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九章 浮 力 訓練課件 2024-2025學年度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九章 浮 力 訓練課件 2024-2025學年度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專題特訓 浮力的計算
第九章 浮 力
類型一 壓力差法
(第1題)
1. (2024·烏魯木齊天山校級期中)如圖所示,用細桿將重為3N的正方體木塊壓入水中并保持靜止,此木塊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7N,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15N,細桿對木塊的力的大小為( A )
A. 5N B. 4N C. 12N D. 8N
A
1
2
3
4
5
6
2. (2024·福州晉安期中)如圖,將一塊木塊放入水中后靜止,已知木塊的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是10cm,木塊的下表面面積是0.04m2。求:(ρ水=1×103kg/m3,g取10N/kg)
(第2題)
(1) 木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
解:(1) 木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p下=ρ水gh=1×103kg/m3×10N/kg×0.1m=1 000Pa
(2) 木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
(2) 木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F下=p下S=1 000Pa×0.04m2=40N
(3) 木塊受到的浮力。
(3) 因為木塊漂浮在水面,則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0N,所以木塊受到的浮力F浮=F下-F上=40N-0N=40N
1
2
3
4
5
6
類型二 公式法
3. (2024·深圳期末)如圖,有一種防溺水手環,將手環系在手臂上,緊急情況下打開手環,手環內氣瓶的二氧化碳氣體會迅速充滿氣囊,最終使人漂浮于水面。為確保安全,人體浸入水中的體積不能超過人體總體積的五分之四。已知某運動員質量m人=51kg,平均密度ρ人=1.0×103kg/m3,g取10N/kg,忽略手環體積和自重。
(第3題)
(1) 求該運動員的重力。
解:(1) 該運動員的重力G人=m人g=51kg×10N/kg=510N
1
2
3
4
5
6
(2) 當人體浸入水中體積為人體總體積的五分之四時,求該運動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 人的體積V人===0.051m3,當人體浸入水中體積為人體總體積的五分之四時,該運動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ρ水g×V人=1.0×103kg/m3×10N/kg××0.051m3=408N
1
2
3
4
5
6
(3) 運動員漂浮時,氣囊排開水的體積至少是多少才能確保運動員的安全?
(3) 運動員漂浮時,受到的浮力F浮'=G人=510N,由F浮=ρ水gV排得排開水的體積V排'===0.051m3,氣囊排開水的體積V氣囊=V排'-V人=0.051m3-×0.051m3=0.010 2m3
1
2
3
4
5
6
4. 如圖所示,重為18N的實心圓柱體甲的密度為3×103kg/m3,靜止在盛有水的圓柱形容器底部。水的密度為1.0×103kg/m3,求:(g取10N/kg)
(第4題)
(1) 甲的體積。
解:(1) 圓柱體甲的質量m甲===1.8kg,甲的體積V甲===6×10-4m3
1
2
3
4
5
6
(2) 現將甲從水中勻速提起,在甲露出水面之前需要施加的拉力F。(水對甲的阻力不計)
(2) 當甲浸沒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等于其自身體積,即V排=V甲=6×10-4m3,甲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6×10-4m3=6N,將甲從水中勻速提起,該過程中物體甲受力平衡,則此時甲受到的重力等于施加的拉力和其受到的浮力之和,故拉力F=G甲-F浮=18N-6N=12N
1
2
3
4
5
6
類型三 平衡法
5. (2024·池州青陽期末)核潛艇通過向水艙中充水或從水艙向外排水來改變核潛艇的自重,從而使其下沉或上浮。我國海軍某戰略核潛艇的總體積為1.3×104m3,核潛艇水艙未充海水時滿載總質量為1.2×104t,海水密度取1.03×103kg/m3。求:(g取10N/kg)
(第5題)
1
2
3
4
5
6
(1) 如圖甲所示,核潛艇水艙未充海水滿載時漂浮在水面,核潛艇受到的浮力。
解:(1) 水艙未充海水時,核潛艇漂浮在水面上,核潛艇受到的浮力F浮=G=mg=1.2×104×103kg×10N/kg=1.2×108N
(2) 如圖乙所示,核潛艇完全潛入海水中懸浮時受到的浮力。
(2) 核潛艇完全潛入海水中,核潛艇受到的浮力F浮'=ρ海水gV排=1.03×103kg/m3×10N/kg×1.3×104m3=1.339×108N
(第5題)
1
2
3
4
5
6
(3) 核潛艇懸浮在海水中時,水艙中充入海水的質量。
(3) 核潛艇懸浮在海水中時,受力平衡,浮力等于核潛艇重力和充入海水的重力之和,即F浮'=G+G海水;水艙至少充入海水重力G海水=F浮'-G=1.339×108N-1.2×108N=1.39×107N,充入海水的質量m海水===1.39×106kg
1
2
3
4
5
6
6. (2024·隴南武都一模)如圖所示是一種木制的“菱桶”(可看成圓柱體),它是江南地區常見的采菱時的載人工具。已知“菱桶”的底面積為2m2,高約為25cm,質量為20kg。(g取10N/kg)
(第6題)
(1) 一只空“菱桶”放入水中靜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解:(1) 一只空“菱桶”放入水中靜止時,“菱桶”處于漂浮狀態,此時浮力等于重力,空“菱桶”受到的浮力F浮=G=mg=20kg×10N/kg=200N
1
2
3
4
5
6
(2) 靜止時,空“菱桶”露出水面的高度是多少?
(2) 由F浮=ρ水gV排可知,空“菱桶”排開水的體積V排===0.02m3;由V=Sh可得,空“菱桶”浸入水中的深度h===0.01m,因此空“菱桶”露出水面的高度h露=h桶-h=25cm-1cm=24cm
(第6題)
1
2
3
4
5
6
(3) 若圖中采菱人的質量為60kg,“菱桶”此時露出水面高度為20cm,則“菱桶”內放了多少千克的菱角?
(3) 已知“菱桶”此時露出水面高度為20cm,則“菱桶”浸入水中的深度h'=25cm-20cm=5cm=0.05m,“菱桶”排開水的體積V排'=Sh'=2m2×0.05m=0.1m3,“菱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1m3=1 000N,因為浮力等于人、“菱桶”和菱角的總重力,則G總=F浮'=1 000N,人的重力G人=m人g=60kg×10N/kg=600N,則菱角的重力G菱角=G總-G人-G=1 000N-600N-200N=200N,由G=mg可得,菱角的質
量m菱角===20kg
(第6題)
1
2
3
4
5
6
專題特訓 壓強與浮力的綜合分析與計算
第九章 浮 力
類型一 壓強、浮力的變化
