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冊素能測評 習(xí)題課件 (共8份打包) 2024-2025學(xué)年度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冊素能測評 習(xí)題課件 (共8份打包) 2024-2025學(xué)年度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共38張PPT)
期末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關(guān)于重力、彈力和摩擦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物體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沒有施力物體
B. 物體間有相互作用的彈力,就一定存在摩擦力
C. 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D. 摩擦力的方向一定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關(guān)于體育測試中的各個項目,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
A. 墊排球的過程中手感覺到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籃球離開手前,球速逐漸增大,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C. 捏緊實心球時實心球凹陷,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D. 游泳劃水時,使人前進的力的施力物體是手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000m比賽中,中國選手榮獲金牌。圖甲是他正全力通過彎道、圖乙是他獲勝后站立在水平賽場中央大聲歡呼的情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運動員通過彎道的過程處于平衡狀態(tài)
B. 運動員通過彎道時有慣性,站立時沒有慣性
C. 站立時他受到的重力和冰面對他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 站立時他對冰面的壓力和冰面對他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第3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如圖是“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 如圖甲,當(dāng)沿水平方向拉動物塊A做加速運動時,其受到的摩擦力變大
B. 比較甲、乙兩圖,可以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是否有關(guān)
C. 比較甲、丁兩圖,可以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是否有關(guān)
D. 如圖乙,物塊A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過程中,其上面的鉤碼受到摩擦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以下四幅圖是有關(guān)壓強的場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
A. 圖甲中,蚊子能用口器把皮膚刺破是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
B. 圖乙中,只要在連通器內(nèi)裝上液體,在液體靜止時各部分液面高度總是相平的
C. 圖丙中,用吸管和瓶子自制氣壓計,從山腳下到山頂?shù)倪^程中,吸管內(nèi)的液體液面會上升
D. 圖丁中,口吹硬幣越過木塊時,硬幣的上表面所受氣壓小于下表面所受氣壓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 關(guān)于物體沉浮條件及應(yīng)用實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
A. 同一密度計在不同液體中漂浮時,所受浮力大小相同
B. 輪船從長江駛?cè)霒|海,吃水深度變大
C. 節(jié)日放飛的氣球里充的是密度大于空氣的氣體
D. 潛艇靠改變排開水的體積來改變浮力,從而實現(xiàn)上浮和下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 使用下列機械,將重為G的物體A勻速提升1m,不考慮機械自重、繩重和摩擦,提升過程中最省力的是( D )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 低碳出行,騎行天下,騎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下列有關(guān)自行車的結(jié)構(gòu)及使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上坡前加快蹬車是為了增大慣性
B. 自行車的剎車把手是一個費力杠桿
C. 自行車在水平路面快速行駛過程中,人的重力做了功
D. 自行車輪胎做得凹凸不平是為了增大摩擦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 以下估測符合實際的是( B )
A. 一名中學(xué)生重力約為50N
B. 將兩枚雞蛋舉高1m做的功約為1J
C. 中學(xué)生正常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7000W
D. 一名中學(xué)生雙腳站立對地面的壓強約為5P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 如圖所示,圖甲是簡易兒童蹦極裝置,蹦極前給兒童綁上安全帶并固定拉長的彈性繩,先拉住兒童停留在蹦床上,撤去外力后兒童沖向高空。圖乙為其簡化示意圖,A為兒童蹦床過程中的最低點,B為彈性繩原長點,C為運動的最高點。兒童始終沿豎直方向運動且忽略繩重及空氣阻力等,則兒童從A點上升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從A到B的過程中兒童的動能一直增大
B. 從A到B的過程中兒童的動能一直減小
C. 從A到C的過程中兒童的機械能守恒
D. 到達(dá)C點時彈性繩的彈性勢能已全部轉(zhuǎn)化為兒童的重力勢能
第10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 如圖所示,底面積、質(zhì)量均相同的甲、乙、丙三個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內(nèi)的液面相平,容器對桌面的壓強相等。現(xiàn)將三個相同小球(球的密度與乙中液體密度相同)分別放入甲、乙、丙容器中,小球不吸液體,液體不溢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CD )
A. 放入小球前,容器內(nèi)的液體質(zhì)量關(guān)系:m甲>m乙>m丙
B. 放入小球前,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關(guān)系:F甲=F乙=F丙
C. 放入小球后,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關(guān)系:p甲<p乙<p丙
D. 放入小球后,小球所受浮力關(guān)系:F浮甲<F浮乙=F浮丙
第11題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如圖,把由相同滑輪組裝成的兩個滑輪組掛在天花板下,用它們在相等時間內(nèi)提升不同數(shù)量的物塊到相同高度處,每一物塊的重力都為G,每個滑輪的重力都為G0,不計摩擦與繩重,若兩次提升物體的效率之比η1∶η2=5∶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D )
A. 繩端兩次拉力之比F1∶F2=9∶10
B. 動滑輪與物塊重力之比G0∶G=1∶3
C. 天花板兩次受拉力之比T1∶T2=27∶20
D. 兩次拉力的功率之比P1∶P2=3∶5
第12題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空2分,共26分)
13. 一杯水放在列車內(nèi)的水平桌面上,若水面突然發(fā)生如圖所示的變化,則列車的運動狀態(tài)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① 列車突然向  左 啟動;② 列車向  右 運動時突然剎車。(選填“左”或“右”)
左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4. 如圖所示是托里拆利實驗的裝置,標(biāo)準(zhǔn)大氣壓下玻璃管內(nèi)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為  760 mm,此時若向水銀槽中添加水銀(未溢出),玻璃管中的水銀面將  上升 (選填“上升”“下降”或“保持不動”)。
760 
上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 將重力為15N的金屬塊浸沒到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重力為9N,則金屬塊所受的浮力大小為  9 N;若金屬塊三分之一的體積浸入水中,則金屬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力大小為  3 N。
16. 如圖所示,質(zhì)地均勻的長方體重為8N,放在水平桌面上右邊部分伸出桌面,它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0.01m2,則它對桌面的壓強為  800 Pa。豎直切除該物體右邊的陰影部分,剩余部分對桌面的壓強會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9 
3 
800 
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 如圖MQ是相同水平地面,物體在M點受到5N的水平推力,推不動;增大推力為10N,仍然推不動,此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  10 N。增大推力為15N,使物體開始運動,當(dāng)運動到N點時將推力減小為12N,物體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物體在MN段的合力為  3 N。到達(dá)P點時,撤去推力,施加8N水平向左的拉力,物體又滑行2m靜止在Q點,則物體在PQ段摩擦力做的功為  24 J。
10 
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 如圖所示,沿斜面向上拉一個重為4.5N的物體到斜面頂端,斜面長為1.2m,高為0.3m,拉力做功為2.16J,則這個斜面的機械效率是  62.5% ,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  0.675 N。
62.5% 
0.6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第19小題4分,第20小題6分,第21小題5分,第22小題6分,第23小題9分,共30分)
19. 按下列要求作圖。
(1) 如圖甲所示,請畫出雞蛋在液體中上浮時的受力示意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如圖乙所示,小樂打掃教室衛(wèi)生的時候,用一只手端起水盆時,水盆相當(dāng)于一個杠桿,圖丙是其簡化示意圖,O為支點,A為動力作用點,G為阻力,請在圖丙中畫出阻力臂L及最小動力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 同學(xué)們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 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guān);② 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③ 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
實驗步驟和數(shù)據(jù)如圖所示。(ρ水=1×103kg/m3,g取10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小聰計算出該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4 N。
(2) 為了驗證猜想①,分析A與C、D三次實驗,得出結(jié)論: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浸入液體中的深度  無 (選填“有”或“無”)關(guān)。
4 
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為了驗證猜想②,分析A與  B、C 三次實驗,得出結(jié)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
(4) 小聰為了驗證猜想③,分析A與B、E三次實驗,得出結(jié)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這樣操作  錯誤 (選填“正確”或“錯誤”),理由是  沒有控制排開液體體積相等 。
(5) 細(xì)心的小紅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還計算出步驟E中所用鹽水的密度是  1.1×103  kg/m3。
B、C 
錯誤 
沒有控制排開液體體積相等 
1.1×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1. 如圖所示是小明和小劉一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如圖甲所示是小明安裝好杠桿后,杠桿靜止時的情景,小明接下來應(yīng)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選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
(2) 如圖乙所示,杠桿水平平衡后,小明在左側(cè)懸掛4個鉤碼,保持左端所掛鉤碼的數(shù)量和位置不變,將彈簧測力計從a位置緩慢轉(zhuǎn)到b位置,杠桿始終保持水平平衡,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右 
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小劉也正確完成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但是小劉得出與小明不一樣的結(jié)論,即:動力F1與阻力F2成正比關(guān)系。你認(rèn)為該結(jié)論可靠嗎?并說明理由:  不可靠;沒有同時改變力臂的大小 。
實驗序號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 15 1.5 10
2 2 15 3 10
3 3 15 4.5 10
不可靠;沒有同時改變力臂的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如圖丙是小明以重心所在的線為界切分蘿卜,請根據(jù)本實驗得到的正確結(jié)論推測,切后兩塊蘿卜質(zhì)量大小關(guān)系為mA  > (選填“>”“<”或“=”)m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 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實驗中,準(zhǔn)備的器材有質(zhì)量分別為m、2m的兩個鋼球,木塊和斜面等。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1) 本實驗是通過  木塊移動距離 來反映鋼球動能大小的。
(2) 為了探究物體動能大小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應(yīng)選擇  乙、丙 兩圖進行實驗分析。
(3) 實驗中為了探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guān)系,應(yīng)讓質(zhì)量相同的鋼球,從同一斜面  不同高度 (選填“相同高度”或“不同高度”)由靜止?jié)L下。實驗現(xiàn)象表明:當(dāng)質(zhì)量一定時,鋼球速度越大,動能越  大 。
木塊移動距離 
乙、丙 
不同高度 
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實驗小組的同學(xué)聯(lián)想到“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也用到了斜面,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比較在不同表面滑行的距離(如表),小車在三個表面克服摩擦力做功  相等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則小車將做  勻速直線 運動。
表 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摩擦力 最大 較大 最小
小車運動距離 最近 較遠(yuǎn) 最遠(yuǎn)
相等 
勻速直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3. 在“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時,小明利用如圖所示兩組滑輪組進行了5次測量,用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測得前4組數(shù)據(jù),用兩個動滑輪和兩個定滑輪測得第5組數(shù)據(jù),測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實驗 次序 動滑輪重G動/N 物重 G/N 物體上升高度h/m 動力 F/N 動力作用點移動 距離s/m 滑輪組的
機械效率η/%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1 0.2 0.7 0.6 47.6
3 0.5 2 0.1 1.1 0.3 60.6
4 0.5 4 0.1 2.0 0.3 ①
5 1.0 4 0.1 ② 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請根據(jù)前4組數(shù)據(jù),在圖甲中畫出實驗中滑輪組的繞繩方法。
(2) 實驗中應(yīng)沿豎直方向  勻速 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
(3) 表格中編號①處數(shù)據(jù)應(yīng)為  66.7 ;根據(jù)圖乙可知編號②數(shù)據(jù)應(yīng)為  1.6 。
勻速 
66.7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由表中第1、2組數(shù)據(jù)可知,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  物體上升高度 無關(guān)。
(5) 由表中第3、4組數(shù)據(jù)可知,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  被提升的物重 有關(guān)。
(6) 有的同學(xué)認(rèn)為:機械越省力,它的機械效率越高。你認(rèn)為這句話是  錯誤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你是用小明收集的數(shù)據(jù)中  4、5 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來判斷的。
物體上升高
度 
被提升的物
重 

誤 
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4、25小題各9分,共18分)
24. 甲、乙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均勻?qū)嵭膱A柱體,重力為8N,底面積為20cm2,高為10cm,甲放在水平地面上,細(xì)繩的一端系于圓柱體甲上表面的中央,另一端豎直拉著輕質(zhì)杠桿的A端,AO∶OB=2∶1,當(dāng)把圓柱體乙懸掛在杠桿的B端,并放入裝有一定量水的薄壁圓柱形容器中,此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圓柱體乙剛好有體積浸在水中,容器中水的深度為20cm,如圖所示。求:(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1) 容器中水的深度h=20cm;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p=ρ水gh=1.0×103kg/m3×10N/kg×20×10-2m=2000Pa
第24題
(2) 圓柱體乙受到水的浮力。
解:(2) 乙的體積V乙=Sh=20cm2×10cm=200cm3=2×10-4m3,乙排開水的體積V排=V乙=×2×10-4m3=1.5×10-4m3,則乙受到水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5×10-4m3=1.5N
(1)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甲對地面的壓強。
解:(3) B端圓柱體乙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豎直向上的浮力和繩子的拉力作用,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則乙受到繩子的拉力F=G乙-F浮=8N-1.5N=6.5N,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則杠桿B端受到的拉力FB=F=6.5N,由杠桿平衡條件得FA×OA=FB×OB,F(xiàn)A×2=6.5N×1;所以A端受到的拉力FA=3.25N,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則甲受到的拉力F拉=FA=3.25N,此時甲受到向上的拉力、向上的支持力和向下的重力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根據(j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平衡條件可知,此時甲對地面的壓力F壓=F支=G甲-F拉=8N-3.25N=4.75N,甲對地面的壓強p甲===2375Pa
第2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 如圖所示是一輛汽車通過滑輪組將深井中的物體拉至井口的裝置圖。已知井深為12m,物體重為6000N,汽車勻速拉繩子時速度為3m/s,拉力為2.2×103N,受到的阻力為3×103N。求將物體從井底拉至井口的過程中:
(1)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多少?
