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語文園地一 課時 2文本分析 第一單元語文園地安排了三個板塊的內容。“交流平臺”引導學生交流在閱讀時能從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教材分別以《鄉下人家》的結尾,《天窗》的過渡句為例,說明了閱讀課文時要留心特別能夠達作者情感或想法的語句。編排這部分內容,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單元所學課文,發現這一類課文的共性特點,鞏固習得的“抓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閱證法,并在以后的閱讀中能靈活運用。“詞句段運用”安排了兩項內容。第一項是引導學生聯系具體語境,選擇兩三個詞語說說城鄉生活的差異。第二項是仿照例句,看圖選擇一種情境來寫一寫。“日積月累”安排的是毛澤東創作的一首詞《卜算子·詠梅》。這首詞情緒熱烈,頓挫有力,塑造出梅花高潔而又樂觀的形象。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方法。結合生活,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加以運用。組織語言,練習表達。選擇圖片仿照例句進行描寫。自主朗讀《卜算子·詠梅》,讀準字音,理解大意。反復朗讀,熟讀成誦。教學重難點 學習運用抓關鍵語句體會課文情感的方法。2. 結合生活,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加以運用。3. 理解詞的大意,熟讀成誦。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交流平臺本單元學習的課文中,有些語句特別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或想法,讀讀下面的幾位同學的交流,想一想這些語句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或想法?板書: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作者情感1.小剛:我發現有些語句能夠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小蘭:我從《鄉下人家》的最后一句“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感受到了鄉下人家的美。小明:學習《天窗》時,我從“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這句話中,體會到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2.請同學們把上面表示作者情感或想法的部分用“ ”畫出來。3.學生交流。學生反饋練習情況,教師評價指導。4.教師總結評價,點撥指導:(1)《鄉下人家》表達了作者的想法是“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2)《天窗》表達了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4. 小練習:請同學們從本單元其余的文章中找最能表達作者感情或想法的句子,看看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或想法。示例:從《宿新市徐公店》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表達了詩人喜愛兒童及鄉間美景的思想感情。從《三月桃花水》體會到作者對三月桃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二、詞句段運用1、理解詞語。①教師引導:隨著本單元課文的文字,鄉村生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鄉村有鄉村的特點,城市有城市的魅力。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這些詞語,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生1:我發現了這兩行詞語的前兩個詞都是二字詞語,后三個詞都是四字詞語。生2:我發現上面一行的詞語都是形容城市生活的,而下面一行的詞語都是形容鄉村生活的。板書:詞句段運用——體會城鄉生活差異②教師問:這些詞語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生:繁華這個詞語讓我聯想到了城市里的高樓大廈。教師:大家知道“璀璨”是什么意思嗎?璀璨這個詞語是用來形容珠玉等光彩奪目,城市里的霓虹燈光彩奪目也可以用“璀璨”來形容。當你看到這個詞語時,你會聯想到什么畫面呢?生:我會聯想到夜晚來臨,城市的燈亮起來了,一排排路燈、五顏六色,變化多端的霓虹燈,絢麗多彩的畫面。教師:你能理解“燈光輝煌”這個詞語的意思嗎?看到這個詞語時你會聯想到什么畫面呢?生:燈光輝煌是形容燈光很燦爛,很亮。看到這個詞語我會聯想到城市的夜晚,各式各樣的燈光亮起,十分繁華的畫面。③教師引導:“肥沃”一詞的意思是指含有適合植物生長的養分、水分,一般用來形容土壤很肥沃。當你看到這個詞語時,會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呢?生:我會聯想到鄉村的稻田、菜地和果園。教師問:“靜謐”這個詞語應該怎么去理解呢?生:可以用找近義詞的方法進行理解,靜謐的近義詞是安靜,靜謐就是安靜的意思。2、詞語運用。教師引導:請你從以上詞語中選出兩三個詞語,說說你體會到的鄉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生1:我從“麥浪、炊煙裊裊”這兩個詞語體會到了鄉村的田野遼闊,人們生活悠閑。板書:鄉村——靜謐生2:我從“高樓林立、燈火輝煌”這兩個詞語體會到了城市的繁華和熱鬧。板書:城市——繁華教師總結:從這些詞語我們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城鄉生活的差異,城市生活是繁華的,而鄉村生活是靜謐的,各有各的魅力。第二課時一、詞句段運用1、品讀例句。(1)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例句的特點:請你讀一讀課本中的例句,說一說這兩個例句在表達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生:這兩個例句的開頭部分都分別列舉了幾樣景物,都在結尾部分做了總結。教師:你觀察得真細致!這兩個例句的前半部分都分享列舉了幾種景物,后半部分進行總說。請你用橫線畫出例句列舉的景物,再用虛線畫出總說的部分。(2)教師引導學生品味例句的妙處:列舉景物有什么特別的方法嗎?如果我們把句子改一改的話效果會如何呢?請你觀察一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之處,你覺得哪一句更好呢?生:原句列舉景物時都運用了一個形容詞對景物進行了描述,而改過后的句子卻是直接列舉景物。我認為原句更好,因為原句對列舉的景物進行了修飾,把風景描述得更加生動形象。(3)教師引導學生仿照例句描述畫面:掌握了例句的特點,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下面的圖畫中選一幅,仿照例句說一說。