1. (2024·江西模擬)2023年11月,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式交付,總噸位為13.55萬噸,如圖所示。郵輪滿載時受到的浮力 (選填“最大”或“最小”);滿載的郵輪從長江行駛到東海時,同一深度側面受到的壓強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
(第1題)
最大 
不相等 
1
2
3
4
5
6
7
8
2. (2024·清遠連州二模)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從海拔4 300m的科考營地順利升空后達到9 032m,超過珠峰高度,創造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如圖所示是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空中上升的情景,假設浮空艇的體積保持不變,海拔越高空氣的密度越小,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D )
A. 浮空艇內所充氣體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
B. 浮空艇上升過程中所受的浮力保持不變
C. 浮空艇上升過程中受到的大氣壓強變大
D. 浮空艇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空氣所受的重力
(第2題)
D
1
2
3
4
5
6
7
8
類型二 比較壓強、浮力的大小
3. (2024·周口項城模擬)甲、乙兩個完全相同的杯子中盛有不同密度的鹽水,將同一個雞蛋先后放入其中,當雞蛋靜止時,兩個杯子中的液面恰好相平,雞蛋所處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第3題)
C
A. 甲杯底部所受的液體壓強較大
B. 乙杯底部所受的液體壓力較小
C. 雞蛋在甲、乙兩杯中所受的浮力一樣大
D. 雞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較大
1
2
3
4
5
6
7
8
4. (2024·商丘二模)如圖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丙三個完全相同的容器,裝有三種不同的液體,將三個完全相同的長方體A分別放入三種液體中,靜止時三個容器的液面恰好相平。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
(第4題)
① 長方體A受到的浮力F甲浮=F乙浮=F丙浮。
A
② 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甲<F乙<F丙。
③ 液體的密度ρ甲>ρ乙>ρ丙。
④ 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p甲<p乙=p丙。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5. (2024·榆林佳縣模擬)如圖所示,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圓孔用薄橡皮膜封閉,橡皮膜兩側壓強不相同時其形狀會發生改變。將適量的甲、乙兩種液體注入容器左右兩側,分別將A、B兩個體積相等的實心小球放入液體中,待液面靜止時,橡皮膜向右凸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甲、乙兩種液體密度關系是ρ甲<ρ乙
B. 甲、乙兩種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關系是p甲>p乙
C. A、B兩個小球靜止時所受到的浮力關系是FA=FB
D. A、B兩個小球的密度關系是ρA<ρB
(第5題)
B
1
2
3
4
5
6
7
8
6. (2024·臨沂蒙陰三模)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兩個相同的燒杯中裝滿不同的液體,把質量相等的甲、乙兩球分別輕輕放入A、B兩杯液體中,靜止時處于如圖所示狀態,甲、乙排開液體的重力相等。下列說法:① 甲球比乙球所受浮力更大。② 甲、乙兩球所受浮力一樣大。③ A杯中液體對杯底的壓強大于B杯中液體對杯底的壓強。④ A杯對桌面的壓強小于B杯對桌面的壓強。其中正確的是( B )
B
(第6題)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
2
3
4
5
6
7
8
類型三 壓強、浮力的綜合計算
7. 雪龍2號破冰船(如圖)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先進的常規動力破冰船,其滿載時的排水量為14 000t。求:(ρ海水=1.0×103kg/m3,g取10N/kg)
(第7題)
(1) 破冰船滿載時排開海水的體積。
解:(1) 14 000m3
1
2
3
4
5
6
7
8
(2) 破冰船滿載航行在海面上時受到的浮力。
(2) 破冰船滿載時排開海水的重力G排=mg=1.4×107kg×10N/kg=1.4×108N,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時破冰船受到的浮力F浮=G排=1.4×108N
(第7題)
1
2
3
4
5
6
7
8
(3) 某次破冰時,船與冰面的接觸面積為10m2,冰塊受到的壓力為船滿載時總重力的10%,船對冰面的壓強。
(3) 因為船漂浮,所以浮力等于重力,G船=F浮=1.4×108N;由題意可知,船對冰面的壓力F壓=0.1G船=0.1×1.4×108N=1.4×107N,則船對冰面的壓強p===1.4×106Pa
(第7題)
1
2
3
4
5
6
7
8
8. (2024·柳州三模)如圖甲所示為某飲水機自動注水裝置的模型,底面積為200cm2的柱形水箱內裝有質量為6kg的水,一質量和體積不計的豎直硬細桿上端通過力傳感器固定,下端與不吸水的、底面積為5×10-3m2的實心長方體A連接。打開水龍頭,水箱中的水緩慢排出,細桿對力傳感器作用力的大小F隨排出水的質量m變化的關系如圖乙所示,當排水質量為4kg時,長方體A剛好全部露出水面,由傳感器控制開關開始注水。求:(g取10N/kg)
(第8題)
1
2
3
4
5
6
7
8
(2) 長方體A的體積。
(2) 當排水質量為4kg時,A剛好全部露出水面,此時A受到的浮力為零,則GA=F拉=2N;當A浸沒時,由圖乙可知所受浮力F浮=GA+F壓=2N+8N=10N,由F浮=ρ浮gV排可知,A排開水的體積V排===1×10-3m3,VA=V排=1×10-3m3
(1) 當排水質量為4kg時,水箱內水所受的重力。
解:(1) 20N
1
2
3
4
5
6
7
8
(3) 上述排水過程中,當力傳感器示數為3N時,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壓強。
(3) 當力傳感器示數為3N時,A受到的浮力F浮'=GA+F示'=2N+3N=5N,此時A浸入水中的體積V排'===5×10-4m3,由V=Sh可知,A的下表面距水面的深度hA===0.1m,A的下表面到容器底的距離h剩====0.1m,則此時水的深度h=h剩+hA=0.1m+0.1m=0.2m,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壓強p=ρ水gh=1×103kg/m3×10N/kg×0.2m=2×103Pa
1
2
3
4
5
6
7
8(共35張PPT)
第九章復習
第九章 浮 力
01
知識體系構建
02
高頻考點突破
03
綜合素能提升


