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語文園地六 課時 3文本分析 語文園地六共安排了6個板塊的內容。 “識字加油站”編排了8個場所名稱,分兩組呈現,引導學生認識其中的“博、館”等9個生字,學習利用場所名稱識字。 “字詞句運用”共有兩個題目,第一題提供兩組易錯字,讓學生通過發現易錯規律,正確書寫“含、迎”等容易多寫或少寫筆畫的字,以及“蕩、滿”等結構易錯的字。第二題引導學生聯系語境,利用反義詞猜猜詞語的意思,繼續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測詞語意思的能力。 “寫話”引導學生針對奇妙的自然現象,提出不懂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寫下來。教材提供了示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多樣,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展示臺”內容上與第五單元口語交際《圖書借閱公約》承接,展示如何參與建立和 管理班級圖書角,有喜歡讀書的好習慣。 “日積月累”編排的是唐代詩人李紳的古詩《憫農(其一)》,要求學生熟讀背誦。 “我愛閱讀”編排的《最大的“書”》,通過地質勘探隊員和川川的對話,將自然科學知識蘊于生動形象的講述中,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受川川的勤學好問,了解化石的形態和成因等相關知識,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教學目標 1.認識“博、館”等9個生字。 2.認讀有關場所名稱的詞語,學習利用場所名稱識字。 3.能正確書寫“含、迎”等容易多寫或少寫筆畫的字以及“蕩、滿”等結構易錯的字。 4.能運用學過的方法猜出詞語的意思,并能說出理解詞語的方法。 5.朗讀例文,能感受提問的不同角度。 6.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疑問寫下來。 7.能展示如何參與建立和管理班級圖書角,有喜歡讀書的習慣。 8.能背誦古詩《憫農(其一)》。 9.自主閱讀《最大的“書”》,感受川川的勤學好問,有了解大自然的興趣。教學重難點 1.認識“博、館”等8個生字。 2.在生活中識字,規范書寫漢字。 3.能運用學過的方法猜出詞語的意思,并能說出理解詞語的方法。 4.能展示如何參與建立和管理班級圖書角,養成喜歡讀書的習慣。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讀有關場所名稱的詞語,學習利用場所名稱識字,認識“博、館”等9個生字。 2.能正確書寫“含、迎、留”這3個容易多寫或少寫筆畫的字,以及“蕩、滿、敬”這幾個結構易寫錯的字,能聯系語境猜測詞語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識字加油站 1.教師導入新課:同學們,第六單元的課文我們學完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單元的最后一部分——語文園地六。 教師板書:語文園地六 2.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看圖猜猜這是什么地方? 預設:博物館 體育館 3.教師提出要求: 我們現在來學習像這樣表示場所名稱的詞語。先借助拼音讀準確。 教師板書:識字 4.開火車讀詞語,糾正字音。 明確要求:現在請同學們開火車來讀詞語,一人讀一個詞語,比比哪列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其他同學來當小聽眾,認真聽“小車廂們”讀得對不對。 預設需要教師強調的字音:“覽”不能讀成“nǎn”,“診、哨”都是翹舌音。 5. 引導觀察: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兩行詞語,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第一行詞語都帶“館”字,第二行詞語都帶“所”字。 6.出示識字游戲記憶。 (1)熟字識記“館”。 (2) 組詞識記:博物館 博覽 科技 體育 (3) 讀一讀,組個詞語吧! 7.教師提問:生活中你見過這些場館嗎?說說“館”是干什么的地方? 結合生活經驗,引導說話:請大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這些場所是干什么的。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充說明。 預設:“館”表示收藏陳列文獻、文物,進行文體活動的場所。 8. 以同樣的方法學習“所”。 預設:“所”用作機關或其他辦事機構的名稱。 9.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其他的場所名稱。 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場所呢? 預設:美術館 海洋館 招待所 指揮所 教師小結:看來,生活就是我們識字的好場所,只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留心觀察,用心想,用心記,就一定會認識更多的漢字,成為班里的“識字大王”。 二、字詞句運用 1. 教師提出要求:認真讀讀課本81頁“泡泡” 中的提示,再觀察方格中的兩組漢字,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教師板書:筆畫 (1)引導觀察:請同學們觀察“含、留、迎”三個字,說一說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師生補充: ①“含”上部的“今”容易寫成“令”; ②“迎”字的“卬”容易多寫一點或一撇; ③“留”上半部分容易漏第三筆的點。 (2)再次觀察:觀察“蕩、滿、敬”三個生字,說一說他們分別是什么結構的,容易錯寫成什么結構?師生補充。 ①“蕩”是上下結構,上邊是“艸”,容易錯寫成左右結構; ②“滿”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氵”,容易錯寫成上下結構; ③“敬”是左右結構,右邊是“攵”,容易錯寫成上下結構。