解:(1) 由圖可知n=3,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nh=3×12m=36m
第2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2)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100%=×100%=×100%=×100%=×100%≈90.9%
第2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汽車牽引力的功率是多少?
解:(3) 因為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由力的平衡條件可知,汽車的牽引力F牽=F+f=2.2×103N+3×103N=5.2×103N,汽車牽引力的功率P===F牽v=5.2×103N×3m/s=1.56×104W
第2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共33張PPT)
第7章 力 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關(guān)于力的概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兩個相互不接觸的物體不會產(chǎn)生力
B. 一個物體是受力物體的同時也一定是施力物體
C. 推門時離門軸越近,用力越大,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有關(guān)
D. 鼓掌時一個人的左手拍右手,說明一個物體也可產(chǎn)生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所示,其中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與其他幾個不同的是( A )
第2題
A. 圖甲:駱駝腳掌對地面的力 B. 圖乙:人對船的推力
C. 圖丙:磁體對運動鐵球的力 D. 圖丁:地球?qū)ο侣涮O果的力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如圖所示,在斯諾克臺球比賽中,由于目標(biāo)球被障礙球阻擋,有時運動員會用特殊的“扎桿”打法使白球高速旋轉(zhuǎn)打出漂亮的“弧線球”,從而繞過障礙球擊中目標(biāo),則使白球在水平桌面上做曲線運動的施力物體是( D )
A. 球桿 B. 地球
C. 白球 D. 桌面
    
第3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小杭同學(xué)將一個鋼片固定在桌子邊緣,在鋼片上分別掛上鉤碼進行實驗(每個鉤碼規(guī)格相同),鋼片靜止時如圖所示,以下說法( D )
① 由圖中乙、丁可知: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有關(guān)。
② 由圖中乙、丙可知:圖丙中鋼片對鉤碼的彈力大于圖乙中鋼片對鉤碼的彈力。
③ 由圖中乙、丙、丁可知:鉤碼所受的重力就是使鋼片發(fā)生形變的力,且形變程度與鉤碼重力大小有關(guā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只有②是正確的 B. 只有①②是正確的
C. 只有②③是正確的 D. ①②③都是不正確的
4. 小杭同學(xué)將一個鋼片固定在桌子邊緣,在鋼片上分別掛上鉤碼進行實驗(每個鉤碼規(guī)格相同),鋼片靜止時如圖所示,以下說法( D )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關(guān)于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彈力僅僅是指彈簧形變時對其他物體的作用
B. 彈力是指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fù)原狀而產(chǎn)生的力
C. 重力、壓力、支持力、拉力都屬于彈力
D. 彈力的產(chǎn)生總是伴隨著肉眼能夠看見的彈性形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甲、乙兩同學(xué)站在滑板上相對而立,如圖所示,當(dāng)甲用60N的力推乙,甲靜止不動,乙向后退,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C )
A. 甲對乙的推力為60N,乙對甲的推力小于60N
B. 乙后退的過程中,仍會受到甲60N的推力的作用
C. 如果最初是乙用60N的力推甲,那么仍然是甲靜止不動,乙后退
D. 如果最初是乙用60N的力推甲,那么可能是乙靜止不動,甲后退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如圖所示,一根彈簧A端固定在墻上,在彈性限度內(nèi)用手勻速向右水平拉動彈簧B端,使彈簧伸長。下列有關(guān)彈簧彈力的描述正確的是( D )
A. 墻面對彈簧產(chǎn)生彈力是由于彈簧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B. B端受到的拉力大于彈簧彈力
C. 手受到的彈簧彈力方向水平向右
D. 墻面受到的彈簧彈力方向水平向右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 關(guān)于重力和質(zhì)量的關(guān)系,以下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1kg等于10N,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B. 將10kg物體從地球帶到月球上,其質(zhì)量和重力都要變小
C. 天平和測力計在月球上將無法正常使用
D. 地面某位置處,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zhì)量成正比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下列物體中重力約為5N的是( B )
A. 一個雞蛋 B. 一瓶礦泉水 C. 一個大西瓜 D. 一名中學(xué)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如圖,小迪同學(xué)在看北京冬奧會跳臺滑雪比賽時,對運動員在空中滑翔時所受重力分析得出的示意圖中正確的是( D )
D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智能手機都有自動旋轉(zhuǎn)畫面功能,當(dāng)手機旋轉(zhuǎn)90°時,內(nèi)部的重力感應(yīng)器能發(fā)出指令,使手機畫面始終保持正立。旋轉(zhuǎn)時( CD )
A. 感應(yīng)器檢測到手機的重力大小發(fā)生變化
B. 感應(yīng)器檢測到手機的重力方向發(fā)生變化
C. 感應(yīng)器檢測到手機的重心高度發(fā)生改變
D. 手機的質(zhì)量不發(fā)生變化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12 題
12. 小明用正確校零的彈簧測力計,以如圖所示方法測甲、乙物體受到的重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D )
BD
A. 甲、乙物體重力都是2N
B. 兩個彈簧測力計產(chǎn)生的彈力都是2N
C. 甲物體重力是2N,乙物體重力大于2N
D. 甲物體重力是2N,乙物體重力小于2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2分,共28分)
13. 如圖所示,用球拍擊打球時,是球拍與球之間發(fā)生了相互作用。若以球拍為研究對象,施力物體是  球 ,受力物體是  球拍 。
第13 題    
球 
球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如圖甲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彈簧上,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  方向 有關(guān);用圖乙中的扳手?jǐn)Q螺絲時,手作用在  B 處更容易將螺絲擰緊。
第14題
方向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古人用成語“以卵擊石”來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卵”擊“石”后破損,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  形狀 ,撞擊過程中,“卵”受力大小  等于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石”受力大小。
16. 2024年10月30日4時27分,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如圖是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其助推器向地面噴氣會使飛船加速升空,這說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飛船的速度變快,這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tài) 。
形狀 
等于 
相互 
運動狀態(tà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墻體的豎直性是房屋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biāo),在建造房屋時,建筑工人常常利用如圖所示的鉛垂線檢測墻體是否豎直,這是運用了重力的方向是  豎直向下 的,圖中所示的墻體向  左 (選填“左”或“右”)傾斜。
第17題
豎直向下 
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 月球?qū)σ粋€物體的吸引力只有地球?qū)υ撐矬w的吸引力的,在地球上用彈簧測力計稱得一個物體的物重是9.8N。如果同一個彈簧測力計在月球上稱量這個物體,它的示數(shù)是  1.6 N,它在月球上的質(zhì)量是  1 kg。
19. 有經(jīng)驗的工人師傅在往貨車上搬運貨物時,通常會把  較重 (選填“較重”或“較輕”)的貨物放在車廂底部,這樣做的目的是  降低貨物的重心,使貨物穩(wěn)定不容易傾倒。
1.6 
1 
較重 
降低貨物的重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0小題4分,第21小題10分,第22小題12分,第23小題14分,共40分)
20. 按下列要求作圖。
(1) 如圖甲是小羅同學(xué)在體育測試中擲出的實心球在空中飛行時的情形。請在圖中畫出該實心球在圖示位置時所受重力的示意圖。
第20 題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乙所示,勻質(zhì)實心鐵球重50N,在細(xì)繩30N拉力作用下靜止在斜面上。請畫出鐵球所受彈力示意圖。
第20 題 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 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實驗中:
(1) 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是  在一定范圍內(nèi),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越長 。
(2)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過程中,有如下操作:
① 把待測物體掛在掛鉤上。
② 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弄清刻度板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③ 調(diào)整彈簧測力計指針的位置(對準(zhǔn)零刻度線)。
④ 待指針穩(wěn)定后讀數(shù)。
在一定范圍內(nèi),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
長越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關(guān)于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合理的順序是  ②③①④ (選填序號)。
(3) 使用前,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是為了  避免損壞測力計和準(zhǔn)確讀數(shù) 。
(4) 實驗方案要求:用手拉掛鉤,使指針分別指到0.1N、0.5N,這樣安排的目的是  感受不同的拉力大小,同時檢查彈簧拉伸是否靈活 。
(5) 如果你和同學(xué)在使用同一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桌面上拉著同一木塊勻速前進時,發(fā)現(xiàn)測出的兩組拉力數(shù)據(jù)差距較大,你應(yīng)該  觀察拉動過程中拉力的方向是否相同 。
②③①④ 
避免損壞測力計和準(zhǔn)
確讀數(shù) 
感受不同的拉力大小,同時檢查彈簧拉伸是否靈活 
觀察拉動過程中拉力的方向
是否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在“制作橡皮筋測力計”的活動中,同學(xué)們發(fā)現(xiàn):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長度越長。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小明和小麗提出如圖所示猜想。究竟誰的猜想正確呢?他們決定一起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第22 題
(1) 要完成實驗,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個相同的鉤碼、鐵架臺和細(xì)線外,還需要的器材是  刻度尺 。
刻度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小明和小麗的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拉力(鉤碼總重)F/N 0 0.5 1.0 1.5 2.0 2.5
橡皮筋的總長度L/cm 4.5 5.1 5.7 6.3 6.9 7.5
橡皮筋伸長的長度ΔL/cm 0 0.6 1.2  1.8  2.4 3.0
① 沒有掛鉤碼時,橡皮筋的長度L0=  4.5 cm。
② 請將表格中第3行的數(shù)據(jù)補充完整。
1.8 
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應(yīng)對第  1、2 兩行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
④ 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你認(rèn)為實驗?zāi)艹醪津炞C誰的猜想是正確的?答:  小明 。你是如何分析數(shù)據(jù)并作出此判斷的?請簡要寫出你的判斷依據(jù):  分析表中第1行與第3行的關(guān)系可知橡皮筋伸長的長度與它所受拉力的關(guān)系是正比例關(guān)系 。
1、2 

明 
分析
表中第1行與第3行的關(guān)系可知橡皮筋伸長的長度與它所受拉力的關(guān)系是正比例
關(guān)系 
③ 要判斷小麗的猜想是否正確,應(yīng)對表格中的哪兩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 某物理興趣小組探究“物體的重力大小與物體質(zhì)量的關(guān)系”。測量的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所示。
被測物體 物體質(zhì)量m/kg 重力G/N G與m的比值/(N·kg-1)
1 0.1 1 10
2 0.2 2 10
3 0.3 3 10
4 0.4 4 10
(1) 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和  天平 。
(2) 根據(jù)上表中測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下列圖中能正確描述物體所受的重力G與質(zhì)量m關(guān)系的圖像是  A 。
天平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C D
(2) 根據(jù)上表中測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下列圖中能正確描述物體所受的重力G與質(zhì)量m關(guān)系的圖像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該組同學(xué)又選取了身邊的器材:質(zhì)量不同的課本、文具盒、橡皮各一個,并分別測出它們的質(zhì)量和重力,來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你認(rèn)為該組同學(xué)的做法  C 。
A. 不合理,因為他們沒有用同種物質(zhì)的物體做實驗
B. 不合理,因為他們沒有使物體的質(zhì)量呈整數(shù)倍變化
C. 合理,因為他們同樣可以得到的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
(4) 本實驗需要多次測量,下列實驗中多次測量的目的與該實驗不相同的是  C (選填字母)。
A.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B.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C. 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是否與形狀有關(guān),同學(xué)們找了一些橡皮泥,用小刀刻成不同的形狀,分別測量出重力,從而得出結(jié)論。請問這種探究方法可行嗎?  不可行 ,理由是  沒有控制質(zhì)量不變 。
(6) 在空間站用同樣的器材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完成該探究。
不可行 
沒有控制質(zhì)量不變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24. 一輛自重為3×104N的大卡車,車上裝載著30包水泥,每包水泥的質(zhì)量為80kg。(g取10N/kg)
(1) 車上水泥的總質(zhì)量為多少?
