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6* 有為有不為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和關鍵語句的含義;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體會作者平實質樸的語言風格。 3.學習本文引用名言警句進行論證的方法,體會議論性文章說服力強的特點。 4.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善惡。 重點難點 1.掌握重點字詞和關鍵語句的含義;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體會作者平實質樸的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準備范讀音頻,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了解過季羨林先生吧!季羨林先生的文章中多含理性哲思,其中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理性的判斷,也有思想的光芒,還有智慧的閃現,特別是對于國家、民族、時代、社會、人民、人生、哲學的思考,充分體現了作為一個優秀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擔當。《有為有不為》即闡述了作者對“大小善”“大小惡”的理性思考,意在引導眾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則、守底線”。本節課,我們一起去聆聽季羨林先生的教誨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讀感知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訴諸(sù zhū) 屈膝(xī) 貳(èr)臣 籠(lǒng)統 輪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yì)然 激勵(lì) 潰(kuì)于蟻穴 2.解釋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1)訴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種方式解決事端、矛盾等。 (2)良知良能: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人類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本能。 (3)煩瑣:繁雜瑣碎。 (4)大逆不道: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5)閉目養神:閉上眼睛,保持心理和身體的平靜狀態,以消除疲勞。 (6)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7)高賦:高聲吟唱。賦,吟、詠。 (8)籠統:缺乏具體分析,不明確。 (6)輪廓:(事情的)概況。 (10)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千里長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螞蟻洞而潰決。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 (11)得逞:(壞主意)實現;達到目的。 (12)一發而不可收拾:形容事情一旦發生便難以控制,局面無法收拾。 (13)制裁:用強力管束并懲處。 (14)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15)浪子回頭:指不務正業、游蕩玩樂的人改邪歸正,悔過自新。 (16)毅然:堅決地;毫不猶疑地。 3.填空。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齊奘,山東臨清人。學者、作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北京大學教授。在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二)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試著概括一下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交流: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2.邊讀邊思考, 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入手闡述“有為有不為”的道理的? 交流:從“善”與“惡”的大小入手。 3.從全文來看,作者認為哪些事應該“有為”?哪些事應該“有不為”? 交流:①大小善應該“有為”。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即“大善”,應該“有為”;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即小善,應該“有為”。 ②大小惡應該“有不為”。凡是對國家不利,對人民不利,對人類發展、前途不利的事情,即“大惡”,應該“有不為”;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不利,對妨礙社會安定團結的事情,即“小惡”,應該“有不為”。 4.速讀全文,為文章劃分層次。 交流:第一部分(1~2段):解釋“為”與“不為”的含義,并著重分析“為”和“不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惡”。 第二部分(3~7段):通過對大善大惡、小善小惡的分析,指明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第三部分(8段):總結全文,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三、合作探究 1.為什么“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是“應該”二字? 交流:“應該”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宜”,就是“合適”,就是能分辨是非善惡,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沒有“應該”,“做”和“不做”就沒有區別了。 2.“大小善”和“大小惡”有什么樣的聯系? 交流:“小善”不去做,就是“小惡”;與“大善”相反就是“大惡”。“小善”做多了,就能成就“大善”;“小惡”做多了,就發展成“大惡”。 3.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 交流一:不離題。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即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 交流二:不離題。“有為”是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有不為”是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所以在“做”之前必須弄清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即要分清是非善惡。所以文中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并不離題。 四、拓展延伸 1.本文第3~6段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試舉一例加以分析。 交流:①道理論證。如第3段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話,論述應該不應該和善惡一樣,也是有大小之別的。 ②舉例論證。如第4段列舉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的例子,用生活中的例子指出什么是小善、小惡,通俗易懂。第5段列舉宋代文天祥從容就義的事例來指明什么是大善,間接地指明了什么是大惡。 ③對比論證。如第6段站在國家、人民、人類的角度,從正反兩個方面概括總結什么是大善、大惡,小善、小惡。 2.請概括第7段的論證思路。 交流: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這一觀點,接著引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一俗話作為道理論證,來論證觀點;然后,列舉現實生活中貪污的例子,論述小惡會發展為大惡,闡明“小惡”的危害,引起人們對“小惡”的重視。 五、寫法借鑒 1.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相結合,說服力強。 文中舉現實生活中在公交車上能否給老人和病人讓座,來指明小善和小惡;舉歷史上文天祥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的例子來指明什么是大善,假想文天祥想活下去,屈膝投敵,來指明什么是大惡,讓我們在今古正反的對比中明白什么是小善小惡、大善大惡。 文中還大量地引用名言警句進行道理論證,如引用“行而宜之之謂義”來闡述什么是應該;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論述應該不應該和善惡一樣,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引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 2.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文章先是闡釋“為”“不為”的含義,緊接著加以論證,最后水到渠成地表明觀點。中間部分在闡述論證過程時,層層深入,邏輯嚴密,首先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引出對善惡大小的思考;然后列舉公交車上有人假裝閉目養神逃避讓座的事例和文天祥從容就義的事例,提出兩個分論點,并歸納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惡;最后進一步補充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 六、課堂小結 本文從“善”與“惡”的大小入手,闡述了“大小善”“大小惡”的內涵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深入淺出地告訴讀者只要能分辨清是非善惡,自然明白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號召人們“有為”“有不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則、守底線。 七、布置作業 讀完全文后,有人認為“具備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示例一:同意。具備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 示例二:不完全同意。良知良能是“有為有不為”的基礎,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人雖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應該為而不為,清楚不應該為而依然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還遠遠不行,還必須有實際行動才行。 八、板書設計 (闡明含義:“為”與“不為”的含義) (分論點一: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 (有為有不為) (論證過程) (分論點二: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 (表明觀點: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