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物質的變化 ☆☆ 綜合近幾年中考試題,該部分內容在中考中占據一定地位。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是基礎,常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考查,考查學生對變化類型的準確區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對概念的深入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理解物質用途的關鍵。中考中常通過給出物質的性質,讓學生推斷其用途,或者給出物質的用途,讓學生分析其所依據的性質??疾閷W生的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點2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比較: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宏觀概念 的變化 的變化微觀概念 構成物質的分子本身不變,一般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 構成物質的分子本身改變,變成了其他物質的分子伴隨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發生變化,也可能有發光、放熱等現象 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舉例 ①狀態變化:如升華、揮發、蒸發、液化、融化(融化)等 ②形狀變化:如彎曲、破碎等 ③混合物分離:如蒸餾、過濾、吸附、海水曬鹽、榨汁等 ④其他;吸附、燈泡通電發光等 燃燒、釀酒、變質、生銹、冶煉、發酵、腐爛、發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藥劑除垢等判斷依據 (本質區別) 變化時聯系 物質發生 變化的過程中,會同時發生 變化【要點詮釋】判斷兩者的關鍵是看有無新物質生成。物質變化常伴隨的一些現象只能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但不能作為判斷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的依據。如電燈通電時發光發熱,卻是物理變化,一些緩慢氧化無明顯現象,卻是化學變化。爆炸、變色、發光、放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鍋爐因壓力過大爆炸,清水中滴入紅墨水,電燈泡發光,放熱都屬于物理變化。■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1.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比較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概念 物質 就直接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 的性質性質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揮發性、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穩定性、腐蝕性、酸性、堿性、毒性等區別 是否需要通過 表現出來2.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溫馨提示】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關系:物質的性質 物質的變化區別 物質的性質是指物質的特有屬性,不同的物質其屬性不同,是變化的內因。 物質的變化是一個過程,是有序的、動態的,是性質的具體表現聯系 物質的 決定了它能發生的變化,而 又是 的具體表現。2.描述物質的性質時,常用“可以”、“會”、“易”、“具有”等關鍵詞;敘述物質的變化時往往用“生成了”、“變成”等詞語。3. 不同狀態的同種物質,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如冰與水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同。■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典例1:(2024·青海西寧·中考真題)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甲骨刻字 B.鐵水鑄鍋 C.陶瓷燒制 D.海水曬鹽【答案】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判斷【分析】物理變化是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詳解】A、甲骨刻字,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A選項錯誤;B、鐵水鑄鍋,鐵由液態變為固態,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錯誤;C、陶瓷燒制,泥土轉化為陶瓷,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選項正確;D、海水曬鹽,水由液態變為氣態,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錯誤。故選:C。◆變式訓練1.我國古代科技發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應用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司南指示方向B.高溫燒制陶瓷C.古代濕法煉銅D.谷物釀造美酒1.2為有效阻斷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公眾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學反應的是( )A.用醫用酒精殺菌消毒B.保持社交距離C.改變握手擁抱禮節D.出門配戴口罩■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典例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題)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下列物質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A.天然氣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活性炭用來吸附色素和異味 D.金剛石用來裁玻璃【答案】A【知識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金剛石的相關知識、活性炭的吸附性、二氧化碳的用途【分析】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物理性質,需要發生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詳解】A、天然氣能燃燒因此可作為燃料,可燃性是化學性質,符合題意;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華能吸熱使水蒸氣液化,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屬于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C、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沒有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屬于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D、金剛石硬度大切割玻璃,不需要化學變化表現屬于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故選:A。