b
b
b
b
b
b
b
考點一 浮力產生的原因
典例1 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三個物體,底部均與容器底緊密接觸,向容器內注水,則受到水的浮力的是( B )
(典例1圖)
A. 甲物體 B. 乙物體
C. 丙物體 D. 甲、乙、丙三個物體
B
跟蹤訓練
1. 如圖(a)所示,裝有水的柱狀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正方體物塊懸浮在水中,其上表面與水面平行,若物塊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F1、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F2、受到的重力為G、受到的浮力為F浮,則F1 (選填“>”“<”或“=”)F2,G等于 。在夢天實驗艙上所有的物體隨實驗艙一起繞地球做圓周運動,都處于完全失重狀態,即物體間沒有壓力,如圖(b)所示。圖(c)所示的浸沒在實驗艙內氣體中的水球, (選填“有”或“沒有”)受到浮力,請根據浮力的產生原因說明理由:


(第1題)
F2-F1 
沒有 
浮力的產生原因是上、下表面受到
壓力差,完全失重狀態,物體間沒有壓力,即不會產生壓力差,因而沒
有受到浮力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點二 有關浮力的實驗探究
典例2 (2024·山西)小明發現木頭在水中是漂浮的,而鐵塊在水中會下沉,他猜想浮力的大小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密度有關。為此他進行了如下探究,請你幫助他完成實驗。
實驗思路:
(1) 選取體積相同、 不同的物體A和B分別浸沒在水中,測出其所受浮力并進行比較。
實驗過程:
密度(或質量) 
(典例2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按照實驗思路依次進行如圖所示的操作,從圖甲中可知物體A所受的浮力為 N。觀察圖乙可知物體B在水中受到的拉力為 N,并計算出物體B所受的浮力。
 
(典例2圖)
1.2 
2.8 
實驗結論:
(3) 分析實驗數據,可得出初步結論:

浮力的大小與浸沒在液體中
的物體密度無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跟蹤訓練
2. 小琴在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中:
(1) 你認為圖甲中最合理的實驗順序是 (選填序號)。

④①②③ 

(第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如圖甲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分別為F1、F2、F3、F4,小琴預期要獲得的結論是 (用F1、F2、F3、F4表示)。
(3) 小琴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石塊受到的浮力F浮大于排開水的重力G排,造成這種結果不可能的原因是 (選填字母)。
A. 彈簧測力計都沒有校零
B. 步驟②中,石塊浸沒后,碰觸到溢水杯底部
C. 在進行步驟②前,溢水杯中的水沒有加滿
F1-F2=F3-F4 
A 

