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知識清單第4課《竇娥冤》一、知識積累1、關漢卿,(1234年-1300年左右),字”漢卿“,號已齋(一齋、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 不伏老》中說“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2、元雜劇的體制①結構:元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凈:俗稱“大花臉”,配角有副凈,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 b 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③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有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④宮調:樂音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不同宮調之聲情不同。《竇娥怨》第三折用正宮,適于表現“惆悵雄壯”的思想感情。3、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被譽為“梨園領袖”“雜劇班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數量超過了被譽為“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838年《竇娥冤》就有英譯本流傳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關漢卿與達·芬奇等同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二、課文內容1、故事情節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寫出竇娥的悲苦身世。第一折(開端):賽盧醫為躲債欲殺蔡婆,蔡婆為謝恩引狼入室。第二折(發展):張驢兒為逼婚誤殺親父,竇娥在公堂屈打成招。第三折(高潮):赴法場竇娥指斥天地,明冤屈發下三樁誓愿。第四折(結局):竇天章考取功名,竇娥冤屈得以昭示。2、竇娥的人物形象性情善良蔡婆的糊涂是導致竇娥陷于悲劇的一個因素,但她非但不埋怨,不記恨,生命行將終結時,想得最多的卻還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竇娥還央求父親收留無依無靠的蔡婆,這種以德報怨的孝順凸現了竇娥的善良無辜。剛烈、具有反抗精神竇娥指天斥地,對人人敬畏的天地進行了憤怒的抨擊。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它已經超出了為個人鳴冤的層次,上升到對社會、對封建秩序的反抗。3、三樁誓愿①血濺白練——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②六月飛雪——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③亢旱三年——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這是竇娥對現實徹底絕望而表現出來的更堅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屈能得到昭雪,惡勢力會受到懲辦;同時也表現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種美好愿望。而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兩樁誓愿即時應驗,是為了突出竇娥的冤,突出竇娥品格的高潔,從而增強作品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力。竇娥發“亢旱三年”的誓愿初衷針對的是官吏,因為當時朝廷對官員的考核主要是以“考課”為主,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官員收繳的稅收情況,亢旱三年的結果是糧食顆粒無收,官吏考核就會不合格,但竇娥沒想到這樁誓愿靈驗后最苦的還是百姓,這也間接反映出竇娥思想的局限性。第5課《雷雨》一、知識積累1、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臺藝術,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戲劇的三大要素: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①沖突:是矛盾斗爭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表現階級之間和階級思想的矛盾沖突,有些沖突也表現為先進與落后、進步與保守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應比生活矛盾更強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戲劇性。②臺詞:劇中人物的語言。它是性格化而富有動作性的,即人物的語言是同他的行動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形式有對話、獨白、旁白(登場人物離開其他人物而向觀眾說話)、內白(在后臺說話)、潛臺詞(登場人物沒說出來的語言,而是用表情表現出來的言外之意)等等。③舞臺說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的敘述和描寫的語言。說明的內容有關于時間、地點、人物、布景的,有關于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于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于“效果”的,有關于開幕、閉幕的等等。戲劇的語言包括臺詞和舞臺說明。戲劇語言五個特色:動作性;個性表現力;抒情性;有潛臺詞;動聽上口,淺顯易懂。2、《雷雨》是曹禺先生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悲劇。《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醞釀,激化,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悶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最終這個罪惡的大家庭崩潰了。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征手法告訴人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深刻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實。二、課文內容1、課文主要內容第一部分:梅、周狹路相逢。(家庭內部沖突)第二部分:魯、周針鋒相對。(社會階級斗爭)2、沖突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這是根本利益的沖突。周樸園與魯大海 —— 父與子的矛盾沖突。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根本利益的沖突。魯大海與周萍 —— 兄弟之間的矛盾沖突。魯侍萍與周萍 —— 母與子的矛盾沖突。資本家的冷酷、虛偽、自私和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正直、堅韌兩種思想性格的對立沖突。根本性質的沖突。3、人物(把握戲劇沖突、揣摩戲劇語言、分析人物形象)【周樸園】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狡猾周樸園心理變化過程:奇怪——疑惑——慌張——驚懼周樸園是一個由封建地主轉化而成的資本家。他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狡猾。是一個人格卑下的偽君子,一個沒有任何仁義道德的反動資本家。