◆變式訓練1.1下列物質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 )A.銅用于制作導線B.干冰用作制冷劑C.銅用于制作銅火鍋D.赤鐵礦用于煉鐵1.2下列各選項對顏色的描述,體現物質真實物理性質的是( )A.大量塑料垃圾導致的“白色污染”B.含有豐富資源的“藍色海洋”C.健康衛生無污染的“綠色食品”D.青少年要堅決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黃色書籍”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工業制氧氣的流程如下圖(已知:氧氣的沸點為-183℃,氮氣的沸點為-196℃,其余氣體忽略不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B.低溫蒸發的溫度區間為-196℃~-183℃C.空氣液化后,氮分子停止運動D.降溫過程中,氣體分子間的間隔變大2.(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齊民要術》記載“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我國科研人員研究出制取醋酸()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應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古法釀醋是用糧食發酵而成,發酵屬于物理變化B.新方法的反應化學方程式:C.反應前后催化劑的化學性質不變D.新方法有助于減緩溫室效應3.(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物質世界,千變萬化。下列敘述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點燃木炭 B.裁剪窗花 C.燒制陶瓷 D.消化食物4.(2024·山東淄博·中考真題)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燈泡發光 B.干冰升華 C.牛奶變質 D.石蠟熔化5.(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下圖是自來水廠凈水過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吸附沉降和消毒是物理變化 B.過濾可以使硬水軟化C.活性炭可以去除色素和異味 D.凈化后的水是純凈物6.(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氮氣的下列性質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無色、無味 B.難溶于水 C.不支持燃燒 D.密度略小于空氣7.(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從化學視角研究水有重要意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水是最常用的溶劑 B.水蒸發屬于化學變化C.水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D.長期飲用硬水利于健康8.(2024·陜西·中考真題)下圖是水發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請回答。(1)圖中共有 種原子。(2)水分子本身未發生改變的是變化 (填“①”或“②”)。(3)水通電時,參加反應的水與生成的氣體的質量比為 。9.(2024·陜西·中考真題)2024年4月28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在陜西成功完成點火試驗。(1)煤油常溫下呈液態,這是煤油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2)液氧的化學式為 。(3)液氧與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 。10.(2024·山西·中考真題)我國是世界上鋅冶煉最早的國家。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有關“火法”煉鋅的工藝記載是:“每爐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鋅)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然后逐層用煤炭餅(反應后生成一氧化碳)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冷定毀罐取出……即倭鉛(鋅)也?!贝斯に囘^程分解模擬如圖。(已知:Zn的冶煉溫度為904℃,Zn的沸點為906℃。)請結合圖文信息,分析思考,解決問題:(1)裝入原料器之前,將爐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2)高溫爐內,碳酸鋅(ZnCO3)在高溫條件下與煤的主要成分發生反應生成Zn和C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 價。(3)冷凝器中發生的變化屬于 。(4)我國古代冶鋅晚于鐵和銅,結合已知信息,分析說明其中的原因是 。1.(2024·山東濟南·中考真題)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火箭發射 B.海水提鎂C.干冰升華 D.呼吸作用2.(2024·四川德陽·中考真題)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能源。下列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通過化學變化實現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是( )A.水力發電 B.風力發電 C.燃料電池發電 D.太陽能發電3.(2024·山東濟寧·中考真題)下列變化中,前者屬于物理變化,后者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石蠟熔化 糧食釀醋 B.食物腐敗 木材燃燒C.酒精揮發 蔗糖溶解 D.水通電電解 鐵杵磨成針4.(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題)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我國古代發明及應用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濕法煉銅 B.蠶絲織布 C.糧食釀酒 D.火藥爆炸5.(2024·四川自貢·中考真題)詩詞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下列詩句描寫場景中主要含化學變化的是( )A.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6.(2024·四川內江·中考真題)端午佳節,國人喜食粽子。下列制作肉粽的環節中,一定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A.清洗食材 B.切碎臘肉 C.粽葉包餡 D.燒火蒸煮7.(2024·廣東廣州·中考真題)下列過程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用鹽酸除去鐵釘表面的鐵銹B.用過氧化氫制得氧氣C.用蒸餾法將海水淡化制得蒸餾水D.用液氫作燃料推進長征系列運載火箭8.(2024·寧夏·中考真題)下列關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說法正確的是( )A.干冰升華是化學變化B.活性炭凈化水的過程中發生的是物理變化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組成相同,所以化學性質相同D.