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4《孫權勸學》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設想《孫權勸學》是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選自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課文講述了三國時期東吳君主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學習,后其驚人的進步令吳國軍師魯肅嘆服的故事。文字比較淺易,描述的內容與學生成長的歷程密切相關。學年過半的七年級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可借助工具書,了解字意。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探究性學習,誦讀課文,把握文意。進而在語言文字表達的練習中,挖掘作品的人文思想。單元導語指出,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人物的主要特點,感受他們的非凡氣質”;要“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基于此,筆者擬用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以“誰是英雄”為主題展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大意,通過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學目標語言建構:朗讀課文,讀出重音節奏,理解課文大意。思維發展:演讀課文,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性格。創意表達: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實詞,揣摩虛詞用法。教學重點1.朗讀課文,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大意。2.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實詞,揣摩虛詞用法。教學難點演讀課文,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性格。教學過程一、導入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說說你所知道的三國英雄。在三國的眾英雄之中,關羽的地位不可為不重要,但是他卻被呂蒙所擒。能夠生擒關羽,可見呂蒙軍事才能非同凡響,今天我們走進一個與呂蒙有關的故事《孫權勸學》。二、朗讀,知英雄1.出示題目,看到題目,你會提出哪些問題?預設——孫權權誰學習?孫權怎么勸的?勸的結果如何……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3.指名試讀課文,集體正音。重點字音——孤豈欲卿 治經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 肅遂拜蒙母4.討論:如何讀出文言味?(引導學生畫出重音節奏。)預設——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相機強調文言文停頓的方法:首先,應該依據語法結構劃分,包括主謂之間停頓、動賓之間停頓、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停頓;其次,借助虛詞判斷停頓,包括句首發語詞后停頓、句中語氣詞前后停頓、關聯詞前停頓;第三種是固定句式的停頓,第四類根據上下文的文意和語境來判斷,最后還應參考古代文化常識停頓。七年級學生學法知識不足,適當介紹即可,不求全部掌握)5.齊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可以分成幾部分?預設——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使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之并與其結友的故事。故事可分成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使就學”;再寫魯肅“與蒙論議”,然后“結友而別”。三、演讀,析英雄1.文言文中的稱謂語非常豐富,有自稱,有他稱(除一般他稱,又有愛稱、敬稱等)。找出文章的稱謂語,說說他們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有用“卿”為愛稱的。孤:古時王侯的自稱。卿:朋友間的愛稱。阿蒙:他稱,用呂蒙的小名,表示呂蒙變化很大。大兄:對朋友輩的敬稱。(此環節意在明晰故事中人物的身份,理清相互之間的關系,為后續的教學打下基礎。)2.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對話中的語氣。先小組試讀,再全班展示,并說說理由。提供學習支架:補充語氣詞。權( )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 )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如學生遇到困境,可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重點引導學生讀出虛詞的不同語氣,并討論其用法。)3.孫權勸說呂蒙學習,呂蒙沒有答應,原文說“蒙辭以軍中多務”,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呂蒙怎樣的性格?我們猜一猜,呂蒙當時是怎么回應孫權的?預設——(1)軍中多務,無暇,何以學?(2)軍中多務,無暇,無以學?(引導學生分析兩句話,哪句更符合當時的情形。)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三人分別有怎樣的性格特征?預設——孫權:善用引導,循循善誘;重視人才,關心下屬;目光長遠,深謀遠慮呂蒙:率真坦誠,敢于直言;知錯能改,積極進取;學習刻苦,進步顯著魯肅:惜才愛才,真誠待人;為人豪爽,不拘小節;富有遠見,注重團結(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相機梳理課文內容,并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如“升堂拜母”等。)四、悟讀,贊英雄1.在三國那個英雄遍地的年代,你覺得三人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為什么預設——孫權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胸懷廣闊,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學習對于提升人才的關鍵作用。他就像一位智慧的領航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呂蒙指引方向,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呂蒙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知錯就改,積極進取,實現了從赳赳武夫到能文能武的儒將的華麗轉身,這種自我超越的勇氣和毅力,使他成為戰場上令人敬畏、朝堂上令人欽佩的英雄。魯肅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目光敏銳,愛才惜才,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維護著東吳的人才體系,成為東吳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補充介紹諸葛亮對魯肅的評價)他們三人雖然性格性格、風格各異,但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共同構成了三國歷史上一段精彩的篇章,都是真正的英雄。