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結合平時的學習,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屬于這兩類的易錯字,整理在生字改錯本上。 ①容易多寫或少寫筆畫的字:底 值 真 鳥 候 具 燒 步 ②容易多寫或少寫筆畫的字:藥 愿 蓮 (4)教師提醒:同學們看,這些字在書寫時也很容易出錯,大家今后寫字時一定要注意觀察筆畫和結構,這樣才能把字寫正確。 2. 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讀題目中的3個句子,用學過的方法猜猜加點詞語的意思。 預設1:由“明說”這個詞可以推斷“暗示”的意思。就是用含蓄的語言或舉動使人領會意思。 預設2:“保密”和“泄露”是一組反義詞,由此可以推斷“泄露”的意思是應該保密的東西被說出來了。 預設3:“喧鬧”可以和“安靜”比較理解,也可以想象校園生活的場景理解“喧鬧”的意思:喧嘩熱鬧。 3. 教師小結方法:聯系句中的反義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新詞的意思。 教師板書:解詞 4.引導學生齊讀三組反義詞:喧鬧—安靜 暗示—明說 泄露—保密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朗讀例文,能感受提問的不同角度。 2.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疑問寫下來。 3. 能背誦古詩《憫農(其一)》。 【教學過程】 一、寫話 1.教師導入新課:同學們,學習了本單元有關“大自然的秘密”這組課文,有的同學頭腦中一下子冒出了許多問題——你們知道星星為什么會眨眼睛嗎?你們知道為什么下雨后天上會掛著彩虹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吧! 教師板書:寫話 2.讀一讀,說一說。 出示疑問:剛才小剛提的這些問題和哪些事物有關? 預設:氣象 植物 動物 地理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奇妙的大自然! 3.教師提問:想想這些問題是針對什么提出的? 引導交流“為什么”,這些叫什么呢? 預設:疑問詞。 引導學生交流回答:針對現象產生的原因提問。 4.教師再問:你們還能找出其他疑問詞嗎?又分別代表什么? 預設:哪兒是地點,誰是人物,怎么是一種方式。 5.教師小結:看來提問還真是一門學問,我們可以用上“為什么、哪兒、誰、怎么”等疑問詞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問。 教師提出要求:“小蟋蟀在草地下挖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隧道”。請用上不同的疑問詞從不同的角度對下面句子提出提問。 預設1:小蟋蟀在哪兒挖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隧道? 預設2:誰在草地下挖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隧道? 預設3:小蟋蟀為什么在草地下挖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隧道? 6.引導學生練寫:大自然真是奇妙??!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著很多“問號”?把它們寫下來吧! 7.注意要求:一行寫一個問題,開頭空兩格;從不同方面用多種疑問詞提問。 預設:太陽為什么會東升西落? 地球為什么繞著太陽轉? 樹葉為什么秋天會變黃? 小鳥怎樣繁殖后代? 小燕子為什么站在電線上不會觸電? 小花貓和小鴨子的繁殖方式為什么不一樣? 二、日積月累 1.回顧導入。 (1)引導背誦:同學們,你們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那你會背《憫農》中的《鋤禾》嗎?誰能給大家背一背? (2)導入新詩: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也就是《憫農(其一)》。 2.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3.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預設需要教師強調的字音:“憫”是前鼻音,“紳”是翹舌音,“粟”是平舌音,還要提醒“一”的變調。 4.朗讀古詩,讀好節奏。 5.借助插圖了解大意。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并交流:春種、秋收寫出了什么? 預設:寫出了一年的勞動過程。 (2)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嗎? 預設: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6. 教師提出問題:農民辛勤勞動,莊稼要豐收了,那他們是不是就能吃飽飯,過上好日子呢? 出示插圖,引導學生交流:說說你從哪里看出農民吃不飽飯,日子過得不好? 預設:圖中的人衣不遮體、瘦骨嶙峋 7.引導學生理解古詩題目“憫農” 預設:憫的意思是可憐、同情,所以憫農就是同情人民。 8.出示詩意,學生齊讀。 教師小結:《憫農(其一)》描寫了農夫們辛苦耕種,開墾了所有的土地獲得了豐收,結果卻餓死的情況,抒發了詩人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強烈憤慨之情,以及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 9.多種形式的朗讀,師生讀,男女生讀,有感情地朗讀。 10.嘗試背誦。 11.拓展閱讀《憫農(其二)》。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能展示如何參與建立和管理班級圖書角,有喜歡讀書的習慣。 2.