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物理性質相同9.(2024·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閱讀下列短文并回答問題。純凈的臭氧(O3) 在常溫下是淡藍色的氣體,有魚腥味,不穩定,易轉化為氧氣。臭氧可用于處理飲用水。臭氧可與水中的有害化合物發生反應,處理效果好,不會產生異味。臭氧可作為漂白劑。許多有機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會被破壞,成為無色物質。實踐證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氣的15倍之多。臭氧可用于醫用消毒。與傳統的消毒劑相比,它幾乎能殺滅一切微生物,無二次污染,高效環保。臭氧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地面生物不受傷害。隨著全球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大氣中的氟利昂、NO2等越來越多,導致了臭氧濃度的降低 。NO2引發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反應如下:NO2+O2=NO3+O2NO3=NO+O2NO+O3=NO2+ O22 O3=3 O2此過程中,NO2加快了O3轉化為O2的速率,在放電條件下,氧氣會轉化為臭氧。(1)用臭氧處理飲用水時,主要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2)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氣 (填“強”或“弱”)。(3)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反應中,NO2的質量 (填“發生”或“未發生”)變化。(4)氧氣轉化為臭氧的化學方程式為 。10.(2024·山東菏澤·中考真題)化學在生活、生產和推動科技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你掌握的化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典籍中的化學《齊民要術》記載“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該過程發生了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2)生活中的化學①炒菜時,油鍋起火可用鍋蓋蓋滅,滅火原理是 。②下列常見的食材中含維生素最多的是 。A.魚 B.牛肉 C.大米 D.西蘭花(3)科技中的化學①中國科研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材料——“碳彈簧”,被認為是制造智能磁性材料的理想原料,有望用于外太空的探測。它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與金剛石、石墨等多種碳單質的組成元素相同,但它們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原因是 。②“天宮”核心艙“天和”電推系統中的霍爾推力器腔體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復合材料。制備氮化硼()的反應如下:,則X的化學式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物質的變化 ☆☆ 綜合近幾年中考試題,該部分內容在中考中占據一定地位。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是基礎,常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考查,考查學生對變化類型的準確區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對概念的深入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理解物質用途的關鍵。中考中常通過給出物質的性質,讓學生推斷其用途,或者給出物質的用途,讓學生分析其所依據的性質。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點2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比較: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宏觀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微觀概念 構成物質的分子本身不變,一般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 構成物質的分子本身改變,變成了其他物質的分子伴隨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發生變化,也可能有發光、放熱等現象 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舉例 ①狀態變化:如升華、揮發、蒸發、液化、融化(融化)等 ②形狀變化:如彎曲、破碎等 ③混合物分離:如蒸餾、過濾、吸附、海水曬鹽、榨汁等 ④其他;吸附、燈泡通電發光等 燃燒、釀酒、變質、生銹、冶煉、發酵、腐爛、發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藥劑除垢等判斷依據 (本質區別) 變化時是否生成其他物質聯系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要點詮釋】判斷兩者的關鍵是看有無新物質生成。物質變化常伴隨的一些現象只能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但不能作為判斷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的依據。如電燈通電時發光發熱,卻是物理變化,一些緩慢氧化無明顯現象,卻是化學變化。爆炸、變色、發光、放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鍋爐因壓力過大爆炸,清水中滴入紅墨水,電燈泡發光,放熱都屬于物理變化。■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1.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比較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直接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性質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揮發性、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穩定性、腐蝕性、酸性、堿性、毒性等區別 是否需要通過 化學變化 表現出來2.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溫馨提示】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關系:物質的性質 物質的變化區別 物質的性質是指物質的特有屬性,不同的物質其屬性不同,是變化的內因。 物質的變化是一個過程,是有序的、動態的,是性質的具體表現聯系 物質的性質決定了它能發生的變化,而變化又是性質的具體表現。2.描述物質的性質時,常用“可以”、“會”、“易”、“具有”等關鍵詞;敘述物質的變化時往往用“生成了”、“變成”等詞語。3. 不同狀態的同種物質,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同,如冰與水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同。