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3 “蛟龍”探海 教學目標 1.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查閱相關資料,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認識有關“蛟龍”探海的內容,了解我國在深海探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探討課文體現的科學精神,理解體會這些科學精神的內涵。 重點難點 探討課文體現的科學精神,理解體會這些科學精神的內涵。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中國深潛事業的發展歷程介紹、“神舟九號”航天員與“蛟龍號”潛航員海空連線等等有關中國上天入海探索的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神秘的大海深處都有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 生答:(預設)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如品種繁多的魚類,五顏六色的珊瑚),海底石油、天然氣、可燃冰,富可敵國的財富(如海底沉船寶藏),失落的文明(如傳說中的古代文明亞特蘭蒂斯),未知的生物和危險…… 師總結:海洋是人類巨大的資源寶庫,是未來社會物質生產的重要原料基地。神秘的大海深處不僅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還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今天,我們將要學習許晨的《“蛟龍”探海》,一起領略中國在探海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板書:“蛟龍”探海) 二、初讀感知 (一)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辨清字形。 蛟(jiāo)龍 憧憬(chōng jǐng) 驀(mò)然 深邃(suì) 矚(zhǔ)目 蹣跚(pán shān) 矗(chù)立 浩瀚(hàn) 淋漓盡zhì(致) 波lán(瀾)起伏 2.通曉詞義,理解詞語。 (1)憧憬:向往。 (2)宏圖:遠大的設想;宏偉的計劃。 (3)突襲:用兵力出其不意地進攻;突然襲擊。 (4)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5)淋漓盡致:形容文章、談話等詳盡透徹,發揮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徹底。 (6)繪聲繪色:形容敘述、描寫生動逼真。也說繪影繪聲、繪聲繪影。 (7)波瀾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時的樣子。 (8)躊躇滿志:形容對自己的現狀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9)劈波斬浪:船只行進時沖開波浪,比喻排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許晨,山東德州人,作家。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2018年8月11日,憑借《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中國作家》紀實版2015年第11期)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2.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有改動。題目為編者所加。20世紀末,隨著國際海底資源調查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國家對載人潛水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此前,美、俄、法、日4個國家已經掌握了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而我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起步較晚。2001年,國內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級專家以及政府部門負責人達成共識:要制造中國自己的載人潛水器,深度7000米。2007年9月1日,在多家部門合作下,許多科學家魂牽夢繞了無數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終于組裝完成。自2009年起,“蛟龍”號連續4年在不同海域開展了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7000米級海上試驗。本文記述的是“蛟龍號”于2012年6月24日在馬里亞納海溝區域執行的7000米級海試任務。 (三)整體感知 1.本文主要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什么時間+誰+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意義)。 交流:2012年6月24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地球海洋最深點——馬里亞納海溝海域成功坐底7020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事。 2.作者是怎樣來記敘這件事的? 提示:結合教材旁批來概括。概括時注意表述:先……接著……然后……最后…… 交流:作者先從人類對海洋的永恒向往和無盡探索寫起,為寫“蛟龍”探海營造出富有詩意和歷史感的背景;接著介紹試驗海域——馬里亞納海溝,海試當天的天氣,既是客觀記述,又側面表現了“蛟龍”探海難度之高、意義之大;然后介紹海試團隊躊躇滿志地奔赴海試海域以及成功坐底的過程;最后詳細記述了“神舟”和“蛟龍”通話的過程,以奇跡般的海空連線,展現出我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可劃分為幾部分?怎樣來劃分? 交流: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簡要介紹人類對海洋的探索以及20世紀之后的深海探測現狀。 第二部分(3~7段):介紹“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的海域、當天的天氣以及成功下潛的意義。 第三部分(8~15段):介紹“蛟龍號”海試團隊奔赴海試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過程。 第四部分(16~21段):詳細記述“神舟”與“蛟龍”通話,以奇跡般的海空連線,展現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 2.作者寫作本文時,中國的載人深潛現狀如何? 交流:中國的載人深潛落后于美、俄、法、日四國。 3.對于這次海試的海域,作者是從哪些方面進行介紹的?為什么要反復介紹? 交流:地理坐標——北緯11°20′、東經142°11.5′; 區域范圍——亞洲大陸和大洋洲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 長度——全長2550千米; 形狀——呈弧形; 平均寬——70千米; 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 最深處——位于斐查茲海淵,達11034米; 形成歷史——已有6000萬年; 其他——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反復介紹馬里亞納海溝,既是客觀記述,又側面表現了“蛟龍”探海難度之高、意義之大。 4.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長什么樣子? 交流:紅白相間的小鯨魚一樣的機器,機身上漆著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和兩個醒目的藍色大字——“蛟龍”。 5.作者為什么要介紹海試當天的天氣情況? 交流:天氣因素是影響海試結果的重要因素。