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碼孟子的論辯密碼—《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語言建構: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文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深化理解,有意識地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進一步提高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思維發展:把握本文中孟子提出的主要觀點,理清其迂回曲折的論辯思路,體會其論事說理的技巧和表達風格。文化傳承: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從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層底蘊,并結合當下的社會文化生活,思考其現代意義。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文意,有意識地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把握本文主要觀點和思路。2.難點:領會孟子論事說理的技巧和表達風格;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鑒古觀今。三、教學過程(一)導入:回顧曾經學過的孟子語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中的名篇《齊桓晉文之事》,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張,感受其氣勢充沛、邏輯嚴密的雄辯之風。(二)任務解讀:學習任務一 聆聽雅言,洞悉文脈。1、探微題義,洞察史脈(1)解讀題目“齊桓”: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日益強盛。“晉文”:晉文公,姬姓,晉氏,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在趙衰、魏武子、介之推等賢才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就是用武力稱霸于諸侯的事業。(2)社會背景《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的名篇之一,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在齊宣王詢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孟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通過親切生動的舉例,淺顯恰切的設喻,明確犀利的語言,最終說動了齊宣王,闡發了自己“發政施仁”、“保民而王”等主張。2、諦聽文韻,厘定層級學生聽朗讀帶,借助下面表格,概括內容。分層 段落 齊宣王態度 主要內容分層 段落 齊宣王態度、心理 主要內容一 1-14 “何由知吾可也”(懷疑)“王笑曰”(無可奈何) 指出齊桓晉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二 15-20 “王說”(愉悅、信任) 論述齊宣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三 21-33 面對“大欲”的提問“王笑而不言"(沉默、尷尬) 揭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指出應當反本而行王道。四 34-35 “吾悟……明以教我 …… ”(虛心請教) 歸結到“保民而王”的主張,并舉出實現這一主張的根本措施。學習任務二 精研雅篇,涵泳論辯妙藝1、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從課文四個部分中選擇其一,交流研討,完成以下三個小任務。其后,每組推選一位代表分享研讀成果。(1)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2)梳理這一部分雙方對話流程,思考孟子的應對策略和論證方法。(3)學貴有疑,大膽提出你在閱讀過程中的疑惑,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2、研讀各個部分(1)第一部分(1-14段)梳理對話流程: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齊王問保民——孟子問“以羊易牛”——齊王肯定事實——孟子提出“愛”和“不忍”——齊王解釋——孟子分析“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不忍“乃仁術”提問:齊宣王詢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的回答“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否符合事實?(不符合事實。)孟子為何撒謊?齊宣王想要知道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他的問題,這次談話的中心便很難回到“王道”之上了,那么說服宣王實行“王道”的意圖便絕難實現了。所以,他以“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巧妙地回避了,然后再以一句“無以,則王乎”將宣王引到自己的話題上來。從論辯藝術的角度來講,孟子撒謊的目的顯然在于:巧換話題,化被動為主動,掌握談話的主動權。提問:孟子是如何打消齊宣王的疑慮、因勢利導獲取其信任的?請用三段論的形式來展示孟子的論證邏輯。A.大前提:如果有不忍之心,就有行王道仁政的可能(基礎)。小前提:以羊易牛證明你有不忍之心。結論:你有行王道的可能(基礎)。B.大前提:“遠庖廚”,“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就是“仁術”。小前提:齊宣王“以羊易牛”,是因為看到牛觳觫,不忍見其死。結論:“以羊易牛”是乃“仁術”。(2)第二部分(15-20段)梳理對話流程:齊宣王追問“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舉例說明“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齊宣王問“不為”和“不能”的區別——孟子再次舉例論述,明確“不王”的癥結所在,提出“推恩”是“保民而王”的實現途徑。提問: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取得了怎樣的效果?類比論證力舉百鈞,不舉一羽——不用力明察秋毫,不見輿薪——不用明恩及禽獸,功不至于百姓——不用恩對比設喻孟子以一組比喻加鮮明對比說明宣王“不王”并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而是為老者“折枝之類也”,讓宣王看到行王道的容易性!