■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典例1:(2024·青海西寧·中考真題)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甲骨刻字 B.鐵水鑄鍋 C.陶瓷燒制 D.海水曬鹽【答案】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判斷【分析】物理變化是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詳解】A、甲骨刻字,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A選項錯誤;B、鐵水鑄鍋,鐵由液態變為固態,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錯誤;C、陶瓷燒制,泥土轉化為陶瓷,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選項正確;D、海水曬鹽,水由液態變為氣態,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錯誤。故選:C。◆變式訓練1.我國古代科技發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應用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司南指示方向B.高溫燒制陶瓷C.古代濕法煉銅D.谷物釀造美酒【答案】A【解析】A、司南指示方向沒有新物質生成,是物理變化,符合題意。B、高溫燒制陶瓷跟燃燒有關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C、古代濕法煉銅有新物質銅生成,是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D、谷物釀造美酒有新物質乙醇生成,是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A。1.2為有效阻斷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公眾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學反應的是A.用醫用酒精殺菌消毒B.保持社交距離C.改變握手擁抱禮節D.出門配戴口罩【答案】A【解析】A、用醫用酒精消毒,酒精能使蛋白質變性,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B、保持社交距離,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C、改變握手擁抱禮節,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D、出門配戴口罩,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A。■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典例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題)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下列物質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A.天然氣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活性炭用來吸附色素和異味 D.金剛石用來裁玻璃【答案】A【知識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金剛石的相關知識、活性炭的吸附性、二氧化碳的用途【分析】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物理性質,需要發生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詳解】A、天然氣能燃燒因此可作為燃料,可燃性是化學性質,符合題意;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華能吸熱使水蒸氣液化,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屬于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C、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沒有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屬于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D、金剛石硬度大切割玻璃,不需要化學變化表現屬于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故選:A。◆變式訓練1.1下列物質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A.銅用于制作導線B.干冰用作制冷劑C.銅用于制作銅火鍋D.赤鐵礦用于煉鐵【答案】D【解析】A、銅用于制作導線是利用銅的導電性,屬于物理性質; B、干冰用于制冷是利用干冰升華吸熱,屬于物理性質;C、銅用于制作銅火鍋是利用銅的導熱性,屬于物理性質;D、赤鐵礦用于煉鐵,將鐵從其化合物中還原出來,需要通過化學反應表現,屬于化學性質;故選D。1.2下列各選項對顏色的描述,體現物質真實物理性質的是A.大量塑料垃圾導致的“白色污染”B.含有豐富資源的“藍色海洋”C.健康衛生無污染的“綠色食品”D.青少年要堅決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黃色書籍”【答案】B【解析】A、“白色污染”是由廢棄塑料難以降解造成的,并不是因為塑料的顏色,不能體現物質的真實物理性質,故不符合題意;B、“藍色海洋”體現了海洋的顏色,體現了物質的真實物理性質,故符合題意;C、“綠色食品”指的是健康衛生無污染的食品,不能體現物質的真實物理性質,故不符合題意;D、“黃色書籍”指的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書籍,不能體現物質的真實物理性質,故不符合題意。故選B。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工業制氧氣的流程如下圖(已知:氧氣的沸點為-183℃,氮氣的沸點為-196℃,其余氣體忽略不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B.低溫蒸發的溫度區間為-196℃~-183℃C.空氣液化后,氮分子停止運動D.降溫過程中,氣體分子間的間隔變大【答案】B【詳解】A、工業制氧氣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點不同,將各成分分離,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說法不正確;B、氧氣的沸點為-183℃,氮氣的沸點為-196℃,低溫蒸發的溫度的范圍是高于氮氣的沸點低于氧氣的沸點,即-196℃~-183℃,故選項說法正確;C、空氣液化后,氮分子仍然在不斷地運動,只是速度變慢,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降溫過程中,氣體分子間的間隔變小,而不是間隔變大,故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B。2.(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齊民要術》記載“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我國科研人員研究出制取醋酸()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應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古法釀醋是用糧食發酵而成,發酵屬于物理變化B.新方法的反應化學方程式:C.反應前后催化劑的化學性質不變D.