甚至到了一個壞到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的程度。他接觸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社會上成就卓著,能夠主宰他人的的命運;他具有濃郁的封建意識,他的發家史帶著野蠻的盤剝,他也自己走向毀滅的深淵。【魯侍萍】冷靜清醒、剛強自尊30多年的悲慘遭遇和痛苦的經歷已經把她的性格磨煉得堅強又勇敢,她對殘酷的現實充滿了憤恨,但她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幸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而是把這一切不幸歸結于“報應”和“命運”;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樸園的“懺悔”中產生的某種輕信和諒解。在對話中,她既有意識地在隱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語言動作中不斷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這正是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魯大海】斗爭經驗缺乏、覺悟高、有反抗精神一個斗爭經驗缺乏但是有較高覺悟的工人代表。但通過他的斗爭畢竟表現出了工人階級的大公無私和英勇、頑強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中國無產階級斗爭到底的決心。4、主題《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國社會為背景,通過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內部的尖銳矛盾沖突,以及周、魯兩家復雜的矛盾糾葛,生動地展現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剝削階級家庭的罪惡歷史,對舊社會人吃人的現象,對資產階級家庭沒落、腐朽、污濁的內幕作了深刻而又細致的揭露。從這個家庭的崩潰,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與黑暗以及它必然滅亡的歷史。第6課《哈姆雷特》一、知識積累1、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一共完成敘事長詩兩部、十四行詩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戲劇三十七部。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奧賽羅》妒忌猜疑導致的悲劇;《李爾王》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麥克白》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這時的斗爭鋒芒是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特別是天主教會的宗教世界觀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用人性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等。二、課文內容1、梳理情節《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哈姆萊特的復仇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環境,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命,又承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復雜感情的折磨。課文節選的是第三幕一場,講的是克羅迪斯(國王)進一步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試探哈姆萊特。第一部分:國王與身邊的侍臣及王后之間的對白。寫心懷鬼胎、驚疑不定的國王與侍臣密謀商量試探是否“因失戀而瘋狂”的哈姆萊特。第二部分: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寫的是奧菲利婭被狡猾的國王和父親利用,前來試探裝瘋賣傻的哈姆萊特。第三部分:國王與波洛涅斯的對白。寫的是他們試探后的密謀。2、《哈姆萊特》全劇主要是圍繞什么沖突展開?節選部分的矛盾沖突是什么?全劇圍繞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展開。課文節選的這場戲,也將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放在主要沖突的位置上。戲中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生誤解后的沖突,及哈姆萊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沖突展開的。3、人物形象哈姆萊特為了復仇,為什么要裝瘋?明確:哈姆萊特為報父仇、為了“重整乾坤”,必須同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宮廷集團展開一系列的斗爭。這場斗爭,哈姆萊特不僅要面對兇狠強大、陰險狡猾的奸王,而且要面對整個封建集團和社會邪惡勢力。他勢單力薄,孤軍奮戰,才不得已裝瘋賣傻,斬斷情絲,以免使自己的戀人卷入復仇的漩渦,而受到更大的傷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敗。劇本通過對宮廷王室顛倒混亂、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與新興的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新興的資產階級尚處于萌芽狀態,推翻封建大廈的時機還未成熟。它真實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現實社會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哈姆雷特】哈姆萊特善良、孝順、冷靜、理智、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但同時也具有 “遲疑”“憂郁”“孤獨”的性格。他既是個身負為父復仇、扭轉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斷”的王子,又是個具有“延宕”遲疑多慮性格的“憂郁”王子。這種并不單一的個性,正是他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哈姆萊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3、“悲劇就是將有意義的東西、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竇娥冤》中關漢卿將美的、善的竇娥毀滅使我們看透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悲劇《哈姆萊特》有何意義?【明確】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弒父仇人,愛人發瘋后不幸死去,最后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哈姆萊特因為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于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發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莎士比亞仿佛在用這樣的文字向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涂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