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專題八 走進法治天地考情分析知識回顧重難講解典例題型目錄01020304directory05模擬訓練考情分析part one考情分析考點內容 1.生活離不開法律2.法律的本質、法治的內涵及意義3.法律的特征及作用4.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護的原因、內容5.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考情分析 未成年人保護屬于高頻考點,其考查形式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呈現知識回顧part two1.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1)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糾紛,需要法律來調整。(2)法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3)法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相伴一生。(4)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一)法律在我們身邊產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產生之后,統治階級開始有意識地創制法律 本質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也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2.法律的產生、本質(1)內涵法治是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治理,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2)重要性(1)法治是人們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3.法治的內涵、重要性(1)由國家制定或認可(2)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3)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4.法律的特征(1)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2)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3)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5.法律的作用6.法治與德治的關系(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2)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3)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二)法律伴我們成長(1)對象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未成年人)(2)原因①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1.特殊保護的對象及原因2.法律保護(1)立法保護①我國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專門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②我國憲法和民法典、義務教育法等法律,都對保護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別規定。(2)六位一體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3)珍惜權利,履行義務。珍惜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自覺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1)重要性①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保障人們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實現靠我們每個人對法律的尊崇和遵守。②中國邁向法治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適應法治時代的要求,學會依法辦事,讓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2)要求①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②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③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3.學會依法辦事的重要性、要求4.法律權威的來源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5.樹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①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②當法律真正成為我們的信仰時,才會充分體現其自身的價值,發揮其應有的功能。6.樹立法律信仰的要求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當法律至上成為我們的真誠信仰時,法治精神就會銘刻在我們心中。(1)樹立法律信仰,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2)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尊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有利于促進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3)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7.建設法治中國對青少年的要求重難講解part three1.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是法律區別于其他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特征。【點撥】依據教材知識,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是法律區別于其他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特征。故錯誤。2.《末成年人保護法》的制定是為了制約末成年人的行為,幫助他們改過自新【點撥】《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我國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一部法律。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而不是為了制約未成年人的行為或幫助他們改過自新。故此說法錯誤。3.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這是司法機關在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點撥】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保護的主體是司法機關,是司法機關在履行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故說法錯誤。4.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點撥】據教材所學,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故說法錯誤。5.所有社會成員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點撥】與紀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國家制定和頒布,具有強制力和權威性。所有社會成員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說法正確。6.未成年人保護法從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個方面對我們進行專門保護,所以我們未成年人可以高枕無憂了。【點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和司法保護,是保護我們的六道防線,這些保護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我們最終能否健康成長、能否成才關鍵還是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故錯誤。典例題型part four1.(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校園霸凌并不僅僅是打人,還包括辱罵、嘲弄、惡意中傷、團體排擠、人際關系對立、網絡霸凌等,會讓受害一方內心變得脆弱、無助,造成長期的身心傷害,有些受害者甚至用一生來治愈那段陰暗的時光。為防止傷害,青少年要做到( )A.依法加大對欺凌霸凌的懲戒力度B.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C.敢于斗爭,機智應對,及時求助D.加強法治教育,加強督導和巡視C2.(2024·山東菏澤·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圖示,你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①國家高度重視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②條例提升了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保護能力③條例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了法治保障④優良家風有助于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國務院第十五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 第十七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教育、示范、引導和監督。3.(2024·貴州黔西·中考真題)暑假臨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校紛紛印發未成年人防溺水的通知。通知( )①表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重視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②說明放假后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無關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增強安全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防范能力④有利于未成年人認識到生命是寶貴的,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D4.(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印發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育人功能得到強化。學校下列做法符合該政策的是( )①倡導全科閱讀,“五育”融合融通共進②提供課后服務,社團活動精彩紛呈③布置大量作業,靠刷題提高學習成績④開展研學活動,最好的學習在路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5.(2023·河南·中考真題)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之一。為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由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定,組織、策劃、實施、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或者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幫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法律( )①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 ②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③只對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人具有約束力 ④能讓公民不再遭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侵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模擬訓練part five1.(2024·廣東中山·三模)某地通過公眾號推送和公共場所LED屏播放宣傳片等方式,從防止網絡不良信息、防止網絡沉迷、防止網絡詐騙等方面向家長及未成年人講解“護苗”行動重要性,引導未成年人文明上網、科學用網,筑牢自我保護防線。這一行動( )①是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②目的在于限制未成年人上網,避免其受到不法侵害③落實了網絡保護責任,體現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④是為了發展數字經濟,發揮網絡對經濟的促進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2.(2024·海南海口·一模)中小學“課間圈養”現象亟待糾正,應依法依規維護學生的課間權利和自由,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孩子們,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課間圈養”指擠占學生課間活動時間,限制學生自由活動的行為。