新方法有助于減緩溫室效應【答案】A【詳解】A、發酵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A符合題意;B、由圖可知,該反應為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劑作用下反應生成CH3CO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故B不符合題意;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保持不變,故C不符合題意;D、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該反應消耗二氧化碳,則有助于減緩溫室效應,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3.(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物質世界,千變萬化。下列敘述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點燃木炭 B.裁剪窗花 C.燒制陶瓷 D.消化食物【答案】B【詳解】A、點燃木炭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不符合題意;B、裁剪窗花是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符合題意;C、燒制陶瓷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不符合題意;D、消化食物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4.(2024·山東淄博·中考真題)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燈泡發光 B.干冰升華 C.牛奶變質 D.石蠟熔化【答案】C【詳解】A.燈泡發光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B.干冰升華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C.牛奶變質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C正確;D.石蠟熔化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錯誤。故選:C。5.(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下圖是自來水廠凈水過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吸附沉降和消毒是物理變化 B.過濾可以使硬水軟化C.活性炭可以去除色素和異味 D.凈化后的水是純凈物【答案】C【詳解】A、吸附沉降過程中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消毒過程中有新的物質生成,該過程發生化學變化,故A錯誤;B、過濾只能除去水中的難溶性雜質,并不能將硬水軟化,故B錯誤;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異味,故C正確;D、圖示凈化水的過程中沒有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所以配水泵出來的水是混合物,故D錯誤。故選C。6.(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氮氣的下列性質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A.無色、無味 B.難溶于水 C.不支持燃燒 D.密度略小于空氣【答案】C【詳解】A、無色、無味,描述的是顏色、氣味,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A不符合題意;B、難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B不符合題意;C、不支持燃燒,需要通過化學反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故C符合題意;D、密度略小于空氣,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7.(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從化學視角研究水有重要意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水是最常用的溶劑 B.水蒸發屬于化學變化C.水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D.長期飲用硬水利于健康【答案】A【詳解】A、水可以溶解多種物質,是最常用的溶劑,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水蒸發只是狀態發生改變,該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硬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長期飲用硬水不利于健康,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A。8.(2024·陜西·中考真題)下圖是水發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請回答。(1)圖中共有 種原子。(2)水分子本身未發生改變的是變化 (填“①”或“②”)。(3)水通電時,參加反應的水與生成的氣體的質量比為 。【答案】(1)2/兩(2)①(3)1:1【分析】變化①分子種類不變,改變的是分子間間隔,屬于物理變化;變化②水分子在通電條件下生成了氫分子與氧分子,分子種類改變,屬于化學變化。【詳解】(1)根據圖示,圖中共有2種原子;(2)根據分析,水分子本身未發生改變的是變化①;(3)根據智聯昂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質量均不變,水在電解條件下生成氫氣與氧氣,該過程中水全部轉化成氣體,故參加反應的水與生成的氣體的質量比為1:1。9.(2024·陜西·中考真題)2024年4月28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在陜西成功完成點火試驗。(1)煤油常溫下呈液態,這是煤油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2)液氧的化學式為 。(3)液氧與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 。【答案】(1)物理(2)O2(3)煤油【詳解】(1)煤油常溫下呈液態,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這是煤油的物理性質;(2)液氧是氧氣的液態形式,化學式為O2;(3)液氧與煤油中,液氧具有助燃性,煤油具有可燃性。10.(2024·山西·中考真題)我國是世界上鋅冶煉最早的國家。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有關“火法”煉鋅的工藝記載是:“每爐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鋅)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然后逐層用煤炭餅(反應后生成一氧化碳)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冷定毀罐取出……即倭鉛(鋅)也?!贝斯に囘^程分解模擬如圖。(已知:Zn的冶煉溫度為904℃,Zn的沸點為906℃。)請結合圖文信息,分析思考,解決問題:(1)裝入原料器之前,將爐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2)高溫爐內,碳酸鋅(ZnCO3)在高溫條件下與煤的主要成分發生反應生成Zn和C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 價。