(第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另一小組利用兩個相同的彈簧測力計A和B、飲料瓶和吸管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質量忽略不計)對實驗進行改進,如圖乙所示。向上移動升降裝置,使重物緩慢浸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觀察到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逐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逐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且彈簧測力計A、B示數的變化量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可初步驗證阿基米德原理。
變小 
變大 
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點三 阿基米德原理
典例3 (2024·達州)如圖甲所示,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實心物體A浸沒在水中,將其緩慢拉出水面(忽略物體帶出的水),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與物體上升的高度h之間的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然后將體積為2 000cm3的實心物體B用細線和A連接在一起,如圖丙所示放入水中,A、B剛好懸浮。細線的重力和體積忽略不計,g取10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D
(典例3圖)
A. A浸沒在水中所受浮力為10N
B. A的底面積為50cm2
C. B的重力為20N
D. B的密度為0.75×103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根據稱重法計算浮力。
(2)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計算A的體積,根據高度計算底面積。
(3) 根據整體懸浮計算B的重力,得出B的質量,根據密度公式計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跟蹤訓練
3. 如圖所示,為拯救瀕危物種中華鱘,生物學家在放養的中華鱘身上拴上定位硬殼膠囊。數天后,膠囊與潛入水中的中華鱘脫離,最終漂浮于江面發射定位信號。脫離后,膠囊受到的浮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下列圖中的( D )
(第3題)
D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點四 物體的浮沉條件
典例4 (2024·德陽)盛有適量水的柱形容器靜止于水平桌面上,先把質量與碗相等的土豆放置于碗中,并將其放入柱形容器的水中處于漂浮狀態如圖甲所示;再把土豆從碗中取出輕放入水中,靜止時土豆沉底、碗處于漂浮狀態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典例4圖)
C
A. 水對碗減少的浮力(甲、乙圖對比)等于圖乙中水對土豆的浮力
B. 圖乙中水對碗的浮力小于水對土豆的浮力
C. 圖甲容器中的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于圖乙容器中的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D. 圖甲容器對桌面的壓強大于圖乙容器對桌面的壓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可判斷水對碗減少的浮力與圖乙中水對土豆的浮力的關系。
(2) 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可判斷圖乙中水對碗的浮力與水對土豆的浮力的關系。
(3) 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開水體積的變化,從而可知容器內液面的變化,根據p=ρgh可知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
(4) 由于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等于容器的總重力,可判斷容器對桌面的壓強變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跟蹤訓練
4. (2024·茂名高州二模)如圖甲所示,質量相等、大小不同的兩個小球a、b,它們靜止在某液體中時所受浮力相等。圖乙是小明畫出的兩球靜止時的四種情形,其中合理的是( D )
(第4題)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點五 浮力的應用
典例5 某同學利用小試管、螺母和細線制成一個“土密度計”,用如圖所示的方法測量液體的密度。土密度計在水中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為h1;它在酒精中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為h2,且h1-h2=1cm;它在硫酸銅溶液中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為h3。h3-h2為(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ρ硫酸銅=    
(典例5圖)
1.25×103kg/m3)( D )
A. 1.2cm B. 1.4cm C. 1.6cm D. 1.8cm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土密度計無論是在水中還是在酒精、硫酸銅溶液中,始終處于漂浮狀態,由物體的浮沉條件可知,浮力始終等于重力。也就是說土密度計在這三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相等。就可以得到關于浮力的兩個等式:F水=F酒精;F水=F硫酸銅。從密度計露出液面高度的變化可以反映出V排的不同,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分別把浮力表示出來,代入關于浮力的兩個等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跟蹤訓練
5. (2024·廣州)潛艇從高密度海水區駛入低密度海水區,急劇下降的過程稱為“掉深”。如圖所示,某潛艇從a處駛入低密度海水區,“掉深”到b處。與a處相比,潛艇在b處( A )
A. 受到浮力大小變小 B. 受到浮力大小變大
C. 排開液體重力不變 D. 排開液體重力變大
(第5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三名航天員展示了空間站的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可近似當成完全失重)的一些科學實驗(如圖)。不考慮太空中微重力,下列物體受到浮力的是( D )
(第1題)
D
A. 圖甲:空間站中“懸浮”在水中的乒乓球
B. 圖乙:飄在太空中的中國空間站
C. 圖丙:地球表面某堵住水池出水口的乒乓球
D. 圖丁:上太空前進行水下訓練的航天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跨學科融合·生物)如圖,某些魚的浮沉靠鰾的脹縮實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
A. 當鰾膨脹時,魚會上浮
B. 當鰾收縮時,魚的浮力不變
C. 魚的浮沉與輪船的原理相似
D. 當鰾膨脹時,魚排開水的重力變小
(第2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有一不吸水木球,其質量為10g、體積為20cm3,先把它輕輕放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當木球靜止時,溢出水的質量為10g;把它取出擦干,再輕輕放入盛滿煤油的溢水杯中,當木球靜止時,溢出煤油的質量是(ρ煤油=0.8g/cm3)( C )
A. 5g B. 8g C. 10g D. 16g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2024·威海期末)如圖是一小球從密度均勻的油中A處由靜止釋放后豎直下落的情景,小球在AB段做加速運動,在BC段做勻速運動,①和②是小球經過的兩個位置,則( D )
A. 小球與油的密度相等
B. 小球經過位置①處所受浮力比②處的小
C. 小球經過位置①處受到油的阻力比②處的大
D. 小球下落到②處,受到的合力為零
(第4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將圓柱體A投入密度為0.6g/cm3的液體中,A露出液面的高度為3.6cm(如圖甲所示)。將一個合金塊B放在A的正上方,此時A露出液面的高度為0.6cm(如圖乙所示)。若用輕質細線將合金塊B懸掛于A的正下方,A露出液面的高度為1.2cm(如圖丙所示)。則合金塊B的密度為(A的上表面始終保持水平)( A )
(第5題)
A
A. 3.0g/cm3 B. 4.8g/cm3
C. 5.0g/cm3 D. 6.0g/c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4·昆明五華校級模擬)為驗證空氣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浮力,小李同學找來以下實驗器材:天平(帶砝碼),充足氣的排球,套扎在氣針尾端的癟氣球(氣針尾端與氣球接觸部分密封完好)。小李同學將排球、癟氣球放到天平左盤,調平衡,如圖所示,接下來他將進行的操作是
;若出現 說明空氣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浮力。
將氣針頭插入排球的氣門內,使氣球膨脹再放回天平
左盤 
右盤下沉 
(第6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4·大連西崗校級模擬)小陶在家中洗碗時,他發現空碗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如圖所示,此時碗受到的浮力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自身的重力;當碗中有一定量的水時,碗會沉入水底,則沉底時碗受到的浮力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漂浮時受到的浮力。
(第7題)
等于 
小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4·濟南期末)小陽同學分別在底端封閉的兩支相同吸管中裝入不同質量的細沙,制成了A、B兩支不同的簡易密度計,放入同一盛有水的燒杯中,密度計靜止后如圖所示。從觀察到的現象可以判斷:兩支密度計所受浮力FA FB,兩密度計底部所受水的壓強pA pB。(選填“>”“<”或“=”)
(第8題)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不吸水的圓柱體A,頂部系有一根輕質細線,已知圓柱體A的質量為1.32kg,密度為1.1×103kg/m3,高為12cm。現將圓柱體A豎直放入薄壁柱形容器中,然后向容器中緩慢加入液體,直至加滿,液體體積與深度的關系如圖所示。當液體加滿后,用細線將A豎直向上提升2cm時,細線的拉力為3.6N。圓柱體A的重力為 N,液體的密度為
kg/m3。(g取10N/kg) 
13.2 
0.8×103(或1.2×103)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2024·寧夏)如圖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第10題)
(1) 如圖甲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的重力為 N。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將物體逐漸浸入水中,直至浸沒,如圖乙、丙、丁所示,記錄彈簧測力計示數并分析數據可知:浮力的大小與 有關。
(3) 浸沒后,繼續緩慢地增大物體在水中的深度,同時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和物體下表面的深度。下列能正確反映物體所受浮力F浮和物體下表面深度h關系的圖像是 。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D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通過分析圖甲、丁、戊可知: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一定時,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所受的浮力 。
(5) 某同學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請你自選實驗器材,簡要設計實驗步驟來證明他的猜想是否正確。

