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下5《守株待兔》核心素養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守株待兔》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本單元以“寓言故事”為主題,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農夫偶然撿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便天天守在樹樁旁等待兔子再次撞死,最終荒廢了田地,一無所獲的故事。故事雖短小,卻寓意深刻,生動地諷刺了那些妄想不勞而獲、墨守成規的人,能讓學生在趣味閱讀中受到啟發。二、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在上學期已學習《司馬光》這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認識,也掌握了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方法。不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尚在發展,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時,需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通過直觀的方式進行感悟。三、教學目標1. 文化自信: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簡潔、凝練。學習古人的智慧,明白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能心存僥幸的道理。2. 語言運用:認識“宋、耕”等字,會寫“守、株”等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釋”“冀”“復”等文言詞語的意思。3. 思維能力:通過朗讀、討論、表演等方式,理解故事內容,體會人物心理。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進行簡單的評價。4. 審美創造:體會文言文語言的韻律美。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并進行簡單的角色扮演。5. 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明白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勞動創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四、教學重難點1. 重點:理解文言文內容,體會寓言故事的寓意。2. 難點:理解文言詞語的意思,并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守株待兔”的含義。五、教法學法1. 教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討論交流法、角色扮演法2. 學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體驗學習法六、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頭飾(農夫、兔子)2. 學生:預習課文,查閱相關資料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 引導學生回憶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提問:“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司馬光》嗎?誰能說一說文言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分享對文言文語言簡潔、表達獨特等特點的感受。2. 引出新課:“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一篇新的文言文,它和《司馬光》一樣,用簡潔的文字講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還藏著深刻的道理呢!”3. 板書課題“守株待兔”,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嗎?”引導學生結合字面意思,大膽猜測“守”“株”“待”“兔”分別代表什么,初步感知課題含義。(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用手指著文字,注意聽清字音和節奏,感受文言文獨特的韻律。2.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讀準字音,尤其是一些容易讀錯的字,如“耒”“冀”等,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3. 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讀完后進行評價,從字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等方面給予肯定或提出建議,教師及時糾正錯誤讀音。4. 引導學生思考:“課文讀完了,誰能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和完善,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1. 學習第一句“宋人有耕者。”(1)請同學們自己對照注釋,嘗試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詞。(2)同學分享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重點關注學生對“耕者”的理解是否準確。(3)引導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糾正,教師適時引導,明確“耕者”就是種地的農民。(4)出示課文相關插圖,提問:“從這幅圖中,你能找到文中說的這個宋人嗎?他在做什么?”(5)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農夫的形象和動作,直觀感受“耕者”的狀態,加深對句子的理解。2. 學習第二、三句“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1)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討論這三句話的意思。教師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2)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株”“走”“觸”“折頸”等字詞的含義,通過舉例、動作演示等方式,讓學生明白“株”就是樹樁,“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3)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兔子飛快跑來撞到樹樁上的畫面,提問:“在這個場景中,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看到了什么?”鼓勵學生大膽描述自己腦海中的畫面,感受故事的戲劇性。3. 學習第四句“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1)教師提出問題:“農夫看到兔子撞死在樹樁上后,他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到相關句子。”(2)引導學生理解“因”“釋”“耒”“冀”“復”等字詞的意思。可以通過提問:“‘因’在這里表示什么?能不能用一個詞語替換它?”讓學生理解“因”是于是的意思。對于“釋”,通過動作演示,讓學生明白是放下的意思;對于“耒”,展示古代農具“耒”的圖片,幫助學生認識這種農具。(3)“農夫為什么會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適時引導。(4)討論結束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體會農夫心存僥幸、妄想不勞而獲的心理。4. 學習第五句“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1)讓學生自己嘗試翻譯這句話,然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看看誰翻譯得更準確、更通順。(2)邀請幾位同學分別扮演農夫和宋國人,表演農夫守株待兔一無所獲后被宋國人嘲笑的場景。其他同學認真觀看表演,思考:“宋國人為什么嘲笑農夫?”表演結束后,引導學生結合表演內容,回答問題,理解農夫的行為是愚蠢的,不勞而獲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才會被人嘲笑。(3)提問:“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總結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能心存僥幸的道理。(四)聯系實際,領悟寓意1.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你覺得農夫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適時引導。2. 討論結束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3. 聯系生活實際,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農夫這樣‘守株待兔’的人或事呢?”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身邊的例子,如有的同學平時不努力學習,卻希望考試時能靠運氣取得好成績;有的人不想工作賺錢,卻總想著買彩票一夜暴富等。通過這些生活實例,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守株待兔”的含義。4. 引導學生總結寓言故事的寓意,提問:“學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5. 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能心存僥幸,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獲得收獲。(五)拓展延伸,升華主題1. 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哼唱,在歡快的旋律中感受勞動的意義。播放結束后,提問:“聽了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分享對勞動的認識和體會。2.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成為‘守株待兔’的人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如要勤奮學習、積極參加勞動、遇到困難不放棄等,將故事的寓意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六) 課堂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守株待兔》,不僅讀準字詞、理解文意,還認識了“釋”“冀”等文言詞。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心存僥幸、妄想不勞而獲,唯有踏實努力才能收獲成功。學習中,注釋、插圖、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都是好幫手。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瑰寶,希望大家課后背誦課文、講給家人聽,也多去閱讀其它寓言故事,感受古人智慧。 九、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中,初讀環節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有效幫助學生熟悉了課文內容,為后續理解奠定基礎。在精讀部分,借助注釋、插圖和小組討論,學生對文言字詞和故事內容理解較好,角色扮演也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了人物心理。聯系生活實際環節,學生積極分享身邊“守株待兔”的現象,對寓意理解較為到位。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在時間把控上不夠精準,拓展延伸環節有些倉促,學生對于如何避免成為“守株待兔”的人,討論不夠深入。在引導學生理解文言字詞時,方式還可以更加多樣化,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更好地掌握。今后教學中,我會更精心地設計教學環節,合理分配時間,豐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收獲更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