在論述“保民而王”的途徑時,將推恩和不推恩的結果進行鮮明對比,讓齊宣王明白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推恩對于實現王道的重要性。論辯效果:孟子善譬巧對,循循善誘,層層深入。通過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加巧妙的對比,引導著齊宣王一步步往自己的政治主張上靠攏,有層次有邏輯,不急不緩,使得最終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3)第三部分(21-33段)梳理對話流程:齊宣王提出“求大欲”——孟子問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問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所大欲”并指出其錯誤——王問理由——孟子警告有災——王問原因——孟子以“鄒楚之戰”發文,再提“發政施仁”提問:孟子采取了什么樣的應對策略和論證方法,讓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呢?A.應對策略:以勢相激,步步緊逼,設喻類比,擊破幻想。孟子用反問句“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使齊宣王無暇思索,直接說出心中想法——“將以求吾之所大欲”。孟子抓住“大欲”,連連反問,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逼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然后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再以鄒楚之戰類比以一齊而戰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政施仁”。B.論證方法: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假設論證。第27段運用比喻論證。孟子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以若所為”去謀求“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形象地說明了該做法的可笑和愚蠢,并進一步曉以利害。第31-33段運用類比論證。以鄒楚之戰類比以一齊而戰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第33段用了正反對比和假設論證。(4)第四部分(34-35段)梳理對話流程:齊宣王再問王道——孟子正面論述“保民而王”主張的具體內容。提問:孟子采取了什么樣的應對策略和論證方法來論述自己“保民而王”主張呢?A.應對策略:誘之以利。經過上面層層剖析,反復交鋒,齊宣王愿意放棄圖霸的主張,誠懇地接受孟子的意見,并虛心請教,“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此時正是推行自己的施政思想的最佳時機,孟子具體論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綱領,極言王道藍圖之利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投其所好,以利誘之,使齊宣王不得不心動。B.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將“明君制民之產”和“今也制民之產”的情況進行鮮明對比,論證了“保民”對于王道的重要性。“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晏列傳》)學習任務三 聚議探微,洞悉孟子睿見1.在《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理想社會?明確: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恬靜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①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②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③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能夠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2.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在當時能否被接受和實現?為什么?參考:(1)孟子描繪的行王道的理想社會藍圖,雖然十分動人,但是齊宣王最后并未去發政施仁。孟子周游列國,宋、鄒、薛、滕、魯、 魏……每到一國,他都是備受禮遇的士人,然而他的主張,始終無法真正吸引那些熱衷攻伐和爭霸的當權者。(2)原因:①時代背景。孟子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父子相殘、戰亂不息、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大國關心的是如何稱霸諸侯,乃至一統天下;小國關心的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武力、權謀、法制、霸道是各國國君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制民之產發展經濟、富民教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效果,而戰亂年代,是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的。所以,在那樣的亂世,孟子的仁政與王道,當然就顯得不合時宜。②“民貴君輕”。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民本思想”注定其立場與君王立場不一樣。“推恩”、制民之產、實行仁政等舉措都會不同程度地損害君王的利益,因而不會被君王采納。四、課堂總結兩千年前的的那篇氣勢充沛、邏輯嚴密、滔滔雄辯的《齊桓晉文之事》,記錄了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次對話,也記錄了亞圣的思想主張和社會理想。“發政施仁”“以民為本”“保民而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穿越時空的先賢的聲音,給我們以智慧,予我們以滋養。滄海桑田,時易世變,但是孟子的思想依然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并且一定程度地指導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五、板書設計牛羊之喻 心懷仁術折枝之喻 能行王道齊桓晉文之事 緣木求魚 應行王道鄒楚之喻施政綱領 王道途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