣的事情。”王逵后來有所醒悟,囚犯這才得以免去死罪。
那一年周敦頤二十九歲,他還沒寫過《愛蓮說》,但是孩子們,你在這件事上有沒有看到“愛蓮”兩個字?從哪里看出來的?
故事二:
廣東端州出產端硯,非常名貴。端州知府貪得無厭,壟斷采石以牟取暴利,百姓怨聲載道。周敦頤擔任提刑官,去端州巡視。知府送端硯作為厚禮。周敦頤說:“我確實喜歡端硯,但人格比端硯更值錢。”他不僅拒收禮物,還下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自采石。禁令一出,貪風頓止。 ——據《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
那一年周敦頤五十五歲。八年前他寫了《愛蓮說》,整整八年過去,他有沒有忘記“愛蓮”?哪看出來的?
故事三:
周敦頤從四川合州卸職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職的王安石。他們相聚王府,談政治,談哲學,雄辯滔滔,心心相印。王安石主持變法時,遇到各種阻力,他如履薄冰獨木難支。這時,周敦頤挺身而出,他說:“新政謀天下太平,是數百年來都不容易做到的事。” ——據《周敦頤集》
那一年周敦頤五十五歲,再過五個月,周敦頤就駕鶴西去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他想到的是誰?(王安石、全國人民、天下太平)。他想過自己嗎?這難道不是愛蓮嗎?不是蓮一樣的君子嗎?
周敦頤說到了,周敦頤更做到了。一千多年前,周敦頤寫下了《愛蓮說》,他真正要寫的,不是蓮,而是君子。他以自己的官德,以自己的人格,成就了蓮,他就是蓮的化身。當然,周敦頤那個年代,真正愛蓮的不多,君子之風不盛。所以他感慨地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然而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愛蓮說》之后,愛蓮的人、愛君子的人越來越多。
舉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周樹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
十、學“蓮”
讓我們學做荷花的事業吧,把芬芳獻給他人;讓我們學做蓮葉的事業吧,以寬闊擁抱生活;讓我們學做蓮子的事業吧,以苦心孕育未來;讓我們學做蓮藕的事業吧,把寂寞留給自己。
十一、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愛蓮說》。
2.比較《陋室銘》與《愛蓮說》在結構、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吴旗县| 新河县| 林西县| 泌阳县| 珠海市| 阿勒泰市| 黎平县| 天气| 张家口市| 洮南市| 大足县| 花垣县| 惠州市| 塔城市| 榆中县| 游戏| 怀来县| 化德县| 集贤县| 开原市| 波密县| 余干县| 乌兰察布市| 宕昌县| 丰县| 兴山县| 温宿县| 安吉县| 遂平县| 兰州市| 邹平县| 遂平县| 三门峡市| 加查县| 西华县| 潜山县| 酉阳| 新干县| 德令哈市|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