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課題名 地球的形狀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 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科學探究目標 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信息證據,推理、解釋和描述地球是球體的觀點。 初步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科學態度目標 感受古人在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索的興趣。 積極參與模擬實驗,樂于與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實驗發現。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地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現象,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 感受自然規律的發現需要經歷不懈的探索。教學重點 知道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教學難點 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信息證據,推理、解釋和描述地球是球體的觀點。教學方法 講授法、示范法、討論法、任務驅動、小組合作法、實驗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大球(如籃球等)、小球(如乒乓球等)、手電筒、接收影子的屏等; 學生準備:紙船、活動手冊。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談話:太陽、月球的形狀都是球體,地球也是。不過古代人也認為地球是球體嗎?他們是如何認識地球的形狀的呢? 學生根據已有認知經驗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談話: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的,以及人類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吧! 【設計意圖】 地球是球體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已有認知經驗,但本環節通過提問“古代人如何認識地球形狀”,引發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的思考,激發學習興趣,也為后續學習地球形狀的科學知識做好鋪墊。 探索新知 (一)認識地球假說 1.教師科普天圓地方學說:古人因為太陽的運動和在地上走路,認為 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教師追問: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地球形狀的猜想呢? 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一些地球形狀的假說。 2.教師科普張衡的“渾天說”。 3.教師科普畢達哥拉斯的猜想。 【設計意圖】 本環節通過介紹“天圓地方”學說、張衡的“渾天說”和畢達哥拉斯 的猜想,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對地球形狀的探索歷程,感受古人在認識 地球形狀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模擬實驗證明地球是球體 1.教師提問: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球的形狀呢?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說。 教師點撥兩種生活現象:帆船航行、觀察月食。 2.教師談話:這些現象也可以通過模擬實驗演示來驗證地球是球體。 我們先利用紙船、大球和桌面來帆船航行實驗。 教師追問:這些實驗材料模擬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點撥:紙船模擬真實的帆船,大球模擬球形的地球,桌面模擬方形的地球。 3.教師介紹實驗步驟,提醒學生觀察帆船運行的時候,注意保持平視。 學生觀看實驗視頻《帆船模擬實驗》,小組合作完成探究,記錄自己的觀察。 教師小結:球面觀船,我們先看到了帆頂,再看到船身;水平面觀船: 我們一直都能看到完整的船身。 4.教師談話:我們再利用手電筒、球體模型、正方體模型、白板來模擬月食實驗。 教師追問:這些實驗材料模擬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點撥:手電筒模擬太陽,球體和正方體模型模擬不同形狀的地球,白板模擬月球表面。 5.教師結合圖示講解步驟,提示學生觀察這兩種物體形成的影子是什么樣的?把最后的觀察結果繪制到記錄單上。 學生觀看實驗視頻《月食模擬實驗》,合作完成實驗,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教師小結:正方體模擬地球時,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球體模擬地球時,投影(月食)是圓形或弧形的。 6.教師提問:通過這兩個模擬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 教師小結:兩個實驗初步驗證了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 7.教師談話:此后麥哲倫通過環球航行,真正認識到地球就是個球體。 【設計意圖】 本環節通過觀察月球照片、小組交流和視頻展示,引導學生從直觀到抽象逐步認識月球的基本特征。通過小組合作和匯報,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與分享能力,同時結合教師的補充講解和視頻資源,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月球的地貌、環境、運轉規律等科學知識。通過“月海”和“環形山”的科普,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科學思維。最后通過整理“月球小檔案”,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提升歸納總結能力。 (三)研討與拓展 1.教師提問:通過模擬實驗,你觀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說明地球是球 體? 學生結合模擬實驗說說。 教師小結:只有地球是球體,才能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只有地 球是球體,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圓形或弧形。 2.教師談話:查閱資料,了解地球形狀的知識。我們的地球是標準的 球形嗎? 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分享。 教師科普:17世紀末,牛頓提出地球并非完美球體。地球是個兩端稍 扁、中間略鼓的球體。 3.教師提問:人們是怎樣認識到地球是球體的? 學生結合課上學習和課下搜集資料說說。 教師小結:天圓地方→船帆航行和月食模擬實驗→推測地球是圓的→麥哲倫環球航行→牛頓發現地球并非完美球體。 【設計意圖】 本環節通過提問“模擬實驗如何說明地球是球體”,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現象(船帆、月食影子)分析地球形狀,培養觀察和推理能力。通過查閱資料和討論“地球是否標準球形”,幫助學生了解地球的真實形狀,拓展知識深度。最后梳理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從“天圓地方”到麥哲倫航行再到牛頓的發現,幫助學生理解科學認知的漸進性,培養科學思維和歷史視角。課堂總結 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的知識? 學生交流并回顧。 教師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地球的形狀的認識經歷過想象、猜測、證據、事實的過程。 【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提問互動的形式,學生回顧并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1.填空題:古人認為天是______的,地是_________的。 答案:圓、方 2.判斷題:太陽、月球和地球都是球體。( ) 答案:√ 3.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個球體;②地球是個兩端稍扁、中間略鼓的球體;③天圓地方。