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語文園地八 課時 3文本分析 “識宇加油站”中,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字詞句運用”第一題中,發現組內的兩個詞意思相近,一組表示時間短或動作很快的詞語,一組是表示時間長或動作緩慢的詞語;“字詞句運用”第二題中,發現前面一個加點詞是某種心理,后面一個加點詞是這種心理下產生的動作表現;“我的發現”中,發現這四個偏旁的特點,發現偏旁與字義的聯系規律。既要引領學生明詩意、悟詩情,又要指導學生想象畫面、背誦古詩。能借助古詩插圖,感受古詩畫面美。教學目標 能借助形聲字構字規律認識“鉤、鏟”等10個生字。積累近義詞語,能選用詞語說句子。能根據提示想象畫面,仿照例句寫句子。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兩點水和三點水所代表的不同意思,能區分這些偏旁相似的漢字表示的意思。背誦古詩《舟夜書所見》。自主閱讀《李時珍》,了解李時珍和他編寫《本草綱目》的艱辛歷程。教學重難點 1.積累近義詞能選用詞語說句子;能根據提示想象畫面,并仿照例句寫句子。2.背誦古詩《舟夜書所見》,能夠用自己的話簡單描述詩意,能夠獨立閱讀《李時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單元回顧,復習導入在《祖先的搖籃》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我們的祖先摘野果、掏鵲蛋、捉蜻蜓、逮蟈蟈……;在《羿射九日》里,我們了解了神奇的神話故事;從《黃帝的傳說》中,我們聽說了黃帝造車和造船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今天的學習。二、識字加油站1.偏旁歸類,發現規律(1)朗讀。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詞語。(2)出示“鉤子”和“鏟子”的圖片,發現規律:金字旁的字與金屬有關。交流帶有金字旁的字:鐵、銅、鉛、針、銀……(3)出示“梅花”和“柿子”的圖片,發現規律:木字旁的字與樹木有關。交流帶有木字旁的字:桃、樹、柳、楊、梨、桂……(4)分小組觀察其他三組詞語,說一說自己的發現。(5)談發現,交流帶有該偏旁的字。預設:第一排的兩個字都是“钅”旁,都與金屬有關;第二排的兩個字都是“木”旁,都與植物有關;第三排的兩個字都是“氵”旁,都與水有關;第四排的兩個字都是“火”旁,都與火或光有關;第五排的兩個字都是“土”旁,都與土有關。2.挑戰賽:給偏旁加生字(部件),組成新字并組詞钅—( )( ) 木—( )( )氵—( )( ) 火—( )( )土—( )( )3.總結規律:預設:“金木水火土”不但能單獨成字,還可以成為一個字的偏旁部首。每個偏旁部首都有自己所表示的意思。4.教師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課本上的10個生字和它組成的詞語,還分類回憶了許多學過的漢字。這偏旁表義的造字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記憶生字,記憶更多的生字。去掉拼音,再來認識一下他們。三、字詞句運用1.讀一讀下面的詞語,選一兩個說句子(1)不同形式認讀詞語。(2)小組討論,發現規律:讀詞語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預設:①“忽然”和“突然”是一組近義詞,“立刻”和“馬上”也是一組近義詞,由此可推出,這六組詞語都是近義詞。②第一排是表示時間短或動作很快的詞語,要讀得稍快一些。③第二排是表示時間長或動作緩慢的詞語,要讀得慢些。(3)說句子:各小組選擇一兩個詞語說句子。2.讀句子,想象畫面,再仿照例句寫一寫(1)研讀例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2)讀句子,談發現:邊讀邊思考,說說加點詞語之間的聯系。預設:例句中前面一個加點詞是某種心理,后面一個加點詞是這種心理下產生的動作表現。(3)指導朗讀:根據想象的畫面,讀出太陽的害怕的樣子。(4)根據發現,讀提示,想象畫面,說句子。李明 , _跑進了教室。 提問引導:李明當時是什么心情呢?他很著急,他會怎樣跑進教室?(5)自由仿寫。思考:如果一個同學很高興或者很難過,會怎樣跑進教室?劉帥 , _跑進了教室。陳甜甜 , _跑進了教室。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思考:同學們今天早上出家門的時候,心情怎么樣?請你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結:今天,同學們十分開心,蹦蹦跳跳地走進學校。咱們帶著開心的心情進入有趣的語文課堂吧!二、我的發現1.出示“我的發現”中的四組字。2.多種形式讀,自由讀、指名讀、分組讀。3.我們經常會把這些外形相近的偏旁混淆,你有什么好方法幫助大家區別呢?你有什么發現呢?4.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5.歸納預設:“礻”是“示”的變體,與祭祀、禮儀有關。“衤”是“衣”的變體,與衣服有關。“冫”一般與冰、冷有關。“氵”大多與水有關。6.拓展練習:帶這幾個偏旁的字還有哪些?寫一寫吧!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結:我們碰到不認識或不熟悉的字時,可以通過分析字的偏旁結構來猜測字意,這樣就能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字或詞語的意思。三、日積月累過渡:接下來,我們來學一首古詩吧!1.看圖學詩:觀察課本中古詩的背景插圖,說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2.理解詩題:詩人也看到了這些景物,并寫下了一首詩,題目是《舟夜書所見》。從詩題我們可以猜測詩人是在哪寫下的這首詩?從課題哪個字知道的?什么時候寫下的呢?從課題哪個字知道的?寫的是什么?從課題中哪個詞語知道的?3.品味詩歌(1)播放詩歌朗讀視頻,聽范讀。(2)借助拼音自由讀一讀這首詩。(3)指名讀,正音。(注意:“查”為多音字,在本首詩中作為姓氏,讀作“zhā”;“月黑見漁燈”中“見”讀“xiàn”;“散作滿河星”中的“散”讀“sàn”;“螢、星”是后鼻音。)(4)小組賽讀、全班齊讀,讀出節奏。(5)介紹詩人。(6)小組討論:根據插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人查慎行到底看到了怎樣的景色?(7)指導朗讀,想象畫面。(8)指導背誦:閉上眼睛想象著畫面,在小組內合作試著背誦。第三課時一、初讀課文1.介紹李時珍:今天我們要去認識一位明朝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的名字是李時珍。