解:(1) 車上水泥的總質(zhì)量m水泥=30×80kg=2400kg
第2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該卡車的總重為多少?
解:(2) 水泥的總重力G水泥=m水泥g=2400kg×10N/kg=2.4×104N,卡車的總重G總=G車+G水泥=3×104N+2.4×104N=5.4×104N
第24題
(3) 該卡車能否被允許通過有如圖所示的限重標(biāo)志牌的橋梁?
解:(3) 如圖,“5t”為限重標(biāo)志牌,卡車和水泥的總重力G總=5.4×104N;m總===5.4×103kg=5.4t,超過限重的最大質(zhì)量,不允許通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要想安全過橋至少需要卸下幾包水泥?
解:(4) 卸下水泥的質(zhì)量m卸=5.4t-5t=0.4t=400kg,水泥的包數(shù)n==5
第2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共33張PPT)
第8章 運動和力 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下列有關(guān)物理學(xué)發(fā)展歷史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 亞里士多德提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B. 笛卡爾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 牛頓通過實驗證明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D.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說明了物體的運動是靠慣性來維持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為保護駕車人員,汽車上有很多主動和被動的安全設(shè)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汽車轉(zhuǎn)彎時拉住扶手,可以減小乘客的慣性
B. 行車過程中超速會使汽車慣性變大,不容易停下來
C. 駕車人員系上安全帶后可以減小撞車時慣性力帶來的傷害
D. 座椅上的頭枕,是為了減少汽車被追尾時,前車駕駛員的頭頸部受到的傷害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將小球豎直向上拋出后,每隔0.1s的位置如圖所示。假設(shè)小球運動至甲處時,所受所有外力都消失,則推測小球從甲處開始,其運動情況及每隔0.1s的位置正確的是( C )
C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如圖(a)所示,木塊與小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觀察到如圖(b)所示的現(xiàn)象,由此可判斷小車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情況是( B )
第4 題
A. 一定突然向左加速 B. 可能突然向左減速
C. 一定突然向右加速 D. 可能突然向右減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下列圖中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如圖是小君同學(xué)在大課間活動時踢毽子的情景,毽子在運動過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以下對毽子上下飛舞時所受合力的分析正確的是( D )
A. 上升過程合力方向向上 B. 最高點時合力為零
C. 最高點時合力最小 D. 上升過程合力大于下落過程合力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電動平衡車現(xiàn)在很受年輕人的喜愛,如圖所示,關(guān)于小花同學(xué)站在平衡車上的情景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平衡車的重力與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B. 地面對車的支持力與小花對車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C. 小花受到的重力與車對她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 車對地面的壓力與車對小花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 如圖所示,一只丹頂鶴正沿直線朝斜向下方向勻速滑翔,此過程中,空氣對它作用力的方向( A )
A. 豎直向上 B. 與運動方向相同
C. 豎直向下 D. 與運動方向相反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校運動會爬桿比賽中,小明第一個爬到桿頂。如圖所示,小明緊緊握住桿子保持靜止,此時他受到的摩擦力為f1;片刻后,小明適度減小握桿子的力量使自己勻速滑下,此時他受到的摩擦力為f2,則( B )
A. f1豎直向上,f2豎直向上,f1>f2
B. f1豎直向上,f2豎直向上,f1=f2
C. f1豎直向上,f2豎直向下,f1>f2
D. f1豎直向上,f2豎直向下,f1=f2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如圖所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質(zhì)量不同(mP<mQ)的兩個木塊,按照甲、乙、丙、丁四種方式放置,分別在水平力F1、F2、F3和F4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關(guān)系式正確的是( B )
A. F1>F2 B. F2<F3 C. F3>F4 D. F3<F4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小明坐在一輛沿平直鐵軌行駛的動車中,向空中豎直拋出一包紙巾,紙巾下落后落在了他后方的乘客的身上,他慌忙進行道歉,并思考:此時動車的運動狀態(tài)可能是( AD )
A. 若小明面朝動車行駛方向,則動車可能正在加速
B. 若小明面朝動車行駛方向,則動車可能正在減速
C. 若小明背向動車行駛方向,則動車可能正在加速
D. 若小明背向動車行駛方向,則動車可能正在減速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 一段彈簧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圖甲所示,將一個小球放在彈簧上使其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如圖乙所示),用豎直向下的力F壓小球至圖丙位置,然后撤去力F,小球向上運動到A點后下落(如圖丁所示),不計空氣阻力的影響。則從撤去力F到小球運動到A點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B )
A. 小球一直做加速運動
B. 小球在A點處于靜止?fàn)顟B(tài)
C. 小球到達(dá)圖乙位置時速度最大
D. 小球受到的合力先減小后增大
第12題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空2分,共28分)
13. “天宮課堂”點燃科學(xué)夢想。如圖所示,航天員在空間站演示擺球?qū)嶒灒簱軇訑[球后,擺球繞固定點持續(xù)轉(zhuǎn)動,其運動狀態(tài)  改變 (選填“不變”或“改變”)。在此過程中,擺球  具有 (選填“具有”或“不具有”)慣性。
改變 
具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如圖所示,被細(xì)繩拴著的小球在水平桌面繞O點以大小為v的速度逆時針做圓周運動,軌跡如圖中的圓圈所示。每時刻小球的速度方向均與細(xì)繩垂直,不計小球與桌面間的摩擦力,某時刻小球在圖中M點時細(xì)繩斷開。請利用你學(xué)過的知識判斷,細(xì)繩斷后的短時間內(nèi),小球可能出現(xiàn)在圖中的  d (選填“a”“b”“c”或“d”)位置;而實際上小球與桌面間存在摩擦力,即細(xì)繩斷后小球?qū)⒆? 減速 運動。
d 
減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如圖所示,細(xì)線系著的小球在A、B之間來回擺動,不計空氣阻力,當(dāng)小球擺動到B點的瞬間,受到的  不是 (選填“是”或“不是”)平衡力的作用,你判斷的依據(jù)是  拉力和重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若此時細(xì)線斷開且它受到的所有力均消失,則小球?qū)? 保持靜止 (選填“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不是 
拉力和重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保持靜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如圖所示,在魔術(shù)表演中,魔術(shù)師用一根筷子的一端穿過一個橙子,用左手提著筷子,讓橙子處于筷子的下端,此時橙子因受到  摩擦力 而不會掉下來;緊接著魔術(shù)師右手持錘子多次猛烈敲擊筷子上方,在敲擊的過程中,觀眾將會看到橙子因具有  慣性 而相對于筷子向  上 運動。
摩擦力 
慣性 
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如圖所示,不計空氣阻力,貨物隨水平傳送帶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貨物  不受 摩擦力;貨物被傳送到水平桌面上滑動時,貨物  受到向左的 摩擦力。(選填“受到向左的”“受到向右的”或“不受”)
不受 
受到向左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個定滑輪,輕質(zhì)小盤通過一根繞過定滑輪的細(xì)繩與桌面上重為4N的木塊相連,小盤內(nèi)放有總重為0.5N的砝碼,木塊保持靜止?fàn)顟B(tài),這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0.5N 。當(dāng)小盤內(nèi)放有重為0.6N的砝碼時,木塊正好做勻速直線運動;當(dāng)小盤內(nèi)放有重為0.7N的砝碼時,木塊受到的合力F合=  0.1N 。(不計繩重及繩與滑輪間的摩擦)
0.5N 
0.1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第19小題4分,第20、21、22小題各8分,第23小題12分,共40分)
19. (1) 如圖甲,商場的電梯勻速向上運動,站在電梯上的顧客相對電梯靜止,請畫出顧客受力的示意圖。(空氣阻力不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如圖乙所示是2024年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大氣層外加速升空的場景;圖丙是其示意圖,O點表示重心,請在圖丙中作出火箭此時的受力示意圖。
第19 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 小王為探究“運動與力的關(guān)系”,設(shè)計了如圖的斜面實驗,讓同一小車滑到接觸面分別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觀察小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
(1) 為使小車滑到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實驗時應(yīng)讓小車從同一斜面  同一高度 由靜止自由滑下。
同一
高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比較圖甲、乙、丙三次實驗,發(fā)現(xiàn)阻力越小,小車滑行的距離就越  遠(yuǎn) (選填“遠(yuǎn)”或“近”)。
(3) 伽利略對類似的實驗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推測: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車在運動時不受阻力,那么小車將在水平面上  做勻速直線運動 。
(4) 牛頓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頓第一定律,該定律  C 。
A. 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B. 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所以不能確定這個定律是否正確
C. 是在大量經(jīng)驗事實的基礎(chǔ)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
遠(yuǎn) 
做勻速直線運動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 小明在光滑的水平板上探究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規(guī)律。如圖甲所示的裝置為探究過程的俯視圖,實驗時首先將彈簧的B端固定,再用兩個測力計沿相同方向拉A端,使A端到達(dá)某一點O并記錄下該點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實驗中用一個測力計拉彈簧時,仍要將彈簧A端拉伸到O點再讀數(shù),這樣做的目的是使  F 的作用效果與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這里利用的科學(xué)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
(2) 通過該實驗可知F與F1、F2的大小關(guān)系是  F=F1+F2 (用字母表示)。
(3) 小鳳做實驗時,用第一個彈簧測力計鉤住彈簧的A端,第二個彈簧測力計鉤住第一個彈簧測力計的掛環(huán),如圖乙所示,拉動第二個彈簧測力計,使A端到達(dá)某一點O'并記錄下該點的位置,然后在表格中記錄下兩個拉力F1'、F2'的大小與方向,再用一個測力計拉彈簧A端,仍將A端拉伸到O'點,記錄下此時拉力F'的大小與方向。根據(jù)你的推斷,F(xiàn)'=  1.2 N。
F 
等效替代法 
F=F1+F2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小明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 實驗時小明發(fā)現(xiàn)圖甲中左右兩側(cè)所放砝碼質(zhì)量不等時木塊A也能平衡,其原因是  木塊與桌面之間存在摩擦力 。
木塊與桌面之間存在摩擦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比較圖甲和乙,小明發(fā)現(xiàn)采用圖乙方案,實驗效果更好,向左盤和右盤同時放入等重的砝碼,這時小車B保持靜止,說明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兩個力  大小相等 。
(3) 在圖乙裝置中,在水平桌面將小車旋轉(zhuǎn)一定角度,松手后,發(fā)現(xiàn)小車又恢復(fù)原狀,這說明兩個力作用在  同一條直線 上,物體才能平衡。
(4) 小明繼續(xù)換用如圖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左右兩側(cè)放上質(zhì)量相等的砝碼時,小卡片C保持靜止,當(dāng)用剪刀從卡片中間剪開,觀察到分開后的卡片向相反方向運動,由此可得到二力平衡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兩個力必須作用在  同一物體上 。
大小相等 
同一條直線 
同一
物體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 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
(1) 小華的三次實驗情況分別如圖A所示。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  勻速直線 運動,根據(jù)  二力平衡 的原理,這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勻速直線 
二力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比較圖A甲和乙兩組數(shù)據(jù)得出的正確結(jié)論是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
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3) 小華比較圖A甲和丙兩組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就越大,老師指出這樣得出的結(jié)論是不對的,理由是  沒有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 。
(4) 在圖A甲實驗中,若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增大到4N,則此時的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是  3.4 N。
沒有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
變 
3.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學(xué)校在運動會上要舉行拔河比賽。小華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在班上選體重大的同學(xué)參加比賽,同時在比賽時號召大家腳穿圖B中  甲 (選填“甲”“乙”或“丙”)種鞋,使班級贏得比賽。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24. 如圖是一輛鮮奶運輸車,鮮奶運輸車沒有裝鮮奶時的質(zhì)量為2t,鮮奶運輸車容積為6m3,鮮奶密度為1.04×103kg/m3。運輸車裝滿鮮奶后,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時,受到的摩擦力為總重的0.2。求:(g取10N/kg)
(1) 鮮奶運輸車沒有裝鮮奶時所受的重力。
解:(1) 鮮奶運輸車沒有裝鮮奶時所受的重力G車=m車g=2×103kg×10N/kg=2×104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鮮奶運輸車裝滿鮮奶后,地面對運輸車的支持力。
解:(2) 鮮奶的質(zhì)量m奶=ρV=1.04×103kg/m3×6m3=6.24×103kg,鮮奶受到的重力G奶=m奶g=6.24×103kg×10N/kg=6.24×104N,運輸車裝滿鮮奶后,總重G總=G車+G奶=2×104N+6.24×104N=8.24×104N,地面對運輸車的支持力F支=G總=8.24×104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3) 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時,根據(jù)二力平衡可知,運輸車受到的牽引力等于摩擦力,即F牽=f=0.2G總=0.2×8.24×104N=1.648×104N
