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教科科學三年級下冊5.繭中鉆出了蠶蛾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學習目標1.知道蠶蛾是蠶的成蟲,是由蠶蛹發育來的;蠶蛾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胸部長有兩對翅膀和三對足;蠶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產卵繁殖后代;蠶是昆蟲,昆蟲類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基于課前觀察記錄的信息,描述蠶蛾的主要生命活動現象;能用畫圖的方法描述蠶蛾的外部形態特征;能根據外部特征識別雄性蠶蛾和雌性蠶蛾;能基于蠶蛾和蠶蛹的觀察比較,推測蠶蛾身體各部分結構與蠶蛹的聯系;能依據昆蟲的共同特征,認識更多的昆蟲。3.愿意采用多種方法觀察蠶蛾,在活動中感悟生命的神奇;敢于表達、樂于分享觀察蠶生命過程的收獲。課前準備學生準備:蠶蛹、蠶房及其中的蠶蛾、放大鏡、活動手冊等。問題導入蠶結繭十多天后,蠶蛾從繭中鉆了出來。蠶蛾長什么樣?與蠶的幼蟲和蛹相比,蠶蛾的生活習性發生了什么變化?觀察蠶繭發生的變化,思考蠶蛾是從哪里來的?觀察準備:放大鏡、蠶繭。觀察順序:先觀察并比較完整的蠶繭,再觀察鉆出的蛾子。破繭交尾和產卵描述你觀察到破繭的現象。蠶蛾吐出一種汁液,使蠶繭中的絲膠溶解。蠶蛾用頭和足把絲撥開,形成一個圓洞,頭部先從繭中伸出。描述你觀察到的現象。蠶蛾身體全部從繭中鉆出,剛羽化的蠶蛾身體濕潤,翅下垂,柔軟皺縮,但很快變干。因此,要將其安置在寬敞干燥的地方。描述你觀察到交尾和產卵的現象。①求偶:雄蠶蛾不斷地扇動雙翅、打轉,尋找雌蠶蛾,雌蠶蛾不斷放出信息素(身體分泌的物質,通過嗅覺器官察覺)吸引雄蠶蛾。②交尾:蠶蛾羽化不久就會交配,一般交尾3~4小時后,雌蠶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一只雌蠶蛾可產400~500粒蠶卵。③產卵:蠶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會死去。剛產下的卵是黃色的。觀察蠶蛾任務:①觀察準備:蠶蛾、放大鏡。②觀察順序:先觀察蠶蛾身體的組成部分,再觀察各部分器官。觀察蠶蛾的身體結構。頭部胸部腹部觀察蠶蛾的頭部。觸角口器復眼口器已退化,不再進食觀察蠶蛾的胸部。足白色鱗毛翅膀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但翅膀短小,已失去飛行能力。觀察蠶蛾的腹部。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觀察并比較,雄蛾與雌蛾有什么不同?雄蠶蛾雌蠶蛾雄蛾與雌蛾的異同特征 雄蠶蛾 雌蠶蛾觸角體積腹部和翅膀其他特征 雄蠶蛾 雌蠶蛾觸角 黑色 灰色體積 較小 較大腹部和翅膀 腹部狹長,翅大 腹部肥大,翅短小其他 爬行慢 爬行快,翅膀振動快知識小結——蠶蛾的特征蠶蛾是蠶的成蟲,全身披者白色鱗毛,主要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較小,有一對復眼,一對觸角,觸角羽狀,口器退化,不能吃食物;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比較蠶蛾和蠶蛹的外部特征。頭胸腹比較蠶蛾和蠶蛹的頭部特征。觸角復眼口器復眼觸角的原始體比較蠶蛾和蠶蛹的背部特征。翅膀氣門體節盾片:從盾片生出兩對翅膀哪些動物的形態結構與蠶蛾相似?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蠶蛾對比 螞蟻 蜻蜓 蝴蝶相同點 不同點 結論 特征記錄表蠶蛾對比 螞蟻 蜻蜓 蝴蝶相同點 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不同點 外形差異很大。 結論 蠶蛾具有昆蟲的典型特征。 知識小結——昆蟲的特征昆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通常配備有一對觸角,用于感知環境。胸部長有三對足,多數還長有兩對翅,也有沒翅膀的。蠶蛾的哪些行為與繁殖后代有關?蠶蛾交尾與繁殖后代有關,通過交尾完成受精作用;產卵行為也與繁殖后代有關。課堂總結繭中鉆出了蠶蛾蠶蛾的身體頭(一對觸角)胸(三對足,兩對翅)腹昆蟲的特征交尾、產卵→繁衍后代小試牛刀蠶蛾身體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頭上有一對__________,胸部有三對___________。具有這種身體結構的動物,我們把它稱為_________。胸腹頭觸角足昆蟲小試牛刀蠶蛾不會飛,它不是昆蟲。( )×小試牛刀爬行較快、翅大的蠶蛾是( )。A.雄蛾B.雌蛾C.無法分辨A本課結束,下次見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繭中鉆出了蠶蛾》教學設計課題名 繭中鉆出了蠶蛾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蠶蛾是蠶的成蟲,是由蠶蛹發育來的。 