B.有老師在社交平臺反映,課間大部分學生不出教室的現象日趨嚴重。C.法律政策已著力消除不利因素,但實際上并未完全打消學校的顧慮。D.學生課間受傷后學校均可免責,這樣規定方能打消學校的安全顧慮。D3.(2024·廣東佛山·三模)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7.2%,為了引導未成年人群體學會合理利用網絡,我國出臺了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由此可知( )A.該法律的出臺有效凈化了網絡環境,能確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長B.法律應人民的需要而制定,該法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C.該法律的出臺表明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D.該法律的出臺落實了網絡保護責任,能避免未成年人受到傷害C4.(2024·河南鄭州·三模)“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與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下列事件能體現法律區別于道德最主要特征的是( )A.學校嚴肅批評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并給予紀律處分B.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C.張某因制作、傳播侮辱他人的漫畫,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D.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C5.(2024·山西呂梁·三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為“少年的你”撐起網絡晴空。下列內容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是( )A.新聞媒體采訪報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應當客觀、審慎和適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譽、隱私和其他合法權益B.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干預C.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維護校園周邊的治安和交通秩序,設置監控設備和交通安全設施,預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D.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非法刪除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或者其他網絡通訊內容B感謝觀看!專題八 走進法治天地【考情分析】考點內容 1.生活離不開法律 2.法律的本質、法治的內涵及意義 3.法律的特征及作用 4.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護的原因、內容 5.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考情分析 未成年人保護屬于高頻考點,其考查形式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呈現【知識講解】(一)法律在我們身邊1.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1)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糾紛,需要法律來調整。(2)法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3)法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相伴一生。(4)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2.法律的產生、本質產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產生之后,統治階級開始有意識地創制法律本質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也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3.法治的內涵、重要性內涵 法治是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治理,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重要性 (1)法治是人們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4.法律的特征(1)由國家制定或認可(2)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3)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5.法律的作用(1)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2)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3)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6.我國法律的制定程序(1)法律議案的提出(2)法律議案的審議(3)法律議案的表決(4)法律議案的公布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義(1)我國公民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和自由(2)我國公民平等地承擔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3)執法機關對任何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8.法治與德治的關系(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2)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3)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二)法律伴我們成長1.未成年人的含義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2.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的原因(1)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3.我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的法律(1)我國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專門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2)我國憲法和民法典、義務教育法等法律,都對保護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別規定。4.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保護,未成年人應該怎么辦?憲法和法律賦予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護的權利,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要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自覺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5.學會依法辦事的重要性、要求(1)重要性①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保障人們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實現靠我們每個人對法律的尊崇和遵守。②中國邁向法治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適應法治時代的要求,學會依法辦事,讓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2)要求①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②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③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6.法律權威的來源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7.樹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1)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2)當法律真正成為我們的信仰時,才會充分體現其自身的價值,發揮其應有的功能8.樹立法律信仰的要求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當法律至上成為我們的真誠信仰時,法治精神就會銘刻在我們心中。9.建設法治中國對青少年的要求(1)樹立法律信仰,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2)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尊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有利于促進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3)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重難延伸】1.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是法律區別于其他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特征。【點撥】依據教材知識,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是法律區別于其他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特征。故錯誤。2.《末成年人保護法》的制定是為了制約末成年人的行為,幫助他們改過自新。【點撥】《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我國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一部法律。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而不是為了制約未成年人的行為或幫助他們改過自新。故此說法錯誤。3.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這是司法機關在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點撥】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保護的主體是司法機關,是司法機關在履行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故說法錯誤。4.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點撥】依據教材所學,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故說法錯誤。5.所有社會成員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點撥】與紀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國家制定和頒布,具有強制力和權威性。所有社會成員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說法正確。6.未成年人保護法從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個方面對我們進行專門保護,所以我們未成年人可以高枕無憂了。【點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和司法保護,是保護我們的六道防線,這些保護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我們最終能否健康成長、能否成才關鍵還是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故錯誤。【典例題型】1.(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校園霸凌并不僅僅是打人,還包括辱罵、嘲弄、惡意中傷、團體排擠、人際關系對立、網絡霸凌等,會讓受害一方內心變得脆弱、無助,造成長期的身心傷害,有些受害者甚至用一生來治愈那段陰暗的時光。為防止傷害,青少年要做到( )A.依法加大對欺凌霸凌的懲戒力度B.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C.敢于斗爭,機智應對,及時求助D.加強法治教育,加強督導和巡視【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依法辦事。面對校園霸凌,青少年應學會依法辦事,要敢于斗爭,機智應對,及時求助,故C符合題意;執法機關才有權懲戒欺凌霸凌行為,故A不符合題意;校園霸凌發生在學校,存在于同學之間而不是家庭里,故B說法錯誤;加強法治教育的主體是學校、法律部門,加強督導和巡視的主體是教育主管部門,材料主體是青少年,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2.(2024·山東菏澤·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圖示,你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國務院第十五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 第十七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教育、示范、引導和監督。