(3) 鮮奶運輸車裝滿鮮奶后的牽引力的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共29張PPT)
第12章 機械能 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下列加點物體中,具有彈性勢能的是( A )
A. 弓.開如滿月 B. 箭.去如流星
C. 云.來云又往 D. 蜻.蜓.立竿頭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成都大運會期間,在簡陽文體中心進行了女子跳臺決賽。運動員加速下落的過程中(如圖),關(guān)于運動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動能減小 B. 動能不變
C. 重力勢能增大 D. 重力勢能減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一輛新能源電動汽車勻速駛上斜坡的過程中( C )
A. 動能增大 B. 機械能減小
C. 重力勢能增大 D. 重力勢能減小
4. 2023年7月28日,第31屆世界大學(xué)生夏季運動會在成都隆重開幕。如圖是我國運動健兒在跳高比賽中的場景。關(guān)于跳高運動員的能量,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C )
A. 助跑過程中,動能保持不變
B. 助跑過程中,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C. 起跳后的上升過程中,重力勢能增大
D. 越過橫桿后的下降過程中,動能保持不變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如圖所示,用輕質(zhì)細(xì)繩懸掛一小球在豎直平面內(nèi)擺動。在某次擺動過程中,小球依次經(jīng)過A、B、C三點,A、C兩點高度相同,B點為最低點,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
A. 小球在B點動能最大
B. 小球從B點運動到C點,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C. 小球在A、C兩點速度大小不同
D. 小球機械能不守恒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 下列實例中,運動中物體的彈性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的是( B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 我國古代科學(xué)著作《天工開物》中記載:“凡河濱有制筒車者,堰陂障流,繞于車下,激輪使轉(zhuǎn),挽水入筒,一一傾于枧(jiàn,引水的竹、木管子)內(nèi),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筒車(如圖甲)這樣一種以水流為動力來取水的機械,其模型如圖乙所示,筒車的轉(zhuǎn)動速度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 我國古代科學(xué)著作《天工開物》中記載:“凡河濱有制筒車者,堰陂障流,繞于車下,激輪使轉(zhuǎn),挽水入筒,一一傾于枧(jiàn,引水的竹、木管子)內(nèi),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筒車(如圖甲)這樣一種以水流為動力來取水的機械,其模型如圖乙所示,筒車的轉(zhuǎn)動速度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取水筒內(nèi)的水,在取水處時動能最大
B. 取水筒內(nèi)的水,在倒水處時重力勢能最小
C. 取水筒內(nèi)的水,從取水處到倒水處,機械能一直在增大
D. 筒車工作過程中將筒車的機械能轉(zhuǎn)化為水的內(nèi)能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 乒乓球作為中國的國球深受同學(xué)們的喜愛。愛打乒乓球的小汶發(fā)現(xiàn),掉在水平面上的乒乓球會跳起,而且彈跳的高度會越來越低。如圖所示是乒乓球在水平面彈跳產(chǎn)生的軌跡,A、B點高度相同。該圖表明( D )
A. 乒乓球彈跳過程中機械能守恒
B. 乒乓球彈跳過程中重力勢能一直減小
C. 乒乓球在A點的動能等于在B點的動能
D. 乒乓球在A點的機械能大于在B點的機械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 投出的鉛球在空中飛行,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動能Ek與距離地面的高度h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已知鉛球出手高度h為2m,鉛球落到地面時重力勢能為零,不計空氣阻力,由圖可知,鉛球出手時其重力勢能為( A )
A. 80J B. 100J C. 180J D. 280J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 不同的物理現(xiàn)象往往反映出相同的物理規(guī)律。如圖所示的現(xiàn)象中在能量轉(zhuǎn)化方面的共同點是( A )
A. 物體的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B. 物體的動能全部轉(zhuǎn)化為重力勢能
C. 其他形式的能量轉(zhuǎn)化為物體的機械能
D. 物體的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 如圖所示,金屬小球從導(dǎo)軌的A處由靜止滑下,依次經(jīng)過B處、C處,最后到達(dá)D處靜止。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AC )
A. 小球從A滑到B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B. 小球到達(dá)C處時,它的動能為0
C. 小球在D處的機械能小于在A處的機械能
D. 這一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守恒
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如圖,用手將一個鐵球緩慢放在一自然伸長的彈簧上,放手后,鐵球從A位置開始向下運動,到達(dá)B位置速度達(dá)到最大,到達(dá)C位置小球的速度變?yōu)榱悖ㄕ麄€過程中不計能量損耗)。通過分析現(xiàn)象,可知( AB )
A. 在這個過程中,鐵球和彈簧的機械能總和保持不變
B. 在C位置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
C. 從A位置到C位置鐵球的動能和重力勢能之和一直增大
D. 從A位置到C位置鐵球受到的重力大于彈簧給鐵球的彈力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9小題,每空2分,共40分)
13. 唐詩中有“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前一句生動形象地表明黃河儲藏著大量的  重力勢 能,后一句表明長江具有大量的  動 能。
14. 我國正在探索助推火箭無損回收技術(shù)。某火箭將飛船推送至一定高度,箭船分離,火箭停止噴火、落向地面;接近地面時,火箭再次消耗燃料、向下噴火,并以2m/s的速度勻速下降。勻速下降時,火箭的動能  不變 ,重力勢能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重力勢 
動 
不變 
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 世界面臨的每一個危險都能追究到科學(xué),拯救世界的每一種手段都將來自科學(xué)。也許在不遠(yuǎn)的將來,我們能變害為寶,比如可以建立發(fā)電站,利用海嘯具有的  機械能 轉(zhuǎn)化為  電能 為人類服務(wù)。(選填“機械能”或“電能”)
16. 如圖所示,貨架上放著A、B、C、D四個體積相同的實心球,其中A和B為鋁球,C和D為鐵球,那么A和B兩球相比較,  B 球的重力勢能小;B和C兩球相比較,做功本領(lǐng)更大的是  C 球。(ρ鐵>ρ鋁)
機械能 
電能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 如圖所示,橡皮筋兩頭分別固定在罐子兩端,中間系一個鉤碼,就制成了一個“魔罐”,將魔罐在水平地面上滾出,橡皮筋的彈性勢能  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魔罐能自動滾回來,滾回的過程中  彈性勢 能轉(zhuǎn)化為  動 能。
變大 
彈性
勢 
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 如圖所示為蹦極運動的簡化示意圖,彈性繩一端系在運動員雙腳上,另一端固定在跳臺O點。運動員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A點處彈性繩正好處于原長,B點處運動員受到的重力與彈性繩對運動員的拉力大小相等,C點處是蹦極運動員到達(dá)的最低點。整個過程忽略空氣阻力,彈性繩的自重不計。從A點到C點的過程中,彈性繩的彈性勢能  增大 ,運動員的動能  先增大后減小 。(選填“增大”“減小”“不變”或“先增大后減小”)
增大 
先增大后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9. 人造地球衛(wèi)星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如圖所示,離地球最近的一點叫近地點,最遠(yuǎn)的一點叫遠(yuǎn)地點。已知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機械能保持不變,當(dāng)衛(wèi)星從遠(yuǎn)地點向近地點運動過程中,勢能  減小 ,速度  增大 。(選填“增大”或“減小”)
減小 
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 如圖所示,將甲、乙兩個完全相同的小球從同一位置以相同速度v0分別豎直上拋和斜上拋,不計空氣阻力。小球豎直向上、斜向上到達(dá)最高點時距水平地面的高度分別為h甲和h乙,則h甲  > h乙;兩小球下落剛接觸地面的速度分別為v甲和v乙,則v甲  = v乙。(選填“>”“<”或“=”)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1. 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兩球分別由橡皮筋OA和無彈性細(xì)線OB系于O點,兩球和O點處于同一高度,此時橡皮筋處于原長,細(xì)線恰好拉直,OA<OB。先后由靜止開始釋放兩球,兩球到達(dá)O點正下方C點時,橡皮筋與細(xì)線長度恰好相等。乙球擺下過程中,乙球的  重力勢 能轉(zhuǎn)化為  動 能。若甲、乙兩球下落到C點時的動能分別為E甲、E乙,則它們的大小關(guān)系為E甲  < (選填“>”“<”或“=”)E乙。(不計空氣阻力)
重力勢 
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三、 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2、23小題各10分,共20分)
22. 如圖所示是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小明將小球從同一斜面某處由靜止釋放,撞擊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塊。
(1) 實驗中,探究的動能是指  B (選填字母)。
A. 小球在斜面上的動能 B. 小球到達(dá)水平面的動能
C. 木塊的動能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由圖中的甲、乙兩次實驗,可以得出結(jié)論:  物體的質(zhì)量相同時,物體的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
(4) 小明由此實驗還聯(lián)想到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讓同一小車沿同一斜面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到達(dá)毛巾、棉布、玻璃三種不同水平面上繼續(xù)向前運動直到停止,在水平面運動的整個過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相等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小車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別是P1、P2,則P1  < (選填“>”“<”或“=”)P2。
物體的質(zhì)量相同時,物體的
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等 
< 
(2) 本實驗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控制變量法和  轉(zhuǎn)換法 。
轉(zhuǎn)換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3. 同學(xué)們在做“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時,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
猜想二: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所在的高度有關(guān)。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他們利用小桌、沙子、透明的箱子、質(zhì)量不同的重物進行實驗。把小桌放在平整的沙面上,讓重物從高處落下,撞擊桌面的中心部位,桌腿陷入沙子。如圖所示為實驗過程中的有關(guān)情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實驗探究的是  重物 (選填“重物”或“小桌”)的重力勢能。
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實驗中通過比較  桌腿陷入沙子的深度 來判斷重力勢能的大小。
(3) 通過比較  甲、乙 (選填“甲、乙”“乙、丙”“丙、丁”或“甲、丁”)兩圖,可得出的實驗結(jié)論是當(dāng)物體的  質(zhì)量相同 時,物體所在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4) 如圖所示的實驗,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順利驗證兩個猜想。
桌腿陷入沙子的深度 
甲、乙 
質(zhì)量相同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四、 簡答與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4小題6分,第25小題8分,共14分)
24. 我國的水資源豐富,水能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三峽水電站是我國利用水能的最大工程項目。如圖是利用水能來發(fā)電的水電站示意圖,請簡要回答有關(guān)水電站的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建設(shè)水電站選址時,從能量利用角度來看應(yīng)選擇圖甲所示的A址還是選擇圖乙所示的B址?請說明理由。
解:(2) 選擇B址,因為水庫相對B址更高,重力勢能更大,轉(zhuǎn)化成的電能更多
(1) 從能量轉(zhuǎn)化的角度說明水電站的工作原理。
解:(1) 高處水的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水輪機的動能,通過水輪機再轉(zhuǎn)化電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 已知物體的重力勢能的表達(dá)式為Ep=mgh,動能的表達(dá)式為Ek=mv2,其中m為物體的質(zhì)量,h為物體距離水平地面的高度,v為物體的運動速度,g取10N/kg。如圖所示為運動員投擲鉛球的場景。運動員在距地面高h(yuǎn)=1.5m處,將質(zhì)量為4kg的鉛球以6m/s的速度沿斜上方拋出,空氣阻力忽略不計。求:
(1) 鉛球剛被拋出時的動能Ek1和重力勢能Ep1。
解:(1) 鉛球剛被拋出時的動能Ek1=mv2=×4kg×(6m/s)2=72J,鉛球剛被拋出時的重力勢能Ep1=mgh=4kg×10N/kg×1.5m=60J
第2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鉛球從拋出到落地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W。
解:(2) 鉛球從拋出到落地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W=Gh=mgh=4kg×10N/kg×1.5m=60J
第25題
(3) 鉛球落地前瞬間的動能Ek2。
解:(3) 出手時的機械能E=Ek1+Ep1=72J+60J=132J;空氣阻力忽略不計,鉛球落地前的機械能是守恒的,落地前的機械能為132J;落地時的高度為0,鉛球的重力勢能為0,所以落地前瞬間的動能Ek2=132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共30張PPT)
第9章 壓強 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下列做法能夠增大壓強的是( B )
A. 滑雪板板面做得寬大 B. 圖釘尖端做得很尖
C. 書包背帶做得很寬 D. 載重汽車裝有多個車輪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下列不是利用連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如圖甲、乙、丙、丁所示的實例中,不是利用大氣壓強的是( A )
A. 圖甲:高壓鍋烹煮食物 B. 圖乙:注射器吸藥液
C. 圖丙:油壺蓋上的小孔 D. 圖丁:給真空壓縮袋抽氣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如圖所示,用兩手指按住一支鉛筆,你會感到右手指比左手指疼,這是因為( C )
A. 右手指受到的壓力大于左手指受到的壓力
B. 右手指受到的壓力大于筆尖受到的壓力
C. 右手指受到的壓強大于左手指受到的壓強
D. 右手指受到的壓強大于筆尖受到的壓強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如圖所示,A、B、C是三個圓柱形容器,分別裝有水或酒精(ρ水>ρ酒精)。B和C兩容器的底面積相同,且其中的液體深度也相同。三個容器中,底部所受液體壓強最大的是( B )
A. A容器 B. B容器