(預設答案為老師的期待值,不要求學生達到如此水準,言之成理即可。在學生回答后,可從語言表達上進行引導,使之流暢且充滿意蘊。)2.三人中,你最喜歡誰,請寫一段話贊美他。五、小結良藥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阿蒙非復當初/一個善勸,一個善聽/一個識英雄重英雄/一起書寫了那個英雄的時代六、布置作業1.把這個故事講給其他人聽。2.積累課文中的文言詞匯。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語言建構:字斟句酌,聚焦人物對話,學習有效交流的技巧。思維發展:關照全篇,分析故事脈絡,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創意表達:聯讀類文,對比人物結局,收獲關于成長的思考。教學重點1.字斟句酌,聚焦人物對話,學習有效交流的技巧。2.關照全篇,分析故事脈絡,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學難點聯讀類文,對比人物解決,收獲關于成長的思考。教學過程一、導入據史料記載,年少時的呂蒙“家貧”“依姊夫鄧當”“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疏”,因為沒文化,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但是在故事結局的時候,就連當時的東吳的第一謀士魯肅都要稱贊他“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樣的過程,勢必帶給我們更深的思考,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孫權勸學》。二、細讀,悟勸說之技1.反復朗讀孫權勸學的語言,分析孫權勸說的思路。預設——“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句,表明勸學的原因,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降低學習難度,消除呂蒙的疑慮。“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明確了學習目標,并教授了學習方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以自己的讀書情況現身說法,指出學習的可能性。2.改變對話,感受孫權勸說的巧妙。(可讓學生進入情境,代入孫權的角色,想一想孫權可能怎么說。)出示——開場:“卿今當涂掌事,須學。”用肯定句,力度不足,不足以表現當權者的威嚴和事情的重要性。被呂蒙拒絕后:“孤為君,卿為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學,臣不得不學!”激化矛盾,呂蒙也許會礙于君臣身份不得不學習,但是缺少了學習主動性,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被呂蒙拒絕后:“罷了罷了……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此人非帥才,隨他去吧!”輕易放棄,收不到人才培養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孫權的威信。……3.通過分析,你學到了哪些勸說的技巧?預設——勸說內容:根據實際情況,找出問題所在;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勸說。勸說態度:誠懇友善、循循善誘、動之以情。三、研讀,悟作文之法1.通讀全文,思考:文章題目為“孫權勸學”,可是文章雖然詳細介紹了孫權勸學的過程,卻對孫權勸學的成效也就是呂蒙學習的過程一句帶過,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安排?預設——(1)突出文章主題:文章的核心主題是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即“開卷有益”。作者通過孫權勸學這一情節,突出了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呂蒙學習的過程并不是文章的重點。(2)突出人物形象:文章重點描寫了孫權的勸說過程,通過他的語言和行為,展現了他的善勸、關心部下以及對學習的重視等性格特點。且后文的魯肅贊學也已經表現了學習成果,無需贅述。(3)符合情節安排:文章以對話為主,情節緊湊,語言簡潔明了。作者通過孫權勸學和魯肅贊學兩個情節,巧妙地展現了呂蒙學習的起因和結果,使文章結構簡潔完整。如再寫過程,就會比較拖沓。(補充介紹這篇文章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作者在改寫時遵循了從略的原則。由于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作者又沒有新的史料可以補充,因此在改寫時對一些內容進行了簡化。這種安排既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又使文章更加精練,符合寫作的經濟原則。)2.本文中還有哪些寫作技巧,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預設——(1)以個性化的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形象;(2)巧用側面烘托與前后對比塑造人物(3)語言風格簡潔明快(4)故事情節環環相扣(5)文章布局詳略得當四、聯讀,悟成長之思1.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借史事說明學習的重要,同時代的王安石也寫了一篇勸學的文章,叫作《傷仲永》,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兩篇文章有何區別。(1)出示《傷仲永》,自由朗讀,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預設——《傷仲永》講了方仲永從五歲起便能作詩,但因父親不讓他繼續學習,最終才能逐漸衰退、泯然眾人的故事。(2)對比《孫權勸學》,兩文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讀完之后,你讀出了什么不同?預設——①人物關系不同,一為君臣,一為父子。②故事結局不同,一個學有所成,一個泯然眾人。③寫作手法不同,一個對話為主,一個敘議結合……(3)兩篇文章有什么相同點?預設——兩篇文章都從不同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2.讀了這兩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終身學習、先天與后天誰更重要、學習的目的、學習的重要性等方面展開思考。)五、小結讀史可以明智,讓我們汲取古人的智慧,即刻努力,未來的我們也一定能像呂蒙一樣令人刮目相待。六、布置作業1.《孫權勸學》一文選自《資治通鑒》,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目的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借鑒,幫助統治者治理好國家,這篇文章又有哪些可“鑒”之處呢,請反復品讀文章,寫一篇小作文。2.開學兩周了,但小語同學遲遲無法收心,進入學習狀態。請你學習本文的勸說藝術,給小語寫一份信,勸勉小語好好學習。要求:注意書信的格式要求,字數100字左右。板書設計勸說之計孫權勸學 作文之法 鑒于往事人生之思 資于治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