越大 
① 取體積相同的銅塊
和鋁塊,用彈簧測力計分別從測出它們的重力記為G1、G2;② 用彈簧
測力計分別掛著它們浸沒在水中(金屬塊不觸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
示數為F1、F2;③ 分析比較G1-F1和G2-F2的大小,即可驗證猜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如圖甲所示,有一體積、質量忽略不計的彈簧,其兩端分別固定在容器底部和正方體形狀的物體上。已知物體的棱長為10cm,彈簧沒有發生形變時的長度為10cm,彈簧受到拉力作用后,伸長的長度ΔL與拉力F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向容器中加水,直到物體上表面與液面相平,此時水深為24cm。(g取10N/kg)
(第1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求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解:(1) 由于物體浸沒在水中,則V排=V物=(0.1m)3=1×10-3m3,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10-3m3=10N
(2) 打開出水口,緩慢放水,當彈簧處于沒有發生形變的狀態時,關閉出水口。求放水前后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量。
(2) 由圖甲可知,當物體上表面與液面齊平時,物體上表面距容器底的距離h=24cm,彈簧伸長的長度ΔL=24cm-10cm-10cm=4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由圖乙可知,此時彈簧對物體的拉力F拉=4N,物體的重力G物=F浮-F拉=10N-4N=6N,當彈簧處于沒有發生形變的狀態時,L彈簧=10cm=0.1m,此時物體所受的浮力F浮'=G物=6N,由F浮=ρ水gV排可得,物體排開水的體積V排'===6×10-4m3,物體浸入水中的深度h浸===0.06m;此時水的深度h'=L彈簧+h浸=0.1m+0.06m=0.16m,所以放水前后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量Δp=p-p'=ρ水g(h-h')=1.0×103kg/m3×10N/kg×(0.24m-0.16m)=800P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共15張PPT)
9.2 阿基米德原理
第九章 浮 力
01
基礎進階
02
素能攀升
03
思維拓展


1. (跨學科融合·語文)大家都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如圖所示。曹沖通過稱出石頭的總質量,從而知道了大象的質量,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方法是 (選填“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或“建立模型法”)。曹沖要求前后兩次水面都與記號相平,是為了

 
(第1題)
等效替代法 
控制兩
次排開水的體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如圖是小金魚吐出的小氣泡,在自深水處向上冒的過程中,下列關于小氣泡所受壓強和浮力的描述,正確的是( B )
A. 壓強變小,浮力不變
B. 壓強變小,浮力變大
C. 壓強變大,浮力變大
D. 壓強變小,浮力變小
(第2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4·松原寧江校級期末)如圖,三個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A、B、C,分別靜止在不同深度的水里,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
A. A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B. A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C. B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D. C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第3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4. 某大型商場舉行開業典禮,在商場門口掛滿了氣球,已知一氣球的體積為6m3,地面附近空氣的密度為1.3kg/m3,則這個氣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空氣的浮力為 N。(g取10N/kg)
78 
1
2
3
4
5
6
7
8
9
10
5. (跨學科融合·數學)如圖甲,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圓柱體,從盛水的燒杯上方某一高度緩慢下降,圓柱體浸沒后繼續下降一小段。如圖乙為圓柱體下降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F隨圓柱體下降高度h變化的圖像。分析圖像可知,圓柱體的重力是 N;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 N;圓柱體浸沒時排開水的重力是 N;圓柱體的高度是 cm。
12 
8 
8 
4 
(第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6. (2024·蘭州)一根輕質且不可拉伸的細線將一棱長為10cm的正方體物塊拴接在容器底部,如圖甲,當水深為30cm時,細線剛好伸直;如圖乙,當水深為36cm時,物體上表面恰好與水面相平,已知ρ水=1.0×103kg/m3,則此正方體物塊的密度為 kg/m3,圖乙中細線的拉力為 N。(g取10N/kg)
(第6題)
0.4×10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7. ★某物體重為0.5N,把它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溢出重為0.3N的水,則它受到的浮力( D )
A. 一定為0.3N B. 一定為0.5N
C. 可能為0.2N D. 可能為0.4N
D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4·河南)宋朝的懷丙利用浮船打撈鐵牛,展現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如圖為打撈過程示意圖,先將陷在河底的鐵牛和裝滿泥沙的船用繩索系在一起,再把船上的泥沙鏟走,鐵牛就被拉起,然后把船劃到岸邊,解開繩索卸下鐵牛,就可將鐵牛拖上岸。在圖中甲、乙、丙三個位置船所受浮力為F甲、F乙、F丙,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 )
A. F甲=F乙=F丙 B. F甲>F乙>F丙
C. F甲=F乙>F丙 D. F甲<F乙<F丙
(第8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9. (2024·九江永修模擬)小玲和小新在學完《阿基米德原理》這節課后,利用石塊進行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1) 小玲按照如圖甲所示步驟進行實驗,正確的測量順序應該是