C. C容器 D. 無法比較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將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長方體置于水平桌面上,現(xiàn)分別按照圖示的方法切去一半,則剩余陰影部分對桌面壓強最小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如圖是一種嵌于廚房或衛(wèi)生間地面的地漏及其結(jié)構(gòu)示意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 )
A. 當(dāng)存水杯裝滿水時,存水杯是連通器
B. 當(dāng)存水杯裝滿水時,地面上的水被扣碗擋住不能流進下水管
C. 扣碗的作用是防止下水道“異味”進入室內(nèi)
D. 若地面有足夠的水進入存水杯,則當(dāng)水不再流動時,水面能達(dá)到的最高高度是位置2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 如圖所示,在玻璃槽中裝有水,p為兩端開口的玻璃管,q為塑料片(質(zhì)量不計),q在水面下的深度為24cm,向管內(nèi)緩緩注入硫酸銅溶液,已知ρ硫酸銅=1.2×103kg/m3,當(dāng)塑料片q恰好脫落時,玻璃管內(nèi)液柱高度為( C )
A. 15cm B. 18cm C. 20cm D. 22cm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同學(xué)們學(xué)習(xí)了大氣壓強的知識后,知道了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用該實驗裝置最早測出大氣壓數(shù)值的科學(xué)家是帕斯卡
B. 將玻璃管傾斜,管內(nèi)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減小
C. 如果管中混入少量空氣,管內(nèi)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變小
D. 利用該裝置測任何地方的大氣壓時,管內(nèi)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始終是760mm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如圖所示,把一根兩端開口的細(xì)玻璃管通過橡皮塞插入裝有紅色水的玻璃瓶中,從管口向瓶內(nèi)吹入少量氣體后,瓶內(nèi)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為h。把這個自制氣壓計從1樓帶到5樓的過程中(對瓶子采取了保溫措施),觀察到管內(nèi)水柱的高度逐漸上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 往瓶內(nèi)吹氣后,瓶內(nèi)的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
B. 管內(nèi)水柱的高度逐漸上升,是因為外界大氣壓逐漸升高
C. 5樓處水的沸點略低于1樓處水的沸點
D. 由該實驗現(xiàn)象可知,工廠將煙囪建得非常高,是為了加大煙囪上下的大氣壓強差,有利于排煙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如圖所示,甲、乙兩容器內(nèi)裝兩種不同液體,液體質(zhì)量分別為m甲和m乙,兩容器質(zhì)量均為m0、底面積均為S,兩容器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強均為p,距離容器底部等高的位置有A、B兩點,受到的液體壓強分別為pA和pB,則( AD )
A. 甲、乙液體密度關(guān)系為ρ甲<ρ乙
B. 容器底部所受液體壓力關(guān)系為F甲>F乙
C. A、B兩點受到的液體壓強關(guān)系為pA<pB
D. 兩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關(guān)系為p甲>p乙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 兩個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正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甲所示,將A沿水平方向切去高為L的部分,并把切去部分疊放在B上,B對地面的壓強為pB,A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強為pA,pA、pB與L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則以下分析正確的是(g取10N/kg)( AD )
A. 切除之前,A的重力為40N
B. 正方體B的密度為5g/cm3
C. L=2.5cm時,pA∶pB=4∶23
D. 若將B豎直切取一半后,疊于A上,A對地面的壓強和B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強p1∶p2=14∶5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空2分,共24分)
13. 我國動物保護組織成員曾發(fā)現(xiàn)普氏野馬飲水時(四蹄著地)在沙地上留下的一些足跡,深度達(dá)1.2cm。通過實驗測得要使該沙地達(dá)到相同的深度,壓強為9×104Pa,并由此估算出一匹成年普氏野馬的質(zhì)量約為360kg。成年普氏野馬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約為  3 600 N,它的一個蹄印的面積大約為  0.01 m2。(g取10N/kg)
3 600 
0.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如圖甲所示,密封的圓臺形容器裝有一定量的水,將容器倒置,如圖乙所示,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變大 ,水對容器底的壓力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變大 
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如圖所示的裝置是人體腹式呼吸過程的簡單模型,氣球相當(dāng)于肺,橡皮膜相當(dāng)于體內(nèi)腹部上方的橫膈膜。當(dāng)向下拉橡皮膜時,瓶內(nèi)的氣球?qū)⒆兇螅f明此時瓶內(nèi)氣壓  小于 (選填“大于”或“小于”)大氣壓,這個步驟是模擬人的  吸 (選填“吸”或“呼”)氣過程。
小于 
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的甲、乙兩容器用一細(xì)管相連,細(xì)管中間有一閥門K,先把K關(guān)上,在兩容器中裝入不同質(zhì)量的水后,甲中水面比乙中水面高,然后將甲上口密封,此裝置  不是 (選填“是”或“不是”)連通器。打開閥門K待液面穩(wěn)定后,甲中的水面高度  大于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中的水面高度。
不是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我國蛟龍?zhí)枬撍鲃?chuàng)造了深潛7000m的驚人紀(jì)錄。在7000m深處,海水對潛水器的壓強約為7×107Pa,即潛水器每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  7×107 N的壓力,相當(dāng)于在1m2的面積上壓著  7×103 t的重物。(g取10N/kg)
18. 如圖,甲、乙兩質(zhì)地均勻的正方體放在水平面上,沿虛線切去上面一部分后:① 若剩余部分壓強p甲'=p乙',則原來甲、乙對地面壓強p甲  > p乙,② 若切去的部分壓強Δp甲=Δp乙,則原來甲、乙對地面的壓強p甲  < p乙。(選填“>”“<”或“=”)
7×107 
7×103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9小題2分,第20小題14分,第21、22小題各10分,共36分)
19. 如圖所示,請畫出水壩上O點受到水的壓力F的示意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 如圖所示,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小聰將廢棄的礦泉水瓶裝上水后分別放在海綿和磚塊上進行實驗。
(1) 實驗時通過觀察  海綿的凹陷程度 來比較瓶對海綿的壓力作用效果。
海綿的凹陷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要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guān)系,可以選用  B、C 兩次實驗。
(3) 通過分析比較圖中C、D、E三次實驗,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  當(dāng)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guān) 。
(4) 你認(rèn)為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通過A、B兩次實驗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guān)系,理由是  受壓面材料不同 。
(5) 同組的小麗在實驗過程中又提出一個問題:在B、C兩次實驗中,瓶中的水對礦泉水瓶底或瓶蓋的壓力和壓強大小相等嗎?若在B、C兩次實驗中水對瓶底和瓶蓋的壓力分別為FB、FC,水對瓶底和瓶蓋的壓強分別為pB、pC,請你分析并比較:FB  > FC,pB  = pC。(選填“>”“<”或“=”)
B、C 
當(dāng)受力面積相
同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guān) 
不能 
受壓面材料不同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 小王利用壓強計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進行了如下的操作。
(1) 實驗前,用手指反復(fù)按壓橡皮膜,發(fā)現(xiàn)U形管中的液面(如圖甲)升降無明顯變化,接下來的操作是  B (選填字母)。
A. 從U形管內(nèi)向外倒出適量水 B. 拆除軟管重新安裝
C. 向U形管內(nèi)添加適量水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正確操作后,分析圖乙、圖丙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jié)論: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液體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 。
(3) 分析圖丙、圖丁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jié)論: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  密度 越大,壓強越大。
(4) 實驗時,小王將探頭放入水下某處,U形管兩側(cè)水面高度差為8cm,此時U形管內(nèi)左右的氣壓差為  800 Pa。(ρ水=1.0×103kg/m3,g取10N/kg)
增大 
密度 
8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小王用圖戊所示的裝置測量未知液體的密度:在左側(cè)加入適量的水,在右側(cè)緩慢倒入待測液體,直到橡皮膜剛好變平,他測量了以下物理量:
A. 右側(cè)液面到容器底的深度h1。
B. 右側(cè)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2。
C. 左側(cè)水面到容器底的深度h3。
D. 左側(cè)水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4。
請你推導(dǎo)出待測液體密度的表達(dá)式為ρ=   (選擇題中合適的字母和ρ水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物理興趣小組設(shè)計了“用吸盤估測大氣壓值”的實驗,可選用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彈簧測力計、秒表和托盤天平等。具體實驗步驟如下:
第22題
(1) 如圖所示,將圓形塑料吸盤壓在光滑的水平玻璃板上,排出里面的空氣。
(2) 將小桶通過細(xì)繩與吸盤掛鉤相連接,向小桶中緩慢添加細(xì)沙,直到吸盤剛好從玻璃板上脫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用  托盤天平 測出小桶和細(xì)沙的總  質(zhì)量m (寫出相關(guān)物理量及其符號)。
(4) 用刻度尺測量  吸盤的直徑d (寫出相關(guān)物理量及其符號)。
(5) 大氣壓強表達(dá)式為p=   (用所測量的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6) 如果測出的大氣壓低于真實值,那么實驗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是  吸盤漏氣(合理即可) (寫出一條即可)。
托盤天平 
質(zhì)量m 
吸盤的直徑d 
 
吸盤漏氣
(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3小題6分,第24小題8分,共14分)
23. 如圖所示,某品牌汽車在智能駕駛和人機交互方面表現(xiàn)出色,為用戶帶來了前沿的科技駕駛體驗。已知該車自身質(zhì)量為1980kg,某次搭載人員及物品總重為2×103N,40min內(nèi)在高速路上行駛了60km,估測行駛過程中輪胎與地接觸總面積為1000cm2。(g取10N/kg)
(1) 求該車車身的重力。
解:(1) 該車車身的重力G=mg=1980kg×10N/kg=1.98×104N
第2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求這次行駛過程中,該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
解:(2) 該車對地面的壓力F=G總=G+G'=1.98×104N+2×103N=2.18×104N,受力面積S=1000cm2=0.1m2,這次行駛過程中,該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p===2.18×105Pa
第2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 如圖所示,盛有水的薄壁水杯靜止在水平桌面中央,杯子重為3N,底面積為50cm2,杯內(nèi)水重為6N,水深為9cm。求:(g取10N/kg)
(1) 水杯對桌面的壓強。
解:(1) 水杯對桌面的壓力F杯=G杯+G水=3N+6N=9N;水杯對桌面的壓強p杯===1.8×103Pa
第2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水對杯底的壓力。
解:(2) 水對杯底的壓強p水=ρgh=1.0×103kg/m3×10N/kg×0.09m=900Pa;水對杯底的壓力F=p水S=900Pa×50×10-4m2=4.5N
第24題
(3) 若在杯中加入一些水后,水對杯底的壓力變?yōu)?N,此時水的深度。
解:(3) 在杯中加入一些水后,水對杯底的壓力變?yōu)?N時,此時水對杯底的壓強p===103Pa;根據(jù)p=ρgh可知,此時水的深度h'===0.1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共36張PPT)
第10章 流體的力現(xiàn)象 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如圖所示各情景中,物體沒有受到浮力的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圖甲:立在河水中的橋墩 B. 圖乙:靜止在鹽水中的雞蛋
C. 圖丙:航行中的遼寧號 D. 圖丁:浮在空中的熱氣球
2. 下列實例中,沒有應(yīng)用流體壓強與流速關(guān)系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將質(zhì)量為1kg的物體,輕輕放入盛有清水的溢水杯中,當(dāng)物體靜止時,溢出了0.5kg的水,則此物體所受的浮力不可能是(g取10N/kg)( A )
A. 4N B. 5N C. 8.5N D. 10N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如圖所示,用細(xì)繩吊著柱體浸沒在水中,柱體所受浮力為F浮,柱體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分別為F向下、F向上。下列關(guān)系式一定成立的是( B )
A. F浮=F向下 B. F浮<F向上
C. F浮>F向下 D. F浮>F向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宋朝的懷丙利用浮船打撈鐵牛,展現(xiàn)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如圖為打撈過程示意圖,先將陷在河底的鐵牛和裝滿泥沙的船用繩索系在一起,再把船上的泥沙鏟走,鐵牛就被拉起,然后把船劃到岸邊,解開繩索卸下鐵牛,就可將鐵牛拖上岸。船在圖中甲、乙、丙三個位置船所受浮力為F甲、F乙、F丙,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 )
A. F甲=F乙=F丙 B. F甲>F乙>F丙
C. F甲=F乙>F丙 D. F甲<F乙<F丙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小亮用手將一個重為5N、體積為4×10-4m3的物體浸沒在水中,放手后物體最終(g取10N/kg)( D )
A. 漂浮,所受的浮力為5N B. 懸浮,所受的浮力為5N
C. 懸浮,所受的浮力為4N D. 沉底,所受的浮力為4N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將新鮮度不同的甲、乙兩雞蛋放入水中,靜止時甲沉底,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若甲、乙體積相等,甲受到的浮力小
B. 若甲、乙質(zhì)量相等,甲受到的浮力小
C. 向杯中加鹽水后,乙受到的浮力變大
D. 向杯中加酒精后,乙受到的浮力變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 由我國研發(fā)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如圖)已成功抵達(dá)深海10909m處。下列有關(guān)奮斗者號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 漂浮時,它受到的浮力大于排開水的重力
B. 它能在海中上浮或下潛,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實現(xiàn)的
C. 要使懸浮的奮斗者號上浮,應(yīng)對水艙注水