那么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答案:B教學反思 本節課圍繞地球的形狀展開,通過引入古人的認識歷程、動手實驗和拓展討論,旨在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既有值得肯定的亮點,也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提問“古代人如何認識地球形狀”,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后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還引導他們思考科學認知的歷史進程,培養了他們的歷史視角和科學思維。 在探索新知環節,通過介紹“天圓地方”學說、張衡的“渾天說”和畢達哥拉斯的猜想,學生感受到了古人對地球形狀的不懈探索。模擬實驗部分更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通過親手操作觀察到了帆船航行和月食現象在球形和平面地球上的不同表現,直觀感受到了地球是球體的特征。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讓他們體驗到了科學探索的樂趣。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環節的時間分配略顯緊張,導致一些學生的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解答,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此外,雖然大多數學生積極參與了課堂討論和實驗,但仍有個別學生顯得較為被動,這可能與他們的興趣點或學習習慣有關。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未來可以嘗試采用更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研討與拓展環節,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了地球并非標準球形,而是兩端稍扁、中間略鼓的球體,這一拓展內容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讓他們認識到了科學認知的漸進性和不斷深化。然而,在實驗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仍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在帆船航行實驗中,紙船容易受風力影響而偏離預定軌道,導致觀察結果不夠準確。未來在準備實驗材料時,需要更加注重材料的質量和適用性,以確保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本節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和拓展知識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時間管理能力、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并注重實驗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參與度。(共27張PPT)教科科學三年級下冊6.地球的形狀第三單元 太陽、地球和月球學習目標1.知道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2.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信息證據,推理、解釋和描述地球是球體的觀點;初步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3.感受古人在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索的興趣;積極參與模擬實驗,樂于與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實驗發現;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地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現象,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感受自然規律的發現需要經歷不懈的探索。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大球(如籃球等)、小球(如乒乓球等)、手電筒、接收影子的屏等;學生準備:紙船、活動手冊。問題導入太陽、月球的形狀都是球體,地球也是。不過古代人也認為地球是球體嗎?他們是如何認識地球的形狀的呢?最初古人觀點:天是圓的(太陽東升西落的運動位置);地是方的(在地上能平著走路)。天圓地方說天圓地方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地球形狀的猜想呢?東漢時期,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張衡提出:“渾天說”。天和地的關系像雞蛋中的蛋白和蛋黃,大地被包裹在天之中。渾天說張衡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猜想:球是所有集合形中最完美的,因此地球是球體。畢達哥拉斯的猜想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的天體和聲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球的形狀呢?看遠方的船: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觀察月食:地球的影子是圓形。探究實驗——帆船航行模擬紙船大球桌面真實的帆船球形的地球方形的地球探究實驗——帆船航行模擬觀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動①船的模型必須從球面的一端出發,沿著球面慢慢移動。②一位同學在球的另一端觀察,觀察時視線要與球的頂端平行。③在平面上觀察時也是一樣的要求。保持平視探究實驗——帆船航行模擬球面觀船:我們先看到了________,再看到________。帆頂船身水平面觀船:我們一直都能看到____________。完整的船身探究實驗——月食模擬手電筒正方體白板模擬太陽模擬地球模擬月球表面球體探究實驗——月食模擬對比觀察正方體和球體投射的影子A同學負責拿住白紙充當屏的作用。B同學負責拿住物體。C同學拿手電筒照射物體。①觀察這兩種物體形成的影子是什么樣的?②把觀察結果繪制到記錄單中。探究實驗——月食模擬正方體模擬地球時:投影(月食)是________ 的 。正方形球體模擬地球時:投影(月食)是 ______________的。圓形或弧形通過這兩個模擬實驗,你發現了什么?初步驗證了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資料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出發地:西班牙到達地:西班牙歷時:3年航向:沿著一個方向一直向前航行只有地球是球體,才能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通過模擬實驗,你觀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說明地球是球體?只有地球是球體,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圓形或弧形。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地球形狀的知識,及時記錄,并和同學進行交流分享。我們的地球是標準的球形嗎?17世紀末,牛頓提出地球并非完美球體。地球是個兩端稍扁、中間略鼓的球體。人們是怎樣認識到地球是球體的?天圓地方學說→海邊先看到船帆、看月食時地球影子是弧形→推測:地球是圓的→麥哲倫環球航行→牛頓發現地球并非完美球體課堂總結地球的形狀想象 → 猜測 → 證據 → 事實①天圓地方②球形船帆、月食、麥哲倫航行地球是球體小試牛刀古人認為天是______的,地是_________的。圓方小試牛刀太陽、月球和地球都是球體。( )√小試牛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個球體;②地球是個兩端稍扁、中間略鼓的球體;③天圓地方。那么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是(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B本課結束,下次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目標】教科版科學三下 3.6 《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表格式+教學反思).docx 帆船模擬.mp4 教科版科學三下 3.6 《地球的形狀》課件.pptx 月食模擬.mp4 麥哲倫.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