①②③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圖甲②步驟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 N。石塊所受浮力F浮=
N。
(3) 小玲按照正確順序完成上述步驟,處理數據時發現F浮≠G排。這是因為 。排除錯誤后,小玲重新實驗,最終得出結論。
2.6 
0.4 
圖甲①中溢水杯中未加滿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同組的小新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他將裝滿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臺C上,用C來調節溢水杯的高度。當小新逐漸調高升降臺時,發現隨著石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來越大,彈簧測力計A示數的變化量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彈簧測力計B示數的變化量。在這個過程中電子秤的示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等于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圖甲所示的探究。用細線 P將A、B兩個不吸水的長方體連接起來,再用細線Q將A、B兩長方體懸掛放入圓柱形容器中,初始時B對容器底的壓力恰好為零。從t1=0時開始向容器內勻速注水(水始終未溢出),細線Q的拉力FQ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已知A、B兩長方體的底面積SA=SB=100cm2,細線P、Q不可伸長,細線P長l=8cm,g取10N/kg,ρ水=1.0×103kg/m3。求: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10題)
(1) t2=10s時,B受到水的浮力。
解:(1) 6N
(2) 每秒向容器內注入水的體積。
(2) 120cm3
(3) 當FQ=3N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
(3) 69N
1
2
3
4
5
6
7
8
9
10(共18張PPT)
9.1 浮 力
第九章 浮 力
01
基礎進階
02
素能攀升
03
思維拓展


1. 如圖所示,重為20N的物體用細線浸沒在水中,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壓力為15N,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壓力為24N,則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N,方向 ;此時細線對物體的拉力為 N。
(第1題)
9 
豎直向上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024·贛州章貢期末)下列實例中的人或物體,沒有受到浮力的是( C )
A. 漂浮在死海中悠閑閱讀的人
B. 在大氣層中緩慢上升的氣球
C. 南河大橋下的柱形橋墩
D. 校科技展中,小明放飛的“孔明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如圖所示,一個雞蛋浸沒在盛有鹽水的容器中,容器放在斜面上。圖上畫出了幾個力的方向,你認為雞蛋所受浮力的方向應該是( C )
A. F1 B. F2 C. F3 D. F4
(第3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如圖所示,將去蓋的塑料瓶截去底后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后壓著球向里注水,然后放手,則乒乓球 (選填“上浮”或“不上浮”),同時觀察到有少量水流出;再用手將瓶口堵住,過一會兒,觀察到乒乓球 (選填“上浮”或“不上浮”)。該實驗表明產生浮力的根本原因是 。
(第4題)
不上浮 
上浮 
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5. 一均勻的長方體浸沒在液體中,如圖所示。已知它的底面積為S,上表面所處深度為h1,下表面所處深度為h2,長方體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表達式為 、浮力表達式為 ,側面所受合力為 。(液體密度ρ液和g為已知量)
(第5題)
ρ液gh2S 
ρ液g(h2-h1)S 
0 
1
2
3
4
5
6
7
8
9
10
6. ★如圖所示,A、B是能自由移動的物體,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現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D )
A. A物體一定受浮力的作用
B. B物體一定受浮力的作用
C. C部分一定不受浮力的作用
D. D部分一定不受浮力的作用
(第6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4·福州福清期中)甲、乙兩個相同長方體物塊靜止于水中,位置如圖所示。比較甲、乙兩物塊上、下兩表面所受到的壓強差和壓力差( A )
A. 甲、乙受到的壓力差相等
B. 甲受到的壓力差較大
C. 甲、乙受到的壓強差相等
D. 甲受到的壓強差較大
(第7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4·太原迎澤校級三模)小夢學習小組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選用彈簧測力計、燒杯、水、鹽、細線、體積相同的實心鐵塊和銅塊(ρ鐵<ρ銅)等器材進行實驗,如圖所示。下列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會變大的是( A )
A. 銅塊替換鐵塊仍浸沒在圖示位置
B. 改變鐵塊在水中浸沒的深度
C. 向燒杯中加適量的鹽并輕輕攪動
D. 鐵塊從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
(第8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同學們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 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② 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③ 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實驗步驟和數據如圖所示。(g取10N/kg)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 為了驗證猜想①,分析A與C、D三次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浸入液體中的深度 (選填“有”或“無”)關。
(2) 為了驗證猜想②,分析A與 三次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無 
B、C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小聰為了驗證猜想③,分析A與B、E三次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你認為這樣操作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理由是

錯誤 
沒有控制排開液
體體積相等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核心素養·科學探究)【探究名稱】 探究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是否有關。
【問題】 某同學探究完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后,還想知道浮力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形狀有關。于是,該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證據】 該同學用一塊橡皮泥(不吸水)、一個彈簧測力計、燒杯、水和細線,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1) 如圖a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橡皮泥的重力為 N。
       
