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課文特點:散文詩體,語言優美活潑,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春天的生機,如“小草探出頭”“樹木吐出嫩芽”等。語文要素:① 正確認讀“脫、襖、羞”等生字,會寫“沖、尋、姑”等字;② 有感情朗讀,想象畫面,積累描寫春天的詞句;③ 仿照課文句式,用“春天像……”的比喻句表達觀察所得。二、核心目標1. 語言目標:積累描寫春天的詞語和比喻句,能仿寫簡單詩句。2. 能力目標:調動多感官觀察春天,用語言、圖畫記錄發現。3. 情感目標:感受春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探索興趣。三、任務群設計框架主題情境“我是春天小偵探”通過“探春之秘—繪春之色—贊春之美”三階段任務,引導學生多角度感知春天。任務一:探春之秘(基礎型任務)活動1:課文中的“藏春圖”朗讀尋春:配樂朗讀課文,圈出“春天藏在哪里”(小草、野花、小溪等);詞語積累:摘抄“遮遮掩掩”“叮叮咚咚”等疊詞,用動作表演詞義;句子品析:對比“小草發芽了”和“小草探出頭來”,感受擬人化的生動。活動2:校園尋春行動觀察任務單:分組用“五感”尋找春天(看新芽、聽鳥鳴、摸花瓣、聞花香);記錄卡填寫:◇ 我看到的春天:______(顏色+事物)◇ 我聽到的春天:______(聲音+想象)任務二:繪春之色(發展型任務)活動1:春天的魔法畫筆圖文創作:根據課文段落配插圖(如“野花像春天的眼睛”畫星星狀野花);仿寫詩句:◇ 例: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 仿:春天像______,____________。活動2:自然筆記手賬用“照片/繪畫+文字”記錄校園或小區里的春天景象;重點使用“嫩綠、燦爛、悄悄”等課文詞語。任務三:贊春之美(拓展型任務)活動1:春天詩歌朗誦會改編課文為小詩(例:風兒輕輕吹/小草搖啊搖/那是春天的舞蹈吧?);小組合作配樂朗誦,加入動作表演。活動2:春之信使行動制作“春天明信片”:正面畫春景,反面寫一句對春天的贊美(如“春天,你是大地的彩虹”);將明信片送給家人或社區老人,傳遞春的喜悅。四、跨學科整合1. 科學:觀察植物發芽過程,記錄“種子成長日記”;2. 美術:用拓印、拼貼等方式創作“春天的樹林”;3. 音樂:學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創編春天手勢舞。五、分層作業設計基礎層:背誦課文第13自然段,抄寫生字并組詞;實踐層:拍攝一張“春天的笑臉”(人物與春景結合),配一句話說明;創意層:續編故事《春天還藏在……》,用連環畫形式呈現。六、評價設計1. 過程性評價:“春之足跡”集星卡:每完成一個尋春任務貼一顆星;同桌互評“最美自然筆記”。2. 成果展示:舉辦班級“春天博覽會”,展示手賬、明信片、種子日記;評選“金話筒獎”(最佳朗誦者)、“神筆馬良獎”(最佳繪畫者)。七、教學資源包1. 視頻資源:紀錄片《植物生長的秘密》、動畫《春姑娘來了》;2. 繪本推薦:《遇見春天》《14只老鼠去春游》;3. 實踐工具:放大鏡(觀察植物)、彩紙/干花(手工材料)、輕黏土(制作春景)。設計亮點:通過“讀春天—找春天—畫春天—頌春天”的任務鏈,實現“文本學習”與“生活實踐”深度融合;緊扣“比喻句”“擬人句”語言訓練點,在真實觀察中遷移運用;用“跨學科+社會化”活動引導學生多維度感知春天,培養審美情趣與分享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