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第一課時 原子結構原子到底有多大呢?乒乓球原子地 球任務1 :回顧原子結構發展史“原子”這一概念,最早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來的。他認為:宇宙萬物由極微小的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被稱為原子原子的起源籠統模糊的哲學思辨道爾頓原子模型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道爾頓的原子學說是化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當客觀對象不能直接研究時可以采取模型方法揭示原型客體的形態、本質和特征如何理解模型活動1:觀察實驗現象陰極射線實驗帶電的粒子被命名為電子發現電子后,從此原子的大門被打開湯姆孫陰極射線實驗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很多電子,互相中和,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湯姆孫原子模型盧瑟福α 粒子散射實驗α 粒子帶正電,質量是電子的7000多倍活動2:觀察實驗現象①③②現象(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2)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3)有的甚至反彈,概率為1/8000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正電荷,并命名為“原子核”、原子質量幾乎集中在原子核上,電子在核外空間進行繞核運動,盧瑟福把這個模型稱作是“行星模型”質子和中子的發現1919年,盧瑟福又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了質子,進而猜想原子核里還有一種不帶電的中子,10年后被他的學生查德威克用實驗證實,并得到公認基于核外電子運動建構原子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繞核做高速圓周運動在微觀世界,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具有不確定性,只能用統計的方法來描述某一電子在核外某-空間位置出現的概率電子云模型玻爾模型局限基于經典力學解釋微觀粒子運動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史建立模型、運用模型和修正模型科學理論的暫定性科學中的觀察、推理科學知識的創造性和想象性沒有普適的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的嘗試性本質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中子任務2. 原子質量的計算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C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微粒質量的值與標準值相比得到相對質量XAZ原子符號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一種原子叫做核素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連續光譜有連續的能量,而原子光譜是線狀光譜,核外電子的能量是不連續的任務3. 掌握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多電子原子,電子分別在能量不同的區域內運動,我們把這種不同的區域簡化為不連續的殼層,也稱作電子層電子層表示方法:n=1、2、3、4、5、6、7或K、L、M、N、O、P、Q來表示從內到外的電子層電子層表示方法 1 2 3 4 5 6 7K L M N O P Q排布順序 能量高低 低 高內 外先排內層,能量低,較穩定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每個電子層最多可以排布多少個電子呢?為什么內層能量低,外層能量高?思考核外電子排布規律(1)電子總是先從內層排起,然后再排下一層(2)最外層中的電子數最多只有8個(K層只有2個)(3)次外層最多排布18個(4)原子核外第n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為2n2(5)倒數第三層最多排布32個(補充)根據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書寫 19號K、20號Ca、35號Br、53號I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示意圖BrICaK核外電子、元素性質的關系Na易失去一個電子,表現出Na的還原性CI易得到一個電子,表現出CI2的氧化性NaCICI-最外層電子決定元素性質基于核外電子排布預測未知元素性質易失去一個電子,表現出強還原性小結1.原子核外電子質子中子原子核2.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3. 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核素、同位素隨堂練習1.下列關于原子模型說法正確的是( )A .道爾頓的原子模型是基于哲學思辨提出來的,沒有經過實驗的驗證B.玻爾模型的局限性在于用經典力學來解釋微觀世界C.電子云模型中原子核外的小黑點代表電子D.盧瑟福認為核外電子是在確定的軌道上運動的B隨堂練習2. O ,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各為多少3. 關于 U 、U,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1 88235238A. 它們的化學性質基本相同 B. 它們互稱同位素C. 它們的質子數相同 D. 它們的中子數相同D隨堂練習4.下面關于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的運動規律敘述正確的是( )①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②所有電子在同一區域里運動 ③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近的區域內運動 ④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近的區域內運動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 A隨堂練習5.下列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說法正確的是( )A. 鈉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B. 所有元素最外層最多只能排布8個電子C.所有元素次外層最多只能容納18個電子D. 稀有氣體元素都是8電子穩定結構E.第n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為n2個A已知 X 、 Y 、 Z 三種元素,X元素第L層為第K層的3倍,Y元素失去1個電子形成8電子穩定結構,且Y+與X電子層數相等,Z元素最外層為7個電子,和Y電子層數相同,試推斷X、Y、Z三種元素X: O Y: Na Z: CI推斷題下課,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