2.初讀課文:請同學們借助拼音讀課文,讀完課文交流不懂詞語的意思。3.播放播放《李時珍》,邊聽邊思考: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本草綱目》?4.詞語解析。二、研讀原因提問:李時珍為什么決定重新編一部完善的藥物書?1.交流語句: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父親醫術很高,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李時珍看到醫生能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的痛苦,就從小立下志向,要像父親一樣為窮人看病。學生匯報交流:通過“從小立下志向,要像父親一樣為窮人看病”可以知道李時珍從小立志行醫,這就是他要重新編一部藥物書的原因。教師板書:立志行醫2.交流語句: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狀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于是決定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學生匯報交流:因為“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還有“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所以李時珍要重新編一部藥物書。教師板書:編寫藥書3.教師總結:課文寫了李時珍立下行醫的志愿,后來在行醫過程中李時珍發現了藥物書的缺點,他想,病人吃錯藥,那多危險啊,于是決定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三、感受困難1.自讀課文,思考:李時珍在編寫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交流語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萬水千山。他有時上山采藥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就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農民、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書上沒有的知識。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嘗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預設1:從“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中,我們可以知道李時珍為了編寫藥書親自上山采藥,體現了他不怕環境艱難,不怕氣候惡劣,勇于吃苦的精神。教書板書:親自采藥預設2:“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農民、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書上沒有的知識”,說明他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虛心向各行各業的人學習知識,積累經驗,為寫書做充分的準備。教書板書:積累經驗 虛心學習預設3:從“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嘗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說明他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嘗藥,確保藥物的藥性和藥效更加準確,為寫書做充分的準備。2.教師總結:無論是親自采藥,還是請教大家,虛心學習、積累經驗,又或者是親自嘗藥,以確保藥物的藥性和藥效,這些都是李時珍為了編寫藥書付出的努力,做的準備。教書板書:編寫準備小結:故事中哪些地方讓你印象深刻,講給你的同桌聽吧!四、銘記偉大,拓展延伸1.銘記偉大(1)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結果如何?教書板書:寫出巨著(2)讀完《李時珍》這篇文章,說說李時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3)李時珍用了整整二十七年的時間,終于編寫成了著名的《本草綱目》,而這部書也成就了李時珍偉大人生。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什么呢? (4)課文小結:本文寫李時珍從小立志學醫,在行醫過程中發現藥物書有許多缺點,他懷著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決心重編新藥物書,做了認真準備,終于寫成。反映了他為人民不怕艱苦、不怕危險、踏實認真,一心為人民的好思想、好品質。2.拓展延伸:請大家多閱讀一些介紹像李時珍這樣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刻苦鉆研的名人書籍。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教學環節設計較為巧妙,逐步深入,從簡單的識記開始,接著到深層的理解,最終達到實際的運用。語文園地設計的最終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知識,這一目標已基本達到。除了讀以外,我還把生字詞放進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記,這樣可以加深對生字詞的理解。同時,我還讓他們用連一連的方式,讓同學們把握生字的讀音,效果比較好。在字詞句的教學中,我注重小組學習,通過合作,讓同學們在理解詞語、句子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可謂一舉兩得。本節課也有小小的不足之處,就是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較為生硬,在生字教學中,對偏旁這部分把得過多,同學們沒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所想所得。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能注重學生的實際感受,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