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析差別抓特點,巧描繪塑人物—《寫出人物特點》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設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七下第一單元的寫作要求是“寫出人物特點”,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要指導學生如何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寫人,從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教材要求除了運用外貌、言行、心理等方法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特點外,還要抓住細節描寫并借助一些手法來表現人物精神。因為此次作文訓練是由原七上第三單元“寫人要抓住特點”和七下第一單元“寫出人物精神”整合而來,根據教學內容和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基礎,擬用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能區分人物的共性和個性,抓住人物的特點,并學會在描寫中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和性格特征。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觀察比較,區分共性個性,抓住人物特點。思維發展:課內尋法,閱讀經典語段,學習方法技巧。創意表達:寫作實踐,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特點。教學重點1.觀察比較,區分共性個性,抓住人物特點。2.課內尋法,閱讀經典語段,學習方法技巧。教學難點寫作實踐,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特點。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猜猜他是誰?Ta是我們班的一位同學,個子不高不矮,頭發不長不短,臉不圓不方,皮膚不白不黑,眼睛不大不小。Ta有時間很安靜,有時候卻很活潑,上課的時候,Ta有時候會舉手,有時候很沉默。Ta是我最好的朋友。追問:為什么猜不出來?預設——因為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沒有寫出人物的特點。(板書課題)二、自主寫作從班上選擇你熟悉的一個同學,用100字左右給他“畫像”。寫好后,讀給同學們聽,看看他們能否猜出你寫的是誰。如果被很多同學猜中了,那就說明你寫得很棒!限時五分鐘完成。(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寫作狀態,記錄學生遇到的問題,但不回答。待學生寫作完成后,收集2-3本作文作為后續講解樣本。)三、合作交流1.學生寫作完成后,先小組內讀給大家聽,看看大家能否猜出寫的是誰?如猜不出來,討論為何猜不出來?2.教師展示此前收集的習作樣本,指名朗讀后,先集體猜一猜寫的是誰?如能猜出來,就讓寫作對象當模特,組織學生仔細觀察,還有哪些特點沒有寫出來;如果猜不出來,就讓作者說說寫的是誰,討論該如何寫出該同學的特點?3.出示教材P22魯迅和愛因斯坦的漫畫,請學生辨認人物后出示出示與漫畫對應的人物照片,說說漫畫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預設——魯迅:濃發、濃眉、濃須(“一”字須),神情嚴肅,讓人聯想到“橫眉冷對千夫指”。愛因斯坦:爆炸時的亂發,白發,白須,大鼻子,布滿皺紋的消瘦的臉,凝望的眼神,都用凌亂的線條描繪。(指出表現人物特點時,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特征既可。)四、課內尋法1.出示課文中的寫人片段。請學生分別談談寫出了人物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1)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史鐵生《秋天的懷念》(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4)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史鐵生《秋天的懷念》(5)什么?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家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在學生反饋的過程中,教者可以對相關語句進行修改,引導學生體會其不同。如可將第(2)句改成“母親走過來握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2.討論:我們怎么做才能寫出人物特點?預設——繪其外貌,抓其特征;細化動作,延其過程;運用語言,表現個性;描寫神態,畫其神韻;刻畫心理,揭示性格。(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相機組織學生分析同學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獨有特征。)五、修改展示1.學生按照此前學到的方法,在原有片段上進行修改,將其擴充至200字左右,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刪除表現非個性特征的語句。(教師相機巡視指導,指導學生細致觀察,抓住寫作對象的獨有特征展開寫作。)2.展示優秀作品,集體評議。六、小結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觀察,捕捉美好,樂于記錄,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記錄下來。只要勤練不輟,寫至佳境自然就會妙筆生花,意趣橫生。同時,要真正寫出人物特征,僅靠這些描寫遠遠不夠,還需要把人物放在具體事件中,通過事件來表現人物特征。七、布置作業在課堂片段寫作的基礎上,以“我的同學”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要求:1.可以抓住寫作對象的外貌、表情、動作、語言等,既繪其外貌,又顯示精神。2.要將寫作對象放在特定的事件中來寫,可以選擇一個事例突出表現其某個特點,也可以使用多個事例表現其不同方面的特點。3.可以抓住一些精彩的細節,細致表現寫作對象的獨特之處。(為保證課堂教學的延續性,本次作業設計對教材上“寫作實踐二”的寫作任務進行了調整,執教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另,本次作業將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素材,要求學生學生必須按時完成,教者也需要盡快進行簡單的挑選,選出最適合當作教學的素材的學生習作。)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語言建構:探討交流,理解人物精神內涵,認識寫出人物精神的重要性。思維發展:課內學法,學習表現精神方法,運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精神。創意表達:對照量表,開展作文自評互評,了解寫人記事作文評價標準。教學重點1.探討交流,理解人物精神內涵,認識寫出人物精神的重要性。2.課內學法,學習表現精神方法,運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精神。教學難點對照量表,開展作文自評互評,了解寫人記事作文評價標準。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我們相處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大家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開放性問題,如果學生說出外在特征,可引導學生明白人物最重要的是內在品質和精神;如學生說出精神品質,就追問他是從哪件事看出來的。)