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下8《池子與河流》核心素養教學設計一、教材解析《池子與河流》是一篇略讀課文,屬于寓言詩體裁。它以池子和河流的對話為主體,運用對比手法,展現二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池子貪圖安逸,滿足于現狀;河流則遵循自然規律,永不停歇地奔騰,為人們帶來利益。通過這一簡單卻富有深意的故事,學生能直觀理解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結果,體會到只有積極進取、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生命才更有價值。教材將其編排為略讀課文,旨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二、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對故事類文本充滿興趣,且在之前的學習中接觸過寓言,了解寓言的基本特點。但對于文本中蘊含的較為抽象的哲理,他們仍需在教師引導下深入探究。在略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但在自主運用方法理解文本、分析角色和感悟寓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鍛煉和提升。三、核心素養目標1. 文化自信:通過感受寓言詩中傳達的對生活和價值的思考,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2. 語言運用:認識“滔、涯”等字,自主閱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積累“無憂無慮”“忙忙碌碌”等詞語3. 思維能力:分析池子與河流的觀點和行為,培養比較、歸納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思考人生選擇與價值實現的關系,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4. 審美創造:體會詩歌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和獨特的韻律美,感受對比手法塑造的鮮明形象,培養審美感知和初步的審美創造能力。5. 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白勤奮努力、積極奉獻的人生態度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四、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自主閱讀課文,理解池子與河流的對話內容,把握它們的性格特點;理解寓言詩的寓意,懂得人要積極進取的道理。2.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并能將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五、教法、學法1. 教法:問題引導、自主閱讀法、小組合作法2. 學法:自主閱讀法、圈點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八、教學過程1.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展示池塘和河流的圖片)同學們,瞧!屏幕上一邊是平靜的池塘,一邊是奔騰的河流。假如它們會聊天,你們覺得它們會聊些什么呢?(請2 - 3位同學回答)今天,我們就走進《池子與河流》這首寓言詩,去聽聽它們的對話。板書課題,齊讀課題。2. 明確目標,自主閱讀引導學生看閱讀提示,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想想池子與河流之間發生了什么,它們的觀點有什么不同。學生默讀課文,圈畫文中描寫池子與河流語言和生活狀態的句子,思考問題。教師巡視指導。3. 交流分享,理解內容提問:池子與河流之間發生了什么?它們的觀點分別是什么?學生發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如:池子的觀點:“我安閑地躺在柔軟的泥土里,像貴婦人躺在鴨絨墊上一樣。”“這清閑的生活無憂無慮,還有什么能夠代替?”河流的觀點:“我用源源不斷的清潔的水,年年給人們帶來利益。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榮無比。”分角色朗讀池子與河流的對話,體會它們的語氣和性格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從它們的對話中,你覺得池子和河流分別是怎樣的?(學生交流,教師總結:池子懶惰、貪圖安逸;河流勤勞、積極進取 )4. 深入探究,領悟寓意引導學生思考:池子與河流的結局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結局?(學生發言,教師板書:池子干涸;河流長流不斷 )組織小組討論,探究寓意,教師引導總結:因為池子貪圖安逸,不發揮自身作用,最終干涸;河流遵循自然規律,勤奮努力,為人們做貢獻,所以長流不斷。這告訴我們,人要勤奮努力,積極進取,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貪圖安逸會一事無成。5.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提問:在生活中,你見過像池子或河流這樣的人嗎?(請2 - 3位同學舉例分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鼓勵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6.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閱讀,了解了池子與河流的故事,明白了積極進取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像河流一樣,勤奮努力,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7.布置作業: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仿照《池子與河流》,寫一首簡短的寓言詩,表達一個道理。8.板書設計池子與河流池子:安逸 清閑 干涸河流:奔騰 貢獻 長流不斷寓意:積極進取 勤奮努力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整堂課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通過問題引導和小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理解寓意環節,學生能結合文本和生活實際發表見解,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融入了思政教育。2. 不足之處:在小組討論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未能及時關注到;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拓展延伸時,時間略顯緊張,部分學生的想法未能充分表達。后續教學中,我會更關注全體學生,合理把控教學時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