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使用教材版本 部編版課題 《比尾巴》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學習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對小動物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在日常生活中,低年級學生喜歡小動物,善于觀察小動物,不僅可以直觀的看到小動物,還能夠在課外書,電視里了解小動物。本課主要介紹了六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孩子們讀著自己熟悉的內容,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不僅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同時還豐富拓展了小動物的相關知識。 在學習這首兒歌前,漢語拼音的教學已經結束,學生具備拼讀的能力。課文中的漢字雖然較多,但大部分常用漢字學生已經耳熟能詳,在識字過程中難度適中。經過前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融入學校班集體的學習生活,懂得遵守課堂紀律,與身邊的同學已經構建了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學習過程中,懂得傾聽與合作交流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但低年級學生入學不到一個學期,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那么如何在一節課中延長學生的有效注意力,沉浸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是低年級教師的難題與挑戰。學習目標確定會寫“比、巴、把”3個生字,量詞“把”的拓展學習。 通過多種形式朗讀,不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能夠背誦課文。 模仿課文一問一答的形式做游戲并試著編創,感受兒歌語言的特色,積累語言。學習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會寫新筆畫“豎提”和“比、巴、把”3個生字;學習一問一答的兒歌朗誦。教學難點:模仿課文編寫問答兒歌。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學習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環節一:重溫生字,爭做小裁判。 1.談話導入:動物王國里今天可熱鬧了,大森林里正準備著一場比賽呢?你們想知道是什么比賽嗎?(板書課題:比尾巴) 2.一邊板書,一邊教學生字“比”,新筆順“豎提”與“豎鉤”的比較,復習筆順“豎彎鉤”。 3.比尾巴這場比賽還沒有裁判呢?你們想不想給動物門做一次公正的裁判員呀?成為裁判員首先要能夠認識基本的漢字,生字認讀闖關游戲完成后才能一起去觀看比賽,并成為一名真正的小裁判員。 1.學生發揮想象,動物王國的比尾巴。學習漢字并在語文課本P83描紅田字格中的字。 2.學習新筆畫,發現“豎鉤”與“豎提”之間的差別,并學會識別。 3.復習課文生字,開火車、搶答等方式完成生字認讀游戲。 情境創設,參與動物王國“比尾巴”這一場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環節二:我是小小裁判員,觀察判斷我最行 1.恭喜各位小裁判員進入比尾巴的準備環節,請各位小裁判員整理出我們這次參加比賽的動物名單。請同學們借助插圖仔細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畫出比賽動物的名稱。那不認識的字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借助拼音是個好辦法。 2.小裁判員們結合圖片認識參賽動物的名稱,同學們仔細看看參賽選手的名稱,你有什么發現?拼音有什么發現?(點評學生“子”的輕聲發音和“公、松、孔”的后鼻音的發音) 3.裁判員不僅要能夠熟悉參賽動物的名稱,還要知道他們要比什么?(板書學生發言內容) 4.請各位裁判做好準備,先從第一小組,宣布第一個比賽項目“誰的尾巴長?”出示圖片(猴子)其它小裁判觀察小動物尾巴的特點并宣布比賽結果。 第二組的學生宣布第二個比賽項目“誰的尾巴短?”,其它小裁判觀察小動物的尾巴特點并宣布比賽結果。(總共有六個小組,六個比賽項目且分別是動物們的后援團) 1.翻開課本P82,仔細閱讀課文內容,圈畫出參賽動物的名單。 2.學生找到動物名稱中,子的發音和后鼻音的發音,并示范朗讀。 3.學生回憶動物名稱,并對再次閱讀課文,查找具體的比賽項目。學生舉手發言,說出比賽的具體內容。 4. 第一小組,宣布第一個比賽項目“誰的尾巴長?”其它小裁判根據圖片回應“猴子的尾巴長。”(六個小組以此類推)拓展學習一把()。 5.帶疑問的朗讀問句,學習一問一答。 學生扮演小裁判的角色,融入課堂學習,延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習“一把()”,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展。環節三:問答游戲,背誦兒歌 1.請所有的小裁判朗讀整首兒歌,跟著音樂的節奏宣布全部的比賽結果。 2.刪除了比賽項目和參賽選手的名稱,請各位比賽的小裁判們同桌之間一問一答的形式完成最后比賽結果的填寫,回憶各個組的比賽項目,其它小裁判回憶各個項目的獲獎者。 3.請兩位學生上臺展示你們交流后的成果,第一組展示的同學選擇一個喜歡的動物卡片,將卡片貼在動物獲獎的項目旁邊。 1.朗讀兒歌:教師問,學生答。 2.同桌之間交流課文內容并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背誦兒歌。 3.點名小組展示兒歌背誦,并自己選擇給哪個小動物頒獎。 采用師生問答形式、同桌一問一答的朗誦并伴奏,兒歌節奏感強,增強學生的記憶,并背誦整首兒歌環節四:創編兒歌,積累詞匯,發展語感 1.這里總共六位小動物獲獎了,燕子飛來了,她也想參加這個比賽,我們試著給它設置一個比賽項目吧! 2.長頸鹿也來了,他也想參加比賽呢?長頸鹿不想比尾巴,它想比自己的長處,那怎么辦? 3.