D. 浸沒后在水中繼續(xù)下沉的過程中,它受到的壓強大小不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將質(zhì)量相等的實心物體A、B分別放入裝有甲、乙兩種不同液體的容器中,已知兩液體質(zhì)量相等,兩容器底面積相等但形狀不同,A、B兩物體靜止時的狀態(tài)如圖所示,此時兩容器中的液面恰好相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A物體體積大于B物體體積
B. 甲液體密度大于乙液體密度
C. A物體所受浮力小于B物體所受浮力
D. 甲、乙兩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相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兩實心小球,密度之比ρ甲∶ρ乙=3∶2,將它們都放入水中,靜止時兩球受到的浮力之比F甲∶F乙=4∶5,則乙球的密度為( C )
A. ρ水 B. ρ水 C. ρ水 D. ρ水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木棒的一端纏繞銅絲可以制成一個簡易的密度計。甲、乙兩個相同的容器中裝有質(zhì)量相等的不同液體。將該密度計分別放入甲、乙容器中,靜止后密度計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C )
A. 甲容器中液體的密度大于乙容器中液體的密度
B. 密度計在甲、乙容器中排開液體的質(zhì)量相等
C. 甲容器中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等于乙容器中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
D. 密度計上越靠近銅絲的位置,其刻度線對應(yīng)的密度值越小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 如圖甲所示,豎直細(xì)桿(質(zhì)量不計)的上端通過力傳感器連在天花板上,力傳感器可以顯示出細(xì)桿上端受到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下端與重力為4N的正方體物塊M相連。現(xiàn)向底面積為0.02m2、質(zhì)量為1kg的薄壁空水箱中加水,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大小隨水箱中加入水質(zhì)量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g取10N/kg,則( CD )
A. 物塊受到的浮力最大值為6N
B. 物塊的下方距離容器底部的距離為2cm
C. 水箱加水到C點時,對桌面的壓強是2000Pa
D. 當(dāng)加入的水的質(zhì)量是2kg時,物塊恰好所受浮力最大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空2分,共24分)
13. 如圖所示是小麗家購買的一輛小轎車,她發(fā)現(xiàn)轎車的外形類似飛機的機翼,則轎車在快速行駛的過程中,車子上方空氣的流速  大于 車子下方空氣的流速,因此車子上方氣體的壓強小于車子下方氣體的壓強,從而使得轎車對地面的壓力  小于 車的重力。(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大于 
小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如圖,先將溢水杯裝滿水,然后用彈簧測力計拉著重為4N、體積為100cm3的石塊,緩慢浸沒在水中,溢出的水全部收集到空桶中,桶中的水重為  1 N,石塊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3 N。(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2023年11月4日,中國國產(chǎn)首艘大型郵輪愛達(dá)·魔都號(如圖)正式命名交付,魔都號總噸位為13.55萬噸,則滿載時受到的浮力為  1.355×109 N,當(dāng)郵輪從內(nèi)河駛?cè)氪蠛:螅]輪相對于水面將  上浮一些 (選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不變”)。(g取10N/kg)
1.355×109 
上浮一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鹽水選種是我國農(nóng)業(yè)常用的選種方法之一,將待選的種子放入濃度適當(dāng)?shù)柠}水后,優(yōu)良種子的重力  大于 其所受的浮力,所以優(yōu)良的種子會  沉入鹽水底 (選填“沉入鹽水底”或“浮于鹽水面”)。
大于 
沉入鹽水
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如圖,2022年5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成功上浮到海拔9032m的高空,創(chuàng)造了大氣科學(xué)觀測海拔高度世界紀(jì)錄。浮空艇里充的是密度  小于 空氣的氣體,使浮空艇受到的浮力  大于 自身的重力,從而實現(xiàn)上升。(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于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 一金屬環(huán)上結(jié)有冰塊,冰塊和金屬環(huán)的總重為0.71N,將它們放入底面積為10cm2的圓柱形容器中恰好懸浮于水中,如圖甲所示,此時冰塊和金屬環(huán)受到的總浮力為  0.71 N;過一段時間冰全部熔化,金屬環(huán)沉入水底,容器內(nèi)的水面下降了0.7cm,如圖乙所示,則金屬環(huán)的質(zhì)量是  8 g。(已知ρ冰=0.9g/cm3,g取10N/kg)
0.71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9小題2分,第20、21小題各12分,第22小題8分,共34分)
19. 如圖所示,雞蛋漂浮于濃鹽水中處于靜止?fàn)顟B(tài),請畫出雞蛋的受力示意圖。(重心O點已標(biāo)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
猜想2: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
猜想3: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guān)。
猜想4: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guān)。
(1) 為了驗證猜想1、猜想2和猜想3,小明運用了體積相同、密度不同的兩個圓柱體A、B,測得其重力分別為4.0N和4.5N,然后進行了如圖甲所示的a、b、c、d四次實驗。
20.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小明提出如下猜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① 在實驗a中,圓柱體A所受的浮力為  0.5 N;比較a、b兩次實驗,可得出結(jié)論:浮力大小與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guān)。
② 比較b、c兩次實驗,可得出結(jié)論: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密度  無關(guān)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③ 比較b、   d 兩次實驗,可得出結(jié)論: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
0.5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無關(guān)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為了探究猜想4,小明用兩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削成圓錐體和圓柱體進行如圖乙所示的實驗,由此小明得出的結(jié)論是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guān)。你認(rèn)為這個結(jié)論  不可靠 (選填“可靠”或“不可靠”),原因是  沒有控制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
不可靠 
沒有控制
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 某校兩個物理小組的同學(xué),在實驗室中驗證阿基米德原理。
(1) 方案一:小剛用石塊按如圖所示的實驗步驟依次進行實驗。由圖可知,石塊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2 N,排開水的重力G排=  1.9 N,發(fā)現(xiàn) F浮≠G排,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不可能是  B (選填字母)。
A. 最初溢水杯中的水未裝至溢水口
B. 整個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都沒有校零
C. 石塊浸沒后,碰觸到溢水杯底部
2 
1.9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方案二:如圖E所示,小明將裝滿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臺T上,用升降臺來調(diào)節(jié)溢水杯的高度。當(dāng)小明逐漸調(diào)高升降臺,發(fā)現(xiàn)隨著石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來越大,彈簧測力計M的示數(shù)逐漸  減小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且彈簧測力計M的示數(shù)變化量  等于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彈簧測力計N的示數(shù)變化量,從而證明了F浮=G排;為了多次實驗得到普遍規(guī)律,方案  二 (選填“一”或“二”)的操作更加簡便。
減小 
等于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為了測量小石塊的密度,某學(xué)校物理學(xué)習(xí)小組的同學(xué)設(shè)計了如下實驗:
器材:溢水杯、空塑料杯、燒杯、量筒和水。
實驗步驟:先將溢水杯中注滿水,然后將小石塊浸沒水中,此時溢出的水的體積為20mL,如圖甲所示。將小石塊取出,讓空塑料杯漂浮于溢水杯中后,將溢水杯中再次注滿水,如圖乙所示。將小石塊放入塑料杯中,塑料杯仍漂浮于水面上,測得此過程溢出的水的體積為50mL,如圖丙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g取10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小石塊的體積為  20 cm3。
(2) 小石塊的重力為  0.5 N。
(3) 小石塊的質(zhì)量為  50 g。
(4) 小石塊的密度為  2.5 g/cm3。
20 
0.5 
50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3小題6分,第24小題10分,共16分)
23. 如圖甲所示,小明用彈簧測力計吊著一個重為3.6N的實心圓柱體,將它豎直逐漸浸入水中,記下圓柱體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h和對應(yīng)的浮力F浮,并畫出F浮-h的圖像,如圖乙所示。求:(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1) 由圖乙可知,圓柱體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大于20cm時,所受浮力保持1.2N不變,所以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為20cm時,恰好浸沒于水中,圓柱體的高度為20cm
(1) 圓柱體的高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h=10cm,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解:(2) 由圖乙可知,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h=10cm時,浮力F浮=0.6N,根據(jù)稱重法可知,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拉=G-F浮=3.6N-0.6N=3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圓柱體的密度。
解:(3) 圓柱體的質(zhì)量m===0.36kg,由圖乙可知,圓柱體全部浸入時受到的浮力F浮'=1.2N,由F浮'=ρ水gV排=ρ水gV可得,圓柱體的體積V===1.2×10-4m3,圓柱體的密度ρ物===3×103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 底面積為100cm2的平底圓柱形容器內(nèi)裝有適量的水,放置于水平桌面上。現(xiàn)將體積為500cm3、重為3N的木塊A輕放入容器內(nèi)的水中,靜止后水面的高度為8cm,如圖甲所示;若將一重為6N的均勻?qū)嵭奈矬wB用細(xì)繩系于A的下方,使A恰好浸沒在水中,如圖乙所示(水未溢出)。不計繩重及其體積,ρ水=1.0×103kg/m3,g取10N/kg。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1) 在圖甲中,木塊A靜止時,漂浮在水面上,根據(jù)物體漂浮條件可得,A靜止時所受的浮力F浮=GA=3N;根據(jù)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V排===3×10-4m3
(1) 圖甲中木塊A靜止時浸入水中的體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物體B的密度。
解:(2) 在圖乙中,A和B靜止時,在水中懸浮,A所受的浮力F浮A=ρ水gVA排=ρ水gVA=1.0×103kg/m3×10N/kg×500×10-6m3=5N,根據(jù)A的受力關(guān)系F拉+GA=F浮A可得繩子對A的拉力F拉=F浮A-GA=5N-3N=2N,則同一根繩子對B的拉力F拉'=2N,根據(jù)B的受力關(guān)系F浮B+F拉'=GB可得,B所受的浮力F浮B=GB-F拉'=6N-2N=4N;B浸沒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等于B的體積,根據(jù)公式F浮B=ρ液g可得,B物體的體積VB=VB排===4×10-4m3,mB===0.6kg,所以,ρB===1.5×103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3) 在圖甲中,根據(jù)V=Sh可以求得,V總=8cm×100cm2=800cm3,則V水=V總-V排=800cm3-300cm3=500cm3,則m水=ρ水V水=1.0g/cm3×500cm3=500g=0.5kg,G水=m水g=0.5kg×10N/kg=5N,在圖乙中,B截去一半后,整體的密度減小,將上浮并最終漂浮,G排=F浮'=G總=GA+GB=3N+×6N=6N,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F壓=G水+G排=5N+6N=11N,則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1100Pa
(3) 圖乙中,若將B截去一半并取出截掉的部分(剩下一半仍掛于A的下面),不計帶出的水,靜止后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共36張PPT)
期中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關(guān)于力的知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
A. 小孩推墻時他也受到墻的推力
B. 足球運動員用頭頂球,球的運動方向改變了,這表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C. 人坐在沙發(fā)上,沙發(fā)凹下去,這表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D. 只有在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才能發(fā)生力的作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如圖所示,撐竿跳高運動員正在跳高。此時竿對運動員的彈力( C )
方向向下
B. 方向一定沿竿
C. 由竿的形變所產(chǎn)生
D. 由手的形變所產(chǎn)生
3. 下列實例中屬于減小摩擦的是( C )
A. 往冰雪路面上撒煤渣 B. 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
C. 在拉桿旅行箱底部裝輪子 D. 用力捏手剎,使自行車盡快停下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關(guān)于如圖所示的現(xiàn)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圖甲:撞擊錘柄使錘頭套緊在錘柄上,是利用錘頭的慣性
B. 圖乙:高鐵進站時速度減小,高鐵的慣性也減小
C. 圖丙:向右運動的書上的橡皮,是因為書突然撞上障礙物才如此傾倒
D. 圖丁:因為人起跳后地球具有慣性而使得圖中免費旅游的辦法無法實現(xiàn)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下列物理量的估測正確的是( C )
A. 一名中學(xué)生雙腳站立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約為1000Pa
B. 兩只雞蛋重約為50N
C. 物理八年級下冊課本的重力約為2N
D. 一名中學(xué)生的質(zhì)量約為500N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 在化學(xué)實驗中,常用膠頭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下列現(xiàn)象中,與“吸”取液體的原理相同的是( B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 將小球豎直向上拋出后做減速運動,每隔0.1s球的位置如圖甲所示,N為最高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球在N處時處于平衡狀態(tài)
B. 球離開手后能繼續(xù)向上運動是因為受到慣性的作用
C. 若球運動至N處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則其會繼續(x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D. 若球運動至M處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則其運動情況及每隔0.1s的位置是圖乙中的(b)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 用手施加力F把木塊壓在墻面上使其靜止,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