(第10題)
4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如圖b所示,將橡皮泥捏成實心長方體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3) 如圖c所示,將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實心圓柱體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4) 如圖d所示,將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實心球體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釋】
(1) 圖b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N。
(2) 由以上實驗可知,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 。
2 
無關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交流】
(1) 本實驗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只改變物體的形狀來進行探究。在物理學中,這種研究方法稱為 。
(2) 將橡皮泥從圖d位置向下移放到圖e位置時,深度增加,橡皮泥所受浮力大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說明浮力大小與 無關。
(3) 若用刻度尺和彈性較好的橡皮筋
來替代彈簧測力計,則能否完成本實驗
的探究? (選填“能”或“不能”)。
控制變量法 
不變 
深度 
能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共26張PPT)
9.3 物體的浮沉
第1課時 物體的浮沉條件
第九章 浮 力
01
基礎進階
02
素能攀升
03
思維拓展


1. (2024·吉安井岡山期末)將李子浸沒在清水中,李子沉入水底,如圖(a)所示,此時李子受到的浮力 李子受到的重力;往杯中逐漸加鹽后李子開始上浮,露出水面后繼續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如圖(b)所示,此時李子受到的浮力 李子受到的重力。(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第1題)
小于 
等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4·合肥瑤海期末)把一個實心小球分別放入甲、乙兩種液體中,其靜止時如圖所示,則小球在 (選填“甲”或“乙”)液體中受到浮力較大;甲、乙兩種液體的密度分別為ρ甲和ρ乙,則ρ甲 (選填“>”“<”或“=”)ρ乙。
(第2題)
乙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2024·南寧青秀校級期末)如圖,小寧用水浸泡水果時發現:體積較小的橘子漂浮,而體積較大的芒果卻沉在水底。你認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橘子的密度大于芒果的密度
B. 橘子的密度等于芒果的密度
C. 橘子受到的重力等于芒果受到的重力
D. 橘子受到的浮力小于芒果受到的浮力
(第3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小明煮湯圓時發現,生湯圓放入鍋內,由于浮力 (選填“大于”或“小于”)重力而下沉;煮熟的湯圓因其內部受熱膨脹,浮力 (選填“增大”或“減小”),湯圓上浮。
小于 
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4·涼山會東一模)在甲、乙兩個容器內裝入兩種密度不同的鹽水,將A、B兩個小球(ρA>ρB)分別放入甲、乙容器內,當小球靜止時位置如圖所示,現將兩個小球取出,再將甲、乙內的液體全部倒入丙容器內,然后將A、B兩個小球放入丙容器內,則小球A不可能出現的狀態是 (選填“漂浮”“懸浮”或“下沉”),小球B所受到的浮力與其在乙容器中受到的浮力相比將會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懸浮 
不變 
(第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將一塊質量為60g、體積為100cm3的物塊浸沒在水中后放手,物塊最終處于 (選填“沉底”“懸浮”或“漂浮”)狀態,此時物塊浸入水中的體積是 cm3,物塊受到的浮力為 N。(g取10N/kg,ρ水=1.0×103kg/m3)
漂浮 
60 
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4·濟寧曲阜期末)把一塊橡皮泥捏成實心球狀,輕輕放到容器內的水面上,靜止之后,實心球橡皮泥沉到容器底部,再把它捏成碗狀,輕輕放到該容器內的水面上,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橡皮泥所受重力G甲>G乙
B. 橡皮泥所受的浮力F甲浮<F乙浮
C. 橡皮泥所受的浮力F甲浮>F乙浮
D. 橡皮泥排開水的體積V甲排>V乙排
(第7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如圖所示,當溢水杯盛滿密度為ρ1的液體時,把實心物塊放入杯中,物塊漂浮,靜止后溢出的液體質量為m1;當溢水杯盛滿密度為ρ2的液體時,把同一物塊放入杯中,物塊沉底,靜止后溢出的液體質量為m2。物塊的密度為( C )
A. ρ1 B. ρ1 C. ρ2 D. ρ2
(第8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核心素養·科學推理)分別用木頭、銅、鐵制成甲、乙、丙三個小球,將它們放入水中,三個小球靜止時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 )
A. 甲小球一定是空心的 B. 乙小球一定是空心的
C. 丙小球一定是空心的 D. 三個小球都是實心的
(第9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核心素養·科學推理)如圖,圓柱形容器的底面積為400cm2,棱長為10cm的正方體實心冰塊懸浮在油水分層液體中,則冰塊浸在水中部分的體積為 cm3。當冰塊完全熔化后,油水分界面的高度變化了
cm。(已知浸在分層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所有液體的重力,ρ冰=0.9×103kg/m3,ρ水=1.0×103kg/m3,ρ油=0.75×103kg/m3,g取10N/kg)
600 
0.75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2024·鹽城東臺期末)小明同學利用飲料瓶和薄壁小圓柱形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玻璃瓶在飲料瓶中的情況如圖所示(玻璃瓶口開著并倒置),玻璃瓶的橫截面積S=1.5cm2,此時玻璃瓶內外水面高度差h1=2cm,玻璃瓶口與飲料瓶內水面高度差h2=8cm,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不計飲料瓶和小玻璃瓶中氣體的重力)( D )
(第11題)
D
① “浮沉子”上浮時,玻璃瓶內的壓縮空氣會將內部的水壓出。
② 用力擠壓飲料瓶,發現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過程中h1不變、h2增大。
③ 空玻璃瓶的質量為3g。
④ “浮沉子”下沉時,所受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3 物體的浮沉
第2課時 浮沉條件的應用
第九章 浮 力
01
基礎進階
02
素能攀升
03
思維拓展