出示陳玉蜀名言:“外貌的美是短暫的,表面的;精神的美才是內在的、永恒的。”二、素材準備1.寫一個片段,記錄老師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100字左右,限時五分鐘。(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寫作狀態,記錄學生遇到的問題,但不回答。待學生寫作完成后,收集2-3本作文作為后續講解樣本。)2.匯報交流。指名讀一讀自己寫的片段,集體評議。說說能從中看出老師怎樣的性格特征,如不能看出性格特征,可追問原因,引導學生明白,寫人的時候要選用典型事例,也就是個體示例。三、素材升格1.聚焦細節表現精神(1)課內尋法。仔細閱讀下列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現人物精神的?①聞先生的書桌,零亂不堪,眾物騰怨,聞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聲:“秩序不在我的范圍以內。”——臧克家《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②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臧克家《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③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④那手只是指著不動……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頓時就沒了氣。——吳敬梓《儒林外史》預設——①運用環境描寫和外貌描寫,表現了聞一多先生鉆研學問時專注認真、鍥而不舍。②運用外貌描寫,表現了聞一多先生大義凜然,視死如歸。③運用神態和動作描寫,表現了壽鏡吾先生專注沉醉,方正博學。④運用動作描寫,表現了嚴監生的吝嗇小氣。(2)在剛才所寫的片段中,添加一兩個最能表現老師性格的細節。寫好后指名匯報,全班交流。2.對比烘托凸顯精神(1)課內尋法。仔細閱讀下列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現人物精神的?①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走上講臺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楊振寧《鄧稼先》②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③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羅貫中《三國演義》預設——①對比,突出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純樸低調。②通過魯肅驚學的側面描寫,表現了呂蒙學習變化之大,進一步襯托出呂蒙學習的勤勉刻苦。③側面描寫表現了關羽的英勇善戰。(2)修改剛才的片段,或通過對比、或側面烘托、或添加環境渲染,進一步表現老師的性格品質。寫好后指名匯報,全班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指出采用對比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既可以橫向對比,也可以縱向對比。)3.議論抒情贊美精神(1)課內尋法。品讀下面的句子,找出相同點①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楊振寧《鄧稼先》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臧克家《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③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紀念白求恩》預設——都是抒情議論句子。都是對人物精神的概括。(2)修改剛才的片段,在結尾處添加一句議論或抒情句來贊美人物精神。寫好后指名匯報,全班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指出議論的時候采用長句,這樣更能表現深度;抒情的時候采用斷句,讓感情更有力度。)4.背景設定鋪墊精神(1)討論:《鄧稼先》中,在介紹鄧稼先的事跡之前,作者為何要介紹近代中國一百年來的屈辱歷史?預設——通過歷史背景的對比,鄧稼先的形象更加高大和立體。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個民族英雄,是中國人民從屈辱走向自強的代表人物。通過這樣的背景鋪墊,可以使人物精神更突出。(2)如果要給你剛才寫老師的片段,加一個背景,你會添加怎樣的背景,使老師的精神更鮮明?(開放性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明白并非宏大的事件才是背景,細小的環境烘托等,也是重要的背景,在寫人作文中。要恰到好處地使用。)四、回顧內化(如教學時間不足,本環節可放在第三課時完成,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小結回顧之后,即可布置作業。)1.本單元各篇課文在展現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時,都綜合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回顧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梳理各篇在寫法上的特點,揣摩作者表現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預設:《鄧稼先》:采用獨特的視角,把鄧稼先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運用了對比手法;夾敘夾議;選用富有深情的語言來表達真摯的情感,同時為文章句式靈活多樣;精選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善用引用和烘托。《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結構嚴謹,層次分明;②選材精當,以少勝多;敘議結合,畫龍點睛;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列夫·托爾斯泰》:欲揚先抑,突出形象;巧用修辭,生動刻畫;側面烘托,深化主題。《孫權勸學》:以對話推動情節,塑造人物;側面烘托,突出變化;詳略得當,剪裁精當;言簡意賅,富有深意。2.你認為怎樣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開放性問題)3.出示《寫人記事作文評價量表》,指導學生先自評上次的作文《我的同學》,然后組織同桌互評,擇優展示。五、小結“美貌只能迷住人的眼睛,美德才能打動人的心靈。”亞歷山大·蒲柏這句話強調了美德(精神品質)對人心靈的深遠影響,遠超過外貌的吸引力。在寫作中,我們不僅要寫出人物的外在特點,更要表現出人物的內在精神。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細心掌握,在今后的作文中,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六、布置作業請將剛才寫老師的片段,以“這樣的老師讓我 ”為題,擴充成一篇完整的作文。(為保證課堂教學的延續性,本次作業設計對教材上“寫作實踐三”的寫作任務進行了調整,執教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板書設計外在特點內在精神寫出人物特點 內外并舉印象深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