大象也來了,它能比什么呢? 1.學生創作“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可以這樣問“誰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學生依舊從尾巴上想特點。觀察長勁鹿的特點,發現長頸鹿的脖子特別長,創編“誰的脖子長?” 3.大象的鼻子和大象的耳朵。大象的耳朵像一把大扇子,鼻子很長很長。創編兒歌“誰的鼻子長?誰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提供教學支架,突破教學難點。兒歌創編是本課的難點,遷移本文的問答方式,借助動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動物的特點并進行創作。環節五:總結全文,拓展練習。 1.總結本課學習內容,拓展延伸。對應板書內容,逐步回憶今天的課文內容,并試著全班一起背誦。 2.還有其它小動物也想參加比賽,課后你能觀察觀察駿馬、金魚、小壁虎三個動物的特點,編創一首短小的兒歌,下節課課上進行分享。 3.回家后把今天學的兒歌背誦給家人聽,并拍視頻發至班級群。 根據板書,回憶本課課文內容,背誦全文。并記錄本課課外拓展練習任務。 溫故知新,及時鞏固,拓展課外延伸。板書設計比尾巴 長? 彎? 短? 扁? 像一把傘? 最好看?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1.搜集資料,了解更多小動物的尾巴特點和作用。 2.用繪畫的形式展示所搜集的資料,并在課堂展示分享。 學生們在搜集整理、動手操作之后,第二天上交了自己的特色作業,并在課堂上做上展示分享。通過展示分享,學生們又互相了解了更多小動物的尾巴特點和作用。既鞏固了課文內容,又拓展了知識和視野。教學反思與改進《比尾巴》這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介紹了6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根據問題與回答,可以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二節是第一部分,通過三問三答介紹了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點;第三、第四是第二部分,同樣通過三問三答介紹了公雞、鴨子、孔雀尾巴的特點。全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和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潔明了,充滿了兒童情趣。教學重點為認識“比”“尾”等11個生字和提手旁、斜刀頭、八字頭三個偏旁。會寫“長、比”等4個字和豎提一個筆畫。正確朗讀課文,讀好問句的語氣,背誦課文。模仿課文一問一答的形式做問答游戲,積累語言表達。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的教學思路主要還是采取多種識字方法幫助學生識字。本課新學的偏旁,“傘”字的人字頭容易與“公”字的八字頭混淆。學生觀察比較,印象深刻。在“長”“短”這一組反義詞的教學中,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長,哪些東西短,加深記憶。本課的4個生字中,“比”中的豎提和豎彎鉤容易混淆,通過視頻演示的方式加深記憶。學生達到了夯實基礎的目的,寫字習慣得到培養。 2.朗讀指導。本課整體的感情基調是輕松、歡快、俏皮的,就像兩個小朋友在一問一答,做猜謎語游戲。因此,安排不同形式的對讀、自由讀、范讀中體會句末語氣要上揚。如,“誰的尾巴長”,學生反復練讀。在讀較長的問句“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時,“誰的尾巴”后面稍作停頓,快速換口氣,再接著往下讀。學生練讀后,再讀另一個較長的問句。 3.理解運用。理解“彎”“扁”時利用插圖進行觀察理解。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和“彎”意思相反的詞是什么?“扁”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背誦有法。本課要求學生背誦課文,不能死記硬背。回憶課文插圖。想一想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提煉句式,教師和學生交換角色,學生問,教師答,讓學生熟悉一問一答的語言表達和句式。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學到了背誦方法,積累語言表達。 二、成功之處 本課教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教學這一課識字環節中,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聯系生活實際哪些東西長,哪些東西短,加深記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應用,學生觀察動態視頻,形象直觀地了解生字,夯實了基礎。識字形式多樣化,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 三、不足之處 雖然說,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但是反觀整節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一些遺憾:學生理解“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時,有過多講解,告訴學生這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說出“松鼠的尾巴”與“一把傘”什么地方像。講解過多,使學生知識掌握模糊,顧此失彼。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課前引導學生上網查閱松鼠的圖片,學生準備一把雨傘,課上老師把松鼠圖片和雨傘圖片放到一起學生觀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課堂效率會更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