自主閱讀《最大的“書”》,感受川川的勤學好問,有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學習展示臺 1.教師導入:在上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活動中,我們共同制定了班級的“圖書借閱公約”。通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你覺得班上的圖書角怎么樣?管理得好不好? 2.引導思考:對于圖書角,圖書數目多不多?圖書種類是否豐富?圖書擺放是否整齊?借閱圖書的同學多不多? 3.交流展示: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一下自己為圖書角的建立和管理所做的事情以及閱讀圖書的收獲。 小組交流,明確展示的內容。 預設1:制定圖書借閱公約:按時歸還,不拖延、愛惜書籍,不破壞。人人帶書充實圖書角 預設2:主動整理圖書:文學類、童話類、科幻類。 二、走進閱讀,感受魅力 1.教師引導學習:從展示活動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學喜歡讀書,這是一個好習慣。書里面有文字、圖片,通過閱讀,可以學到知識、道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本最大的“書”—— 2.教師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預設1:最大的“書”是什么? 預設2:為什么加引號? 預設3:這“書”中寫了什么? 預設4:這“書”有什么用? 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么問題。 點擊圖片,播放《最“大”的書》。 4.教師提出問題:最大的“書”是什么?你從哪里讀明白的?把相關句子找出來。 預設:巖石就是書啊!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一層一層”說明外形像書。 5.教師提出要求:在文中找一找“書”里面有什么內容?這些內容說明了什么? 預設:書里面的字說明是雨痕,波痕和礦物,書里面的畫說明是樹葉,貝殼和小魚。 6.小組交流:這些有字有畫的內容告訴我們什么? 預設:它告訴我們,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長滿樹木的陸地。后來,陸地沉下去了,這里就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萬年,海底慢慢上升,這里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腳下的這座山。 簡單來說變化就是:陸地→高山→大海 7.同桌交流:在文中找一找,這“書”有什么用? 預設:它能告訴我們哪里埋著煤炭,哪里藏著鐵礦……把這本“書”讀懂,就能為國家找到更多的寶藏! 8.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所感。 (1)你喜歡川川嗎?你要向他學習什么? 預設1:川川愛動腦筋,很好學,也很有志向。 預設2: 我們也要像川川那樣做個勤學好問的孩子。 (2)你對這本最大的“書”感興趣嗎?你覺得這本“書”怎么樣? 預設1:很神奇,經過好長時間才能形成 預設2:很神奇,和我們讀的書一樣有字有畫 預設3:這本“書”作用很大。 (3)知識遷移:巖石是一本神奇的“書”,你知道嗎?在大自然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書”呢? (4)引導學生齊讀句子:美麗的胡楊林是“書”,順著它的身子挖下去,就能找到地下水;可愛的小狗是“書”,讀懂它就知道它在天熱的時候為什么喜歡伸著舌頭;天空中的云是“書”,讀懂它就讀懂了天氣。 (5)教師小結:大自然中的“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能發現更多的奧秘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落實和延伸,并合理設計練習形式,降低了學生練習的難度。還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識字加油站”板塊,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自己了解的場所和拓展其它的場所名稱,“字詞句運用”部分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兩組字的易錯點和同類易錯字,把課堂交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就是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當學生有了充分的空間展示自我時,就會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就會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促進自身的感悟、想象、思維的發展,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工具性,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的形象不能是課本的翻版,而是充滿個性思辨和眾人智慧的個性化知識體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空間的知識框架?;顒拥拈_展首先要考慮的是給學生帶來認知的歡樂,讓學生在聽做、讀寫、視聽等活動方式中不斷將知識積累、儲存。因此,語文園地的設計意在搭建一個活動平臺,老師和學生一起開動“知識快車”,教學活動中學生先將自己的收獲裝入“小成果袋”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今后我要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努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