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3《列夫·托爾斯泰》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設想《列夫 托爾斯泰》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外國作品,節選自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中的《托爾斯泰》。本文不僅是一篇人物傳記,更是一幅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示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征,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為我們了解、走近托爾斯泰打開了一扇窗口。本單元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點,感受他們的非凡氣質,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揣摩關鍵語段的含義及其妙處,透過細節描寫并結合人物生平體會作者的感情。基于此,筆者擬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以“丑陋的外表天才的靈魂”為主題展開,重點引導學生通覽全篇,了解文章大意,結合關鍵語句,把握托爾斯泰外貌和眼睛的特點;并結合相關資料了解托爾斯泰“天才靈魂”的深邃、偉大。教學目標語言建構:通覽全篇,梳理文章內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問題。思維發展:跳讀課文,聚焦關鍵語句,感受托爾斯泰外貌的特點。價值觀念:拓展資料,結合文章內容,了解托爾斯泰靈魂的高貴。教學重點1.通覽全篇,梳理文章內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問題。2.跳讀課文,聚焦關鍵語句,感受托爾斯泰外貌的特點。教學難點拓展資料,結合文章內容,了解托爾斯泰靈魂的高貴。教學過程一、導入,感反差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在俄國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暄赫的歷史,父親有世襲的爵位,母親是公爵的獨生女兒,所以他是個天生的貴族。可是他卻渴望改革俄國不合理的農奴制度,想把自己的私人財產分給農民,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去生活。他放棄了上流社會生活的風雅和排場,像一個農民一樣親自參加勞動。他是誰呢?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板書課題)二、通覽,知反差1.速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預設——文章主要描繪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前半部分(第1-5段)詳盡刻畫了其整體肖像,而后半部分(第6-9段)則著重于他的眼睛。2.通過剛才的閱讀,托爾斯泰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預設——(開放性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托爾斯泰的第一印象,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出后續的學習,學生能夠說出外貌丑陋、長相平凡、眼睛非比尋常、外貌與與他偉大作家的身份有些不匹配既可。)三、精讀,析反差1.托爾斯泰說:“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朗讀文章1-5段,邊讀邊勾畫出之中描寫相應部位的語句,仔細閱讀,嘗試概括托爾斯泰的形象特征。預設——第1段勾勒面部輪廓,強調多毛特征;第2段運用多種修辭描繪面部細節,展現其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之感;第3段聚焦面容表情,凸顯其“憂郁”一面;第4段多角度展現其相貌的普通平常;第5段則通過訪客失望的反應,進一步強調其外貌的平凡乃至丑陋。(可設計表格,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是一張怎樣的臉?預設——這是一張丑陋的臉這是一張憂郁的臉這是一張平庸的臉……(出示列夫·托爾斯泰的照片,讓學生將文字描述與人物的外貌相對照,文章真實的特點。)3.請大家找出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茨威格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他的眼睛?表現了托爾斯泰怎樣的特點?預設——托爾斯泰的眼睛藏著豐富的感情。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托爾斯泰的眼睛更是如此——“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云”,這樣的眼睛,是“出現在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通過這雙眼睛,我們看到了托爾斯泰豐富的內心世界。托爾斯泰的眼睛具有強大的威力。首先,在于托爾斯泰的眼睛,擁有深刻、準確的洞察力,“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其次,這雙眼睛,能夠看清社會和人生的本質,“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托爾斯泰的眼睛掩藏在丑陋的外表下。初見托爾斯泰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感到失望,因為真實的他距離我們想象中的文壇泰斗,實在差得太多了。可是當我們與他對視的時候,才會發現那個更大的世界,“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就像他高貴的靈魂一樣,潛藏在最深處。四、拓展,悟反差1.文章中,作者反復提到“天才的靈魂”,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列夫·托爾斯泰“天才的靈魂”表現在哪些方面?預設——因為他能透過偽飾,看清世界的真相;因為他擁有豐富的感情,能與所有人共情;因為他能洞察時代……2.作者為何強調托爾斯泰具有“俄國普通大眾的臉”?這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深意?預設——這反映了托爾斯泰晚年世界觀的轉變,堅決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對富裕階層及土地私有制進行批判,其精神與俄國普通勞動大眾緊密相連。補充托爾斯泰的人生簡歷和文學成就,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托爾斯泰。列夫 托爾斯泰(1828年-1910年)出生于俄國貴族家庭。曾在喀山大學學習,后輟學。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有過出國旅行經歷,晚年追求平民化生活。主要文學成就有《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等,其作品以宏大敘事、深刻思想及對人性的精準洞察著稱,展現俄國社會風貌,揭示社會矛盾,對世界文學發展影響深遠。(可對《復活》做簡單介紹)3.結合課文和補充資料,你覺得托爾斯泰是一個怎樣的人?預設——外貌平凡質樸、思想深邃獨特、人性洞察入微、精神崇高偉大……4.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對美與丑又有了怎樣的認識?預設——(開放性拓展問題,不追求正確答案,意在幫助學生認識到心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知道我們不論是認識一個人,還是認識一種事物,不能僅憑外在,而要通過內在去判斷其美丑,明白外在美是暫時的,經不起歲月的考驗,而內在美卻是永恒的,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彩。)