作者介紹當天的天氣情況,既是作客觀的陳述,又能通過大海天氣變化莫測的特點突出“蛟龍”探海的難度之高、意義之大,同時也為后文海試指揮部在遭遇風雨突襲,海況不佳的情況下,能經過周密嚴格的探測而作出天氣條件會逐漸好轉,海面以下完全具備試驗條件的判斷,從而下定決心按時下潛做鋪墊。 6.海試地點距出發港口萬里之遙,為什么是“親近”的? 交流:“海試地點距出發港口萬里之遙”是從空間上的距離來說的,而“親近”是從感情上的距離來說的。“蛟龍號”海試團隊渴望快點到達那片遙遠的海域,去實現“蛟龍號”沖擊深潛7000米的入海奇跡,所以對于距出發港口萬里之遙的海試地點,在情感上他們是親近的。 7.怎樣理解“馬里亞納海溝,中國‘蛟龍’來了!”這句話? 交流:“中國‘蛟龍’”既是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也是指“蛟龍號”海試團隊。這句話用短句的形式,語言簡潔精練,帶著挑戰的自信,突顯出中國海試團隊昂揚自信的精神風貌。 8.聯系上下文,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緊張有序”的。 交流:抓住“向陽紅09號”試驗母船上現場指揮部的情況來表現“緊張有序”。“監控屏幕上不斷顯示著水下各種數據”從視覺上來寫,“揚聲器中不時響起‘蛟龍號’潛航員和水面控制人員之間沉著冷靜的通話聲”從聽覺上來寫,說明水下任務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9.“蛟龍”與“神舟”的海空連線是如何操作的? 交流:潛航員的祝福通過聲波穿透深海,傳到陸地基站,再由陸地轉發到茫茫太空中的“神舟九號”艙內。 10.文章結尾段的“好啊!”非常口語化,用在這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這里的“好啊”,既是感嘆“神舟”和“蛟龍”以奇跡般的海空連線互致祝福,又是感嘆我們中國在一天之內誕生了“神舟”上天、“蛟龍”入海兩項奇跡,表現出作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深深的驕傲和自豪。 四、思考探究 1.本文體現出怎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交流:(1)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如在海試當天,在遇到風雨突襲、海況不佳的情況下,海試團隊經過周密嚴格的探測,天氣條件會逐漸好轉,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備試驗條件。因此,海試仍然按時下潛,體現出海試團隊的專業以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團結協力的科學精神。如出征儀式上,試航員與大家互相擊掌;在下潛的3個多小時里,“向陽紅09號”試驗母船上的現場指揮部緊張有序,監測著水下各種數據,水面控制人員與潛航員沉著冷靜地通話:大家各司其職,為海試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出團結協力的科學精神。 (3)胸懷祖國的科學精神。如“蛟龍號”海試團隊躊躇滿志地奔赴試驗海域,為爭取實現入海的奇跡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潛試驗,欣喜地接受與“神舟九號”于6月24日同天沖擊上天入海奇跡的任務,成功坐底7020米,不僅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最新紀錄,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海空連線中的祝福語,更是體現出他們對祖國深深的愛,表現出他們胸懷祖國的科學精神。 2.中國載人深潛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你覺得中國“蛟龍號”能實現成功坐底7020米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1)技術上的創新。“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經過了大量的科技專家與技術人員的拼搏,由我國自主研發、集成創新而成的,而且它經過了2009年開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潛海試后,科技專家和技術人員又對它進行了改進。 (2)有專業、自信的海試團隊。海試團隊不僅躊躇滿志地奔赴海試海域,而且在海試當天,在遭遇了風雨突襲、海況不佳的情況下,他們經過周密嚴格的探測,認為天氣條件會逐漸好轉,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備試驗條件,按時下潛并完成成功坐底7020米的任務。 五、拓展延伸 我國載人潛水器發展歷程: 1.1986年,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它下潛深度達到300米,一次可救助22名艇員。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國在那個年代援潛救生水平躍居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2.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制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3.2010年7月,中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了3759米,中國成為繼美、俄、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4.2012年6月,“蛟龍”號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創造了7062米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下潛至7000米,標志著中國具備了到達全球99%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5.2017年10月3日,中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海試成功。作業能力達水下4500米、國產化率95%,從研制立項到海試交付只用了8年。 6.2020年11月10日,中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2020年11月13日,“奮斗者”號與“滄海號”首次海底聯合作業,再次深潛到馬里亞納海溝。 師總結:中國并非傳統的海洋強國,卻在蔚藍的海洋中描繪出一幅幅令世界贊嘆的畫卷。奇跡的背后,是一代代深藏功與名的科研英雄。斗轉星移、四季變幻中,祖國的海洋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中國載人深潛技術實現了從弱到強、從個體到譜系的突破。一個個深潛器的閃亮名片: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體現的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深度的增加,更是為大國重器奮斗的情懷。 六、課堂小結 這篇報告文學記敘了2012年6月24日中國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地球海洋最深點——馬里亞納海溝海域成功下潛,創造了同類型潛水器潛海7020米的世界紀錄的事,表現出我國在載人深潛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七、布置作業 觀看有關中國“蛟龍號”深海大探索、“神舟”飛天的專題紀錄片和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了解我國的科技發展和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板書設計 介紹人類對海洋的探索以及20世紀之后的深海探測現狀 介紹試驗海域、當天天氣以及成功下潛的意義 驕傲 “蛟龍”探海 介紹海試團隊奔赴海試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過程 自豪 記述“神舟”與“蛟龍”通話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