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絲 竹 流 韻你能聽出演奏的樂器嗎?“絲”: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等。琵琶二胡揚琴三弦中胡“竹”:笛、簫、笙。竹笛簫笙打擊樂器:板、板鼓、木魚。板鼓板木魚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原系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樂曲旋律華麗清新、流暢活潑,常于民間喜慶場合演奏,洋溢著歡快的節日氣氛。1962年,顧冠仁改編成彈撥樂合奏,對原曲結構作了刪減和更改,增強了音樂的力度、速度和情質的對比,使樂隊色彩變化豐富,表現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和“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藝術情趣,賦予《三六》以新意,至今仍廣為流傳。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一帶的器樂合奏形式,以上海地區最具特色,以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為主奏樂器?!敖z”為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古箏等;“竹”為笛、簫、笙,有時還加上一些輕打樂器:板、板鼓、碰鈴。樂隊編制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江南絲竹的風格優雅華麗,曲調流暢委婉,反映出江南人民勤勞樸實、細致含蓄的性格特色。音樂特點為:輕、小、細、雅。 江南絲竹民間音樂《歡樂歌》(民樂合奏)此曲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曲調明快熱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暢,由慢漸快,表示歡樂情緒逐漸高漲,常用于喜慶廟會等熱鬧場合,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樂曲采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母曲《歡樂歌》發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為本段,構成了(A2 A1 A)的變奏體結構,將據以發展的主題放在最后,因此有人稱它為“倒裝變奏式”。民族器樂小合奏《江南好》就是據此改編的。《姑蘇風光》是民歌套曲《大九連環》中的一段,曲調源自“碼頭調”。整套《大九連環》是用五首江南流行的時調聯結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勝蘇州一年十二個月的美妙景致和風情民俗。“九連環”原指有九個套曲,經整理的這一套曲共有六段?!按a頭調”又稱“剪靛花”調,是整個套曲的序引。曲調委婉動人,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話贊美蘇州的風光。你聽過與《姑蘇風光》相似曲調的其他歌曲嗎?請與同學們交流與分享!卜算子·詠梅女聲獨唱毛澤東 詞周友良 曲《卜算子·詠梅》(女聲獨唱)這是一首由毛澤東詩詞譜寫的歌曲,其旋律融入了昆曲的元素。全曲舒展激昂,既有江南甜美、婉約的風格,又不失迎風傲霜的剛勁氣勢。這首詠梅詞,結構精致和諧,在塑造梅花形象時,上片重點寫背景,以背景反襯對象,使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下片則濃墨重彩寫對象,突出梅花甘愿隱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欲的品格。一個“俏”字,成為過渡的橋梁,使詞的境界渾然天成。了解昆曲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昆曲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后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水鄉外婆橋》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兒童合唱歌曲,表現的是一幅頗具情趣的江南水鄉生活場景。歌曲用輕松、清新的歌聲再現了水鄉的一草一木,也再現了外婆橋的滄桑變遷,表現了水鄉人對水鄉的熱愛之情。全曲變換了三種拍號 ,在教唱時特別注意在變拍子的時候歌曲的情緒變化,并作相應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