五、課堂小結文是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運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張手法力透紙背又妙趣橫生地描繪了托爾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獨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還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無限崇敬和贊美之情。六、布置作業1.課外閱讀《三作家》。2.請制作一張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物卡片。具體要求如下(1)基本信息姓名、身份或職業、國籍或地區、出生或逝世日期。(2)顯著成就精選代表性主要成就或貢獻;榮譽獲獎。(3)設計元素①主題:體現卡片主題和作者對名人的尊重敬佩。②色彩:色彩搭配美觀,整體和諧且具有辨識度。③圖片/Logo:可以名人的高質量頭像或設計Logo,建議體現專業性和識別度。④字體:選擇易讀且符合風格的字體,避免過于花哨或難以辨認的字體。⑤布局:清晰簡潔,排版勻稱,突出重要信息。(4)可以適當創新,但不得搞怪荒誕。第二課時教學設想《列夫 托爾斯泰》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外國作品,節選自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中的《托爾斯泰》。本文不僅是一篇人物傳記,更是一幅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為一篇傳記作品,本文很是獨特,無論其對人物外貌的傳神描寫,還是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篇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指出,“作者馳騁想象,大量運用比喻和夸張;文章語言典雅優美,文氣酣暢。對一些精彩的語句,可以反復誦讀,細細品味”“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閱讀時要仔細體會這一寫作特點。”結合閱讀提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本文的文本特質,本節課筆者擬以“品味生動描寫 感受復雜情感”為主題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精彩的語句和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在感受課文典雅優美、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的同時,學習本文在寫人方面的技巧。教學目標語言建構:品味精彩語句,感受修辭手法之妙。思維發展:回顧文章內容,學習欲揚先抑之技。價值觀念:研讀作者評價,理解贊美惋惜之情。教學重點1.品味精彩語句,感受修辭手法之妙。2.回顧文章內容,學習欲揚先抑之技。教學難點研讀作者評價,理解贊美惋惜之情。教學過程一、導入托爾斯泰是偉大的作家,因為他能看穿社會的真相;茨威格同樣是偉大的作家,因為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本節課我們將走進字里行間,看看作者是怎么表現出托爾斯泰的特征的。二、品讀,賞精彩描寫1.在刻畫人物肖像時,作者既正面描寫,又側面烘托,既整體描繪,又局部特寫。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學習作者的這些描寫手法。預設——正面描寫:亂蓬蓬的頭發,怎么也遮不住兩只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側面烘托: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整體描繪: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臺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局部特寫: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2.在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作者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請找出,體會其表達效果。示例——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多毛的臉龐寫成“植被多于空地”,奇妙風趣。(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改寫為不使用修辭手法的白描語段,并與原文對比,體會修辭在描寫中的獨特魅力。)3.除了運用修辭,本文在遣詞造句上也別具特色,請找出相關語句,說說其妙處。示例——“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寒光四射”“鋒刃無情”“直戳要害” 這些詞語組合,進一步強化了對托爾斯泰目光犀利程度的描寫,同時也暗示出他對自我的深刻剖析,用詞精準且富有張力,從側面反映出他性格中深刻、冷峻的一面。三、回顧,析精巧結構1.通讀全文,思考:作者為何要大肆渲染其外貌的平庸?這樣的描寫背后有何深意?預設——一方面,這是對其外貌的真實刻畫,體現了他作為俄國普通民眾一員的身份;另一方面,為后文突出其精神世界的偉大做鋪墊,形成鮮明對比。(介紹先抑后揚的寫法,引導學生說出其妙處。)2.我們采用先抑后揚寫法寫作的時候,往往會讓文章割裂,作者是如何實現“抑”“揚”之間的巧妙過渡的?預設——內容上的突然逆轉。文章開篇從多個方面對托爾斯泰的外貌進行了“抑”的描寫,把他的面容描繪得極為平凡甚至丑陋,讓讀者對托爾斯泰的外在形象形成一種負面的、普通的印象。“貶低”之后,文章筆鋒一轉,開始對他的眼睛和精神世界進行“揚”的描寫進而揭示出他深邃而偉大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讀者的認知和情感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情感上的無縫過渡。作者通過情感的逐漸轉變來實現“抑揚”的銜接。從最初對外貌描寫時略帶不屑的情感,在表現托爾斯泰的平凡時,逐漸趨于平緩,隨著對托爾斯泰眼睛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描寫,情感逐漸升溫,直至達到對他的高度崇敬和贊美,使讀者的情感也被作者帶動,從最初的不以為意到后來的深深折服,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情感沖擊力。四、升華,感復雜情感1.文章結尾,作者寫道,列夫·托爾斯泰“看透事物本質”,卻會缺失幸福。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此問很難,必要時教師要補充相關資料,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討論。)預設——“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為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的主宰和主人。但“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盡其畢生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爾斯泰厭棄貴族生活,放棄財產,因為和家人產生矛盾,最后毅然離家出走,客死途中。托爾斯泰的人生經歷,恰為這句話做了注腳。(追問:文章還有哪些看起來不合理的語句,找出來,探討其含義。)2.通過閱讀文章,你覺得茨威格是帶著什么感情來寫這篇文章的?預設——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悲憫與感慨、對托爾斯泰深邃靈魂的崇敬與贊美、對托爾斯泰人格魅力的傾慕與敬仰、對托爾斯泰命運的遺憾和迷茫。(可補充介紹茨威格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五、課堂小結偉大的人物總是相通的,因為懷著相似的情感,茨威格才能將列夫·托爾斯泰寫得這么逼真。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多讀經典,與名人對話,觸碰他們的靈魂,升格自己的精神。六、布置作業1.閱讀《名人傳·托爾斯泰傳》2.寫一個外貌描寫的片段,用上課文中的手法。板書設計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丑陋的外表 天才的靈魂真正的幸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