A. 手對木塊的壓力和墻對木塊的彈力是一對平衡力
B. 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手對木塊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C. 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對墻的壓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D. 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積和質(zhì)量都相同的甲、乙兩平底容器,分別裝有深度相同、質(zhì)量相等的不同液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① 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甲>F乙。 ② 液體的密度:ρ甲=ρ乙。
③ 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甲>p乙。 ④ 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甲'=p乙'。
D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 如圖,小雪用放在水平面上的兩個實驗裝置來觀察并研究大氣壓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圖甲中此時大氣壓強等于760mm高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
B. 圖乙中大氣壓變小時,玻璃管內(nèi)的液面會下降
C. 高原地區(qū)水的沸點比平原地區(qū)水的沸點低
D. 用吸管吸飲料,在海拔高的地區(qū)比海拔低的地區(qū)更容易把飲料吸入口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 如圖所示,小明在做模擬“蹦極”的小實驗,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個小石塊,另一端固定在A點,B點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塊自然下垂時下端所在的位置,C點是小石塊從A點自由釋放后所能達(dá)到的最低點。不計空氣阻力,關(guān)于小石塊從A點到C點運動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D )
A. 從A點下落到B點的過程中,小石塊的速度一直增大
B. 從A點下落到B點的過程中,小石塊受到重力和彈力的作用
C. 從B點下落到C點的過程中,小石塊的速度一直減小
D. 從B點下落到C點的過程中,小石塊所受合力先減小后增大
第11題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如圖甲所示為兩個置于水平桌面上、密度均勻的實心圓柱體A、B,其中A所受重力為3.6N,高度為0.1m,底面積為1.5×10-3m2,B高度為0.04m,底面積為6×10-3m2。若從A的上面沿水平方向截取高為h的圓柱塊,并將截取部分平放在B的中央,則A、B對桌面的壓強隨截取高度h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下列計算結(jié)果正確的是(g取10N/kg)( BC )
A. 截取前圓柱體A的質(zhì)量為3.6kg
B. 圓柱體A的密度為2.4×103kg/m3
C. 圖乙中a的值為0.04m
D. 圓柱體B受到的重力為8.2N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24分)
13. 如圖甲所示,開門時,用手推在A處比B處更容易打開,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作用點 有關(guān)。蓋房子所用的鉛垂線如圖乙所示,所依據(jù)的物理知識是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
        
作用點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4. 由我國自行設(shè)計研制的月球車(如圖所示)乘坐探月衛(wèi)星“親近”月球,實施無人登月探測。已知月球車在月球上受到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若將一個在地球上重為1200N的月球車放到月球上,它受到的重力是  200 N,質(zhì)量是  120 kg。(地球上g取10N/kg)
200 
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 某同學(xué)練習(xí)排球墊球時,排球離開胳膊后能夠繼續(xù)向上運動,是因為排球具有  慣性 ,排球的重力為2.7N,在豎直上升的過程中,某時刻所受空氣阻力大小為0.5N,方向豎直向下,此時排球所受合力大小為  3.2 N。
慣性 
3.2 
16. 如圖所示,工人裝修時,把兩端開口的透明塑料軟管灌入一些水(水中無氣泡),將它兩端靠在墻面的不同地方,當(dāng)水面靜止時,記下此時兩管中水面所在的高度A、B,此時A和B距離地面高度相同。這時的軟管相當(dāng)于一個  連通器 ;若A處水面距離地面0.8m,則地面上水管的C處受到水的壓強約為  8×103 Pa。(水的密度為1×103kg/m3,g取10N/kg)
連通器
8×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 如圖甲所示,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長方體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現(xiàn)用一水平力F向右勻速推木塊,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圖乙所示。在推木塊的過程中木板受到的推力F  不變 ,桌面受到的壓強  變大 ;若將木塊的①部分切掉,木塊對桌面的壓強將  變大 ,若將木塊的②部分切掉,木塊對桌面的壓強將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不變 
變大 
變大 
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6小題,第18、19小題各2分,第20、21小題各7分,第22、23小題各8分,共34分)
18. 如圖所示,A物體疊放在B物體上,在拉力F的作用下B物體與A物體一起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請在圖中畫出A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9. 如圖,物塊沿斜面向上滑,請畫出物塊對斜面的壓力F、物塊受到的摩擦力f的示意圖。
20. 小明在做“探究物體所受的重力跟物體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實驗。
(1) 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要把指針調(diào)到  零刻度線處 并檢查指針與外殼有沒有摩擦。
零刻度線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分別以如圖所示的甲、乙兩種方式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鉤碼所受的重力,正確的握持方式為  甲 (選填“甲”或“乙”)。
甲 
(3) 當(dāng)鉤碼質(zhì)量為0.16kg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丙所示,則鉤碼所受的重力為  1.6 N。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小明測得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請幫小明在圖丁中以重力G為縱坐標(biāo)、質(zhì)量m為橫坐標(biāo)的直角坐標(biāo)系中描點,并連線作出G-m關(guān)系圖像,從而得到物體所受重力跟物體質(zhì)量成  正比 的結(jié)論。
(5) 實驗時,為得到重力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多次測量的目的是  使結(jié)論更具有普遍性 (選填“減小誤差”或“使結(jié)論更具有普遍性”)。
正比 
使結(jié)論更具有普
遍性 
質(zhì)量m/kg 0.06 0.12 0.16 0.20 0.24
重力G/N 0.6 1.2 2.0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1. 下列是小秋在實驗室進行的一系列實驗。
(1) 小秋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觀察小車沿不同材料的水平表面上滑行的距離,如圖A所示。
① 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的目的是   控制小車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
控制小車下滑到水平面的速
度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②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以得出結(jié)論: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  小 (選填“大”或“小”),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越  遠(yuǎn) (選填“遠(yuǎn)”或“近”)。
③ 推理:如果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它將做  勻速直線 運動。
小 
遠(yuǎn) 
勻速直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如圖B所示,小秋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① 如圖B甲所示,實驗時小車處于  靜止 (選填“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將便于實驗探究。實驗中,小秋在右邊加鉤碼使F1<F2,小車仍保持靜止,由此小秋得出結(jié)論:兩個力的大小相等不是二力平衡的條件。小秋得出的結(jié)論是錯誤的,原因是沒有考慮  摩擦 力對實驗的影響。
靜止 
摩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② 小秋設(shè)計了如圖乙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將圖乙中靜止的硬紙片扭轉(zhuǎn)一個角度(如圖丙所示),松手后觀察到硬紙片不能保持靜止,該現(xiàn)象說明兩個力必須作用在  同一直線上 才能平衡。
同一直線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 小王同學(xué)用下列器材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粗糙程度均勻的長木板一塊,質(zhì)量相等的木塊和鋁塊各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只。如圖所示,4次實驗中他都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緩慢拉動物塊,使其在水平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物塊,使其沿長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jù)  二力平衡 的知識可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圖丙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3.2 N。
(2) 分析  甲、丙 兩次實驗,可得出: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有關(guān)。此研究方法是  控制變量法 。
二力平衡 
3.2 
甲、丙 
控制變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圖乙與圖丁中鋁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相等 (選填“相等”“不相等”或“不確定”)。
(4) 同學(xué)們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用如圖戊所示的方式測量滑動摩擦力發(fā)現(xiàn)效果更好。圖戊實驗中  不一定 (選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勻速拉動長木板。
(5) 在不同水平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同一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可探究木塊的  ① (選填序號)的關(guān)系。
①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②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
相等 
不一定 
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 根據(jù)你在本實驗中的收獲,請寫出一種減少汽車在冰雪路面上行駛時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的具體做法:  在路面上撒沙子(合理即可) 。
在路面上撒沙子(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壓強計的U形管  不是 (選填“是”或“不是”)連通器。壓強計是通過  U形管左右兩側(cè)液面的高度差 來反映被測壓強的大小的。
不是 
U形管左右兩側(cè)液面的高度差 
23. 誠誠同學(xué)在進行“研究液體內(nèi)部的壓強”的實驗中,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在使用壓強計前,發(fā)現(xiàn)U形管左右兩側(cè)的液面不在同一水平面,如圖甲所示,為了使U形管左右兩側(cè)的液面相平,正確的調(diào)節(jié)方法是  將軟管取下,再重新安裝 。
(3) 分析圖乙A、B兩圖的實驗現(xiàn)象,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液體內(nèi)部壓強大小與  深度 有關(guān)。
(4) 若要研究液體內(nèi)部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guān)系,應(yīng)選用圖乙  B、C 兩圖進行對比。
將軟管取下,再重
新安裝 
深度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保持圖乙C中探頭的位置不變,并將一杯清水倒入燒杯中攪勻(液體未溢出),則U形管兩側(cè)的液面的高度差  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6) 聰明的誠誠想知道圖乙C中的鹽水密度是多少,于是設(shè)計了如圖丙所示實驗裝置。內(nèi)外兩個容器緊密黏合在一起,內(nèi)部小容器的底部為一張彈性很好的橡皮膜。誠誠進行了如下操作:
① 在內(nèi)部小容器內(nèi)裝入適量待測鹽水,發(fā)現(xiàn)橡皮膜向  下 (選填“上”或“下”)突出。
變大 
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② 在外部大容器內(nèi)裝入清水,直到橡皮膜變平,測出鹽水深度h以及清水與鹽水的液面高度差Δh,請你寫出鹽水的密度表達(dá)式ρ鹽水=   (用含有h、Δh和ρ水的式子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4、25題各8分,共16分)
24. 一輛載重卡車連同貨物一起的總質(zhì)量m=5×103kg,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是車重的0.1,車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為0.5m2,求:(g取10N/kg)
(1) 卡車連同貨物受到重力的大小。
解:(1) 卡車連同貨物的重力G總=mg=5×103kg×10N/kg=5×104N
(2) 卡車受到阻力的大小。
解:(2) 卡車受到的阻力f=0.1G總=0.1×5×104N=5×103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卡車對地面的壓強。
解:(3) 卡車對地面的壓力F=G總=5×104N,車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即受力面積S=0.5m2,卡車對地面的壓強p===1×105P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 如圖,一質(zhì)量為120g、底面積為10cm2的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杯內(nèi)裝有質(zhì)量為150g、高為12cm的水,杯中A點距杯底3cm。已知ρ水=1×103kg/m3,求:(g取10N/kg)
(1) A點受到的水的壓強。
解:(1) A點的深度hA=12cm-3cm=9cm=0.09m,A點受到水的壓強p=ρ水gh=1×103kg/m3×10N/kg×0.09m=900Pa
第2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水對杯底的壓力。
解:(2) 水對杯底的壓強p1=ρ水gh1=1×103kg/m3×10N/kg×0.12m=1200Pa,水對杯底的壓力F1=p1S=1200Pa×10-3m2=1.2N
第25題
(3) 玻璃杯對桌面的壓強。
解:(3) 玻璃杯對桌面的壓力F2=G=m總g=(0.12kg+0.15kg)×10N/kg=2.7N,玻璃杯對桌面的壓強p2===2700P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共35張PPT)
第11章 機械與功 素能測評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第1~10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1、12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錯選的得0分,共26分)
1.     