1. (2024·石家莊藁城期末)如圖所示是充滿氫氣的氣象探測氣球,攜帶探空儀(體積不計)在高空測量。此時它受到 對它的浮力;在高空測量工作完畢后釋放部分氫氣,氣球體積縮小,其所受浮力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若此氣球充滿氫氣時的體積為50m3,其自身重為525N,空氣的平均密度為1.29kg/m3,則其攜帶的儀器最多重 N。(g取10N/kg)
空氣 

小 
120 
(第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024·新鄉三模)新鄉具有“乒乓之鄉”的美譽。我們用乒乓球也可以做很多實驗,比如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一定深度后松手,乒乓球將 (選填“上升”“下降”或“靜止”),你判斷的理由是 。
上升 
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4·承德寬城期末)如圖所示,將一支簡易密度計分別放入盛有不同液體的甲、乙兩個相同的燒杯中,靜止時兩液面相平,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 )
(第3題)
A
A. 密度計在甲、乙兩個燒杯中所受浮力相等
B. 密度計在乙燒杯中排開液體的質量較大
C. 甲燒杯中液體的密度小于乙燒杯中液體的密度
D. 甲燒杯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力等于乙燒杯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小明洗蘋果時,把一個蘋果放入水中,發現此蘋果處于懸浮狀態,可知此蘋果的密度為 kg/m3。小明從水中取出蘋果,分成一個大塊和一個小塊,再將小塊放入水中,發現小塊沉入水底,據此現象可以推斷:若將大塊浸沒在水中,則松手后大塊將會 (選填“上浮”“下沉”或“懸浮”)。
1.0×103 
上浮 
1
2
3
4
5
6
7
8
9
10
5. (2024·鹽城阜寧三模)雪龍號考察船圓滿完成歷時198天的南極考察任務,返回上海碼頭落錨。在鐵鏈拉著鐵錨緩慢放入水中時,經歷了如圖所示三種情況:圖甲中鐵錨部分浸入水中;圖乙中鐵錨浸沒水中但未觸底;圖丙中鐵錨沉底。三種情況下船身(不含鐵錨)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別為F甲、F乙、F丙,則F甲 (選填“>”“<”或“=”)F乙,F乙 (選填“>”“<”或“=”)F丙,三種情況下船底所受水壓強最大的是 (選填“甲”“乙”“丙”或“一樣大”)。
> 
> 
甲 
(第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6. 如圖所示,物理小組利用體積為170cm3的潛艇模型(忽略進氣、排氣管的體積),探究潛艇在水中如何實現上浮或下沉。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ρ水=1.0×103kg/m3,g取10N/kg)( C )
A. 模型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為1.7N
B. 模型浸沒后繼續下沉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變
C. 若要讓懸浮的模型上浮,則應使模型中進水
D. 潛艇能上浮或下沉是通過改變自重實現的
(第6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7. (跨學科融合·生物)(2024·晉中一模)在傳統農耕文化中,勞動人民一般采用“鹽水選種”的方法挑選種子。如圖所示是種子在鹽水中的不同狀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漂浮的種子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
B. 懸浮的種子的密度小于鹽水的密度
C. 下沉的種子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鹽水的重力
D. 上浮過程中鹽水對種子的壓強變大
(第7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4·宿遷沭陽期末)現將一杯子和木塊(不吸水,密度為0.6×103kg/m3)以兩種方式放入同一容器中(容器內水的質量保持不變)。如圖所示,圖甲杯子開口向上,浮在水面上。圖乙杯子倒扣(里面充滿水),木塊緊貼杯底,一起懸浮在水中。兩種情況下( C )
(第8題)
C
A. 木塊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B. 杯子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C. 兩容器內水的深度相同
D. 乙容器內水的深度較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如圖甲所示為小明制作的“浮力秤”的構造圖,可方便地稱量物體的質量。已知小筒的底面積為0.01m2,小筒和秤盤的總重力為0.6N。(ρ水=1.0×103kg/m3,g取10N/kg)
  
(第9題)
(1) 如圖甲,當秤盤上不放物體時,小筒處于 (選填“漂浮”或“懸浮”)狀態,此時小筒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解:(1) 0.6N
漂浮 
1
2
3
4
5
6
7
8
9
10
(2) 該“浮力秤”的零刻度線應標在小筒上何處(即A點距小筒底部的距離)?
(2) 6×10-3m
(3) 如圖乙,在秤盤上放一物體后,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h=0.2m,該物體的重力是多少?
(3) 19.4N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2024·廈門湖里期末)如圖所示,一個底面積為100cm2、水深h0為8cm的薄壁柱形容器。把一個空心的金屬盒(空心部分是真空)放入水中后處于懸浮狀態,水深變為h1=10cm,此時金屬盒的重力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受到的浮力。打開進水閥門,空腔內開始進水,金屬盒沉底且空腔充滿水,此時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的變化量為 Pa。(金屬盒的材料
密度為2.0×103kg/m3,g取10N/kg)
等于 
100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万载县| 西和县| 朝阳市| 留坝县| 南江县| 休宁县| 朝阳市| 砚山县| 南川市| 周口市| 邹平县| 牡丹江市| 疏勒县| 吴桥县| 秦皇岛市| 九龙城区| 原阳县| 乌拉特后旗| 上蔡县| 扎赉特旗| 陇西县| 霍林郭勒市| 蒲城县| 天镇县| 阿荣旗| 东乌珠穆沁旗| 宜兰县| 两当县| 临夏市| 姚安县| 巴马| 凯里市| 通海县| 丘北县| 定远县| 丹江口市| 前郭尔| 永泰县| 驻马店市| 平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