知道蠶蛾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胸部長有兩對翅膀和三對足。 了解蠶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產卵繁殖后代。 了解蠶是昆蟲,昆蟲類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能基于課前觀察記錄的信息,描述蠶蛾的主要生命活動現象。 能用畫圖的方法描述蠶蛾的外部形態特征。 能根據外部特征識別雄性蠶蛾和雌性蠶蛾。 能基于蠶蛾和蠶蛹的觀察比較,推測蠶蛾身體各部分結構與蠶蛹的聯系。 能依據昆蟲的共同特征,認識更多的昆蟲。 科學態度目標 愿意采用多種方法觀察蠶蛾,在活動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敢于表達、樂于分享觀察蠶生命過程的收獲。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在較長時間內堅持觀察和記錄,體驗到科學的艱辛和樂趣。教學重點 知道蠶蛾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胸部長有兩對翅膀和三對足。教學難點 能用畫圖的方法描述蠶蛾的外部形態特征。教學方法 講授法、示范法、討論法、任務驅動、小組合作法、實驗法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蠶蛹、蠶房及其中的蠶蛾、放大鏡、活動手冊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談話并提問:蠶結繭十多天后,蠶蛾從繭中鉆了出來。 蠶蛾長什么樣? 與蠶的幼蟲和蛹相比,蠶蛾的生活習性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根據課前的觀察結果說一說。 教師談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蠶蛾的特征和生命活動現象吧! 【設計意圖】 繼上一課觀察蠶蛹之后,此時的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蠶的成蟲——蠶蛾階段。觀察研究的重點自然轉向了蠶蛾。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蠶蛾的外部形態特征及蠶蛾的生命活動現象。 二、探索新知 (一)交流新發現 1.教師提問:觀察蠶繭發生的變化,思考蠶蛾是從哪里來的? 學生觀察圖片并描述圖片中蠶的狀態。 教師點撥:前三張描述的是蠶破繭而出的狀態,后三張描述的是蠶蛾交尾和產卵的狀態。 2.教師談話:接下來我們先來通過放大鏡來逐一觀察蠶蛾的破繭過程。 3.學生觀看視頻《蠶蛾破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4.教師先邀請2-3名學生分享各自觀察到的破繭現象。 再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細致的補充。 5.教師談話: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蠶蛾是如何交配和產卵的。 6.學生觀看視頻《觀察蠶蛾交配和產卵》,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觀察到的交尾和產卵現象。 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做補充。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回顧和梳理上次課堂觀察研究蛹之后,這段時間的觀察記錄情況。觀察活動要引導學生在觀察中關注細節,抓住主要特征。學生在觀察記錄過程中認識到蠶蛾破繭而出及蠶蛾的生命活動有許多有趣的現象。 觀察蠶蛾 1.教師布置任務:利用放大鏡先觀察蠶蛾身體的組成部分,再觀察各部分器官。 2.教師展示蠶蛾的圖片,并講解蠶蛾同樣分三個主要部分:頭部、胸部和腹部。 3.教師談話:接下來,我們再詳細看看每個部分是什么樣子。 教師結合圖示講解蠶蛾頭部的特征:觸角、復眼和口器,其中口器已經退化,不再進食。 4.教師緊接著結合圖示講解蠶蛾胸部的結構:鱗毛、足、翅膀。 教師談話:蠶蛾的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但翅膀短小,已失去飛行能力。 5.教師繼續講解蠶蛾腹部的結構,并談話:蠶蛾的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 【設計意圖】 本環節是在課堂上組織的觀察活動,不僅要觀察蠶蛾的外部形態特征,而且要觀察蠶蛾的生命活動現象。另外,在觀察活動中,學生還會學會掌握觀察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 比較蠶蛾和蠶蛹的形態特征。 1.