①國家高度重視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②條例提升了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保護能力③條例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了法治保障④優良家風有助于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材料通過國務院第十五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及相關規定,說明了我國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說明了條例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了法治保障;體現了優良家風有助于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故③④說法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故①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要求,故②不符合題意;故選D。3.(2024·貴州黔西·中考真題)暑假臨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校紛紛印發未成年人防溺水的通知。通知( )①表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重視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②說明放假后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無關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增強安全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防范能力④有利于未成年人認識到生命是寶貴的,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校印發未成年人防溺水的通知,表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重視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此舉有利于未成年人認識到生命是寶貴的,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有利于未成年人增強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防范能力,故①③④符合題意;放假后,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仍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全方位予以保護,故②說法錯誤;故選D。4.(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印發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育人功能得到強化。學校下列做法符合該政策的是( )①倡導全科閱讀,“五育”融合融通共進②提供課后服務,社團活動精彩紛呈③布置大量作業,靠刷題提高學習成績④開展研學活動,最好的學習在路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未成年人保護。分析題文,國家推行“雙減”政策,學校應該倡導全科閱讀,“五育”融合融通共進;提供課后服務,使社團活動精彩紛呈;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促進學習,故①②④正確;這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③錯誤;故選B。5.(2023·河南·中考真題)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之一。為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由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定,組織、策劃、實施、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或者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幫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法律( )①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 ②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③只對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人具有約束力 ④能讓公民不再遭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侵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法律的特征、作用。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之一,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說明法律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①說法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由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說明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②說法正確;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③說法錯誤;法律的制定有利于減少公民遭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侵害,④說法錯誤;故選A。【拔高訓練】1.(2024·廣東中山·三模)某地通過公眾號推送和公共場所LED屏播放宣傳片等方式,從防止網絡不良信息、防止網絡沉迷、防止網絡詐騙等方面向家長及未成年人講解“護苗”行動重要性,引導未成年人文明上網、科學用網,筑牢自我保護防線。這一行動( )①是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②目的在于限制未成年人上網,避免其受到不法侵害③落實了網絡保護責任,體現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④是為了發展數字經濟,發揮網絡對經濟的促進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對未成年人實行特殊保護的原因。講解“護苗”行動重要性是因為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辨別事非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和不法侵害,有利于落實網絡保護責任,體現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故③④說法正確;“護苗”行動的目是引導未成年人文明上網、科學用網,筑牢自我保護防線,不是“限制未成年人上網”,故②說法錯誤;開展“護苗”行動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和“發展經濟”沒有直接關系,故④說法錯誤;故選B。2.(2024·海南海口·一模)中小學“課間圈養”現象亟待糾正,應依法依規維護學生的課間權利和自由,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孩子們,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課間圈養”指擠占學生課間活動時間,限制學生自由活動的行為。B.有老師在社交平臺反映,課間大部分學生不出教室的現象日趨嚴重。C.法律政策已著力消除不利因素,但實際上并未完全打消學校的顧慮。D.學生課間受傷后學校均可免責,這樣規定方能打消學校的安全顧慮。【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保護未成年人。中小學“課間圈養”現象亟待糾正,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孩子們,告訴我們“課間圈養”指擠占學生課間活動時間,限制學生自由活動的行為;有老師在社交平臺反映,課間大部分學生不出教室的現象日趨嚴重;法律政策已著力消除不利因素,但實際上并未完全打消學校的顧慮;故ABC說法正確;學生課間受傷后學校均可免責,說法不符合實際,學生課間受傷后,有時學校需要擔責,故D說法錯誤;故選D。3.(2024·廣東佛山·三模)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7.2%,為了引導未成年人群體學會合理利用網絡,我國出臺了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由此可知( )A.該法律的出臺有效凈化了網絡環境,能確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長B.法律應人民的需要而制定,該法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C.該法律的出臺表明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D.該法律的出臺落實了網絡保護責任,能避免未成年人受到傷害【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保護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表明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故C說法正確;“確保”說法太絕對,夸大了該法的作用,故A說法錯誤;法律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故B說法錯誤;“避免”說法太絕對,夸大了該法的作用,故D說法錯誤;故選C。4.(2024·河南鄭州·三模)“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與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下列事件能體現法律區別于道德最主要特征的是( )A.學校嚴肅批評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并給予紀律處分B.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C.張某因制作、傳播侮辱他人的漫畫,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D.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這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張某因制作、傳播侮辱他人的漫畫,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這體現了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故C符合題意;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受到紀律處分,與法律無關,故A不符合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這體現了法律是由國家根據制定或認可的,故B不符合題意;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體現的是法律的普遍約束力,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5.(2024·山西呂梁·三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為“少年的你”撐起網絡晴空。下列內容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是( )A.新聞媒體采訪報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應當客觀、審慎和適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譽、隱私和其他合法權益B.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干預C.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維護校園周邊的治安和交通秩序,設置監控設備和交通安全設施,預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D.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非法刪除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或者其他網絡通訊內容【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未成年人保護防線。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六大防線,分析選項可知,不得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干預屬于網絡保護,故B符合題意;A:該做法體現對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故A不符合題意;C:該做法體現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故C不符合題意;D:該做法體現對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八 走進法治天地(講義)——2025中考道德與法治一輪復習備考.docx 專題八 走進法治天地(課件)——2025中考道德與法治一輪復習備考.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