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教科版(新教材)科學一年級下冊《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設計課題 1.3 比較物體的輕重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1.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科學思維: 1.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探究實踐: 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態度責任: 1.發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愿望。教學重難點 重點:1.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2.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難點:用稱量的辦法進行測量并記錄。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聚焦 1.提問:猜一猜,這兩個球哪個重哪個輕呢?(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的圖片) 2.引出: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較它們的輕重呢?(學生交流) 3.揭示課題:用簡易天平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板書)課 程 學 習 二、探索 用不同的方法比較4個物體的輕重并排序。 探索一: 預測物體的重量。 1.出示4個物體: 乒乓球、玻璃球、木塊和塑料塊。在預測輕重之前,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這幾個物體的形狀及大小。 2.安排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預測排序結果并記錄下來。 3.對每組的排序進行比較,將學生的討論聚焦在“你們是如何預測的?”這類問題上,以引發他們的進一步思考。 探索二: 掂量不同物體的輕重。 1.師:大家對4個物體的輕重預測有不同。那么接下來我們就用掂量的方法再來比較一下它們的輕重。 2.學生小組活動:嘗試用掂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交流反饋: (1)說說給4種物體掂量比較的結果。 (2)說說比較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請有序掂量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方法。 4.學生利用有序掂量的方法再次嘗試比較。 5.發現木塊和塑料塊的質量很接近,很難用掂量的方法進行比較。 探索三:稱一稱 1.我們掂量了四個物體的輕重,結果還是不一樣,古時候人們用一種簡單的工具——古代衡器,看看這個儀器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介紹古代衡器的制作原理。兩邊一樣重,平衡。哪邊重,哪邊就下垂。 3.古代衡器已經很難找到了,看看這個簡易天平能不能代替古代衡器,稱出誰輕誰重? 4.演示:利用簡易天平來比較木塊和塑料的輕重。 5.思考:利用回形針,怎樣的稱量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快速的知道五個物體的輕重。 6.利用簡易天平稱量四個物體 7.交流匯報,四種物體的輕重達成共識。 三、研討 1.投影儀展示一位學生的記錄表:看一看我們三次排序的結果是怎樣的? 全班學生發現三次的排序都有不同。 2.哪種方法更準確?說說你的想法。 四、拓展 1.比較紙杯和塑料杯的輕重。 2.提問:這兩個杯子形狀相似、大小相同,它們一樣重嗎? 3.學生交流想法。課堂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板書設計 1.3 比較物體的輕重 預測 掂量 稱量:天平教學反思 在第一課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并實踐了一些觀察、描述物體的方法,積累了一些關于物體特征的科學詞匯,比如輕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不同物體的輕重可以用掂的方式來比較。但是,這種簡單的方式能否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呢?學生會發現,對于兩個物體輕重的比較,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結果,尤其是當兩個物體的輕重差不多的時候,就很難用“感覺”的方法來判斷。這就引發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如何更為準確地判斷物體的輕重呢?針對一年級學生,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測量方法,即運用簡易天平來稱量,并通過觀察、簡單統計等多種手段來得到結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0張PPT)1.3 比較物體的輕重第一單元 身邊的物體教科版(新教材)科學一年級下冊科學觀念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科學思維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探究實踐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態度責任發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愿望。核心素養聚焦:猜一猜,這兩個球哪個重哪個輕呢?乒 乓 球玻 璃 球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較它們的輕重呢?聚焦:猜一猜,這兩個球哪個重哪個輕呢?用簡易天平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簡易天平挑戰:判斷下面幾個物體誰輕誰重?用不同的方法,將下列物體按照輕重排序。探索一:預測木塊和空盒子誰比較重,你是怎么預測的?玻璃球和乒乓球誰比較重,你是怎么預測的?探索二:掂一掂像這樣掂一掂,再來排一排順序吧!探索三:稱一稱簡易天平1.一邊盤里放被測物體,另一邊放曲別針;2.當兩邊平衡時曲別針的數量就代表了物體的重量;3.比較曲別針的數量。曲別針探索三:稱一稱什么稱量順序能更有序更快速地得到四個物體的質量呢?探索三:稱一稱播放視頻我們的三次排序哪個結果更準確?研討1chēng chēng稱 一 稱木塊是較輕還是較重,怎樣描述呢 研討2下面的兩個杯子形狀相似、大小相同,一樣重嗎?拓展=50個曲別針 =30個曲別針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課堂練習下面有三個蘋果,實物和圖片一樣大,( )蘋果最重。A B CA課堂練習2.下列( )方法不能準確地比較出重量相近的 和 的輕重。A.用手墊一墊B.在天平兩邊分別放上被測的兩個物體C.分別用回形針測出兩個物體的輕重,再進行比較A課堂練習3.在實驗的過程中,第一步應該( )。A.預測B.掂一掂C.稱一稱A課堂練習4.我們可以通過“掂一掂”來比較物體的輕重。 ( )5.最準的測量物體重量的方法是”預測“。 ( )6.影響物體重量的因素只有大小。 ( )7.向簡易天平的兩端添加重物后,下沉的一端更重。( )8.使用天平時,砝碼要一個一個地添加。( )√××√√謝謝觀看教科版一下《身邊的物體》單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 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設計).docx 1.3 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課件).pptx p10.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