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有為有不為》精品實用高效教學設計【導入新課】兩千多年前,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無不為”;今天,我們主張在“可為時代”做“有為青年”。如何看待“為”與“不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有為有不為》將為我們撥開迷霧,指點迷津。【學習目標】1.掌握有關議論文的知識。2.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初步體會論證方法及其作用。3.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善與惡。【作者簡介】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bū)、齊奘,山東臨清人。學者、作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北京大學教授。在梵(fàn)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文體知識】議論文(1)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2)論點位置:題目、開頭、篇中、結尾、自己概括。(3)論據的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4)四大論證方法及作用:①舉例論證:使論證具體,有說服力;②道理論證:使論證有權威性和說服力;③比喻論證:使說理生動形象,淺顯易懂;④對比論證:突出(強調)了……的觀點。(5)論證方式:立論、駁論。(6)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7)議論文開頭作用:①引出論點(論題);②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③作為論據(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證明論點。(8)議論文結尾作用:①總結全文;②再次明確中心論點或深化中心論點;③得出……的結論;④鼓勵(號召或希望)人們……【讀音釋義】(1)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2)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3)浪子回頭:指不務正業、游蕩玩樂的人改邪歸正,悔過自新。(4)訴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種方式解決事端、矛盾等。(5)大逆不道: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6)高賦:高聲吟唱。賦,吟、詠。(7)得逞(chěng):(壞主意)實現;達到目的。【整體把握】1、讀完課文,說說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的。明確: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結尾歸納中心論點。2、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入手闡述“有為有不為”的道理的?明確:作者是從“善”與“惡”的大小入手闡明道理的。3、從全文來看,作者認為哪些事應該“有為”?哪些事應該“有不為”?明確:①大小善應該“有為”。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即“大善”,應該“有為”;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的事情,即小善,應該“有為”。②大小惡應該“有不為”。凡是對國家不利,對人民不利,對人類發展、前途不利的事情,即“大惡”,應該“有不為”;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不利,對妨礙社會安定團結的事情,即“小惡”,應該“有不為”。4、劃分結構層次。明確:第一部分(1-2):解釋“為”與“不為”的含義,并著重分析“為”和“不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惡”。第二部分(3-7):通過對大善大惡、小善小惡的分析,指明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第三部分(8):總結全文,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合作探究】1、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確:開門見山,解釋了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引出論題。2、為什么“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是“應該”?明確:“應該”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宜”,就是“合適”,就是能分辨是非善惡,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沒有“應該”,“做”和“不做”就沒有區別了。3、本文第3-7段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加以分析。明確:①道理論證。第3段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話,有力地論述應該不應該和善惡一樣,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說服力。第7段引用俗話“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力地論證了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觀點。②舉例論證。第4段舉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的例子,用生活中的例子指出什么是小善、小惡,通俗易懂。第5段舉宋代文天祥從容就義的事例來指明什么是大善,間接地指明了什么是大惡。③對比論證。第4段將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進行對比,有力而鮮明地論證了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惡。第6段站在國家、人民、人類的角度,從正反兩個方面概括總結什么是大善、大惡,小善、小惡。④比喻論證。第7段引用俗話“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既是道理論證,也是比喻論證,形象地論證了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觀點。4、簡要分析選文3-6段的論證思路。明確:首先引用名言提出善惡有大小之分的觀點;接著舉公交讓座的例子闡述小善小惡的現象及從中體現的社會道德;然后再以文天祥為例說明大善大惡,尤其是在歷史中更能看清;最后從正反兩方面歸納總結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惡。5、請概括第7段的論證思路。明確: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這一觀點;接著引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一俗話作為道理論證,來論證觀點;然后,列舉現實生活中貪污的例子,論述小惡會發展為大惡,闡明“小惡”的危害,引起人們對“小惡”的重視。6、“大小善”和“大小惡”有什么樣的聯系?明確:“小善”不去做,就是“小惡”;與“大善”相反就是“大惡”。“小善”做多了,就能成就“大善”;“小惡”做多了,就發展成“大惡”。7、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明確:不離題。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就會分清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即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8、歸納主旨明確:作者站在國家、人民、人類的角度,闡釋了自己對“大小善”“大小惡”的理解,號召人們“有為”“有不為”,就是說,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要明是非、有原則、守底線。【寫作特色】(1)邏輯嚴謹,結構清晰。本文運用總分總結構,開篇先對“有為有不為”的含義進行具體闡釋,明確了關鍵在于“應該”二字;接著從善惡有大小之別以及大小善與大小惡之間有聯系這兩方面展開闡述;最后總結歸納觀點,即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有為有不為,并且一旦做錯要毅然回頭。這種總分總的結構使文章層次分明,邏輯嚴密。(2)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文章多用口語,語言簡潔易懂,如,在解釋“有為”和“有不為”的概念時,直接表述為“‘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簡單的話語讓讀者能迅速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又如,在引用古典名句,文字難以理解時,用簡明通俗的話語加以解釋,化難為易,通俗易懂。【拓展延伸】讀完全文后,有人認為“具備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明確:示例一:同意。具備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示例二:不完全同意。良知良能是“有為有不為”的基礎,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人雖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應該為而不為,清楚不應該為而依然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還遠遠不行,還必須有實際行動才行。【課堂檢測】1、判斷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1)什么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 )(2)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這里也用不著煩瑣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 )(3)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 ( )答案:(1)設問(2)設問(3)反問2、讀過本文后,談談怎樣才能做到“有為有不為”。答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守住道德底線,不做有損國家、人民利益的事;做事多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存私心私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