下列四種工具中,屬于省距離杠桿的是( B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使用下列機械提起同一重物,不考慮繩重和摩擦,其中最省力的是(滑輪的重力相同,重物質(zhì)量大于滑輪)(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如圖所示的情境中,關(guān)于力對物體做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B )
A. 圖甲中,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運動員對杠鈴沒做功
B. 圖乙中,人推汽車但沒有推動,人的推力對汽車做功了
C. 圖丙中,起重機吊著重物上升,鋼繩豎直向上的拉力對重物做功了
D. 圖丁中,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滾動,足球受到的重力對足球沒做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現(xiàn)有甲、乙、丙三個質(zhì)量不同的物體(m甲>m乙>m丙),在相等的恒力F作用下,分別在水平方向、沿斜面向上、豎直方向通過了相等的距離s,如圖所示。F在三種情況下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W丙,下列對三者大小關(guān)系的判斷正確的是( C )
A. W甲>W(wǎng)乙>W(wǎng)丙 B. W甲<W乙<W丙
C. W甲=W乙=W丙 D. W甲=W乙<W丙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下列關(guān)于功、功率和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做功越多的機械,功率越大 B. 做功越多的機械,效率越高
C. 做功越快的機械,效率越高 D. 做功越快的機械,功率越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如圖所示是每0.3s拍攝一次的頻閃照片,它記錄了極限跳傘運動員從懸崖上跳下到打開降落傘之前的運動過程。若空氣阻力忽略不計,在ab段運動員所受重力做功為W1,做功功率為P1;在cd段重力做功為W2,做功功率為P2,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 )
A. W1=W2,P1=P2 B. W1<W2,P1<P2
C. W1>W(wǎng)2,P1=P2 D. W1<W2,P1=P2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如圖所示,在輕質(zhì)杠桿最右端掛一重物,最左端施加一個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若不考慮杠桿的摩擦阻力,將杠桿從水平位置(如圖實線部分所示)緩慢勻速轉(zhuǎn)到圖示虛線位置過程中,拉力F大小( A )
A. 逐漸變小 B. 逐漸變大
C. 保持不變 D. 先變大再變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如圖所示為引體向上的示意圖。某同學(xué)在1min內(nèi)做了8個規(guī)范的引體向上,則他在整個做引體向上過程中的功率最接近( B )
A. 3W B. 30W C. 300W D. 3000W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如圖是工人使用的甲、乙兩種滑輪組,在相同時間內(nèi)將重力G=500N的物體勻速升高10m,已知每個滑輪重20N,不計繩重和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工人使用乙滑輪組更省力
B. 工人使用甲滑輪組時拉力做功為2600J
C. 甲、乙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甲<η乙
D. F1和F2的功率:P1=P2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如圖所示,斜面長為10m,高為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將一個重為500N的物體由斜面底端勻速推到頂端,在此過程斜面的機械效率為8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時受到3個力作用 B. F=300N
C. 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為額外功 D. 摩擦力為50N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如圖所示,重為G1的金屬塊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為5.4×105Pa;現(xiàn)將金屬塊用細(xì)繩掛在輕質(zhì)杠桿的A端,B端懸掛重為G2的物體,當(dāng)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金屬塊對地面的壓強為1.8×105Pa,已知B端所掛物體的質(zhì)量為4kg,OA∶OB=3∶5。要使金屬塊離開地面,則(g取10N/kg)( AD )
A. 輕質(zhì)杠桿B端所掛物體的質(zhì)量至少為6kg
B. 金屬塊對地面的壓強只需減少3.6×105Pa
C. 只需移動支點的位置,使支點左右兩側(cè)的力臂之比為5∶1
D. 只需移動支點的位置,使支點左右兩側(cè)的力臂之比為2∶5
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如圖所示,重100N 的物體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在10s 內(nèi)勻速運動了1m,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0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不計繩和滑輪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D )
A. 物體A重力做功為100J
B. 拉力F的功率是4W
C.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是0.1m/s
D. 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是32N
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26分)
13. 如圖所示為家庭中經(jīng)常用到的螺絲刀和螺絲釘。螺絲刀在擰螺絲釘時,它相當(dāng)于簡單機械中的  輪軸 。螺絲釘上的螺紋相當(dāng)于簡單機械中的  斜面 。使用這兩種簡單機械都可以達(dá)到  省力 (選填“省力”或“省距離”)的目的。
輪軸 
斜面 
省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如圖,案秤上放一只質(zhì)量不計的支架。均勻細(xì)木棒OAB可繞O點自由轉(zhuǎn)動,調(diào)整O點高度,使OAB水平靜止,此時案秤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OA∶OB=3∶4。細(xì)木棒OAB自重為  6 N;若使案秤示數(shù)為0,則B端施加的最小力為  3 N。(g取10N/kg)
6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5. 賽龍舟自古以來在我國廣為流傳,現(xiàn)已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如圖甲是運動員在室內(nèi)進行劃槳訓(xùn)練的場景,圖乙是訓(xùn)練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繩子系在“船槳”的A端,運動員坐在位置上用力將“船槳”從位置“1”劃到位置“2”,重物的位置也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變化。重物的質(zhì)量為20kg,“劃槳”一次拉過繩子的距離為60cm,船槳重、繩重與摩擦均不計,g取10N/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 該裝置中兩個滑輪的作用是  改變力的方向 。
(2) “劃槳”一次,人至少做功  120 J。
(3) 圖丙是某種耐力練習(xí)示意圖,保持“船槳”與繩子垂直并靜止。若OA為60cm,OB為40cm,當(dāng)一只手握在O端,另一只手握在B點并施加垂直于“船槳”的力F,則此時力F的大小為  300 N。
改變力的方向 
120 
3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在開展課外活動時,小李同學(xué)遙控一小型無人機勻速豎直上升,速度為2m/s,功率為30W,則無人機上升10s升力所做的功為  300 J,無人機重為  15 N。
300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忽略繩重及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將物體放在水平粗糙桌面上。受到水平向左的恒力F=100N,滑輪組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為F繩。當(dāng)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繩為60N時,物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物體與桌面間的摩擦力恰好為0,則動滑輪的重力為  20 N;當(dāng)繩子自由端拉力F繩'為90N時,物體水平向右勻速運動,物體與桌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為  60 N;撤去水平向左的恒力F,改變繩子自由端拉力的大小,仍使物體水平向右勻速運動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75% 。
20 
60 
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 作圖與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8小題4分,第19小題10分,第20小題8分,第21小題10分,共32分)
18. 按下列要求作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 圖甲是國旗護衛(wèi)隊昂首前行的情景,旗手將旗桿放在肩膀上,手握住旗桿下部。若將旗桿看成一個可繞肩膀轉(zhuǎn)動的杠桿,其簡化圖如圖乙,O為支點,A為手握桿處。請在圖乙中畫出:① 旗桿自身重力的力臂L;② 杠桿平衡時,作用在A點的最小動力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某運動員利用如圖丙所示的滑輪組進行腿部力量訓(xùn)練,請畫出滑輪組的繞線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9.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每個鉤碼重為0.5N(鉤碼個數(shù)若干)。
(1) 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yīng)將平衡螺母向  左 (選填“左”或“右”)移。
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如圖乙所示,在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yīng)在B點掛6個相同的鉤碼;當(dāng)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的鉤碼同時遠(yuǎn)離支點O移動一格,則杠桿將  右端下沉 (選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保持水平平衡”)。
(3) 如圖丙中杠桿每個小格長度均為5cm,C點豎直懸掛4個鉤碼,在D點用力F拉杠桿。此時杠桿的類型與  托盤天平 (選填“筷子”“老虎鉗”或“托盤天平”)相同。
右端下沉 
托盤天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如圖丁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始終保持平衡,在彈簧測力計由位置1轉(zhuǎn)至位置2的過程中,拉力大小會  先變小后變大 (選填“先變大后變小”“先變小后變大”或“不變”)。
(5) 某同學(xué)按照圖乙的數(shù)據(jù)得出如下結(jié)論:“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jié)論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合,原因是實驗過程中  B 。
A. 沒有改變力的大小 B. 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C. 沒有改變力的作用點
先變小后變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 小黃想利用所學(xué)的物理知識估測自己跳繩時克服重力的平均功率(不計繩重)。
(1) 實驗需要測量的物理量:
① 用  磅秤 (選填測量器材名稱)測量自己的質(zhì)量m。
② 測自己平均每次跳起的高度h(人的重心上升的高度)。
③ 用  秒表 (選填測量器材名稱)記錄跳n次繩所用的  時間t (選填物理量與其對應(yīng)字母)。
磅秤 
秒表 
時間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跳繩時平均功率表達(dá)式:P=   。
(3) 為計算方便,若設(shè)小黃的質(zhì)量m=50kg,他跳繩時的重心高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根據(jù)所給條件可估算出他每跳一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  25 J,在1min內(nèi),他跳繩的個數(shù)是  180 ,在1min內(nèi)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為  75 W。(g取10N/kg)
 
25 
180 
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小黃想和小華比較跳繩的平均功率(假設(shè)兩人跳起的平均高度相同),則  A 。
A. 頻率相同,體重大的功率大
B. 頻率相同,跳的時間長的功率大
C. 體重相同,頻率高的功率小
D. 體重相同,跳的時間長的功率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小明在做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同一滑輪組進行了3次實驗,如圖所示,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實驗 次序 鉤碼重/N 鉤碼上升 距離/cm 彈簧測力計 示數(shù)/N 彈簧測力計 上升距離/cm 機械
效率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3 6 10 2.2 30 90.9%
(1) 提升鉤碼時,彈簧測力計應(yīng)  豎直勻速 拉動繩子自由端。
(2) 第2次實驗中,有用功是  0.4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88.9% (結(jié)果精確到0.1%)。
豎直勻速 
0.4 
88.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同一滑輪組,  提升物體的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
(4) 在第3次實驗時,如果拉力方向與豎直方向有一定夾角,那么所測得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會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提升物體的重力越大,機械
效率越高 
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四、 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2小題6分,第23小題10分,共16分)
22. 某型號汽車發(fā)動機的額定功率為4×104W,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是1600N。在額定功率下,當(dāng)汽車勻速行駛時,求:
(1) 發(fā)動機所提供的牽引力大小。
解:(1) 因為汽車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時處于平衡狀態(tài),發(fā)動機所提供的牽引力和受到的阻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發(fā)動機所提供的牽引力F=f=1600N
(2) 汽車行駛10min牽引力所做的功。
解:(2) 由P=可得,汽車行駛10min牽引力所做的功W=Pt=4×104W×10×60s=2.4×107J
(3) 汽車行駛速度的大小。
解:(3) 由P===Fv可得,汽車行駛的速度v===25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為了建設(shè)綠色生態(tài)城市,每到春天園林工人要在過街天橋上放置花草,為城市增添一抹綠色。如圖所示,工人用長木棒、滑輪、輕繩組裝提升裝置。木棒放置在天橋欄桿上始終保持水平,與欄桿M接觸點為O;用沙袋將木棒B端壓在欄桿N上,在木棒A端吊裝滑輪組。OA∶OB=1∶2,每個沙袋重400N,每個滑輪重40N。(木棒和繩的重力、滑輪與軸的摩擦均忽略不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 若A點受到豎直向下的拉力為1000N,為了保持木棒水平平衡,在B端至少需要放置幾個沙袋?
解:(1) 由圖可知,O為杠桿AB的支點,由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可得F1×OA=F2×OB,則F2===500N,因為杠桿始終保持水平,所以B點的壓力大小等于沙袋的重力,則沙袋的總重力G總=F2=500N,N===1.25,故需要放置2個沙袋
第2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①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② 滑輪組對繩AC的拉力。
解:(2) ① 因為不計木棒重、繩重和摩擦,故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100%=×100%=×100%=×100%=90%
② 由圖可知n=2,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G+G動)=×(360N+40N)=200N,則滑輪組對繩AC的拉力FAC=3F+G定=3×200N+40N=640N
(2) 若某次工人利用滑輪組豎直向下拉繩子,將重為360N的花架勻速提升5m。求:
第2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县级市| 瓦房店市| 天门市| 宁德市| 秦皇岛市| 宽甸| 苏尼特右旗| 东辽县| 砚山县| 汉阴县| 米林县| 定结县| 洱源县| 浠水县| 宿松县| 青冈县| 克什克腾旗| 栖霞市| 威宁| 凤冈县| 平潭县| 漠河县| 阜城县| 南涧| 项城市| 平谷区| 翁源县| 遵化市| 万安县| 万山特区| 孙吴县| 新丰县| 阜康市| 昌黎县| 宜兰市| 康马县| 青阳县| 黔南| 城口县|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