(3)冷凝器中發生的變化屬于 。(4)我國古代冶鋅晚于鐵和銅,結合已知信息,分析說明其中的原因是 。【答案】(1)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2) +2(3)物理變化(4)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和銅強【詳解】(1)將爐甘石敲碎可以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2)碳酸鋅(ZnCO3)在高溫條件下與煤的主要成分發生反應生成Zn和C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生成物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CO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3)鋅蒸氣在冷凝器中冷凝為固體鋅,只是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4)鋅金屬活動性比鐵和銅強,容易與氧氣反應生成鋅的化合物,故我國古代冶鋅晚于鐵和銅。1.(2024·山東濟南·中考真題)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A.火箭發射 B.海水提鎂C.干冰升華 D.呼吸作用【答案】C【詳解】A、火箭發射過程中發生了可燃性氣體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B、海水提鎂,有新物質金屬鎂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C、干冰升華,干冰由固態變成液態,只是發生了物理變化,符合題意;D、呼吸過程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C。2.(2024·四川德陽·中考真題)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能源。下列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通過化學變化實現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是A.水力發電 B.風力發電 C.燃料電池發電 D.太陽能發電【答案】C【詳解】A、水力發電是水能轉化為電能。A不符合題意;B、風力發電是風能轉化為電能。B不符合題意;C、燃料電池發電是由于發生化學變化而使化學能轉化為電能。C符合題意;D、太陽能發電是太陽能轉化為電能。D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選擇C。3.(2024·山東濟寧·中考真題)下列變化中,前者屬于物理變化,后者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石蠟熔化 糧食釀醋 B.食物腐敗 木材燃燒C.酒精揮發 蔗糖溶解 D.水通電電解 鐵杵磨成針【答案】A【詳解】A、石蠟熔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糧食釀醋過程中有新物質醋酸生成,屬于化學變化,選項符合題意;B、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木材燃燒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選項不符合題意;C、酒精揮發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蔗糖溶解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選項不符合題意;D、水通電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鐵杵磨成針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4.(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題)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我國古代發明及應用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濕法煉銅 B.蠶絲織布 C.糧食釀酒 D.火藥爆炸【答案】B【詳解】A、濕法煉銅的原理是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該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B、蠶絲織布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符合題意;C、糧食釀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D、火藥爆炸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B。5.(2024·四川自貢·中考真題)詩詞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下列詩句描寫場景中主要含化學變化的是A.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答案】B【詳解】A、“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描述的是水在低溫下凝固成冰和雪的自然現象,這個過程中,水的狀態發生了改變,但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因此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的“野火燒不盡”描述的是野火燃燒的現象,這個過程中有新物質(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描述的是大風將屋頂的茅草卷走的現象,這個過程中,只是茅草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因此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從高處落下的壯觀景象,這個過程中,只是水的位置和形態發生了改變(如從液態變為氣態的水蒸氣等),但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因此也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B。6.(2024·四川內江·中考真題)端午佳節,國人喜食粽子。下列制作肉粽的環節中,一定發生化學變化的是A.清洗食材 B.切碎臘肉 C.粽葉包餡 D.燒火蒸煮【答案】D【分析】物理變化是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詳解】A、清洗食材,是將食材與灰塵等雜質分離,沒有新物質生成,不屬于化學變化,A選項錯誤;B、切碎臘肉,臘肉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不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錯誤;C、粽葉包餡,是粽葉、餡料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不屬于化學變化,C選項錯誤;D、燒火蒸煮,燃料的燃燒是燃料與氧氣發生反應的過程,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正確。故選:D。7.(2024·廣東廣州·中考真題)下列過程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用鹽酸除去鐵釘表面的鐵銹B.用過氧化氫制得氧氣C.用蒸餾法將海水淡化制得蒸餾水D.