①教師提示:在描述這張圖片的時候,可以先從上往下,或者從下往上看圖,再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看草原圖的感受。誰能來描述一下這幅草原圖,看看誰是我們班的小作家?生:湛藍的天空,高聳的雪山,碧綠遼闊的草地,一群群羊兒、馬兒在自由自在地吃草,這是一幅多么和諧自然的草原風景圖啊!教師點評:你從上往下看圖,先是描寫了天空、雪山,又描寫了草地和羊群、馬群,最后總說了你的感受,描述得生動形象,你可真是我們班的小作家呀!②教師提示:這張圖片的難度就有所提升了,在描述這張圖片時,可以圍繞小溪,先寫什么樣的小溪,再按順序寫什么樣的草地、綠樹、山峰,還有什么樣的鳥兒,除了看到的,還可以寫自己仿佛聽到了什么,再用一句話表達一下內心的感受。誰敢來挑戰一下描述這幅圖片呢?生:一條小溪歡快地在山間奔跑,溪邊草地碧綠,樹木茂盛。遠處的山峰若隱若現,有只美麗的鳥兒飛過,山間立即回響著它歡快的歌聲,真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教師:你的描述實在太完美了!有序描寫了圖中的各種景物,同時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小溪與鳥兒的可愛。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例對這幅圖片的描述,請大家一起讀一讀。③教師提示:這幅圖片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風景圖,在描述這幅圖片時可以按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順序,從操場上學生的活動,寫到校園的建筑,班級傳來的朗朗書聲,再寫校園的綠化,最后表達自己對校園生活的感受。生:這里綠樹環繞,有著寬闊的操場,每當下課鈴響起時,同學們都會在操場上奔跑嬉戲,熱鬧極了!遠處矗立著我們的教學樓,教學樓前還有一根筆直的旗桿,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旗桿上隨風飄揚。教室里傳來朗朗書聲,這就是我們的美麗校園。教師:你的描述非常不錯!字里行間都表達出了你對校園的喜愛之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讀范例,看看范例中是怎樣描述這幅圖片的。二、日積月累1、導入詩詞。教師引導:大家喜歡梅花嗎?你學過哪些贊美梅花的詩呢?生:我喜歡梅花!我學過盧鉞的《雪梅》和王安石的《梅》。教師: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詠梅詞。板書:卜算子·詠梅2、學生自由朗讀詩詞。要求:把字音和節奏讀準,上下闋之間要注意停頓。3、教師指導朗讀:同學們,“卜算子”中的“卜”是什么讀音呢?生:“卜算子”中“卜”的讀音是bǔ。教師問:“猶有花枝俏”中“俏”的讀音是“xiāo”嗎?生:不是“xiāo”,是“qiào”。教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劃分好節奏,我們一起齊讀一下這首詞,注意把字音和節奏讀準。4、走進作者。教師:你對毛澤東有哪些了解呢?生:毛澤東是湖南湘潭人,是中國人民的領袖,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5、理解大意。教師:請你借助字典和同學交流,試著理解詞的大致意思吧!教師引導:在理解的過程中,有哪些字詞是你比較難理解的嗎?生1:“待到山花爛漫時”中的“爛漫”是什么意思呢?教師解答:爛漫的意思是顏色鮮明而美麗。生2:“猶有花枝俏”中的“俏”是什么意思呢?教師解答:這個字我們可以通過組詞來理解,俏的意思就是俏麗。生3:“她在叢中笑”中的“叢中笑”是指什么呢?教師解答:這里的“叢中笑”是指百花盛開時,感到欣慰和高興。教師引導:理解了這些難點詞語,這首詞的大意就很好理解了,誰能來為我們當一當小小翻譯家呢?生:風和雨把春天送走了,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經結了深厚的冰,但還是有花盛放。梅花雖然俏麗,卻不和春天的其他花朵競爭,只把春天的消息來通報。等到漫山開滿了鮮艷美麗的花時,她卻感到欣慰和高興。教師點評:你的翻譯非常準確,和標準的大意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實在是太棒了!6、體會感情。教師引導:理解了大意后,你能來說說從這首詞中體會到了什么嗎?生:這首詞上闋描寫了梅花的美好俏麗,下闋主要描寫梅花的偉大精神,塑造了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堅韌不拔的美好形象。板書:上闕——梅花身姿下闕——精神風貌教師總結:這首詞的上闋寫了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下闋主要寫梅花的精神風貌,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的形象,鼓勵人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板書:俊美、堅忍不拔的形象威武不屈的精神 樂觀主義精神7、引導背誦。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詞難背嗎?老師告訴你們一個好方法,只要熟讀詞后填一填,你就會背啦!學生朗讀并根據提示嘗試背誦。三、拓展延伸,積累知識。教師引導:背完了這首詞,我們再來積累一首毛澤東的詩吧!教師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七律·長征》,引導學生感受詩中透露出來的輕松豪邁,感受紅軍的英勇頑強、滿腹豪情。板書設計交流平臺——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作者情感詞句段運用——體會城鄉生活差異鄉村——靜謐城市——繁華卜算子·詠梅上闕——梅花身姿下闕——精神風貌俊美、堅忍不拔的形象威武不屈的精神樂觀主義精神教學反思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也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少講多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提高語文素養。在本節課教學中,“交流平臺”介紹了根據關鍵詞句理解作者想法或情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先出示了文中交流片段,在閱讀與練習中引導學生掌握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詞句段運用”欄目提供了兩部分內容,其一通過一些詞語比較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其二是根據片段寫片段;讓學生先感知,最后學生練習,這樣學生才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實感受到這些詞語或片段的精妙。“日積月累”欄目中讓學生先感知詩詞《卜算子·詠梅》,再嘗試自己理解詩詞大意,并在難點處適時予以引導,這樣學生的記憶就深刻一些。趁此機會,多讀多寫,日積月累的成效就會更鮮明。學生通過學習,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