教師談話:觀察并比較,雄蛾與雌蛾有什么不同? 學生對比觀察兩種蠶蛾說說自己發現的異同。 教師利用表格小結雄蛾和雌蛾的異同。 2.教師科普蠶蛾的特點。 3.教師結合圖片先整體后局部地講解蠶蛾和蠶蛹的外部特征比較。 4.教師呈現多種動物并提問:哪些動物的形態結構與蠶蛾相似?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并回答。 教師點撥:螞蟻、蜻蜓和蝴蝶的形態都和蠶蛾相似。身體結構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因此蠶蛾就有昆蟲的典型特征。 5.教師科普昆蟲的特征。 6.教師提問:蠶蛾的哪些行為與繁殖后代有關?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蠶蛾交尾與繁殖后代有關,通過交尾完成受精作用;產卵行為也與繁殖后代有關。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蠶蛾與蛹的外部特征,進一步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系,從另一個側面印證蠶蛾是由蠶蛹發育來的。此外,研討和拓展環節的設計,幫助學生由對蠶的認識拓展到對昆蟲這類動物的認識,強化學生對于昆蟲這類動物共同特征的認識。課堂總結 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的知識? 學生交流并回顧。 教師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蠶蛾的身體結構,分三部分:頭、胸、腹,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膀。說明蠶蛾具備昆蟲的特征。而蠶蛾則通過交尾和產卵繁衍后代。 【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提問互動的形式,學生回顧并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1.填空題:蠶蛾身體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頭上有一對__________,胸部有三對___________。具有這種身體結構的動物,我們把它稱為_________。 答案:頭,胸,腹,觸角,足,昆蟲 2.判斷題:蠶蛾不會飛,它不是昆蟲。( ) 答案:× 3.爬行較快、翅大的蠶蛾是( )。 A.雄蛾 B.雌蛾 C.無法分辨 答案:A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亮點在于通過生動的視頻和細致的圖片,引導學生深入觀察蠶蛾的破繭、交配和產卵過程,使學生直觀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奧秘。同時,課堂上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幫助他們逐步構建起對蠶蛾外部形態特征的全面認識。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雖然視頻和圖片資料豐富,但部分學生在觀察時仍顯得較為被動,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這可能與教師在引導時的提問方式有關,未來可以設計更多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其次,在比較蠶蛾與蠶蛹的形態特征時,雖然教師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但部分學生仍難以將兩者緊密聯系起來。這提示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此外,雖然課堂上涉及了昆蟲的共同特征,但并未深入拓展其他昆蟲的相關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未來可以設計更多與昆蟲相關的探究活動,如觀察螞蟻、蝴蝶等昆蟲,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征,進一步加深對昆蟲類動物的認識。 綜上所述,本節課在引導學生觀察蠶蛾特征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但仍需在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加強知識連貫性和拓展學生視野等方面繼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目標】教科版科學三下 2.5 《繭中鉆出了蠶蛾》教學設計(表格式+教學反思).docx 教科版科學三下 2.5 《繭中鉆出了蠶蛾》課件.pptx 蠶蛾交尾和產卵.mp4 蠶蛾破繭.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