用液氫作燃料推進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答案】C【詳解】A、用鹽酸除去鐵釘表面的鐵銹,鐵銹的主要成分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B、用過氧化氫制得氧氣,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氣和水,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C、蒸餾是通過加熱汽化的方法而將物質分離的一種方法,用蒸餾法將海水淡化制得蒸餾水,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符合題意;D、用液氫作燃料推進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氫氣和氧氣點燃生成水,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C。8.(2024·寧夏·中考真題)下列關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說法正確的是A.干冰升華是化學變化B.活性炭凈化水的過程中發生的是物理變化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組成相同,所以化學性質相同D.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物理性質相同【答案】B【詳解】A、干冰升華的過程是二氧化碳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沒有新物質產生,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B、活性炭結構疏松多孔,能夠吸附水中的異味和色素,此過程沒有新物質產生,因此凈化水的過程中發生的是物理變化,故B正確;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組成相同,但是分子構成不同,二者的化學性質不同,故C錯誤;D、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是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二者的物理性質不同,故D錯誤。故選:B。9.(2024·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閱讀下列短文并回答問題。純凈的臭氧(O3) 在常溫下是淡藍色的氣體,有魚腥味,不穩定,易轉化為氧氣。臭氧可用于處理飲用水。臭氧可與水中的有害化合物發生反應,處理效果好,不會產生異味。臭氧可作為漂白劑。許多有機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會被破壞,成為無色物質。實踐證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氣的15倍之多。臭氧可用于醫用消毒。與傳統的消毒劑相比,它幾乎能殺滅一切微生物,無二次污染,高效環保。臭氧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地面生物不受傷害。隨著全球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大氣中的氟利昂、NO2等越來越多,導致了臭氧濃度的降低 。NO2引發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反應如下:NO2+O2=NO3+O2NO3=NO+O2NO+O3=NO2+ O22 O3=3 O2此過程中,NO2加快了O3轉化為O2的速率,在放電條件下,氧氣會轉化為臭氧。(1)用臭氧處理飲用水時,主要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2)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氣 (填“強”或“弱”)。(3)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反應中,NO2的質量 (填“發生”或“未發生”)變化。(4)氧氣轉化為臭氧的化學方程式為 。【答案】(1)化學性質(2)強(3)未發生(4)【詳解】(1)用臭氧處理飲用水時,臭氧可與水中的有害化合物發生反應,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利用的是臭氧的化學性質;(2)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氣的15倍之多,故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氣強;(3)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反應中,NO2參與了反應,但是反應后又生成了NO2,且二氧化氮加快了臭氧轉化為氧氣的速率,在該反應中,二氧化氮應是催化劑,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未發生變化;(4)氧氣在放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臭氧,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10.(2024·山東菏澤·中考真題)化學在生活、生產和推動科技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你掌握的化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典籍中的化學《齊民要術》記載“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該過程發生了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2)生活中的化學①炒菜時,油鍋起火可用鍋蓋蓋滅,滅火原理是 。②下列常見的食材中含維生素最多的是 。A.魚 B.牛肉 C.大米 D.西蘭花(3)科技中的化學①中國科研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材料——“碳彈簧”,被認為是制造智能磁性材料的理想原料,有望用于外太空的探測。它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與金剛石、石墨等多種碳單質的組成元素相同,但它們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原因是 。②“天宮”核心艙“天和”電推系統中的霍爾推力器腔體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復合材料。制備氮化硼()的反應如下:,則X的化學式為 。【答案】(1)化學(2) 隔絕氧氣(或空氣) D(3)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2O3【詳解】(1)“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該過程有新物質醋酸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2)①炒菜時,油鍋起火可用鍋蓋蓋滅,滅火原理是隔絕氧氣(或空氣),達到滅火的目的;②A、魚中富含蛋白質,不符合題意;B、牛肉中富含蛋白質,不符合題意;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屬于糖類,不符合題意;D、西蘭花中富含維生素,符合題意;故選:D;(3)①“碳彈簧”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與金剛石、石墨等多種碳單質的組成元素相同,但它們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前有2個N、6個H,反應后有2個B、2個N、6個H、3個O,則X中含有2個B和3個O,化學式為B2O3。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學生版).docx 3.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